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樓蘭古國經歷了什麼?

剛識的紳士


樓蘭,一個神奇的名字。樓蘭古國,一段消失了的記憶。它去了哪兒,居於何方?

20世紀初,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利在探險的過程中,為了尋找失蹤的斧子,在羅布泊北發現了這座故城殘址,使這個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樓蘭國,在沉寂了一千多年後重新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喚醒了人們的熱情。

一百多年來,樓蘭古國一直是人們的嚮往之地,無論是探險家、史學家、旅行家或者考古工作者,都心之嚮往。人們驚訝於這座古城遺址的宏偉和完整,稱它為“東方龐貝城”。

根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樓蘭古城曾是西域最著各的“城廓之園”,有一萬四千多居民,三千多士兵,是西域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當年曾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是南北貫通,東西交匯的商旅中心,

大批考古學者進入樓蘭古城,他們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的木器、陶器、銅器、石斧、玻璃製品、古錢幣等,發現了晉代手抄《戰國策》和漢錦。其中,手抄《戰國策》,僅比蔡倫發明造紙晚了二百年左右,漢綿色彩豔麗,鮮豔奪目。考古中還發現了當年西晉西域長史李伯寫給焉耆王的信件,即人們常說的“李伯文書”,出土了70多枚明確寫有西漢紀年的漢文木筒。

他們斟則了樓蘭古城地形圖,判定,消失了的古樓蘭國,曾經存在於東經89度55分12秒,北緯40度30分50秒,佔地12萬平方米,呈正方形,邊長330米

他們還發現了一具完整的樓蘭女屍,具有白種人特徵,穿著羊皮衣服和羊皮鞋,頭戴裝飾著羽毛的羊皮帽子,有人判斷說,她下葬的時候,應該是一位新娘。

臺灣女作家席慕蓉,還因此寫了一首著名的詩《樓蘭新娘》:

我的愛人 曾含淚/將我埋葬/用珠玉 用乳香/將我光滑的身軀包裹/再用顫抖的手 將鳥羽/插在我如緞的發上/他輕輕闔上我的雙眼/知道 他是我眼中/最後的形象/ 把鮮花灑滿在我胸前/同時灑落的/還有他的愛和憂傷/夕陽西下/樓蘭空自繁華/我的愛人孤獨地離去/遺我以亙古的黑暗/和 亙古的甜蜜與悲悽/而我絕不能饒恕你們/這樣魯莽地把我驚醒/曝我於不再相識的/荒涼之上/敲碎我 敲碎我/曾那樣溫柔的心/只有斜陽仍是/當日的斜陽 可是/有誰 有誰 有誰/能把我重新埋葬/還我千年舊夢/我應仍是 樓蘭的新娘。

很多人,包括我,都是通過這首詩,知道了樓蘭的存在,引起了對樓蘭強烈的興趣。

這樣一個“沙漠的寶地”,只興盛繁榮了四五百年後,就神秘的從地球上消失了,史書上也無任何記載可尋。那麼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古代商業城市,為什麼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消失得乾乾淨淨,無影無蹤呢?

綜合學者們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大量砍伐樹木,導至生態惡化。

樓蘭在毀滅的過程中,生態環境的破壞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樓蘭曾是個河網遍佈、生機勃勃的綠州,是大量的砍伐樹木,造成了生態的極度惡化。

為什麼要大量砍伐樹木呢?樓蘭盛行一種墓葬,叫“太陽墓葬”,這種墓葬的特點,就是圍繞墓穴的是一層又一層,共七層的由細而粗的圓木,圓木由內到外,有序排列,呈放射狀向四周展開,非常壯觀,整個墓穴酷似一個太陽形狀,震憾、莊嚴、神秘,每建造一座這樣的墓穴,都需要砍伐大量的樹木,樓蘭雖然是塊綠洲,但周邊自然環境惡劣,這樹砍一棵,少一棵,經年日久的,便荒蕪了。

第二、羅布泊北移,導至水資源枯竭。

由於羅布泊北移,導至水資源枯竭,樹木枯死,人們為了生存,只能尋找新的水源,棄城而去。而樓蘭城沒有了水的滋養。狂風肆虐,風沙不斷堆積,終於將樓蘭古城俺埋在漫漫黃沙下。

第三、戰爭破壞:

