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有垃圾觀眾才有垃圾影視嗎?你怎麼看?

林丹智慧


作為從業十幾年的影視人來說,起初聽到馮導這句話感覺很刺耳,但回想起來,好像莫名有些道理。中國影視行業歷經幾十年的發展,終於有一些成長。

綜合最近幾年的電影來看,中國爛片太特麼多了,真要數是數不過來,總體而言是以下幾個系列:小鮮肉賣顏系列。各種仙系列。好萊塢特效團隊旗號系列。四姐系列。腦殘動畫片系列。鄧超裝瘋賣傻系列。澳門斗地主系列。明星扎堆系列。主角面癱系列。劇情侮辱智商系列。青春腦殘墮胎系列。去年的錯別字三部曲。

大家會發現,這批做影視劇、電影的人,並沒有把精力放在劇本、劇情等關鍵核心上,而是運用營銷的理論體系,打消費者痛點,找市場熱點,找另類的營銷,甚至很多營銷將傳銷倫理翻新演化,美其名曰新型市場模式,騙取投資人、騙取甲方客戶。讓其影響的是,形成快餐時代,變得人心浮躁。真好電視劇好電影需要時間沉澱,論到底只是這個世界太急躁了,缺乏對影視行業的敬畏之心。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憑內容“逆天”反超破10億,給很多國產電影一記響亮的耳光。國產電影不僅輸在了故事上、輸在了專業上,更輸在了對電影的敬畏之心上。《摔跤吧!爸爸》的成功完全可以說明一個道理:內容為王,是永遠不變的真理。打鐵還需自身硬,只要國產電影有過硬的質量,根本無需懼怕好萊塢的重工業,也不愁院線不給排片。過分考慮市場回報,最終產出的作品只能去迎合觀眾、諂媚觀眾,這也最終造成了目前國產電影整體水平不高的現狀。


廣告有話說


這句名言出自於馮小剛之口,令人十分驚諤。如果我沒有記錯馮小剛幾十年前還是一條"馮褲子",連溫飽都沒有解決,就靠跟大院部隊子弟蹭吃蹭喝和蹭穿,因為蹭穿大院子弟父母的褲子不合身,褲子像風吹楊柳一樣搖擺,就得了"馮褲子"美稱。也就是這"馮褲子"好了傷疤忘了痛,說我們都是"垃圾觀眾"。馮小剛豈還記得你現在價值二千多萬的名畫和在國內外多處房產,都是我們這些垃圾觀眾一元十元的給你掙來的,你不但不感恩,還要罵我們是"垃圾觀眾"。你是中了那一門子邪門,竟然對你的衣食父母"大打出手"。你的全國政協委員還是人民代表把你推薦出來,你就這樣為群眾說話,還是一堆混悵話。像三九天吃冰棒令人心寒啊!

綜上所述,對馮小剛這番言論我們也不用太上心,馮小剛從來都是對錢和權利有興趣,對廣大人民群眾那是毫無感情而言,所以脫口而出"垃圾觀眾"也是馮小剛的肺腑之言。最後送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句話送給馮小剛:卑鄙的靈魂擺脫壓迫後便要壓迫別人!


張文禪


作為一個影視領域的創作者,我非常樂意分享我的想法,看到這句話,我就想到一個曾拍攝出《甲方乙方》、《非誠勿擾》、《老炮兒》、《我不是潘金蓮》以及《芳華》等電影的名導,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馮小剛導演。

其實在我看來,馮小剛完全不應該說出這樣的話,如果從反面理解這句話,也許馮小剛說的正是當今社會之所以能出現如此多的爛片,其實還是因為某些觀眾買漲,如果觀眾不買賬,爛片也就不會如此猖獗。

但是在我看來,影視創作就是要呈現給觀眾看的,觀眾在看任何作品時其實並不知道好與壞,相反是影視創作者,在創作者過程中他們首先把某些影視劇就定位成圈錢影視劇,因此才會產生如此多的爛片,我認為比如討伐觀眾,比如影視創作者們先反思一下自己的作品,這樣才有利於影視行業的長遠發展。

需求決定市場。我國近幾年受韓國綜藝風影響,全國開始興起“韓潮”,大家追著“歐巴”,看著那些耍帥的偶像劇。不過禁韓令的頒發,阻礙了“韓潮”的繼續蔓延,但是觀眾就是喜歡帥哥,就是喜歡小鮮肉!既然韓國原裝進口小鮮肉不讓進國門,那麼咱們自己造!

