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暗黑”童言要不得!讓孩子好好說話我們有辦法

文丨沈雲婭

提示:本文適合2-6歲兒童家長閱讀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童言無忌,意思是小孩子說話沒什麼忌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我們甚至默認小孩就應該童言無忌,否則就是圓滑世故。事實上,很多時候孩子們確實做到了童言無忌。這些無忌的童言有時候讓我們覺得很有趣、好玩,有的時候輕則讓現場氣氛陷入尷尬,重則誤傷他人。


這些“暗黑”童言要不得!讓孩子好好說話我們有辦法


網上關於“童言無忌”的討論很多,贊成派覺得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在孩子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之後,自然會學會如何好好說話;反對派認為所謂童言無忌就是為熊孩子開脫。團長採訪了幾位成年人對“童言無忌”的看法。

@何大仙

首先應該尊重孩子的表達權利,童言無忌是一種未淨化的表達。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是原始的,是沒有經過任何干擾的,遇上說話難聽的孩子,只要不是太過分我不會特別介意。但我希望他們的家長,通過這些童言反思一下家庭教育。

@泡泡

童言無忌是個客套話而已。別人的孩子亂說話,你可以說童言無忌。自己家孩子亂說話不教育可不行。我一般碰到說話不好聽的孩子會躲得遠遠的,以免被誤傷。

@脫髮熬夜少女

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什麼話不能說,不能在無意中傷害別人。這種教育越早越好,一個小時候說話毫無顧忌的小孩,等他長大成人之後就突然變得說話很有分寸?不可能!

@Shady

真正的童言無忌是順應孩子天性的,這些話可能好聽也可能不好聽都很正常,如果被大人或者環境影響到了原本的天真,那他說的話就不是“童言”了。

@多多麻麻

主要看家長的態度。我不會為了孩子難聽的話生氣,畢竟童言無忌嘛。如果他們的家長以此為藉口,不管教孩子我會很生氣。孩子不知道他的話可以給別人造成傷害,但家長知道。

我也有孩子,當他們說出傷人的話時,我一定會指出並告訴他們不可以這樣。


這些“暗黑”童言要不得!讓孩子好好說話我們有辦法


針對大家吐槽的那些需要常備速效救心丸的“暗黑”童言,團長做了一個統計,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這些“暗黑”童言要不得!讓孩子好好說話我們有辦法


小朋友A

媽媽問她喜歡弟弟嗎,她說“喜歡啊,我又沒有把她殺了吃掉!”

小朋友B 外婆意外去世,追悼會之後的飯桌上大家都很悲傷,小朋友當著親戚朋友的面,以炫耀地的口氣對舅舅說“你沒有媽媽了,我有媽媽。”

小朋友C 媽媽感冒生病了在家休息,他看媽媽很難受的樣子就問“媽媽,你要死了嗎”“媽媽你什麼時候死啊”。

小朋友D 清明節的時候,一家人去掃墓,爺爺指著墓碑給她介紹說這是XX的墓,等爺爺介紹完,小朋友迫不及待地問“爺爺,你的墓在哪兒喃”。

小朋友E 在公園見一叔叔抽菸,小朋友問媽媽“抽菸不是會死掉嗎?他為什麼還要抽菸,他想死掉嗎”。


這些“暗黑”童言要不得!讓孩子好好說話我們有辦法


@阿茗啊 有段時間臉上起痘痘,在電梯裡遇到一個五六歲的小朋友,她指著我的臉,用特別牙尖兒那種口吻問“哎呀,你的臉怎麼爛成這樣了”,心碎!當場想打人。

@莫先生 有一次,走在路上,一個七八歲的男孩和他媽媽與我迎面碰上,那孩子指著我跟她媽媽說“這個叔叔好矮啊!他是不是小時候沒有好好吃飯。”我曉得我矮,但是管你傢什麼事啊?