有的學者認為,戰爭,是導至樓蘭毀滅的原因,在海上絲綢之路沒有開通之前,東西方貿易,僅靠一條陸地絲綢之路維持,而樓蘭又是必由之路,他的繁榮昌盛,自然會引起周邊國家掠奪。

以上原因,僅只是猜測和推斷,樓蘭古國為什麼會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也許永遠都找不到答案,但關於樓蘭的傳奇追尋,必將進行下去。


俚說


樓蘭是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人種屬印歐白色人種,操印歐語系的吐火羅語。熟悉詩詞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了一件事:很多詩詞中都把樓蘭視為敵人,以致於頻頻出現斬樓蘭、破樓蘭等字眼。比較知名的有王昌齡的《從軍行》中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李白的《塞下曲》“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杜甫的《秦州雜詩》“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甚至到了近代革命戰爭歲月中還誕生了陳毅元帥的“鎮江城下初遭遇, 脫手斬得小樓蘭”。大家是不是不禁要問:樓蘭和中原王朝究竟有什麼矛盾?為什麼頻頻被視為敵人?故事還得從兩千多年前的漢朝說起。

自張騫出使西域以來,尤其是霍去病打通了河西走廊之後西域就成為漢與匈奴競爭的角鬥場,西域小國被迫在雙方之間選邊站隊。樓蘭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正好處於漢與西域諸國往來的要衝之地,距離漢朝和匈奴都不算遠。在兩強夾縫之中求生存的樓蘭一直採取腳踩兩隻船的外交策略:樓蘭王把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別送到匈奴和漢朝做人質。漢和匈奴都對樓蘭這種一僕兩主的反覆無常的行為甚為不滿,卻又苦無良策——因為任何一方迫使樓蘭單獨臣服於己都會引起另一方的強烈反彈。

樓蘭正是基於這樣的形勢小心翼翼地維持同漢朝和匈奴的均衡外交,然而就像其他所有試圖利用強國之間的均勢來為自己牟利的小國一樣的是樓蘭的行為註定會使自己成為漢匈爭鋒的競技場:每次樓蘭國王去世,新君繼位之時都會重複上演漢匈質子爭奪大戰——漢與匈奴都希望扶植在本國做人質的樓蘭王子登上王位。然而漢朝幾乎在每次交鋒中都落於下風——尤其是公元前92年那場樓蘭王位爭奪戰最具諷刺意味:這次漢朝方面的樓蘭質子因觸犯漢朝法律而被處以宮刑,漢朝不好讓一個太監登上樓蘭王位,於是精心編造了一套謊言“侍子,天子愛之,不能遣,其更立其次當立者”。在後來又一次的王位爭奪戰中漢朝方面又把質子送晚了,匈奴人抓住機會捷足先登。自從親匈奴的王子繼位後樓蘭的外交政策就全面倒向匈奴,對漢朝則越發無禮起來。

正當樓蘭對漢朝日益表露出不恭順的態度之時另一個西域小國——龜茲更是公然截殺了漢使賴丹。於是漢昭帝派出一位名叫傅介子的使臣帶著詔書去譴責樓蘭、龜茲兩國。傅介子到了樓蘭,責備樓蘭王說:“大部隊就要到了,您如果不慫恿匈奴,匈奴使者經過這裡到各國,為什麼不報告?”樓蘭王表示服罪,說:“匈奴使者剛剛過去,應當是到烏孫,中途經過龜茲。”傅介子到了龜茲,又責備龜茲王,龜茲王也表示服罪。傅介子從大宛回到龜茲,龜茲人說:“匈奴使者從烏孫回來,正在這裡。”傅介子乘機率領所帶的漢軍一起斬殺了匈奴使者。傅介子回到京城把情況上奏,漢昭帝下詔任命他為中郎,升為平樂監。

