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辭——林墨作品展

直播预告 | 言辞——林墨作品展

2019.4.27 週六 16:15

北京光語美術館

請走入藝術頭條直播間

觀看此次展覽現場精彩內容

(掃描二維碼,即可參與互動)

直播预告 | 言辞——林墨作品展

言辭

話語同等有畫語,也就是說繪畫自身的語言方式,常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是當下的人用文言來表述總覺得怪怪的,用西方的翻譯體來做藝術更是個問題,這些和自身的生命都沒有關係,藝術語言的成長和經歷是一個漫長的生命過程,也許要用一個人的一生和自身生命的體驗做代價,才能有所獲,所以說藝術不可能通過學習得來,學到的只是他人解釋世界的方法和世界觀而已。

一切還得回到藝術本身也就是說回到自我,外部找不到藝術,藝術做的是眼睛看不到的那部分,肉眼能看到的都是物質的,把現實再現出來的也是在抄襲自然,這和抄襲古人和西人沒啥區別,一個好的文化方式一定是一個解開的方式而不是延續的傳承方式,食古不化同等於吃啥拉啥,今天是明天的昨天,否定當下也就否定了我們的昨天,現在就是當下,當代藝術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態度也是文化上的判斷力。

自84年美院畢業後,好像學了一身本事,可一下沒有了方向了,不知道自己要畫什麼,表達什麼,覺得咋畫都很無聊,86年到北京後才開始了我的抽象藝術探索和展覽,也許我們不應該叫它是抽象藝術,起碼我不認可這樣的帖標籤,能避免或能繞開這個命名的邏輯是我在西方生活以後的一個強烈的自我文化身分的反思,90年剛到國外憑著所學的美術史常識只能在技術上認知古典大師的原作,那是一種有安全感的興奮,再看到當代藝術時一臉霧水,不知所以,那也算藝術,頓時懵掉了,根本不在一個語境裡。

以母語文化為座標來匹配比較西方在藝術應用樣式上的和思維行為方式上的根據,也算是我在西方得到的最直接的收穫,通過他鄉找到自己,也是我出版那本書的命名來處《去那裡尋找回來的路》。

昨晚在宋莊和劉煒聊天,他提出有關對文化一詞的概念關鍵是後面的化字,文和化是兩個概念,化不開就會僵化的就是死的,化文,不管東或西能把所學和了解的文化化解開來才是根本,化不開就不會品到其中的滋味,繪畫是十個指頭的活計,它有N多的可能,能做到從簡單到豐富再回到簡單實屬不易,藝術即歸屬它的時代,同時又是這個時代的異類或是一種陌生感,而不是方法和品味上的流俗。

架上繪畫的屬性是平面的視覺,是人類精神上留下來的痕跡,通過不同的痕跡來表達區分情感,一旦痕跡成為符號也就是一個人的情感語言。面對材料的物理屬性通過視距外思維的介入,加之肢體行為動作的控制,在痕跡上的加減而達到乘除上的豐富多彩,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人覺知上的。有意和無意交替達到和自然同頻,如同生命的軌跡留下的情感會與自然同輝。

2019年於宋莊工作室 林墨

直播预告 | 言辞——林墨作品展

畫皮系列 57 × 78 cm 丙烯 2019

直播预告 | 言辞——林墨作品展

畫皮系列 57 × 78 cm 丙烯 2019

直播预告 | 言辞——林墨作品展

母語系列 100 × 100 cm 布面丙烯 2019

直播预告 | 言辞——林墨作品展

母語系列 300 × 200 cm 布面丙烯 2019

直播预告 | 言辞——林墨作品展

上帝是左撇子系列 40 × 30 cm(單幅尺寸) 布面丙烯 2018

欲進一步瞭解參展藝術家作品及觀念,請於4月27日 16:00出席開幕式,並持續關注“庫藝術”公眾號

藝術家簡介

直播预告 | 言辞——林墨作品展

林墨

LIN MO

1962年生於中國哈爾濱

1984 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

1985 年參加北方文學藝術群體

1986 年生活工作於北京從事實驗水墨創作

1989 年5 月在北京中央戲劇學院組織策劃倖存者詩歌朗誦節平行繪畫展

1990 年留學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後移居西班牙

1996 年任西中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同年在歐洲創建林墨古堡藝術交流工作室,2007 年回國在北京東營藝術區創建工作室

2009 年工作室遷往中國宋莊

2011 年出版著作《去那裡尋找回來的路》,曾在中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德國、巴西、美國等舉辦個展和聯展,現工作於北京和巴黎。

特別推薦

直播预告 | 言辞——林墨作品展

年度藝術人物-新經典

ARTISTS OF 2018

正式出版發行

應天齊|當代與民間

徐仲偶|大我人生

隋建國|十年

陳堅|讓內心豐滿

白明|當代只有個體

黃淵青|“元”繪畫

張恩利 |內心的自由

陳文令|絕地生花

鄔建安|無妄

直播预告 | 言辞——林墨作品展

長按下方二維碼獲取藝術文獻

直播预告 | 言辞——林墨作品展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庫藝術》最新書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