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光策劃刺殺王僚,有沒有自己的道理?

鐵錘歷史


在歷史上,這是一件十分有名的事件,說起來也不復雜。

若談公子光“使專諸”刺殺王僚,必須先從賢者季札說起。“季札讓國”表現出的雖然是賢者之舉,但是無意中卻為吳國埋下了危機。

當哥哥們先後去世,季札拒不接任吳王,在這種情況下,季札的侄子們均認為自己有王位繼承權,何止一個公子光。

吳國王室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局面,請繼續往下看,產生原因。

一、為季札而設“兄終弟及”制

吳國傳十九世而至吳王壽夢時,吳國已經比較有影響力。壽夢有四個兒子,分別是諸樊、餘祭、夷昧、季札,這四個兒子當中以小兒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壽夢“欲立之”。

季札的兄弟們也都特別疼愛他,均認為季札的德行才幹,足以繼承王位,也都爭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哥哥諸樊覺得自己的德能,遠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國的重任託付給他,但被季札婉言謝絕了。

吳王壽夢二十五年,壽夢去世,無奈之下“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國”。當壽夢的喪事已過,諸樊執意按照父親的願望,“讓位季札”。季札對諸樊再次禮讓表示了強烈反對,且引用“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的故事婉然謝絕,但當“吳人固立季札”,於是季札“棄其室而耕”

季札一再拒絕即位。無奈之下,諸樊作為長子,勉強繼承了王位。吳王諸樊十三年,諸樊臨終之時,“欲傳以次,必致國於季札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即為了達成壽夢的願望,將王位傳給了二弟餘祭,然後餘祭再傳給三弟餘昧,如此傳承下去,肯定會傳到季札。這種王位傳承方式歷史上稱之為“兄終弟及”。

之後的吳國國君確實按照“兄終弟及”的方式傳續著,一直到老三餘昧。等到老三餘昧晚年,準備與老四季札交待後事的時候,怎麼也找不到了。這哥們兒主意真正,說不想當就不想當,沒等三哥找他,人家就溜之大吉了。

這下可急壞了吳王餘昧,不停地流淚,這可咋辦,真要了命了,心想:老四,你太不仗義了,臨了,你也不讓哥哥做的完美一點。完不成任務,有何顏面去見父親,和兩位哥哥。

令人遺憾的是吳王餘昧最終也沒有完成“及弟”的任務,確有死不瞑目的味道。

二、未及季札,卻引來“專諸刺王僚”

1、俗話說,國中不能一日無主。在吳國上下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只好將王位傳給吳王餘昧的兒子僚,史稱王僚。這一看似合理的決定給吳國埋下了禍根。你可知道,不光吳王餘昧有兒子,人家諸樊、餘祭都有兒子,況且曾經也均做過吳王的兒子。當初吳國的王位可以在諸樊他們哥四個中輪流傳,此時季札躲出去了,不參加這個遊戲了,那麼當初定下的遊戲規則就不管用了。

季札放棄王位繼承權之後,那麼,接下來的吳國該由誰來繼承王位,一時間眾說紛紜。但是此時吳王餘昧的兒子,沒經過商量就即位了,眾公子個個表示不滿。其中最不滿的就是老大諸樊的兒子此時還叫公子光的闔閭。闔閭認為,“吾父兄弟四人,當傳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國,光父先立。即不傳季子,光當立。”闔閭的看法不無道理,他們家是大房,他最有繼承權。

既然不能令他們拱手相讓,只好採取下策自己奪王位。於是,公子光“陰納賢士,欲以襲王僚”。

2、吳王僚五年,一個關鍵人物登場了,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伍子胥,此時他還是“楚之亡臣”。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野心,想殺吳王僚而自立為王,又不能說穿此事,“乃求勇士專諸”,並將勇士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公子光如獲至寶,“乃客伍子胥”。自此之後,伍子胥就成了公子光的心腹。

