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八十萬禁軍教頭,同受迫害,林沖上梁山了,王進為何沒去?

何方明


同為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拂袖而去到老種經略府建功立業,林沖忍氣吞聲受盡磨難落草為寇,這才叫性格決定命運,也可以叫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王進勇於取捨之間殺出一個黎明,盡顯男人本色;林沖患得患失墮入黑獄,純屬咎由自取。

咱們來看看王進的果決:與林沖不同,王進跟高俅沒有什麼仇恨,揍高俅的是王進的父親王升,據王進自己說。高俅“比先時曾學使棒,被我父親一棒打翻,三四 個月將息不起,有此之仇。”這個仇其實也不算太大,高俅嚇唬王進一通也就罷了:“你這賊配軍, 且看眾將之面,饒恕你今日,明日卻和你理會。”

如果高俅真想收拾王進,誰求情也不好使,當場就會軍棍伺候了。但是王進要想在高俅手下出人頭地,那肯定是不可能了,而且王進也不肯奴顏婢膝去替父親賠罪求饒。英雄王進自信憑著一身本事,到哪都能混口飯吃:“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鎮守邊庭,他手下軍官,多有曾到京師的,愛兒子使 槍棒,何不逃去投奔他們?那裡是用人去處,足可安身立命。”

於是王進走掉了,而這種走掉在當時也是一種不小的罪,所以高俅“押下文書,行開諸州各府,捉拿逃軍王進”。但是高俅的文書到了老種經略相公那裡,就是廢紙一張:一個京營殿帥,還管得著我老種經略?

但是林沖就不一樣了,他之所以不肯走掉,還是捨不得在京城的榮華富貴,而且在林沖看來,他跟高俅的關係還算不錯,要不然林沖走得比王進還容易:林沖並沒有跟高俅正面衝突,行動完全不受限制,可以說是想去哪就去哪。帶著老教頭和教頭之女出走,要比王進侍奉年邁多病的母親投奔延安府輕鬆得多。

但是林沖不肯走,他買那口寶刀,也有可能是要送給高俅做晉見之禮的:“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寶刀,胡亂不肯教人看。我幾番借看,也不肯將出來。今日我也買了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試。”能開口跟借人家珍藏的寶刀,一次被拒絕之後還能再三再四求借,這可不是一般關係能做得到的。而林沖敢拿自己買的寶刀跟高俅“比試”,比試的結果如果是林沖的寶刀更勝一籌,而高俅開口討要,林沖是絕不會收錢的。

有人說林沖是捨不得美貌的妻子,這就是胡說八道了,因為他為了自保而跟林娘子離婚了。林娘子有林沖這個丈夫的時候,高衙內尚且敢當街調戲,現在林娘子成了被休之婦名花無主,高衙內就是上門求婚也是名正言順合理合法了。

林沖休妻的時候對老丈人說:“小人今日就高鄰在此,明白立紙休書,任從改嫁,並無爭執。如此林沖去的心穩,免得高衙內陷害。”免得高衙內陷害誰?


半壺老酒半支菸


王進和林沖身上有著太多的相似點,但細細來看的話二人其實屬性完全不同,下面邏輯文史姨就分角度來說明下為什麼王進不會上梁山。

一、被害緣由

當年高俅還是個小混混的時候,曾被王進的父親王升打傷,為此躺了三四個月才傷愈,因此一直懷恨在心。施公對於這一段的描寫也很值得玩味,他說王升是在當年高俅學藝之時將其打傷的,至於王進為什麼下手這麼狠他卻沒有說,可能是沒控制好力?可能是想教訓這個混混?這個咱們就不得而知了。後來高俅發跡,王升病逝,此事完全就可以這麼完了,但誰能想到高俅上任還真碰上了王升的兒子,為報當年的一棍之仇,高俅也得狠狠的動用一下手段。所以王進被害,間接來說是被他爹坑的。

林沖受難則是因為貌美的妻子被高衙內看上要強取之,而林沖這槍棒教頭又不是什麼高官高職,所以高俅就很輕易的把林沖拉下水了。這樣一來,高俅又有些父愛發作的意思,但是,高俅和高衙內是亂倫啊,居然把叔伯兄弟認作兒子,可見施公對高俅的厭惡了。