於是各種仿照韓國綜藝的電視劇上映,捧紅一波又一波國產小鮮肉,讓他們拍電影,在鏡頭前刷一下帥,掙點追星族的錢。那麼問題來了,一部電影製作週期都是長的,小鮮肉大多出身歌手,還得學演技啊!沒事,賺錢要緊,趕鴨子上架,反正大家看的是你的人不是劇情,於是這樣粉絲的高需求下,各種量產的粗製濫造電影上映。

基本是這段時間紅這個明星,過段時間就出這一位明星的電影。因為蹭熱度,因為粉絲愛看!有大量的消費人群,產業就越大力生產。這大概就是馮小剛的思路。因為垃圾成本低,大家愛看,所以大量生產垃圾。

但是反過來,真的是因為垃圾觀眾才有的垃圾電影嗎?大家去看看那些流量電影的評論會發現,大家的評價基本都很理性,有一定辯識能力。



魚小哥電影分享


這個問題問的還是特別有趣的,有種是先有了雞才有的蛋,還是先有的蛋才有的雞。如果沒有看垃圾電影的觀眾肯定就不會有垃圾電影,同樣如果沒有垃圾電影就不會有觀看的觀眾。但是在這個邏輯之後我想說一下,我們觀眾都是喜歡而且熱愛看優良作品的。利用上圖大家也都能知道用意了,然後根據這個線索咱們接著往下說,垃圾電影首當其衝的肯定是製作不夠精美,演員的陣容不被看好,劇情肯定是堪稱的上垃圾了,但是注意了,這樣的電影肯定是投資小的,投資小代表的風險小,在現中國影視蓬勃發展,我們的影院票房更是節節攀升,所以這樣的電影能夠賺錢啊,投資小回報快,而且這麼小的投資虧損的概率就小很多了吧。《靈靈狗》大家都知道是爛電影,誰拍的,可不就是王晶嘛。

其實在這裡邊還是有一段故事的,拍攝《靈靈狗》的時候是知道不會太賺錢的,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做,其實主要是為了融資拍攝一部更好的電影《桃姐》,在這就不多說了。這我感覺就是導演們樂死不疲的拍攝的主要原因了。

現在目前的中國市場還是生產出了越來越多的優質作品的,比如說18年的《我不是藥神》等,實在是內容內涵太完美了,大家覺得呢?


影視圈前瞻


作為一個影視領域的創作者,我非常樂意分享我的想法,看到這句話,我就想到一個曾拍攝出《甲方乙方》、《非誠勿擾》、《老炮兒》、《我不是潘金蓮》以及《芳華》等電影的名導,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馮小剛導演。

其實在我看來,馮小剛完全不應該說出這樣的話,如果從反面理解這句話,也許馮小剛說的正是當今社會之所以能出現如此多的爛片,其實還是因為某些觀眾買漲,如果觀眾不買賬,爛片也就不會如此猖獗。

但是在我看來,影視創作就是要呈現給觀眾看的,觀眾在看任何作品時其實並不知道好與壞,相反是影視創作者,在創作者過程中他們首先把某些影視劇就定位成圈錢影視劇,因此才會產生如此多的爛片,我認為比如討伐觀眾,比如影視創作者們先反思一下自己的作品,這樣才有利於影視行業的長遠發展。


