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心社:精準脫貧調研手記

廣西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掛念廣西貧困群眾,2015年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西代表團審議時,2017年在視察廣西時,都反覆強調要用繡花功夫實施精準扶貧,讓老區和老區人民儘快擺脫貧困,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2018年,在自治區成立60週年之際,總書記專門題詞“建設壯美廣西 共圓復興夢想”,這既是對廣西奮進新時代、實現新跨越的偉大號召,也寄託了對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讓民生保障“壯”起來、人民生活“美”起來的殷切期望。

廣西全區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的囑託,下定決心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我到廣西工作之後,為深入瞭解脫貧攻堅推進情況和貧困戶生活狀況,專門請自治區扶貧辦編印了《廣西深度貧困地區現狀紀實》圖冊帶在身上,每次下鄉調研都“按圖索驥”,隨機選擇幾個貧困鄉鎮、貧困村屯和貧困家庭去現場看看,目的就是要真正抓住“精準”這個關鍵。一年多來,我先後到14個設區市、38個貧困縣、56個貧困鄉鎮、83個貧困村屯和100多戶貧困家庭實地調研,一方面深深感到全區脫貧攻堅成效明顯,貧困群眾對脫貧攻堅工作滿懷對黨和總書記的感恩之情,另一方面也深切認識到我們的任務依然艱鉅,群眾對改變面貌充滿進一步的期待。

鹿心社:精準脫貧調研手記

2019年2月13日下午,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鹿心社在都安瑤族自治縣,就產業扶貧工作開展調研。這是鹿心社來到大都華牛生態養殖科技園,實地瞭解項目最新進展情況。 黃克 攝

成敗繫於產業“造血”

——脫貧攻堅既要“輸血”更要“造血”。大化縣“七百弄雞”品牌越來越響,龍勝、三江、巴馬等地旅遊扶貧人氣興旺,邊境地區貧困群眾每年邊貿分紅幾千元,都安瑤族自治縣“貸牛還牛”、“貸羊還羊”模式群眾齊口誇,融安縣金桔網上賣得歡……貧困地區通過發展產業,端上脫貧致富的“金飯碗”。

2018年6月12日,前往大化瑤族自治縣調研。先在縣城換乘越野車,在崎嶇山路走了兩個半小時到達七百弄鄉弄平村,下午沿土石路步行半個小時,又順著陡峭溼滑的羊腸小道攀爬20多分鐘,終於進入極度貧困的弄兄屯。對這片被聯合國官員稱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土地,儘管已有心理準備,但仍被眼前景象深深震撼:

一望無際的大山,人們分散居住在深山坳裡,住著半乾欄式或全地居式木房子,底層“住”牲口,上層住人,上下層以木板相隔,牲畜糞便臭味透過縫隙直往上冒。“碗一塊、瓢一塊”的山窩石縫地,是村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石縫地只能種少許玉米,人吃,豬也吃。靠著稀少又貧瘠的石縫地,謀生真是不易,幾乎談不上產業發展。貧困也在祖祖輩輩中傳遞下來。

類似這樣的地區,我後來還去了都安、東蘭等深度貧困縣,進一步認識到,這些地方之所以貧困,普遍性的原因就是自然條件惡劣,缺乏產業。

找不到產業、找不準產業,往往讓許多貧困群眾“有力無處使”,漸漸失去信心,失去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總書記看得十分準,找到了“窮”根。和鄉親們交流時,他們對我談得最多的話題、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加快產業發展,實現增收致富。

鹿心社:精準脫貧調研手記

2018年10月14日至17日,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深入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和融安縣,實地調研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黃克 攝

為更好地解決產業缺乏問題,我們制定了《全區有扶貧任務縣(市、區)特色產業目錄和認定標準》,遴選出78個特色產業,讓各地結合自身實際,縣級確定“5+2”主導產業,村級確定“3+1”主導產業,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發展特色產業,並在政策、資金、技術等層面予以支持。基層幹部群眾非常歡迎這一政策。各地越來越重視產業發展,很多貧困地區立足自身區位特點和資源稟賦,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商則商、宜遊則遊,逐步探索出一些頗具代表性的產業發展路子。