公元前77年傅介子向當時實際執掌朝政的大將軍霍光建議取龜茲王首級以威懾西域諸國的計劃,但霍光認為龜茲較之樓蘭路遠,如果一定要實踐這個計劃的話,那麼樓蘭比龜茲更合適。於是傅介子和士兵一同帶著金銀錢幣,聲稱把這些東西賞賜給外國。他們到了樓蘭,樓蘭王看起來不願親近傅介子,傅介子假裝離開,到達樓蘭的西部邊界後,傅介子指使翻譯對樓蘭王說:“漢朝使者帶有黃金錦繡巡迴賜給各國,大王如果不來受賜,我就要離開到西面的國家去了。”當即拿出金幣給翻譯看。翻譯回來把情況報告給樓蘭王,樓蘭王貪圖漢朝財物,就來會見使者。傅介子和他坐在一起飲酒,並拿出財物給他看。樓蘭王只看見了面前堆積如山的財物,卻沒注意到傅介子身旁的漢朝護衛強壯得足以要了自己的命。他毫無顧忌地與傅介子開懷暢飲,傅介子趁機對樓蘭王說:“天子派我來私下報告大王一些事情。”樓蘭王起身隨同傅介子進入帳幕中,兩人單獨談話,兩個壯士從後面刺殺樓蘭王,刀刃在胸前相交,樓蘭王立即死掉了。他的貴族及左右官員都各自逃走。傅介子告諭他們說“樓蘭王有罪於漢朝,天子派我來誅殺他,應改立以前留在漢朝為人質的太子為王。漢軍剛到,你們不要輕舉妄動,一有所動,就把你們的國家消滅了!”

在傅介子的滅國威脅下樓蘭貴族只得接受漢朝方面晚到的質子成為自己的新國王。傅介子這次千里奔襲的斬首行動隨即受到漢帝國朝野上下的一片讚譽,在漢朝做人質的樓蘭王子在漢朝的扶植下登上了王位,漢朝還給樓蘭改了一個名字“鄯善”。這次斬首行動令漢帝國的聲威響徹西域大地。樓蘭儘管改名為鄯善,但身處漢與匈奴實力交匯處的地緣格局並沒變化,因此改名後的鄯善國仍只能小心翼翼地在漢與匈奴之間保持平衡。直到東胡永平十六年(73年)改名後的鄯善國又迎來了一批漢朝使團,在此之前由於西漢、新莽、東漢三朝更替帶來的混亂使中原王朝無暇顧及西域已有多年,這是東漢王朝建立後派往西域的第一支使團,肩負著重新打通中原與西域之間聯繫的重任。這支使團的由漢將竇固手下的假司馬(代理司馬)班超和從事郭恂領銜的。

當班超一行抵達鄯善國後國王對他們噓寒問暖,禮數非常周到,然而後來突然改變態度,變得疏懈冷淡。鄯善王態度的變化沒能瞞過班超,他很快敏銳地意識到事情有了變故,於是在他多方打探之下終於得知:原來北匈奴的使者也到達了這裡。為了確認這一消息的真偽,班超便把接待他們的鄯善侍者找來,出其不意地問他:“我知道北匈奴的使者來了好些天了,他們現在住在哪裡?”侍者感覺出乎意料,倉猝間難以回答,只好把情況照實說了。班超把侍者關押起來,以防洩露消息。接著立即召集部下三十六人飲酒高會。

當大家喝到酒酣耳熱之際班超故意激怒大家說:“你們諸位與我都身處邊地異域,要想通過立功來求得富貴榮華。但現在北匈奴的使者來了才幾天,鄯善王對我們就不以禮相待了。如果一旦鄯善王把我們綁送到北匈奴去,我們不都成了豺狼口中的食物了嗎?你們看這怎麼辦呢?”眾人異口同聲道:“唯大人馬首是瞻。”班超表示不如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清除匈奴使團。有人說:“這件事應當和郭從事商量一下,畢竟咱們勢單力孤。”班超卻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現在發起突襲,他們不知道我們究竟有多少人,一定會感到很害怕,我們正好可以趁機消滅他們。只要消滅了他們,鄯善王就會嚇破肝膽,我們大功就告成了。郭從事是平庸的文官,他聽到這事必定會因為害怕而暴露我們的計劃,我們就會白白送死。”

當晚班超率領三十六名壯士直奔北匈奴使者駐地順風放火,同時在門口埋伏下刀斧手,一時間三十六人前後鼓譟,聲勢喧天。混亂之中的匈奴人不知漢軍有多少人馬,於是紛紛亂作一團奪路而逃。班超親手擊殺了三個匈奴人,他的部下也殺死了三十多人,其餘匈奴人都葬身火海。次日當班超將此事告知郭恂時特意說明:““你儘管沒有與我們一起行動,但我班超又怎麼忍心獨佔這份功勞呢?”不得不感嘆班超的情商的確很高——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為國立功於絕域之外,搏一個封妻廕子流芳後世,如果為獨佔功勞而得罪小人保不齊自己會落到什麼下場。隨即班超請來了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首級給他看,鄯善王大驚失色,舉國震恐。班超好言撫慰,鄯善王表示願意歸附朝廷,並把自己的王子送到朝廷作為人質。