鬍子拉渣boy


什麼是垃圾電影?什麼是垃圾觀眾?沒有觀眾拍屁的電影,自己回家自己看啊!這個問題很無聊,一部電影垃圾不垃圾誰說了都不算,看票房,看票房,看票房,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觀眾拉不垃圾那就是無所謂的事情,觀眾都垃圾,你拍的電影再"高尚",垃圾觀眾不喜歡,沒票房也白搭,就不相信能一直拍"高尚"電影賠錢賺吆喝?"高尚"與"垃圾"的對白,自己心裡清楚就行了!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到底是"高尚"還是"卑鄙",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杆秤!所以垃圾未必真的垃圾,高尚也未必是真的高尚,揭開虛偽的面紗,其實不就是哪麼回事嘛!


粟東坡


“因為有垃圾觀眾,才有垃圾電影”出自馮小剛之口。


2017年6月18日,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以“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國電影”為題討論時素有“小鋼炮”之稱的馮小剛現場直接向觀眾開炮。馮導的論據是“往往垃圾電影票房還很好”。

誠然,近些年來中國電影市場質量參差不齊,一些“爛片”也確實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比如《煎餅俠》,票房11.63億,確實有些匪夷所思。“爛片”省費用,省事又省力,還不影響賺錢,何樂而不為?大概馮導的論點也來源於此。 但是僅憑次就下結論,未免過於片面,過於武斷。



1 電影上映前觀眾只能通過前期宣傳和演員陣容對影片進行初步瞭解,至於質量究竟怎樣只能是看完之後才知道。


2 電影質量與導演,出品方,演員都有很大關係。同樣的演員出演的不同電影,會有好與爛之分,比如《烈日灼心》與《惡魔天使》中鄧超的表現可謂天差地別;再說馮導同樣拍出《唐山大地震》與《我不是潘金蓮》兩部迥異的影片;類似的開心麻花同樣出品過《夏洛特煩惱》的佳作,也出品過《李茶的姑媽》這樣的次品。

3 觀眾有辨別好爛劇的能力。《夏洛特煩惱》《戰狼2》《流浪地球》《紅海行動》等無不是憑藉優良的口碑,以強勁的後勁實現票房的逆襲。反觀《縫紉機樂隊》卻只能吞下《煎餅俠》的苦果(《縫紉機樂隊》真的是死的冤)。所以爛劇只能是透支觀眾的信任,而且未來爛劇肯定越來越沒有市場。



4馮導說這話時臨值電影《芳華》上映,讓人不免想到這是為了給新電影造勢。


承認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有很多圈錢爛劇,原因也有很多,但是隨著市場愈加規範,垃圾影片的生存市場肯定越來越小。


翹尾巴的鹹魚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理Sir覺得有必要區分兩個概念,一個是垃圾電影,一個是爛片。從字面意思來說,“垃圾”電影是指那些沒有正向價值,惡臭爛俗,看了還會“拉肚子”、影響健康的電影,極端的代表就是一些以展現惡趣味,大肆渲染血腥 、露骨、惡俗鏡頭的限制級電影。

而“爛片”是指拍得、演得、製作得或者任何一方面低於預期、影響成片品質的電影。舉個例子,不少人因為看不慣陳凱歌在《無極》中故弄玄虛的導演手法,把《無極》視為爛片,但是《無極》是垃圾電影嗎?

所以,垃圾電影一定是爛片,但是爛片不一定是垃圾電影,前者產生的動機就是迎合市場,攫取利潤,後者產生的動機不一定完全是利益導向的,也有一部分是水平有限。也就是說,垃圾電影的製造者一定知道自己在製作的是一部垃圾電影,而爛片的製造者不一定知道自己在製作的是一部爛片。(參照《逐夢演藝圈》的導演畢志飛)

使用價值是商品的基本屬性之一,觀眾或者說市場是電影存在的本源之一。從商品經濟的角度來說,馮小剛的這句話沒毛病,正是因為有喜歡看垃圾電影的觀眾才會有垃圾電影。電影懂得迎合觀眾的口味,是電影人和電影產業成熟的表現。拍出來的電影沒有觀眾喜歡看,談什麼藝術或者境界,都是可笑的。(再參照《逐夢演藝圈》的導演畢志飛)

但是,喜歡看垃圾電影的觀眾就是垃圾觀眾嗎?如果這個推論成立的話,喜歡吃垃圾食品的就是垃圾消費者了?或者換一種問法,觀眾因為他個人的趣味有優劣之分嗎?