特色種養成為首選。種植和養殖是農民群眾千百年來的經營傳統,也是最有基礎、最容易突破的領域。特色種養、生態種養幫助一大批貧困群眾摘掉“貧困帽”。大化瑤族自治縣從遍地石頭山的實際出發,大力發展特色養殖,以本地雞為重點,打造“七百弄雞”品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認證,全縣養殖規模達170萬羽,一批貧困群眾靠養雞而脫貧。

生態旅遊成為新型產業。廣西一些地方雖然貧困,但山清水秀生態美,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發展觀光旅遊、康養休閒等產業的條件得天獨厚。我在龍勝、三江、巴馬等貧困縣調研時,看到當地充分挖掘豐富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民宿、休閒農莊、農家樂等旅遊扶貧產品,引來八方遊客,確實是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旅遊部門的同志告訴我,近年來全區鄉村旅遊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輻射帶動300多個貧困村(屯)走上了致富路。

邊境貿易帶動了產業發展。廣西的8個邊境縣(市、區)中,5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片區縣),其他3個脫貧攻堅任務也很重。現在,他們利用“跨一步就是越南,走兩步就是東盟”的區位優勢,用好國家邊民互市貿易優惠政策。邊民們從事運輸服務,每天能掙一兩百元;到邊貿加工廠打工,每月能掙三四千元;年老體弱的邊民通過參加邊民互助組,每年也能分到好幾千元。過去貧困的邊境正逐步成為致富的“金邊”。

大石山區發展產業,是產業扶貧中最難的,是下一步工作必須著力攻克的難關。我們請教業界頂尖專家,系統梳理區內外的成功典型,專門編制了《大石山區扶貧產業發展實例》,供全區各地參考,幫助大石山區的貧困鄉親找到更多致富路。

在調研中我也進一步認識到,隨著產業扶貧的大規模推進,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重要。一些貧困村屯的產業發展依舊停留在各家各戶單打獨鬥;一些地方同時推進種植養殖,產業出現同質化現象,種養規模擴大了,市場銷售難題又來了,甚至出現增產不增收的現象;還有一些貧困戶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路子,想幹不敢幹、想幹不會幹……

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要把貧困群眾組織起來,走規模化、集約化道路,前端抓好技術支撐,中間抓好生產組織,後端抓好市場營銷,逐步形成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的扶貧產業鏈條。

組織群眾,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功不可沒。目前,農村普遍缺資金、缺技術、缺信息、缺人才,僅靠群眾自身難以解決產業發展難題。龍頭企業具有資金、技術、管理、加工、營銷、人才等方面優勢,可以很好地把分散的貧困群眾組織起來。去年和今年,我兩次前往扶貧聯繫點百色市田陽縣巴某村調研。第一次去時,村支書告訴我,很多貧困群眾想養雞,但養雞既缺乏銷售渠道,又容易發瘟病。我建議他們尋找合作伙伴,他們與華潤五豐公司合作發展生態養殖,統一管理運行、供應雞苗、供應飼料並保價回收。第二次我去時,不到一年時間建成的養殖區每年可吸納20戶貧困戶參與養殖,每戶可獲得利潤約3萬元。有這樣的產業支撐,群眾對如期脫貧信心滿滿。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在產業扶貧中,也是因為龍頭企業參與,創新探索了“貸牛還牛”、“貸羊還羊”模式,組織群眾向企業貸牛犢、羊犢,養大後再賣回給企業,覆蓋近10萬貧困群眾,貧困戶年均增收近3000元。