二、遇害後的舉措

王進認出高俅後,知道自己沒好果子吃,於是就帶著母親連夜出逃。請注意,王進之所以能輕易出走是因為他對官爵看的並不重,並且家裡也只有老母親一人,只要把母親照顧好一切就都完事大吉。所以後來無論是在史家村收徒還是去老種那從軍,王進走的都很瀟灑。既然有處可去,王進自然不必選擇落草之路,高俅想對付的仇人不少,他也不會專門去老種那裡找王進算賬了。

林沖和王進最大的不同就是他身邊的牽掛太多,在被陷害後立刻被抓了起來,讓他失去了提前逃跑的可能。除此之外,林沖在京城還有妻子和老丈人,在臨別之時為了不連累妻子讓她改嫁,但張教頭和林娘子都發誓要等林沖回來。而林沖在風雪山神廟後為了不被迫害他不敢回京,所以才接受柴進的指派去梁山落草。後來我們知道林娘子為了拜託高衙內的糾纏選擇了自殺,而張教頭也病逝了,而林沖得知自己家人全不在的時候是在火併王倫之後,自此他知道他哪都去不了了。許多人總拿武松和林沖比,覺得武松血性而林沖懦弱,其實二人當時的狀況就大不相同,如果林沖出京之時沒有家人的牽掛,那麼董超、薛霸早就成了他的刀下鬼了。

三、人物情節安排

水滸開篇的設計很有意思,先說了下洪太尉和伏魔殿的故事,然後給好漢們死死的貼上了妖星的標籤。接著依然沒進入好漢的故事而說的是高俅,之後我們發現高俅和梁山好漢的淵源是深到不像話啊,而由高俅帶出的王進也很有內涵,王進算得上是全書出現的第一個可以被稱之為好漢的人,由王進的出走引出史進,這時候才拉開了梁山好漢聚義的大幕,史進諧音“始進”,是歷史的開始,也是故事的開始,而王進諧音“亡盡”,也藉此說出了梁山好漢悲慘的結局。另一方面,同樣被高俅迫害王進走的很及時,而林沖深陷其中直至被逼上梁山,這樣一來也把二人做了一個明確的對比,也由林沖“吹響”了逼上梁山的大號角。

四、衍生劇情

所以大家通過以上三點也能明白為什麼王進不會上梁山了。而史進後來去尋王進沒尋到,王進的下落也成了謎,但邏輯文史姨之前推測過,王進很可能在半路已經被暗殺了,這個今天暫且不提。而在其他水滸衍生小說中,創作者們可一直惦記著王教頭呢,情節安排的最有意思的兩部是《殘水滸》和《蕩寇志》了。《殘水滸》中王進偶遇林沖,想讓林沖說服宋江一起去外戰,但宋江不肯,而林沖在看透了宋江的本來面目後就也去了老種處,隨行的還有史進、曹正、孫定(就是把林沖的死罪改為刺配的開封孔目)。而《蕩寇志》中的王進雖然看似站在正義的朝廷方,卻以林沖落草為恥,二人大戰之後王進用一番忠義之詞把林沖罵了個半死,原文如下:

其實仔細看看王進說的好像還頗有道理呢…林沖墜馬後就奄奄一息,這時候朝廷內部進行清算,高俅被流放至鹽山,朱仝和雷橫半路殺了高俅把他的頭顱帶給林沖看,心想著能讓林沖解解氣。但林沖看見高俅的頭顱後想起了諸多往事,越想越氣,最終大吼一聲一命嗚呼了…


所以不要總覺得林沖窩囊了,當你真正能了無牽掛時,你才能像武松那樣血性。


邏輯文史游


一哥“俗人讀水滸”之――

      有靠山誰還上梁山 有活路誰還投死路

   俗話說的好——逼上梁山,俗人也是這樣認為的,倘若有一線生機,誰也不會自尋死路,這個生機給了王進,絕了林沖,雖是小說家言,也多有世態炎涼令人扼腕啊。

王進是個“官二代”,從家境看也是個混日子的三流教官,軍備鬆懈時乾脆寫個請假條賦閒在家,說他假病證據有三,一是點名不到喊叫到;二是病後挑擔行千里;三是一招打翻九紋龍。說他害病也是真,是社會病,麻木到大帳易帥尚不知,事後抬頭才知道,逃出帥府到邊關就為保全性命, 切蹉個武藝竟打得高二哥三四個月不起,也是鬥狠之徒。王進此一去,如泥牛入海再無消息,未見高俅死追猛打,想必是見到了老種經略相公,保全了性命,戰死、老死於軍中吧,俗人嗎,聽說書人掉淚——替苦人傷心罷了。

