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涇鎮梅家蕩的前世今生

2019-05-05 06:00 | 嘉興日報秀州新聞微信號

王江泾镇梅家荡的前世今生

王江涇鎮運河之東有一個巨大的淡水湖泊,名曰梅家蕩。梅家蕩東西長2.3公里左右,南北寬約2.7公里,是嘉興市境內最大的淡水湖泊。這裡是古太湖遺存的一個印跡,其名稱的由來,最早可從五代十國時期說起。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在錢塘江畔,有個封號吳越王、名叫錢鏐的臨安人“提三尺劍,馬上得天下”,創立了吳越國。據清宣統年間唐佩金《聞湖志稿》記載,“錢氏開國,聞人氏俶居之(杭州)”。“聞人”是複姓,其族先祖是齊魯大學問家少正卯。少正卯被殺後,他的後人便散居天下各處,並改姓聞人。吳越國中,有個身為從事(即“參軍”一職)的官員名叫聞人珪,辦事幹練,屢屢有功於朝廷,後官至御史中丞兼國子監祭酒。公元957年,聞人珪之子聞人新從錢塘(今杭州)遷居秀水(今秀洲區)北部的一個巨浸(大的湖泊)旁居住下來。聞人新好藏古書,家中藏書數以萬計。聞人新的兒子聞人泰自幼接受著良好的家庭教育,官至大理寺評事。宋祥符五年(1012),聞人泰的族親聞人侃中進士;天禧三年(1019),聞人泰的長子聞人建(字端木)也進士及第,自此,“聞人氏奕世簪纓不絕,江右稱望族”。於是,聞人家族的名望一下子得到了提升,他們住所旁那個無名巨浸便被冠以了聞湖、聞家湖之名。後來,儘管聞人氏西遷,但聞湖之名還一直被保留著。

明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王江涇人沈謐、盛周在聞湖中“十畝宮”稅暑亭遺址上建構了聞湖書院,祀王陽明先生於其中,一起講學闡理,並與當時名人錢德洪、王畿、唐樞諸人往復切磋,學者翕然向風。由於學士、生徒壇會盛結,時人都言有文明之象,因此,“聞湖”又被冠以“文湖”之雅譽。至於聞湖書院沒落於何時,目前尚無法考證,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需要穿插一下:聞湖書院內有王文成(陽明)祠,相傳湖中有金鍊珠蚌,中秋之夜光浮水面,在書院可清晰看到,因此文人騷客留墨頗多。書院原有遺址在,俗呼“書院墩”,可憑弔古,如:

“家住聞湖西,分明入畫圖。雲山南繞越,煙水北通吳。機杼村中月,魚蝦市外湖。由來吟賞地,往往戀枌榆。”(清·孟彬)

“春風杖履集英才,在水中央共溯洄。鹿洞鵝湖留一派,漁師亦聽講經來。”(清·宋景和《泛棹集》)

“斯文猶未衰,講院惜已圯。淼淼聞湖濱,當年有遺址。肇祀崇陽明,道學深仰止。時維沈與盛,春風來杖履。鹿洞與鵝湖,師承良有以。迄今人已往,池館廢中沚。何時此振興?十畝宮重起。”(清·計楠)

“瀠洄淺水沉書院,繚繞回廊說故家。十里澄胡一鉤月,晚涼開遍綠萍花。”(清·李道悠)

“講學集英才,書聲出雲水。寒煙號蛩螿,荒洲滿蘆葦。”(清·唐佩金《綴舊詩》)

王江泾镇梅家荡的前世今生

在我們當地的土話中,“聞”“文”與“門”相近,而“門”又被訛為“梅”,所以有人便將聞湖寫作了梅湖、梅家湖,俗稱梅家蕩。也有人說,因為聞湖埂上曾築有“尋梅”“問柳”二橋,故又稱之為梅家蕩。但不管怎麼說,從明代大學士朱國祚所作的《梅家蕩棹歌》來看,當時已有“梅家蕩”這一稱謂,並一直延續至今。

當歷史的車輪駛入20世紀80年代時,梅家蕩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84年2月至1985年4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周邊鄉鎮居民圍湖2.8平方公里,將梅家盪開發成了國家級“五大商品魚養殖基地”之一,共建設魚塘310座,內塘養殖面積達4000餘畝。1995年,地方國營嘉興養魚總場向國家申請在梅家蕩建設浙江嘉興長江流域四大家魚原種場;1998年11月,佔地1631畝的原種場竣工並通過農業部驗收,設計生產能力為年產四大家魚後備親魚3000組。2002年,總場下屬單位嘉興市養魚場在梅家蕩國家商品魚基地建成青魚良種繁育場;2004年,青魚良種繁育場通過省級驗收。2012年1月,王江涇鎮被評為了“中國青魚之鄉”,這與梅家蕩所作的貢獻是密不可分的。2013年3月,梅家蕩又建設成為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特色園區”。

王江泾镇梅家荡的前世今生

目前,王江涇鎮政府正在努力將王江涇鎮打造成為一個省級旅遊度假勝地,其中就包括了梅家蕩的開發與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