組織群眾,還要挖掘釋放農村電子商務的巨大潛力。農村電商的飛速發展正給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帶來以前難以想象的變化。位於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的柳州市融安縣,是“中國金桔之鄉”,以前金桔銷路不暢,每年都有不少爛在果園裡,令人心痛。近年來,融安縣通過電商擴大金桔銷路,逐步打響了“融安金桔”品牌,去年網上銷售金桔3萬多噸,銷售額超過10億元。目前,全區農村電子商務覆蓋率已達92.8%。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輸血”重要,“造血”更重要。產業扶貧很艱難,但只要找準路子,踏踏實實、久久為功加油幹,就一定能讓貧困群眾早日端上脫貧致富的“金飯碗”,依靠勞動過上更加體面、更有尊嚴的生活。

鹿心社:精準脫貧調研手記

地處桂北的融安縣泗頂鎮原來因地處大山深處,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後。隨著脫貧攻堅深入推進,當地村村通上水泥路,家家喝上安全飲用水,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當地群眾在扶貧政策的扶持下全力奔小康。圖為柳州市融安縣泗頂鎮。 人民圖片供圖 韋榮軍 攝

易地扶貧搬遷不能一搬了之

——“交鑰匙”不等於“安居”,加強後續扶持最關鍵。土地、山林權益不變群眾才放心,配套服務齊全群眾才定心,因地制宜搞產業群眾才安心,家門口就業掙錢群眾才開心。這些工作做好了,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才能真正融入新家、安居樂業。

“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老人看病、小孩上學、年輕人找工作,比以前方便多了。”在田林縣百花寨、西林縣普合苗族鄉平安村、隆林縣城西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才搬出山的群眾紛紛告訴我。

這些安置點位於廣西最西端、同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百色市田林縣、西林縣、隆林各族自治縣。我新年調研首站就選擇了這些地方。

三個縣山高溝深,鄉親們過去不敢想,現在真的有了美麗的新家。搬進新房的群眾家家門口貼著火紅的對聯,臉上笑容發自內心。

易地扶貧搬遷是幫助極度貧困地區群眾脫貧的重要手段之一。“十三五”時期,廣西共需搬遷安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1萬人。規模之大、任務之重,不難想象。

動員老百姓搬出來,是第一道難關。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很多群眾內心不捨得,讓他們心甘情願搬出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縣鄉幹部告訴我,以前就有不少群眾搬出來後不習慣,又搬了回去。那坡縣德隆鄉昂屯村達兵屯,名副其實藏在大山深處。這樣一個瑤族村寨的村民出行,就靠一條蜿蜒陡峭的泥巴路。熱情的瑤胞把我迎進木屋,手拉手坐下來,久久不願鬆開。從交談中得知,屯裡的貧困群眾靠種植八角、杉木、油茶為生,週期長、收入低,雖然有34戶已經搬遷,但還有29戶擔心政策有變而不願搬遷。

為保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順利開展,我們明確了相關政策,群眾搬出來後,原來的土地和山林權益不變,給他們吃了“定心丸”;對搬遷戶發放搬遷住房補貼,通過引建“扶貧車間”等幫助搬遷群眾就業,解除群眾的後顧之憂。為加快工作進度,我們在全區500多個集中安置點實行縣級領導“八包責任制”,集中力量攻堅。經過一年多努力,全區共投入建設資金430多億元,落實項目用地3400多公頃,竣工安置住房16.8萬套,現已搬遷入住69.4萬人,搬遷入住率達99.7%。

鹿心社:精準脫貧調研手記

鹿心社在三江南站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走訪。 黃克 攝

搬出來後,穩得住更為關鍵。去年國慶前夕在龍勝各族自治縣調研,晚飯後8點多臨時起意到住地附近的安置小區“老鄉家園”看一看。這個小區建設得挺好,但少了“人氣”,不少人家窗戶看不見亮燈,連續敲了幾家房門都沒人應,最後在七樓才敲開搬遷戶吳廣文的家門。他對我講,全家9口人,搬進110多平方米的新居後,生活條件改善了很多,小孩讀書、老人看病方便多了,但找到穩定的工作還不容易,為此他父親還住在50多公里外的老家房子裡,捨不得撂荒幾畝山地。

