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用AI找回丟失十年的孩子,但最好讓家庭社區安防先築起安全牆

喜!用AI找回丢失十年的孩子,但最好让家庭社区安防先筑起安全墙

五一期間,中央電視臺《等著我》欄目播送了一則歷時十年的尋親案。警方藉助AI技術,突破跨年齡人臉識別,幫助被拐賣的孩子“小耗子”找回親生父母。十年過去了,昔日3歲的小孩已經成長為小小少年,“小耗子”的父母在現場淚如雨下。據瞭解,截至2018年10月,該AI平臺已經幫助累計找回600多人。

但是,我們在社區和家庭中的安全牆首先要建立好,降低孩童丟失等社會治安事件風險。

社區和家庭是居民在城市中居住的基本單元,是民用安防最重要的規模化落地場景。在安防行業競爭白熱化,紅海化的今天,民用安防的需求始終在增長,屬於安防熱門子領域。

根據 IHS 關於全球安防攝像機出貨量的報告及預測,預計到2020年,全球出貨量將達到將近2億臺,這僅僅是監控攝像的領域。除此以外,家庭社區安防應用種類繁多,包括門禁、對講機、梯控、煙感、智能鎖、智能貓眼、養老機器人等等。 在家庭社區安防這廣闊的市場,使得任何一家有雄心有企圖的企業都不會輕言放棄。

政府對家庭社區安防投入大:出資金,建標準

首先,在社區安防上,政府投入巨大。公安部門持續在思考,如何進一步加強打擊犯罪,提升社會治安防控水平? 智感安防區,智慧平安小區等項目試點建設和推廣就是最好的說明案例。

智感安防區,通俗地講,就是當有壞人進入這個區域時,能感知到其已經進入。其和智慧平安小區是創新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提高社會治理的智能化和科學化水平的典型案例。

政府成立專項資金已支持家庭社區安防的建設推廣。以武漢市為例,億歐智慧城市查閱武漢市2019年《關於推進全市智慧平安小區建設的工作方案》,方案中寫道:已建小區的改造費用應當作為專項建設經費分年度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對老舊小區採取政府惠民工程推動建設。

對於老舊小區而言,是改造建設。改造後的小區,可能是這樣的:小區人車出入口都設置了人臉識別、車臉識別以及指紋、手機二維碼、IC卡等門禁系統。在出入口和社區幹道、死角都安裝抓拍監控,實現視頻監控全覆蓋;此外,單元門設置了可視對講,樓宇安裝了智能梯控隨時掌握電梯內的人員情況,居民的家門也是“全副武裝”,智能鎖,智能貓眼,監控攝像頭應有盡有。

對於新建小區,智慧平安小區有了更多的建設空間。因此政府不僅重視技訪上線,更重視開展安全技術防範的設計和建設。從設計到施工、驗收、投入使用和後期運營,都要按照一定的規範和標準去操作,否則不得通過。在這個過程中,房產部門,規劃部門,建設部門和運營部門(物業)會充分考慮公安部門的意見,這對企業、居民和管理者都是一件好事。

企業參與度高:應用種類繁多,智能鎖就有3500個品牌。

安防是智能控制裡的一個子系統,承擔者家庭守衛者的角色。

行業龍頭海康威視早在2013年就進入民用安防領域。這一年,海康從戰略高度發展民用互聯網業務,推出“螢石”,為小微企業、家庭和個人提供“可視化安全”服務。

民用安防的野心也許更大。海康威視副總裁、螢石網絡蔣海青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說過:“語音不一定是智能家居的入口,而是更高頻和高粘性的產品。”這恰恰有可能是視頻等安防類應用。

社區家庭安防產品涉及門禁系統、車牌識別機、社區監控、單元對講、家用攝像機、智能門鎖、智能貓眼、智能門鈴、門磁傳感器、煙霧傳感、溫度傳感、紅外報警器等等。為住宅提供隨時監控、環境感知、入侵報警、緊急求助等安防功能的綜合性服務系統,安防系統可以增強老人、孩子家居生活的安全性。

現代人離家時間越來越長,但是對家庭的掌控度卻不見得降低,很大程度上依賴了社區家庭監控。可以為訪客開門,對家庭情況瞭如指掌,這正擊中了現代人的痛點。

但是,家庭社區產品也面臨同質化競爭的風險,以智能鎖為例,據全國鎖具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6月底,我國智能門鎖品牌已經超過3500個,生產企業達1500多家 ,這個賽道可謂進入“千鎖大戰”的局面。

其他家庭社區安防產品是否會進入同樣的困境?各企業又依賴什麼樣的能力從中脫穎而出,搶佔市場面積?老選手和新選手的碰撞之下,會有什麼樣的火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