吳王僚十二年,楚平王去世,吳國興兵伐楚,卻被楚國發兵切斷了吳軍的後路,“吳兵不得還”。正當吳國外困於楚之時,公子光意圖趁機殺王僚,而自立。

3、公子光藉口商討對楚國的戰事,請吳王僚到家裡喝酒。事先,公子光將刺殺王僚的任務交待給刺客專諸,並在密室埋伏大量甲士。再說吳王僚,突然接到公子光的邀請,雖然感覺不踏實,但無論如何也要赴宴。於是,吳王僚派出衛隊,從王宮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裡,門戶、臺階兩旁,均安排了自己的親信。

公子光佯裝腳有毛病,進入密室,讓專諸把匕首放到烤魚的肚子裡,以此將武器帶進宴會。待到接近吳王僚的時候,專諸掰開魚,趁機刺殺吳王僚。吳王僚當場斃命,專諸也被衛士亂刀砍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專諸刺王僚”的故事。

公子光趁機奪取了王位,歷史上將他稱之為吳王闔閭。


歷史倪說


有關這段歷史,存在諸多令人意外之處。

最大的意外,就是《史記·吳太伯世家》的記載也許並不符合史實:王僚不是吳王夷未(《史記》為餘眛)之子,而是公子光的庶伯父、吳王壽夢的庶子(《公羊傳);公子光不是吳王諸樊之子,恰恰正是吳王夷未之子。

<strong>

因此,《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公子光的想法,說“常以為吾父兄弟四人,當傳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國,光父先立;即不傳季子,光當立”這一邏輯,於史實上並不成立。因為公子光的父親並非吳王諸樊,而是吳王夷未。

有關季札四兄弟之事,按《史記》說是吳王壽夢見小兒子季札賢而有才,想將王位傳給季札,可季札卻死命不從。壽夢無法,只得立了長子諸樊。其後諸樊與兩位弟弟餘祭、餘眛商議,採取“兄終弟及”的傳位方式,最終將王位傳到季札手中。這一記載,從《左傳》及《公羊傳》的記載來看,大致確有其事。可是,諸樊、餘祭、餘眛、季札兄弟不只四人。以《左傳》及《公羊傳》記載,王僚及蹶由也是他們的兄弟。王僚是餘眛的庶兄,蹶由是餘眛之弟。可蹶由究竟是嫡子還是庶子,並不明確。因此,如果說是吳人見季札賢而要以“兄終弟及”的方式傳位於他,至少除了諸樊、餘祭、餘眛、季札四人外,王僚、蹶由也是有資格繼承王位之人。

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公子光刺殺王僚篡奪王位,根本就是非法,純粹是因為他野心膨脹。

可是,在政治圈裡,“野心勃勃”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像季札這樣的“賢人”,也許並不適合作王。季札知書達禮、熟讀詩書、知識淵博、誠信廉潔,確實是位君子,但君子品性過於高潔,原本就不適合在爾虞我詐、詭海雲譎的政治圈內立足。


公元前542年,吳人屈狐庸訪問晉國,與晉國正卿趙武見面。在交代完國事後,趙武也對吳國繼承人之事感到好奇,就問屈狐庸:“季札真的能被立為國君嗎?巢邑之戰讓諸樊喪命,閽人又殺了餘祭,連老天都像是在幫季札,是不是這樣?”

《左傳》記載的吳國曆史,與《史記》所記有很多衝突之處。公元前548年,諸樊在巢邑之戰中戰死;其後餘祭繼位,又在544年被越國俘虜殺死。因此,如果季札兄弟們真達成了“兄終弟及”的協議,那麼諸樊和餘祭之死就像是老天爺在幫季札的忙,將他繼位路上的障礙一一去除。看來,季札真是天命所歸之人啊!