“跑那麼遠回去種地,不划算也不現實。”“老鄉家園”的情況顯然不是個案,“交鑰匙”不等於“安居”,搬遷後還有原村屯耕地林地管理、安置點社會治理、後續跟蹤扶持等大量工作要做。貧困群眾從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搬出來後,生產生活方式根本改變,在安置區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必須引入社區治理模式,完善教育、醫療等公共配套服務,持續幫扶,讓搬遷群眾更好融入安置地社會,實現由“農民”向“市民”的轉變。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截至去年底,廣西已在安置區配套建設389所幼兒園、406所小學、370所醫院(包括衛生站或醫療診所)、258個農貿市場,建立269個安置點社區黨組織、267個安置點社區委員會和180個社區移民服務中心,繼續對搬遷群眾跟蹤幫扶,讓搬遷群眾在安置區可以更加便利、更高質量地就學、就醫、就業、創業,對安置區的歸屬感明顯增強。

貧困群眾易地搬遷,最擔心的是就業收入問題,有穩定收入來源,才能留得下來、過得安心。河池市南丹縣易地搬遷白褲瑤群眾的做法值得稱道。他們從一開始就規劃建設“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易地扶貧搬遷旅遊開發項目,建設安置房2471套,安置貧困群眾1.35萬人。單門獨戶的安置點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融入牛角、鳥槍、鳥籠、瑤王印、陀螺等瑤族文化元素,民族風情十分濃郁。通過“易地扶貧+民俗文化+旅遊開發”,大力發展民俗旅遊等產業,讓這個曾經由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走上了持續脫貧致富的康莊路。

都安縣永安鎮易地扶貧搬遷點安樂新區的扶貧車間,也很受群眾歡迎。當地引進電子玩具企業,無償為貧困戶開辦技能培訓班,培訓合格後直接招收進廠,可提供就業崗位300多個,人均月收入2200元以上。我去調研時,車間裡的工人高興地說:“從山上搬下來後,不僅住上了新房子,還能在家門口打工掙錢,黨的政策真是好!”

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艱鉅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今後依然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但從安置區孩子們的燦爛笑容裡,會深深感到:搬出來了,就播下了美好生活的希望;穩定住,就邁進了新生活。

“兩不愁三保障”是底線任務

——要想富,先修路,穩定脫貧還得靠公共服務。田林縣路通財源進,融水縣教育扶貧成效好,大新縣健康扶貧解民憂,危房改造受益廣,大石山區飲水安全有保障。打好“3+1”攻堅戰,貧困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才能更直接、更充實、更可持續。

鹿心社:精準脫貧調研手記

 要想富,先修路,穩定脫貧還得靠公共服務。圖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豬場鄉那偉村扶貧水泥路航拍。

“以前群眾最歡迎民政局長,現在最希望交通局長來,因為改善基礎設施成了大夥最大的期盼。”我在桂黔交界的天峨縣調研時,當地幹部群眾告訴我。

田林靈芝、天峨珍珠李、鳳山茶油……廣西不少貧困山區都有“綠色寶藏”,但由於基礎設施滯後,名優農特產品“藏在深山人不識”的現象並不少見。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要求我們“推進重點領域集中攻堅,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近年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作為脫貧攻堅的“五場硬仗”之一,以大會戰形式推進貧困地區水、電、路、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截至2018年底,全區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達100%。

路通了,許多問題迎刃而解。今年1月中旬,我到田林縣調研,這裡丘陵連綿,九成以上是土山。過去由於交通不便,不少名優農特產品“翻不過山”。如今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進屯的路、水、電基本都通了,縣際路網建設還在不斷推進,逐漸形成規模較大的芒果扶貧產業園,靈芝、八渡筍、桐油等產業也全面開花,去年全縣農民年均收入突破1萬元,脫貧致富之路越走越寬。“戴了33年的國家級貧困縣帽子,很快就能摘掉了。”縣委書記彭斌同志信心十足地向我表態。

