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一個國家的根本

學校,這個起源於民國的名稱是現在所有國家和所有領導人都極為重視的組織機構。其主要存在的意義就是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得教育活動,學校受社會需求影響,承擔著對社會輸送人才的職能。如果說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本,那麼學校就是承載這一特殊使命的組織。

學校——一個國家的根本

學校雖然是起源於民國的名稱,但是與學校相類似場所早已存在。早在夏商時期便有“庠、序”這種學校名稱,而在兩千多年前的齊國稷下學宮引發的百家爭鳴、孔子在大成殿的甬道開設杏壇以六藝而教眾賢便是學校定義的歷史由來。

學校——一個國家的根本

但隨著近代工業革命和科技進步帶來的諸多變化不僅帶來不斷湧現的機遇,更加帶來了大量的矛盾。於是普遍貴族化教育的學校向大眾化改進,同時也向著專業化、平等化、福利化前進,由國家來承擔負擔是歐洲各國率先開始現代教育改革的開始,同時也是現在歐美擁有大部分國際頂尖學校和學者的原因之一。

在中國現代學校卻要推遲至1862年清朝設立的同文館,而現代學制更是推遲至1904年配批准,在那時中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有統一章程的現代教育。那時清朝的孱弱早已積重難返,喪失大量領土、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等即便是想要奮起追趕也無濟於事,於是才會有了一批又一批的官派留洋幼童的故事。

學校——一個國家的根本

但是現在看來歐美校園真的遠超其他國家的學校麼?18歲之前的教育都是義務教育。這一情況普遍存在與歐美各國,而且尊重學生個性和較為自主與輕鬆的學習環境都是非常吸引人的地方。但是現實就是法國小學生數學是全歐最差,大部分美國人甚至認不出美國在哪裡等等等,都是現實存在的。並且在歐美的各行各業的精英們,他們更願意將他們的孩子送去貴族學校,睡硬板床、粗茶淡飯、嚴格的訓練這些都與歐美的平民們能接受的教育完全相反,但那些貴族學校所培養出的學生卻更為優秀。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設立了數十萬所學校,培養出無法計量的學生數量。同時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的特質使得人才湧現成為現實,但是中國教育和學校並不是沒有問題。中學甚至是大學畢業的學生們普遍存在的缺少社會經驗甚至是缺乏生活常識,成為一個只會死讀書的機器以及光有知識缺乏倫理道德等都是我們學校和教育值得深思和改進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