公元220年魏王曹丕接受漢獻帝劉協的禪讓,儘管此時劉備還在大西南打著大漢的旗幟,不過還是有很多明白人清楚地知道那個曾發出“雖遠必誅”的時代強音,那個曾令四夷賓服,那個曾打通絲綢之路遠播國威的大漢王朝已成為歷史。接下來的三國時代被視為亂世,不過身處亂世的魏、蜀、吳三國儘管忙於彼此間的撕逼大戰,但絕不容許四方蠻夷有犯境之舉:曹魏徵烏桓、蜀漢平南中、東吳通臺灣,可以說三國之間雖戰火不斷,但從未失去中華尺寸土壤於外夷。早在曹丕剛承襲曹操的魏王爵位時就令蘇則平定武威三種胡、酒泉和張掖的叛亂; 曹丕稱帝之後命曹真督軍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遣使復通西域,恢復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統治並設置了西域長史府。從此曹魏的西域長史府延續著漢代的西域都護府繼續治理西域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據《魏書》記載:“黃初元年(222)二月鄯善、于闐、龜茲各遣使者奉獻,是後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由此可見此時鄯善等西域各國仍是尊奉曹魏的統治的。

此後鄯善又先後臣屬於西晉、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等政權。前秦苻堅時期鄯善王休密馱積極建議苻堅出兵西征討西域並表示甘為嚮導。382年苻堅派呂光遠征西域,任命休密馱為寧西將軍並充任嚮導。420年北涼攻滅西涼,鄯善王比龍率先到姑臧城朝見北涼王沮渠蒙遜,一時間西域各國紛紛向北涼稱臣納貢。鄯善在向前秦、後涼、西涼、北涼等政權稱臣的同時也在西域進行擴張征服活動:先後婼羌、小宛、精絕、且末等國,成為西域七強之一。公元448年鄯善終被北魏所滅,至此前後歷經約600餘年的樓蘭(鄯善)古國滅亡。鄯善國滅亡後由於河水改道的緣故使當地人不得不為尋找新水源而遷徙,昔日的樓蘭古國逐漸被掩埋於漫漫黃沙之中。1900年3月初樓蘭古國的遺址才被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發現。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說起樓蘭,它總是帶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因為樓蘭曾經像今天的香港、上海般的繁華,但是又在很短的時間內倏然消失。

慢慢地被沙漠掩埋,最終消失在沙漠中。

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

古樓蘭原是一個隨水而居的半耕半牧的小部落。通過發現樓蘭古墓及羅泊地區發現的大量細石器表明,樓蘭人本為遊牧人。

絲綢之路開通後,漢文明的傳入,才加速了樓蘭人發展城市文明。

樓蘭在絲綢之路上作為中國、波斯、印度、敘利亞和羅馬帝國之間的中轉貿易站,當時曾是世界開放、繁華的“大都市”之一。

它前後存在600多年的時間,在西漢的時候整個樓蘭國總人口也就在兩萬人左右。

但是這裡商旅雲集,熱鬧非凡,還有整齊的街道,雄壯的佛寺、寶塔。

可是就是這麼一個異常繁榮的地方,突然在公元4世紀不見了。

它不僅在前史的文獻中再也沒有呈現過,就連古國的地址也都不為人知了。

那麼樓蘭國是怎麼突然消失的呢?它到底經歷了什麼?現在有幾種學者們的猜測供參考。

一、樓蘭古國經歷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絲綢之路使樓蘭日益富庶起來,但隨之而來的是人口和資源需求的劇增。

樓蘭國孔雀河附近的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人們亂砍亂伐森林,無計劃地濫用水源,這使得樓蘭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孔雀河的水源也日益減少。

因為根據兩千多年以來的氣象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便是中亞地區在日趨沙漠化。

樓蘭國內本來耕地就少,加上沙漠化和鹽鹼化的侵蝕,水源不足。

樓蘭國內的糧食生產和畜牧業無法滿足需求,樓蘭不得不進口糧食,許多樓蘭人被迫也跑到了鄰國租種土地。

當時隨著降水量的減少,樓蘭古城日漸乾旱,更嚴重的是隨著孔雀河支流水流的減少,樓蘭人的母親河孔雀河改道了。這下樓蘭人受到了致命的打擊。

由於孔雀河改道,河道下游的樓蘭水資源枯竭。在東漢時期,東漢駐屯軍和樓蘭人曾多次疏浚河道引水,但都收效甚微。樓蘭人陷入了嚴重的缺水危機中,很多樓蘭人不得不離開樓蘭。