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強調“兩不愁”基本解決了,“三保障”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要求加大工作力度,拿出過硬舉措和辦法,確保如期完成任務。

從廣西情況看,目前最突出的問題主要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飲水安全這“3+1”上,必須下更大力氣、做更大投入。

去年10月,我到融水苗族自治縣拱洞鄉龍圩村龍圩屯調研,認識了貧困戶龍關屯,他的精神令人感動。他含辛茹苦把兩個孩子培養成大學生,現在孩子畢業了,還了舊債,還蓋了新房,日子很快好起來。在多次走訪中,我看到雖然貧有百樣、困有千種,但很多都可以從教育上找到根源。近年來,廣西全面落實教育扶貧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成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1925所,資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100多萬人次,勸返貧困戶輟學適齡學生4584人,讓貧困家庭孩子“上得了學”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令人憂慮的是,“讀書無用論”在一些貧困地區仍有市場,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失學問題依然存在,需要引起我們高度警惕,切實加以解決。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脫貧攻堅的“老大難”問題。近年來,廣西針對貧困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深入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提高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強化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多重保障,堅持政府投入和社會幫扶、個人參與相結合,加強貧困地區衛生隊伍建設,推進貧困人口醫療費“一站式”結算,降低貧困群眾醫療負擔。

去年9月,我來到大新縣醫院服務點調研,瞭解到他們推出健康扶貧“一站式”服務點和即時結算系統,實現貧困患者費用報銷“零跑腿”、資金墊付“零壓力”,群眾反映很好。我詳細詢問了群眾就診、報銷等情況,感到這個模式不錯,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完善,確保相關惠民政策用之有度、公平高效。

富不富,看房屋。一個村子的貧富程度,從村民的房子就能看出來。調研中,我看到不少房子年久失修,牆面、屋頂、房梁等受損嚴重,破損處就用竹片茅草遮擋。“這些房子漏不漏雨?安不安全?冬天冷不冷?……”這些都是總書記牽掛的大事,我們一定要放在心上。近年來,廣西圍繞解決貧困群眾住房安全問題,將農村危房改造指標和資金安排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提高深度貧困縣貧困戶農村危房改造補助水平,在國家危房改造補助標準1.4萬元基礎上,戶均安排補助資金達到4萬元以上。2016年至2018年,就投入資金92.56億元,實施危房改造40.6萬戶。經過努力,近150萬貧困群眾住上了安全舒適的新房。

“水在地下流,人在地上愁,禾苗田中旱,吃水貴如油。”這是對廣西大石山區的真實寫照,也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許多貧困群眾只能靠接存雨水過日子,自建蓄水池十分簡陋,混雜著汙物,長期飲用肯定影響身體健康。2016年至2018年,廣西以解決大石山區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為重點,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累計完成投資40.46億元,受益總人口465.3萬人,同步解決了107.26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打好“3+1”攻堅戰,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還有很多艱鉅的工作要做,必須採取超常規舉措,結合實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加細緻紮實有效,為穩定脫貧和長期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鳳山縣“人窮地瘦山剝皮”的石漠化村莊搞成大景區,隆林縣大山深處冒出“蠶桑第一村”,龍州縣駐村第一書記穿起馬甲,無不說明貧困村脫貧攻堅,發揮好村黨組織的“主心骨”作用至關重要。