觀眾不同於商品。商品的本質是產品,既然是產品,就可以用價值來衡量。一部電影當然可以用“價值”來衡量,也自然可以等同於沒有價值的”垃圾“,但是觀眾不可以。

一千個觀眾有一千種喜好,正是因為觀眾審美的多元化,才有了今天電影行業的欣欣向榮,和電影人地位的顯著提高,也才有了馮小剛之流,拍過幾部電影就以藝術家或者思想家自居,在公眾場合大放厥詞,談論起“衣食父母”的優劣。

稱觀眾——確切地說,是不買他電影票的觀眾——為“垃圾”觀眾,本質上還是一種“酸葡萄”心理,為自己的電影票房失利找藉口。不可否認,電影的品質和票房並不總是成正比,但是能夠獲得高票房的電影,品質一定不會低。至少在某一方面,它是切中了大部分觀眾的觀影心理的。

所以,如果電影人真的心懷電影,就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某一部電影的票房上面,糾結於為什麼誰誰誰的電影拿下了高票房,自己的心血之作觀眾卻不賣賬。一個真正格局大氣的電影人,從來不會以一時的成敗論英雄,也從來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堅守。票房高歌猛進,感謝觀眾的支持。票房失利,就說觀眾“垃圾”。做人,要厚道。

是因為有垃圾觀眾才有垃圾電影嗎?當然不是。非要給這個問題尋找一個答案,那麼這個答案一定是“因為有垃圾電影人才有垃圾電影”。

【娛樂有理性,八卦有道理。我是八卦有理,如果你喜歡我的答案,贊一個、粉一個再走咯】


八卦有理


觀眾確實能帶動整個電影行業的發展。現在的電影市場就是迎合大眾的需求。只有大眾買賬,電影才能掙錢,電影公司才會去製作。

1、電影是隨著觀眾的口味變化的,觀眾喜歡惡俗狗血的,就會有賺足眼球的情節。觀眾喜歡大場面的震撼,就會有高投資去製作3D。觀眾有愛國情懷,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愛國主義情懷電影出現。電影方大都是為了滿足當下人們的需求去製作。以前演員演戲都是實打實的演技派,現在拍電影都是衝著流量去的。誰粉絲效應強,就找誰拍電影,演技到成了其次。

2、觀眾的口味也是時刻變化的,就像粉絲電影漸涼,就像英雄電影看多了會膩。電影市場只有足夠多元,足夠豐富,才是興盛的市場。

所以,當大家把觀影標準抬高一點,對爛片的容忍度降低一點。電影公司自然會聞風而動,願意把錢花在好片上,爛片自然就減少了。


小炒肉風


馮小剛此話欠考慮,因為首先低估了觀眾的欣賞水平。這樣一個有點聲望的導演把觀眾稱為“垃圾”,豈不是說看你電影的觀眾都不懂欣賞電影?那麼你的電影是拍給誰看的?

我對中國電影的理解是:反映個人,家庭,國家正能量,貼切人民群眾生活實踐,畫面流暢,情節清楚,視覺聽覺感受良好,引起共鳴的商業片。

一個好導演拍的電影,觀眾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沒有發現它的好,但是好的電影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的,比如,周導的《大話西遊》最早拍出來的時候沒什麼人欣賞,但到了今天可是不可多得的佳片,星爺的名聲也漸漸打響,好片就是好片,時間會讓它更金典。

再則,觀眾的眼界也在不斷上升,電影這個行業越來越被人熟悉,裡面的難易程度都會被人們所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