屈狐庸在歷史上出場次數並不多,但他父親卻極為有名。他的父親巫臣,就是前楚國申公,為楚莊王時期的名臣。在楚莊王時期,巫臣雖然多次為楚莊王出謀劃策,但表現並不特別突出。可在楚莊王去世後,他卻幹出了一件震驚世人的醜事:他與鄭穆公之女夏姬私通,並通過種種手段,與夏姬一同私奔到晉國。這引發了楚國公族兩大權勢人物令尹子重與司馬子反的忌恨,將巫臣之族給滅了,並私分了巫臣之族的家產。巫臣聞之氣憤不已,寫信給子反和子重二人,發誓將令他們疲於奔命而死。於是,深知楚國虛實的巫臣主動向晉景公建議,扶持吳國來對抗楚國。為此,不但巫臣本人多次親自出訪吳國,還把兒子屈狐庸留在吳國,作為吳、晉兩國的聯絡人。從歷史的發展看,巫臣此舉是為楚國培養出了一個勁敵,後來還差點將楚國給滅了!


巫臣作為楚臣,與夏姬私奔之事可謂是匪夷所思。但從他堅定地扶持吳國來對抗楚國來看,巫臣的能力也遠非常人所能及。作為巫臣之子,屈狐庸能被父親如此信任而留在吳國,他的能力必然也非同尋常。

聽到趙武問話,屈狐庸給出了一個較為權威的答案:“季札不會立為國君。諸樊與餘祭二人的遭遇,是他們的命而已,並非老天要幫季札。如果要說天命所歸,恐怕還是在現在的國君夷未。

夷未道德醇厚,舉止合於法度;德行醇厚就不會失去民眾,舉止合於法度則不會誤事。民眾親近、行事有序,這才是天命所歸之人。將來享有吳國之人,必然是夷未的子孫後代!”

屈狐庸在吳王壽夢時代就已呆在吳國,至今長達四十多年,對吳國事務極為熟悉。他眼中的吳王夷未,也就是吳國人眼中的夷未。夷未執政,嚴格自律,又能懷柔百姓,自然而然得到了眾多吳國民眾的衷心擁戴。因此,公子光作為夷未之子,在吳國也擁有一定的威信。可季札為何無法當上國君?

接下來屈狐庸繼續評價季札:“季札是品性高潔之士,就是將吳國交給他,他也不會要。”賢人,並不一定就適合作國君;特別是有道德潔癖之人,就更不適合過多地參與政治。季札本人的志向不在於國君而在於道德,再怎麼強迫他去當國君,他也不會接受。因此,屈狐庸斷定,季札絕不會當吳國國君。


公元前527年,吳王夷未去世,其後王僚繼位。公子光雖然有野心,但如果他本人沒有實力,仍然不會被國人擁戴。

可公子光不但是有野心,他的能力也極為出眾。

公元前525年,楚、吳在長岸展開水戰,結果吳軍失敗,連吳王夷未曾經乘舟餘皇都丟失了。在明知楚人設有埋伏的前提下,公子光率領吳人夜襲楚營,硬生生地將餘皇給奪了回來!

公元前519年,楚、吳又一次在州來展開決戰,楚國率領諸多諸侯國與吳國對抗。公子光看出楚國聯軍戰鬥力不一,人心不齊,便向王僚提出先派罪犯引誘胡、沈、陳三國,再趁勝威逼蔡、頓、許三國。結果吳國按照公子光的策略大獲全勝,楚國軍隊甚至還沒來得及佈陣,就已經潰敗了!

由此可見,公子光的能力也極為出眾。因為父親的光環,公子光在吳國就有威信,他本人又具備相當的能力,再加上他渴望權力的野心,最終促使他刺殺王僚,成功地篡位!