在廣西偏遠的鳳山縣喬音鄉久隆村調研時,我看到這個“其貌不揚”的石漠化村莊竟然成了“巴臘猴山景區”。這個貧困小村莊,生態曾被嚴重破壞。20多年來,村黨支部書記羅起躍發動村民封山育林、恢復生態,投錢建立野生獼猴保護區。如今生態恢復,超過400只獼猴重新歸來,吸引了大量遊客自發前來,生態旅遊由此興起,村民也因此脫貧致富。“曾經‘人窮地瘦山剝皮’的巴臘屯,再也沒有了貧困戶。”羅起躍說。這些變化靠的正是黨支部多年來的堅持和帶動。巴臘屯的實踐充分說明,抓好基層黨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對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至關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要把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在基層,服務在基層,成效也在基層。把黨的力量挺在脫貧攻堅最前沿,抓好村黨組織這個領導核心,打造脫貧攻堅的“主心骨”,是抓黨建促脫貧的一條主線。這其中,堅持把靠得住、有本事、肯幹事、群眾公認的優秀人才選拔為村黨組織書記,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帶頭人,又是關鍵所在。近年來,廣西在5379個貧困村黨組織中,全面推行“星級化”管理,通過“一村一策”,採取領導掛點聯繫、機關單位包村幫促、工作組綜合指導、鄉鎮幹部包村整頓、第一書記駐村協助等整頓措施,不斷提升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

調研中,我真切地看到,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廣西各地只要村黨組織這個“主心骨”硬起來,找準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帶動群眾紮紮實實地幹,貧困群眾的“腰桿子”就能挺起來,“錢袋子”就能鼓起來,村級集體經濟就能“壯”起來。

今年1月,我到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鎮水洞村調研,發現這個位於大山深處、多民族聚居的村落有不少人家蓋起了洋氣的“鄉村別墅”。鎮黨委書記施斌同志告訴我,6年前,這裡還是一個住著茅草房的窮村。“那時村民靠種玉米為生,一年到頭難以吃上一頓白米飯。”後來,在新的村黨支部帶領下,全村把工作重心放到抓特色產業、促農增收、助農脫貧上,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村民種桑養蠶,成了全縣的“蠶桑第一村”。

建設一支“不走的工作隊”,是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廣西堅持大規模精準選派幹部駐村幫扶,在全區選派5379名貧困村第一書記、3萬多名駐村工作隊員奔赴一線,實現對貧困村的全覆蓋,同時統一選聘近3000名貧困村科技特派員,按產業組團到村裡提供技術幫扶。

在龍州縣下凍鎮扶倫村,我看到當地幫扶幹部照片均上牆公示,駐村第一書記穿起印有名字和職務的馬甲,方便群眾熟識,和群眾打成一片。在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金江村,我看到當地運用動態監測系統對脫貧攻堅情況實行精準管理,扶貧幹部還手繪農戶分佈示意圖,讓人一目瞭然,既方便又管用。

這些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和科技特派員們,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投入脫貧攻堅,很多人顧不上家庭、顧不上身體、顧不上休息,為脫貧攻堅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作出了巨大奉獻和犧牲,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僅2015年以來,廣西就有63名幹部倒在了脫貧攻堅第一線,他們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深深感動和激勵著廣大幹部群眾。

脫貧攻堅,任重道遠,絕非一日之功。我在調研中發現,少數地方、個別部門、一些幹部對“打硬仗”缺乏必勝信心,對“攻堅戰”缺乏有效手段,對“持久戰”缺乏應有耐心。針對這些問題,怎麼辦?我們在全區推行脫貧攻堅一線工作法,推動力量向一線傾斜、措施在一線落實、問題在一線解決、矛盾在一線化解、成效在一線體現、形象在一線樹立,極大鼓舞了廣大幹部的幹勁和熱情。

消除貧困、共圓小康的千年夢想,將在我們手中實現,這是一件彪炳史冊、無上榮光的事情。我們一定堅定信心不動搖、咬定目標不放鬆、整治問題不手軟、落實責任不鬆勁、轉變作風不懈怠,大力倡導“擔當為要、實幹為本、發展為重、奮鬥為榮”理念,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紮實做好今明兩年脫貧攻堅工作,切實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落到實處,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向黨和人民交出優異答卷。

(原載《求是》2019年第9期)

鹿心社:精準脫貧調研手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