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公子扶蘇能夠繼位,秦朝歷史演進會怎樣?

90後女孩打工日記


我認為扶蘇繼位秦朝一定不會那麼短命,但也不會長治久安。

因為秦朝不是被始皇滅亡的,也不是被胡亥搞垮的,而是生生地被歷史車輪的慣性給懟死的。

先說人物

扶蘇其人是政治英才不錯,但是他欠缺一個帝王應有的心術。


李斯列傳中講:

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 上使監兵上郡

而陳涉世家中連屁民陳涉都能說出: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這樣的話來。也就是說,扶蘇正面硬肛秦始皇這件事是人盡皆知的,用今天的話來講,這已經是個梗了。然而秦始皇並沒有長者那樣的氣量,他非常討厭別人玩他的梗,而且秦始皇本人權力慾望也強,導致他對扶蘇也很忌憚,他也堅決不能容忍別人只膜扶蘇而不膜他,於是藉著坑儒一事

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始皇把扶蘇扔到軍隊這個行為還有別的深意,這個後面再講。單說這次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扶蘇是這樣勸諫秦始皇的: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真正觸怒秦始皇的,是這句“諸生皆誦法孔子”。

由此可見扶蘇之為政傾向是明顯的儒家方向,而這和秦六世以來一直深入貫徹落實的法家治國綱領是背道而馳的。根據記載,我們可以發現,秦從商鞅以來

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

秦朝從200年前就信奉法家之言論,人性本惡,以力兼人(大力出奇跡),而後掃六合吞天下。在這種大環境下,事皆決於法已成慣例,滲入秦人的血液之中,就好像我們社會中默認的不走關係不送禮就辦不成事情一樣,改弦更張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巨大的歷史慣性使得根本沒有人能拉的住。


難道說秦始皇沒有換思想這一說嗎?於戰國末期,始皇就有雜糅的想法了,統一六國之後 ,對於這個國家的施政綱領更是一直在探尋之中。儘管表面上看來整個國家都在法家的治國軌道上運行,但是從史料中我們還是可以發現一點痕跡的。

在秦始皇最後一次巡行中,他在南海刻石,除了例行的宣誓主權及吹牛逼以外,還特別加入了一些令人在意的東西:

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誠。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黔首修絜,人樂同則,嘉保太平。

這種帶有鮮明的儒家禮教色彩的話語,確是出自一個信奉法家否定道德的秦始皇之手。

與此同時,秦始皇駕崩後,趙高在遊說李斯的時候,說胡亥:

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於口,盡禮敬士,秦之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為嗣

甭管這話是真是假,有一點是肯定的,即這是一句誇獎的話。

而胡亥也非常謙虛的表示自己這種繼位方式是:“不義、不孝、不能之逆德之舉”

臥槽,哥幾個你們不是信奉法家的言論的嗎?法家有孝順這一說嗎?法家的皇帝有慈仁這一說嗎?

也就是說,在法家的大背景下,在秦廷內部,某種不容忽略的異變正在發生。對於公子們的教育,並不是單純的以法為教,以吏為師,而是採取的全面教育的思路,並且在這種教育當中,儒家佔的比重還很大。秦始皇固然是知道這一點的,也並沒有阻止,說明秦始皇也明白,重典能治亂,卻不能治國,能治理國家的必定是雜糅各家之長的政治策略。

但他想改,卻改不動。

而略微有點單純的扶蘇卻一次又一次地那這個話題肛他爸爸,揭他爸爸的短。終於,秦始皇怒了,把他這個只懂理論不懂實踐的長子扔到北方監軍。目的有三:一是實在煩得要死;二是讓他看看這個世界的真實明白這個國家真正的困難在何處,明白儒法之爭為何遲遲無法解決;三是為了扶蘇以後好接班:

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

而同時,趙高勸李斯的時候也說:

長子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 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鄉里,明矣

由此可見,是為了讓扶蘇和蒙恬搞好關係,將來好辦事。

然而人的壽命終究是有限的,秦始皇還沒探索出一個流傳萬世的治國之道就懷恨而死了。連秦始皇這樣的帝王都改變不了的事實,恐怕扶蘇也改變不了。你看看他最後的抉擇——自殺而死,完全沒能理解他老爹的良苦用心,要民望有民望,要軍隊有軍隊,從頭建立一個政權都是簡單難度,更別提順理成章地殺入咸陽直接繼位了。他連背叛的魄力都沒有,又怎麼可能有那種在歷史洪流面前屹立不倒力挽狂瀾的偉力呢?

儒法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封建王朝的一大隱患,君不見150年後,漢元帝為太子時曾諫漢宣帝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然而漢宣帝卻一臉苦逼地回答道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一語道破漢朝目前面臨的危機,高下立見。

儒法問題,對於年輕稚嫩的扶蘇來說,還是太難了。

這又讓我想起了那句話: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


蔣翰禹


秦始皇長子,嬴姓,名扶蘇。秦朝統治階級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未來大秦帝國的繼承人。雖貴為皇長子,但並無實權,但與主張實施鐵腕統治的相國李斯相比,一貫主張休養民生、以懷柔安撫六國遺民。向來愛民如子,知恩圖報。

司馬遷《史記》:“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大概意思就是扶蘇公子胸懷仁義,愛民如子,有勇有謀,知人善用!

如果扶蘇公子繼承皇位,那大秦王朝至少能夠延續四百年之久!

看看大漢王朝,劉邦在統一全國的時候,就已經領悟到“得民心者得天下”,黎明百姓在戰爭中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早就想著安穩度日,所以劉邦在登基帝位時,便決定休養生息,安民撫民,在這基礎上建立起四百年的漢朝。而扶蘇公子深知秦國剛剛統一全國,應該以休養民生為主,不應該增加百姓與六國遺民的仇恨,因為所有的仇恨都可以用時間來化解。

身為統治者,理念最為重要,扶蘇如果登上帝位,秦朝一定會延續成為漢朝一樣甚至比漢朝還要盛世的局面!




好意思講


扶蘇是沒有機會繼位,宦官趙高篡權,把持朝政,丞相李斯都沒辦法。如果扶蘇繼位,朝中爭鬥更加厲害,蒙恬的勢力與趙高勢力的宮庭鬥爭,愈加堅銳複雜,因趙高有他的一幫勢力,指鹿為馬眾所周之的。秦朝後期本來就衰退,秦始皇圖享樂,尋長生不死之藥,修長城服勞役過重,加上修皇陵73萬人,老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處於飢寒交迫導致陳勝吳廣領導農民起義去推翻秦暴政,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的局面。


14885143955


首先,先要糾正一下,秦朝的崩潰並不是從秦二世開始的,而是從秦始皇后期已經逐漸顯現出來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長期的征戰,將士已逐漸疲憊,二、東方六國的舊貴族心未服,造反是早晚的事情,三、嚴苛的秦法,東方六國的遺民無法適應,造反也是早晚的事情!若扶蘇不死,最好的結果的是保有原秦國版圖不失已經不錯了!


Max風雲


沒有那麼快滅亡。


最愛紅梅花


不改良殘暴腐朽沒落制度,誰繼位,誰做皇帝結局都一樣,只是遲早而已…


平常139588887


扶蘇繼位的話,秦朝會延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