@小米 我和幾個朋友在商場裡拍照片玩,一個男孩子指著我說“你好胖啊”。本來我懶得在意的,她媽媽小聲(我能聽到)跟他說“寶寶,不能那樣說阿姨,心靈美才叫美。”那熊孩子說“長得肥就是醜啊”。


這些“暗黑”童言要不得!讓孩子好好說話我們有辦法


家長A 上個月兒子過生日,我們在家辦生日趴體,邀請了他玩得好的一些同學和他們的家長來玩。拆禮物的時候,這個熊孩子一件一件評價“這個我喜歡”“這是個什麼東西啊,我不要”……現場一度非常尷尬,我們當場就批評了他,客人走了之後我又給客人私信道歉,以前幾個家庭還約著出去玩,現在感覺都沒什麼溝通了。

家長B 認識不久的朋友請我們一家吃飯,吃完飯之後,主人客套地問“大家都吃好了沒?”“今天的菜合不合胃口?”,我和她爸都使勁誇菜好吃,一直在旁邊玩手機的女兒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不好吃,太難吃了”,差點被她氣死。

家長C 有一次,帶女兒去某英語培訓機構上試聽課。一位女老師很熱情地跟她打招呼“寶寶,我們握握小手吧”,結果我女兒說“不要,你手髒”。老母親當場石化,老師的手根本就不髒,她純粹是沒午睡心情不好。


這些“暗黑”童言要不得!讓孩子好好說話我們有辦法


四川省精神醫學中心公共衛生心理治療師、成都市公安局心理諮詢中心特邀專家、成都心希望青少年心理關愛中心首席顧問翁濤老師翁濤老師表示,中國文化講“童言無忌”,年齡偏小的孩子有這樣的表達,只要不是大量的,都很正常”。


這些“暗黑”童言要不得!讓孩子好好說話我們有辦法


翁濤老師認為,人的大腦本來就是一個容器,通過眼睛、耳朵、鼻子、手、皮膚去感知外部世界,不斷接收外部世界的各種信息,其中對聲音與圖像的吸收是最明顯的。

兩三歲的孩子掌握了語言並開始說話,最開始肯定沒有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因為低齡兒童的心理能力還不成熟。從牙牙學語到有自我意識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的早期,幼兒講出來的很多詞語只是淺表模仿,他的體驗感受與詞語的邏輯搭配,詞彙和情緒的“組裝”,在成年人看起來是非常滑稽搞笑的。


這些“暗黑”童言要不得!讓孩子好好說話我們有辦法


“成年人的大腦與心智水平發展比較成熟,能夠理解和掌握在共同文化群體中的主流表達方式,兒童顯然還做不到。”翁濤老師指出,有的家長跟三歲五歲的小孩子較真講理,“吵得天翻地覆,甚至還大發雷霆,是完全沒必要的”。


這些“暗黑”童言要不得!讓孩子好好說話我們有辦法


不要貼標籤

千萬不要給孩子貼上一個道德標籤,你是笨孩子、壞孩子、傻孩子,翁濤老師非常不建議輕易給孩子進行道德評價。兒童能做錯什麼呢?在生活裡,孩子只是在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而已,這是一個不斷髮展不斷進步,不斷探索也不斷走向成熟的過程。

良好情緒氛圍下和孩子對話

父母要多觀察、陪伴、更積極的和孩子對話。做父母的,應該努力關注孩子在想什麼,在說什麼、為什麼有這樣的思考,父母們嘗試去接受孩子在表達某個語言詞句當下的那種情緒與感受。在對話的過程中,家長們自己的情緒應該是積極的、柔和的,不是質問的,更不是攻擊的。


這些“暗黑”童言要不得!讓孩子好好說話我們有辦法


反思家庭教育

因為孩子亂說話引發與他人的衝突,或因為衝突引發孩子的攻擊性言語,家長要理智區分情況,合理對待,既不能傷害他人,也不能過多傷害自己的孩子。大孩子還口無遮攔亂講話,家長肯定要教育,但不是粗暴地打罵,而是應該先反思自己在孩子教養過程中有哪些沒做到位,不懂就學習,找相關專業人士諮詢,提高家庭的教育、教養能力,孩子的這些行為才可以得到修正。

對孩子成長多一些耐心

通常父母的生活狀態、心智水平是健康的,那麼孩子通常也就是比較健康的,翁濤老師建議家長們儘量對孩子的成長少一些焦慮,多一些放鬆,少一些懷疑,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急躁,多一些耐心。

從家庭教育、心理培養和人格塑造角度來講,父母與其過度地擔心孩子,不如更主動的關注自己。父母對生活的態度越積極,自己的心理水平越優良,生活的內容越豐富,自我的水平越成熟,孩子的整體發展,就一定更順利。翁濤老師還特別提醒,養育孩子過程中,一定要遵循人的發展規律,大家有興趣可以借鑑一下《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


你還聽過哪些“暗黑”童言?你又是如何應對的呢?歡迎寫留言與我們分享哦。

排版丨Jiay

圖片源自東方IC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