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劉伯溫不辭艱險前往青峰寺求書,得道高僧贈他整套上古兵書

小說:劉伯溫不辭艱險前往青峰寺求書,得道高僧贈他整套上古兵書

得知百歲老人精通兵術、滿腹韜略,劉伯溫興奮不已,恨不得早日拜其為師,遂起身告辭。老翁卻道:“公子且慢。此去青峰寺,需翻越九重山巒、攀過九道懸壁、橫跨九條溪流,且途中氣候多變,風雨無常,毒蛇猛獸,頻頻出沒,兇險萬分,公子可要三思而行!”

劉伯溫先是一愣,思忖半晌,爾後斬釘截鐵道:“小生不遠千里來此,只為求師,懸崖峭壁、毒蛇猛獸、風霜雨雪又有何懼?”

老翁見其意志堅決,便道:“既然公子心意已決,執意要走,老朽也不強留。這有卷宗一軸,公子好生保管,待到青峰寺,面呈家父,自有用處。”

劉伯溫再三拜謝,匆忙上路,日夜兼程,不敢懈怠。飢餓難耐,便以粗簡乾糧充飢,以山間溪水解渴;睏乏無力,便席地而歇,倚樹而睡。歷經千難萬險,終登上青峰山頂。

蒼茫雲海間,幽謐林蔭處,有古剎若隱若現,山門橫匾上書“青峰寺”三個斗大金字,熠熠生輝。

劉伯溫心中大喜,連忙敲開山門,求見智隱高僧。看門僧問明來客姓氏來歷,入內通報,須臾而出:“聖僧外出弘揚佛法,尚未歸寺,暫請公子移步客房,稍作休息,若不嫌棄,小住幾日。”話畢,當即引客至廂房。

與劉伯溫同房者,乃一老僧,長鬚高個,身形清瘦,體魄硬朗,步履穩健,每日晨起打掃山門,挑水劈柴,煮飯熬粥。劉伯溫推斷,此乃火頭僧,見其年歲已高,仍這般辛勤,心生憐憫,便也早起幫其幹活。老僧如何,他亦如何,亦步亦趨,葫蘆依樣。

一晃半月有餘,劉伯溫學少林拳已入門道,而寺中可閱之書也已誦讀近半。他日日追問老僧,智隱高僧何時歸來,而老僧總是敷衍:“公子莫急,緣到人自到!”

某日深夜,老僧坐禪完畢,踱至劉伯溫桌旁,輕問:“公子在讀何書?”

劉伯溫答道:“《甘石星經》,此乃小生默誦之手抄本。”劉伯溫又將京都巧遇一事詳述一番,補充道:“依譚府老太公所言,智隱高僧手中藏有一部玄奇兵書,比這《甘石星經》好上十倍百倍,小生不遠千里,正是為此而來。”

老僧嘆道:“難得難得。山野老僧,粗鄙之人,坐井觀天,學識淺薄,不知此書寫些什麼,可否講解一段,讓貧僧開開眼界?”

劉伯溫耐心講解,妙語連連。老僧忽而蹙眉,忽而舒展,遇有疑問處,便插上幾句,與其探討,有理有據,才思精妙。劉伯溫一聽,知其根基深厚、學識不淺,自己解釋不周之處,經其指點,竟豁然開朗!在其面前,劉伯溫自愧才疏學淺,遂跪地禮拜,以其為師。老僧既不答應,亦不推脫,只欣然一笑,老僧問劉伯溫:“何為‘為將之道’?”

劉伯溫答:“識天時,知地利,得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如今弟子略知天文,但對行兵佈陣之道,一無所知,只等智隱禪師回寺,求借兵書一讀,方可知其一二。”

老僧一笑:“貧僧手中倒有一部舊書,你若不棄,不妨拿去看看。”說罷,便從榻下取出一書交給劉伯溫。

劉伯溫恭敬接書,翻開一看,此書六韜三略、天時地利、行兵佈陣、巧計奇謀,無所不有,豈非兵書?劉伯溫滿腹疑惑,剛要問話,老僧卻已酣然入睡。

劉伯溫如獲至寶,一心攻讀,未及兩日,已熟記書中內容。老僧見其如此敏捷聰慧,且虛心好學,甚感欣慰。

又三日,看門僧忽然來報:“聖僧講經已歸,有請公子。”

劉伯溫緊隨其後,行至方丈室,見一老僧身披袈裟,手握佛珠,端坐蒲團之上。劉伯溫抬頭細看,大吃一驚,此非與己同進同出之火頭僧?於是拜倒在地:“仙師在上,請受弟子一拜。恕弟子有眼不識泰山。”隨即從袖中取出太公所贈卷宗,呈於智隱。

智隱展卷看罷,悵然道:“回首往事,老身也曾官至翰林,只因昏君親讒遠忠、近色遠賢,致使奸臣當道,陷害忠良,朝野烏煙瘴氣,百姓疾苦不堪,老衲一氣之下,遁入空門,隔斷凡塵,唯留子孫於京都,賣書訪賢。今日得逢公子,豈非天從人願?”智隱將一摞藏書授與劉伯溫,“此乃譚家祖傳兵書《帷幄韜略》,共十八冊,前日你所讀乃其中之一。公子德才兼備,老衲已然領略,現將全書贈予公子,請用心溫習,他日必有用途。”

劉伯溫跪接兵書,連連道謝,後拜別智隱,返回青田石門,發奮讀書,刻苦鑽研。自此天文地理,六韜三略,無不精通,終成史上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