再看林沖,同樣是個“官二代”,做事瞻前顧後,林娘子岳廟受辱,林沖歸家,“過了三兩日”之又一日,娘子在陸謙家二次受辱,林沖欲殺陸謙在陸家門外“一連等了三日”,第四日與老魯喝酒,以後每日喝,老都管說此事“今經一月有餘”,一日後買刀,第二日蒙冤。一個多月時間,教頭實在能忍。實不盡然,另一面,林沖岳廟一遇高衙內舉手欲打,見是衙內,手自軟了,陸謙家二遇高衙內跳牆而去,林沖竟然沒追,以教頭身手,追之也易,只是鬱鬱不樂。就是發配以後林沖也多想的委屈中求全啊,滄州“勞改隊”里老犯人偷偷告訴林沖行規――人情、行賄,林沖在差撥一頓臭罵後連忙“陪著笑臉”取銀、遞書,在管營廳上又自言有病,求“告寄打”。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英雄氣短,令後人扼腕長嘆啊!

而害人的一方,高俅等人是非要林沖的命的,常言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林教頭實在吃了這個虧。高太尉為義子行惡借刀殺人,一借寶刀賺得教頭進了白虎節堂,教頭入套;二借開封府尹過堂,教頭入刑;三借董薛半道索命,教頭險被黑;四借管營差拔草場之火,教頭險被烤。這一借是為設局、二借是為正名、三借是為消蹤、四借是為匿跡,招招狠毒、步步驚心,賣刀人無奈、引路人乖巧、開封府順水推舟、二端公心狠手辣、管營差拔沒了人性,其實陰險至極者還有個陸謙,這林沖哪還有好過頭。直到陸謙火燒草料場,林教頭萬念俱灰,才一刀剜心,解了心頭之恨。嘿,教頭這個“官二代”是極度容忍下的暴發式衝動啊。

     雖是戲說,幾多無奈,看來小人物的不同命運不是自己能夠掌握的啊。

 





一哥於一


王進只是父親曾經得罪了過高俅,但是他沒有犯下夜闖白虎堂的大罪,所以只要不在高俅手下活著,高俅就拿他沒辦法。



王進投奔的是戍守邊關的種氏父子。種氏父子身負保家衛國的重任,在大宋軍界份量很重,高俅根本不敢惹,也惹不起。如果王進投奔到種氏父子帳下,殺敵立功,高俅借他十個膽子也不敢跟種氏父子要人。所以王進投奔種氏父子是最安全的上上選擇。後來魯智深打死鎮關西,其實並沒必要跑,直接找到老種略公要求上前線立功贖罪,啥事沒有。但是魯智深為了追金翠蓮,跑了,這就說不清楚了,只好出家當和尚,最終落草為寇。



楊志說了,男子漢大丈夫,學得文武藝賣於帝王家,一刀一槍上前線博個封妻廕子,這才是正途。實在沒辦法了才當土匪,刀頭舔血混生活。為啥叫逼上梁山,因為不上梁山只有死路一條,上梁山還有一條活路。吳思在血酬定律中說過,當土匪是成本最高的一條謀生之路,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四十,僅次於大型戰爭。只要不發生大規模戰爭,當兵就沒有當土匪邊際成本高。



所以王進要當兵,不去當土匪。


唐風宋月


這很簡單啊。王進王教頭有膽有識,他去戍守邊關既能避開高俅的迫害,又能發揮一身本領,不用改專業,不會誤前程,還有比這更好的選擇嗎?

至於上梁山,上梁山真的好嗎?上梁山,對多數好漢來說,並沒有美好的前程,只有秋後算賬、兔死狗烹的下場而已。

上梁山者,主動造反的都被滅了。虔誠如宋江者,落得個毒殺。被動造反本領大的如盧俊義,也難逃一死。活下來的,要麼如武松魯智深等主動歸隱;要麼是原來的武將,如呼延灼、關勝等,繼續得做高官;要麼是專業技術人才,反不起來的安道全、樂和等。所以,上梁山哪裡又是什麼好出路了?

