太陽是液體的嗎?

我的夢84002225


並不是。太陽的主要部分是以等離子態形式存在的(電子擺脫原子核束縛,正負離子共存),這是物質的第四態,實際上也是宇宙中物質存在最普遍的形式,至於固液氣三態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質形態而已。

太陽的形成是從一團宇宙空間的巨型分子云說起,在引力的作用下,分子云開始坍縮,形成了原恆星,因為原恆星的質量足夠啟動核心處的核聚變,於是就開始了主序星的階段,也就是我們現在稱為太陽的天體。

也就是說太陽的一個最明顯特徵就是“燙”,它核心的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而表面的溫度也在5500攝氏度左右(這個溫度足以融化地球上的任何物體)。在這種情況下,太陽的主要部分物質就以等離子態的形式存在著(也即是等離子體)。

等離子體還有個通俗的稱呼,叫做“電漿”。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太陽是液態的還是固態的?

太陽的分類在普通人眼中有一些混亂,比如有說法太陽是一顆氣態恆星,又有說太陽有一顆固態內核,還有一種說法是太陽上都是極其高溫的等離子態,其實這三種說法都沒有錯,只是都不夠全面!下面我們就簡單來說說太陽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天體!

一般我們看到的太陽分層結構就如上圖,但可能沒法從根本上解釋這個模型的來歷!假如要搞清楚這個模型則必須從太陽的誕生開始說起!

一、恆星的誕生

現代天文理論認為太陽誕生於奧爾特雲,從最初的質心(一般都是岩石質)開始聚集星際物質,當然您不要認為此時就是恆星,還早呢!只有等這個岩石質核心足夠大時才能達到留住氫、氦等氣體元素!因此在一顆恆星的內核100%有一顆固態內核!會形成金屬核心是因為這個固態內核足夠大,金屬元素可以在高溫下沉降到內核(早期的高溫可以是放射性衰變提供,後期則是恆星內核高溫!),等到開始留住氣體元素時,天體的成長前途就取決於這一片星雲的物質總量了,很明顯誕生太陽的奧爾特雲物質並不是那麼豐富,因此太陽長成了一顆黃矮星!當然恆星的門檻並不是黃矮星,而是80倍木星質量的紅矮星!

二、太陽的分層和恆星的類別

現代太陽的分層,核心是一顆鐵鎳質的固態內核!當天體質量增加到80個木星質量大小時,內核高溫將開始點燃氫元素的核聚變,此時天體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顆紅矮星的標準,當然天體仍然會繼續增加,一直到黃矮星-藍矮星-藍巨星-藍特超巨星,甚至超過愛丁頓極限(理論上恆星坍縮引力對抗輻射壓的極限)的恆星出現,大麥哲倫蜘蛛星雲R136星團的核心R136a1即是一顆超過太陽質量256倍的藍特超巨星!

三、太陽的核聚變中心

也許有很多朋友會認為太陽上到處都在核聚變,其實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氫元素的聚變條件要求極高,只有在太陽半徑1/4處的內核才有能達到這個條件,此處的條件為超過2500億個大氣壓和接近1500萬度的極高溫!而其他區域則只是被太陽內核加熱的了的等離子態物質而已!

只有中心那個藍色區域才是真正的核聚變區,在此處每秒有超過6.5億噸的氫元素聚變成氦元素,產生了約430萬噸的質量損失,而太陽巨大的能量就來自這個430萬噸的質量虧損!

四、太陽活動

太陽活動是非常劇烈的,但我們能觀測到的大都是日冕層的物質拋射

上圖就是等離子態的物質在磁場下重連以及斷裂的過程,大量的物質在這個運動下被拋射出來,我們地球上南北極能見到到的極光就是這些帶電的高能粒子進入南北極撞擊高層大氣中的氮原子氧原子,被激發出來而形成極光!其實就是核外電子獲得能量後在可見光波段輻射出而已!不一樣的顏色就是核外電子不同的能級輻射!

五、太陽的壽命

太陽質量在現代當然不用再去測量一番,各位直接查詢即可,按6.5億噸的消耗太陽可以維持約上千億年,但事實上太陽整個壽命階段只有100億年左右,這是因為0.8-2.2太陽質量的恆星有一個輻射層!將內核聚變的灰燼留在了輻射層內,而外界的未燃燒的燃料卻也交換不進來,因此太陽內核到輻射層之間的區域燒完,太陽的壽命就快走到頭了,氫元素的利用率十分之一都不到!

當然各位也無需著急,畢竟太陽的壽命是以億年計算的,太陽能正常發光的時間超過二十億年,各位覺得夠不?如果不夠的話,那是在沒話好說了,人類也太不長進了!

太陽的生命週期,各位可以參考下!