根據《魏書.西域傳》的記載,樓蘭國的民眾逐漸南遷,遷徙到了屬地若羌與且末等地,逐漸放棄了樓蘭城。

而且在一場瘟疫爆發後,剩餘的樓蘭人也紛紛地逃離了樓蘭。樓蘭城被徹底地拋棄了,它最終湮沒在黃沙中。

二、樓蘭古國經歷了絲綢之路的改線

在海上貿易時代之前,東西方貿易只有一條漫長的“絲綢之路”。

當時樓蘭就是絲綢之路的中轉站,樓蘭國內商旅雲集,熱鬧非凡,是一片繁榮的景象。

但是公元4世紀後,自敦煌進入西域的古道有了很大的發展,除了通過伊州一途外,還新開拓了交通更為方便的大海道。這樣海上貿易開始盛行。

交通路線的變更,立即使樓蘭喪失了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

舊有的通過樓蘭的路線被廢棄,商人們不再前往樓蘭休息,所以樓蘭也開始衰敗。

一個以商業為主的城市,商人們不再光顧,那麼這個城市的壽命恐怕也是快到頭了。

因為不能進行商業貿易,城市中的百姓也就沒有了生活來源。

所以樓蘭人也就慢慢地離開了這個地方。

三、樓蘭古國經歷了戰爭

因為作為重地,歷史上匈奴、吐蕃、月氏等國都曾統治樓蘭。

我國古書記載樓蘭古國的最後存在時間是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正是我歷史上政局最為混亂的時期。

北方許多民族自立為藩,相互戰爭。

而樓蘭正是軍事要衝,兵家必爭之地。在樓蘭城周邊的多處墓地可以看出,在同一區域同一時期的墓地葬有不同的人種。這說明當時的確經歷了許多的戰爭。

頻繁的戰爭,還有掠奪性的洗劫。

這不僅使樓蘭的交通貿易地位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還給人們的生活也帶來了災難性的破壞。

人們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樓蘭國漸漸地變的荒蕪,最終消失在黃沙中。

當然還有其它的原因造成樓蘭古國的消失,但是不管是何種原因導致樓蘭古國成為沙漠中的廢墟,樓蘭的燦爛文化都永遠地存在我們的追憶中。

相信有一天,我們終會揭開樓蘭古國之謎的。


有書共讀


樓蘭,一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傳奇古國。位於現在的中國新疆羅布泊附近,有樓蘭遺址,如果去旅遊的話,現在還能看到。樓蘭遺址又被稱為“沙漠中的龐貝古城”,樓蘭古國的消失,為這座兩千多年前的城市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樓蘭國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曾經是漢朝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樓蘭古國,前後存在600多年的時間,最後被北魏滅國。

在西漢的時候,整個樓蘭國的總人口也就兩萬人左右,還沒有今天的一個縣城大。但是因為樓蘭國位於通往西域三十六國的要衝,商旅雲集,熱鬧非凡,還有整齊的街道,雄壯的佛寺、寶塔。

樓蘭地處西域的最東面,漢朝使者要出使西域,和西域諸國搞好外交關係,首先就必須經過樓蘭這個國家。從地圖上看,匈奴國就在樓蘭北面虎視眈眈,夾在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樓蘭國,由於漢朝離得太遠,鞭長莫及,所以多數時間樓蘭國其實處於匈奴的控制之下。

因為樓蘭國經常搞些半道截殺漢朝使者的小動作,漢朝一度很頭疼。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文治武功,在西域三十六國中威名遠揚。漢武帝派兵攻打樓蘭,俘虜樓蘭王。樓蘭投降了漢朝,很快就遭到了匈奴的攻擊,為了避免兩面捱打的局面,樓蘭王無奈之下,只好兩面討好,分別派遣兒子到漢朝和匈奴做人質,對兩邊都俯首稱臣。