這其實反映了當時黑暗的現實,縱使你有真才實學,或者真敢花錢,也未必能爬得上去,沒有階層進化的路線。因此上,不得不反。


春秋大A


林沖與王進出走原因一樣的都是得罪了高太尉,但去處不同。這個現象其實涉及到當代的一門學科《刑事偵察學》。作為逃犯,海捕文書捕緝的逃犯,即現在的通緝犯,這類人首先是驚弓之鳥,考量的是怎麼樣才最安全自保。

《水滸傳》中用了一個“逼”字描述了林沖的上梁山。走投無路,各處無友無親可靠可隱可匿,所以被逼無奈,只好死乞白賴地投身於匪窩安身,完全不是為了聚義,起義,反抗甚至曲線報國等待時機受招安。

而王進呢,正好是一般逃犯的共有心理:首先投親靠友,既有經濟援助,又可安身一時以求安全。因此王進首選的是父輩世交的老仲經略相公,以求安身立命並有所照應。這是王進可靠可隱可匿之首選。反之,假若王進如史進一樣尋師傅不著似地投不到靠不得老仲經略相公,面對官府的海捕通緝,為了安身立命,他要麼也會無奈地選擇投梁山或投奔方臘。

這既是作為逃犯的心理共性,也是避害趨安的人類天性。

無怪乎捉捕逃犯,捕快們都是先趨其家,其親,其友,而後才是趨其逃路。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王進的出場,是整個故事的引子。王進為八十萬禁軍教頭,因為父親棒打過高俅,高俅當上太尉以後公報私仇,要給王進小鞋穿,王進被逼無奈遠走避難,這給全書定下了朝廷奸臣當道有志之士不得志的基調。同時,王進在避難路上教出了九紋龍史進,由史進又引出了一系列好漢。史進出場,王進的作用就已經完成了,水滸的故事可以繼續發展下去,所以他根本用不著上梁山。


高速出擊


王進曾經得罪過高俅,高俅當了大官,王進知道高俅那廝的為人,怕高俅日後給他穿小鞋,三+六計走為上,揹著老母要投奔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勾處,行途中,老母患風寒,迫留史家莊,傳教史進之+八般武藝後,繼續趕路去了,施耐庵就寫到這兒,在不見王進的蹤影了,王進讓施耐庵寫丟了。


泥人161


林沖怕高俅,王進不怕高俅,畢竟王進他爸揍過高俅,林沖武藝高,但是腦子不靈光,莫名其妙買把刀還想顯擺,王進一看形勢不對立馬跑路。而且王進特別孝順,跑路帶著母親,一路服侍。林沖卻窩囊,連老婆也保護不了,被髮配了還要休了老婆。所以,作者其實並不偏愛林沖,雖然同是八十萬禁軍教頭,但王進顯然膽識,腦力,人品都比林沖強太多了,所以王進出路會很多。


絨絨的貓爪


水滸出場的第一個正面人物也不是梁山好漢,而是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

一直覺得,王進在書中就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他隨著高俅出場忽然出現,又隨著史進出場忽然消失,神龍既不見首,也不見尾。

那寫他幹嘛呢?寫他為啥又不安排他上梁山呢?一度懷疑,這可能是耐庵老兄的一大敗筆。

近日再讀,驀然明白,作者是用王進告訴世人,亂世中好人的生存狀態。

王進顯然是個好人。他不墜父業,侍母至親,是個忠孝之人;他見勢不妙,當機立斷,巧心安排,攜母出走,是個謀斷之人;他對山野村夫史太公、黃口小兒史大郎都始終謙恭有禮,心慈意誠,是個儒雅風度之人;王進的本領也不用多說,史進學武數年經七八個師傅,卻不值王進一招,王進點撥半年,史進的功夫竟然能跟魯智深抗衡。

這麼一個有品德、有謀斷、有風度、有本事的賢者好人,按說應該是當權者們若渴而求的人才。可惜現在是壞人當道,好人賢者受到的待遇就是,罵之打之,必欲殺之,逼而去之。

然而再怎麼逼,王進也不會上梁山,因為王進是好人,不是好漢。好人和好漢的區別就是,好漢能做得了惡,好人卻不能。

所以亂世是兩種人的世界,一種是壞人,可以竊居高位,作威作福;一種是好漢,可以快意恩仇,作惡作亂。

而好人王進只能逃了,遁了,隱了,消失了。

金聖嘆說:(王進)不見其首者,示人亂世不應出頭也;不見其尾者,示人亂世決無收場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