從上文所述,如果要從單一層面上來區分太陽是氣態、液態還是固態還真有些困難,不過了解了這些信息之後,是什麼形態還有那麼重要嗎?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太陽是恆星,不是液態,也不是固態,太陽外部有大氣層算是氣態吧,太陽內部核心是由高溫高壓氣體形成的等離子體組成。也就是說,在太陽內部核心上千萬的高溫下,高壓的氣體處於電離狀態,稱為等離子體。

太陽直徑是地球的109倍,而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太陽的組成,主要是氫元素和氦元素,平均密度和木星等氣態巨行星相似,物質成分而言,太陽和木星都差不多,都是在太陽系形成時原始星雲的氣體和塵埃組成。

由於巨大的質量造成的引力,太陽內部核心的密度大約是鉛的十幾倍,高溫高壓下的等離子體,在引力約束下,不停的發生著核聚變,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就是整個太陽系的能量來源。

太陽燃燒當然會不斷損失質量,目前太陽已經過完了一半生命週期,還能再燒上幾十億年,我們還不用著急著要流浪地球。


量子實驗室


太陽並非液體,而是處於熱的等離子體狀態中,屬於其、固、液外的第四態。



太陽之所以處於等離子體狀態,主要是因為溫度太高。即便是太陽表面,其溫度都可以高達5500攝氏度,而太陽中心溫度更是達到了1500萬攝氏度。如此高溫,使得太陽裡面的氫原子和氦原子都發生了電離,從而變成了等離子體。太陽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元素,其中氫元素佔了四分之三,剩下的四分之一都是氦元素。氦主要是太陽中的氫聚變而來,據計算,太陽核心處每秒有6億噸氫發生聚變,得到5.96億氦元素,靜質量虧損為400萬噸。如果按照質能公式,E=mc2,太陽每秒就可以釋放3.6*10^20KJ能量。如此巨量的能量,足以使得太陽裡面的原子電離,變成正負離子。



雖然太陽每秒燃燒的氫是巨量的,但相對於太陽本身質量來說,基本上卻可以忽略不計。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燃燒,太陽至少還可以在存在50億年。所以,短期內我們不必擔心太陽能源的問題,但是,總有一天我們的太陽會耗盡能源,到時候人類將何去何從,是個值得思考的大問題。


科學探秘頻道


對於太陽是液態的嗎之話題,我個人觀點認為,太陽既不是液態,也不是固態,而是處於液態與固態之間的流質態物理現象。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太陽擁有的物質是一種有機的核能物質,是由高純度、高密度和高強度的有機碳化物所構成,具有自然超高能量的可燃性,能在燃燒的過程中,持續產生核聚變、核連鎖和核裂變綜合性的物理化學反應,能為太陽系持續散發出光和熱以及塵粒流物質,孕育著太陽系萬物的形成與發展。

存在於太陽之中的核能物質是與目前地球地幔和地核圈層之中的核能物質是同一類型的可燃物質,都是一種密度極高呈流質態的有機碳化物之核能物質。

在太陽這種超高能量之核能物質的所有原子之中,都儲存著超高可燃的釋放能量,是通過燃燒過程使原子群體之間產生相互拼撞現象,引發原子群體超強能量的閃間釋放,才會從龐大數量的原子群體中共同釋放出巨大能量的太陽風暴之自然現象。

依據相關科學家對太陽核能物質的燃燒壽命來判斷,其可燃壽命約為100億年,我們的太陽和太陽系己走過了約為50億年的時間,正處於星系中年的興盛期,目前,太陽餘下的核能物質還可以再光輝約為50億年。

所以說,太陽的核能物質,既不是液態,也不是固態,而是處於液態與固態之間的流質態物理現象。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地外天使


請問液體能持續保持形狀嗎? 如果太陽是液體,早就流走了。如果是有容器來保存液體,液體是可以被保持形體,但是太陽這麼高溫,又這麼巨大.其體積是地球的幾百倍,請問這需要怎麼樣的容器才能夠去裝得下太陽? 在這世上根本不存在。假設如果有,那麼這個容器也應該算是太陽的一部分吧!那太陽就不再是液體。就好比桌子上有一瓶水,那我們不會說桌子上是水,而是說那是一瓶水。

建議小編先回去百度一下液體的概念再來問問題。你這個問題能問出來充分證明你是多麼的無知,我認為小學生都不會問出這種問題。建議別在網絡上浪費時間了,浪費青春了,回去好好學習,多看看書,不然真的要給社會淘汰了。這個社會不需要傻子,謝謝!


影子都督


太陽是固體的,物質種數少,由於物質組成不同,應該也能產生紅光太陽.藍綠光球,白光太陽光線強,紅光強度弱,藍綠光就是發光的星球罷了。


用戶2015719692821


太陽不是液體,太陽是液態。


空間學科


等離子體,沙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