漢朝和匈奴都想單獨控制樓蘭,於是每一次樓蘭王橫死,雙方都要上演一場王位爭奪大戰,分別派遣使者護送在本國做人質的樓蘭王子回國繼位。

公元92年,樓蘭王死了,樓蘭國派遣使者來到漢朝請求護送作為人質的王子繼位,但是因為王子在漢朝犯罪,被處於宮刑,成了太監,漢朝不方便送一個太監到樓蘭去當國王,於是找了個藉口讓樓蘭國自己另外找人做國王。後來樓蘭王又死了,匈奴國搶先將在本國做人質的王子送回本國繼位。由於路途遙遠,漢朝這邊派出去的人馬還沒到,匈奴那邊已經幫助新的樓蘭王搞完了登基大典。

所以在多次的王位繼承爭奪戰中,漢朝都是出於下風,一來二去,樓蘭國就漸漸不搞兩面派了,而是一邊倒向了匈奴,疏離了漢朝。在匈奴的指使下,又幹起了以前“要從此路過,留下買路錢”的老本行,繼續截殺前往西域的漢朝使者。

對此,天朝上國很生氣!不聽話的樓蘭過對於漢朝開闢絲綢之路,和西域諸國搞好外交關係的計劃而言,成了一個不得不搬除的絆腳石。

公元77年,漢朝派遣使者傅介子出使西域,主要是為了刺殺樓蘭王。傅介子用財物誘惑,斬下樓蘭王的首級,回朝廷覆命,被封為義陽侯。漢朝再次收取了樓蘭,為了防止樓蘭國再次反叛,直接將樓蘭改名為鄯善,遷都扞泥城。

漢朝算是將樓蘭納入了自己的版圖,設都護、置軍候、開井渠、屯田積穀,樓蘭仍很興旺。

東晉後,中原群雄割據,混戰不休,中原再也無暇顧及西域,樓蘭逐漸與中原失去聯繫。在南北朝時期,北魏直接滅了樓蘭國,但是樓蘭古城還在,到了唐代之後,中原地區再次強盛起來,唐朝與吐蕃又在樓蘭多次兵戎相見。樓蘭還是夾在中間做炮灰,這時候的樓蘭,已經不是一個國家了,只能算是唐朝的一個邊陲重鎮。後來,不知為何,樓蘭古國神秘消失,成為一個未解之謎。

樓蘭古國的消失,據說是因為河流改道,氣候變化導致。由於河床中泥沙淤積,塔里木河改道,古樓蘭所在的羅布泊湖在炎熱的氣候中,逐漸蒸發,成為沙漠。羅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樓蘭城水源枯渴,樹木枯死,市民皆棄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樓蘭終於被沙丘湮沒了。

史書記載:“城郭巋然,人煙斷絕”、“國久空曠,城皆荒蕪。”從此,樓蘭古國在地圖上被抹除了,只剩下今天看到的一片廢墟。



博書


三角洲的下部,座落著舉世聞名的樓蘭古國。在其鼎盛時期,無論是人口還是文明程度都居西域各國之首。這裡又是古絲綢之路的樞紐,東西方交通的咽喉,聯結和傳播了古老的黃河文化、恆河文化和古希臘文化,井孕育了獨具特色的羅布文化。樓蘭於晉代以後從史書中失去了記載,到了唐代人們只能從邊塞詩人的詩句中依稀見到她的影子。

豐富的水源,優越的自然環境哺育了樓蘭文明。秦漢時期.高山地區的降水形成積雪和冰川,下延到海拔較低的地方,流經樓蘭的孔雀河水量充足,羅布泊水域廣闊,孔雀河三角洲上氣候溼潤。樓蘭古城城市佈局就利用了古河道的水源,城區所有大的建築物均建在河道兩旁。綠洲上生長著茂密的植被,考古證明當時的樓蘭綠洲森林覆蓋率至少在40%以上。兩漢時,駐軍在樓蘭屯田興修水利工程使樓蘭成為西城較早經營農業的地區。《水經注》記載興修水利後“大田三年,積粟百萬。”樓蘭城郊的屯田和水渠遺址至今清析可辨。

樓蘭在經歷了五、六百年的的興盛輝煌之後從三世紀起漸漸走向衰亡。至今發掘的樓蘭文物中最晚的是公元330年。從史書中便能探得一些端倪。公元以後,東漢中期樓蘭周圍一帶氣候逐漸形成變幹趨勢.地表面上的水域減少,史書中一往出現的“沮澤”、“澤鹵”等字樣漸漸被“沙滷”所取代。究其原因,人口的增加,頻繁的戰爭,過度的墾荒和人為的濫砍濫伐對植被的破壞都可能導致樓蘭生存環境的變,,而水源的逐漸枯竭是造成樓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最根本原因。


青年史學家


根據考古調查,古樓蘭就是典型的環境惡化造成的毀滅。

曾經是一處宜居的區域,但也是因為人類活動密集,不注重環境保護破壞了生態,使得脆弱的居住條件在短時間內完全垮掉。

當時的樓蘭是處於有山有水有綠草的所在,更是西域商道的一個重要的樞紐。

先秦和兩漢時期,樓蘭是存在的,可也是開始走急速下滑的趨勢。

匈奴強大會欺壓它,漢朝強悍要滅它,足以證明樓蘭的宿命是悲催的。

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北魏給它的最後一擊。

逐漸惡化的環境,哪裡經受得起如此頻繁的戰爭,生靈塗炭不說,單單是戰火的蹂躪就足以那樓蘭成為一片焦土,重建,再成為焦土,三番兩次的折騰,徹底玩完。

因此那裡的人要麼歸附西北,要麼依居滿蒙草原,不可能再生活在成為戈壁沙漠的區域。


鴻哥iouyh福小鋪


西方的龐貝,東方的樓蘭!樓蘭,一個夾在兩個大國(漢匈)中間,左右為難,踽踽獨行的古國;樓蘭,一個始終受環境威脅,並最終被吞沒的古國。


近現代甚至未來,沒有什麼考古學能比得過樓蘭重見天日讓人激動,也不會再有類似的遺址發掘即破壞而讓人惋惜!(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無論如何,樓蘭古國能夠出現在庫木塔格沙漠的西北緣羅布泊,都是一個人類奇蹟,無盡的風沙,極其乾旱的環境,雖然經過千年變遷,樓蘭古國時期的自然環境絕不會比現在好到哪裡去。

但是,在水是生命之源的真理下,塔里木河、孔雀河以及車爾臣河的澤披,加上人類生命的頑強2,還是在樓蘭古國創造了應有的文明,樓蘭古國作為曾經的沙漠明珠,至今仍然讓人覺得他的存在,即撲朔迷離又讓人驚奇。

古樓蘭最早見於文字越在公元前176年,與中原腹地的春秋戰國幾乎同步,隨著秦朝統一六國,漢承秦制,公元前12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均經過樓蘭,便向漢武帝建議與樓蘭通使。

當時的匈奴崛起於秦末漢初,對中原虎視眈眈,在與樓蘭的交往中,由於地緣關係,處於西域的匈奴與西域邊緣的樓蘭,發生關係更早。


因此,在匈奴的指使下,踏著張騫足跡西行的漢朝使節以及商人經常遭到樓蘭的劫殺,對漢朝的對西北的交流產生了較大影響。

於是漢派傅介子兩次出使樓蘭,先殺匈奴使者,恢復“漢樓”關係,第二次入樓蘭殺樓蘭王,使得樓蘭一時為漢所用,成為漢朝向西的重要支點。

此後雙方基本上維持了平和的關係,但是樓蘭古國面臨的自然環境卻日益惡化,直到無法生存,只剩下四處逃難的百姓,由於衛生條件的惡化,後來樓蘭還大規模爆發了瘟疫。

因此,並不是樓蘭古國太神秘,而是他消失的太迅速,迅速到人們未及反應,樓蘭古國作為一個曾經高度發達的文明就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很難講瘟疫病毒在樓蘭在羅湖拍已經塵埃落定,人畜無害,一些靈異事件的發生,本身就說明這一帶還不太平,還有很多用科學觀念無法解釋的事情有待研究。

加之樓蘭古國大量的遺存被西方盜掘倒賣,想要真切瞭解樓蘭古國當初的模樣,即使有可能,憑空裡也已經添加了很多障礙,不是一兩個人一兩個部門就能完成的事情。

神秘的樓蘭古國待有緣人幫他揭開神秘的棉紗,不斷湧入樓蘭遺址的人們,不正是想一窺究竟的探寶人嘛!


歷史三日談


看到樓蘭二字,我腦海中第一個出現的詞就是神秘二字,至於它經歷了什麼,為何會神秘消失,眾說紛紜,還待考古學者來考證揭開它的神秘面紗,我還是把這個問題留給歷史好了。報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