以結果來看,公子光篡位後確實讓吳國走向了輝煌。因此,對吳國來說,公子光的篡位確實是有其道理。只可惜,他兒子夫差不爭氣,最終葬送了吳國的事業。


欲雲談史論今


這是春秋時期一樁赫赫有名的公案,其有名卻並不在公子光和王僚這對堂兄弟,而在於幫助公子光成事的伍子胥和刺殺王僚的專諸。沒有伍子胥和專諸,這樁公案就是一出簡單的王室內鬥,公子光並沒有什麼出彩的事蹟,而王僚恐怕就更是隻有愛吃魚並因此成全專諸美名被人銘記。

恰好近來迷上了京劇唐派的未央宮片段,韓信在進未央宮之前與蕭何論起這段光怪陸離的歷史。“伍員品蕭乞吳市,偶遇姬光換朝衣,頭一薦他與那專諸拜兄弟,刺殺王僚謀社稷。”自古以來,公子光與王僚的這段公案已成為伍子胥投吳報仇這段悲情大戲的一個橋段。

客觀看待這段歷史,這段公案果然離不開伍子胥的推動,但也與彼時吳國王室的制度和糾紛息息相關。

禍起蕭牆

吳王壽夢遺命,其四個兒子要兄終弟及,前三個兒子諸樊、餘祭、餘昧相繼即位為吳王,四子季札德能最高卻無心王位。吳王餘眜死後本應該傳位於其弟季札,不料季札不受,因此傳位於餘眜之子僚。《史記·三十卷·吳太伯世家》中記載,“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則王餘眜後立。今卒,其子當代”。

公子光身為諸樊之子,心有不甘,常常認為自己的父親兄弟四人,按照兄終弟及應當傳位給叔父季子。季子既然不接受,根據自己父親最先繼位來排序,理應傳位於自己。於是暗中招納賢能之士,準備襲擊吳王僚,奪回王位,蕭牆之禍就此萌發。

這段矛盾誘發的根源就在於吳王壽夢遺命中的兄終弟及制度存在操作性歧義,再加上人心私慾難以滿足,導致吳王僚的王位遭受覬覦和質疑。兄終弟及,壽夢的四個兒子倒是沒有了矛盾,皇帝輪流坐(季札是自己不想當),然而壽夢對其孫輩的皇位傳承並未做任何交代。這就產生了歧義,究竟是傳兄之子、傳弟之子還是傳嫡子,沒有準確說法,而既然季札不願意襲承,終結在餘眜任上,吳國選擇了把皇權交給餘眜之子。

所以說僚無非是佔了餘眜是兄終弟及制度終點的便宜,畢竟諸樊早已去世,彼時兄終弟及無法繼續的情況下,吳國上下肯定優先考慮現任吳王的兒子。客觀地講,兄終弟及制度的正常邏輯應該是在前一輩兄終弟及完結之後以傳嫡長子來開啟新的一輪兄終弟及,這樣才能合理地避免糾紛。所以說公子光對於王位的訴求,本身是有一定道理的。

子胥無忌

伍子胥志勇雙全,但卻一生悲情。這是個承接了吳越楚數十年家國情仇的核心人物,從史記中單有伍子胥列傳就可見一斑。

因奸臣費無忌陷害,他的一家老小全部被楚平王屠戮,一夜白了頭,為報此血海深仇投奔吳國。起初,他被引薦給王僚,伍子胥一開始就極力勸諫王僚趁機攻打楚國。此時公子光卻反對他,對吳王僚說伍子胥是因為為父兄報仇才極力鼓動伐楚。這讓伍子胥看出了他心有異志,結交併向公子光引薦了專諸,這才有了專諸刺王僚的經典。

伍子胥為了大仇得報,已是行無禁忌,不惜結交專諸行刺殺王僚之舉,後來又用要離解決了公子慶忌的威脅,最終在吳國為相,成功伐楚鞭屍。

所以,伍子胥實則是專諸刺王僚的最大推手。


霄林天


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吳王死後,諸樊、餘祭、餘昧三兄弟相繼即位。而季札最賢德,屢次推辭王位。吳王僚是餘昧的兒子,餘昧死後,王僚即位。但是吳王諸樊的兒子光認為應該把王位傳給季札,即使季札不接受,也應該把王位傳給作為大哥兒子的自己,因循舊制,便因此心有不滿。

這是公子光的主要動機,簡單而言,便是為了個人利益而大開殺戒。人人都有趨利之心,都希望自己能有權有勢,而作為吳王后裔的公子光是個追求權勢,自然想要奪取王位。

歸根結底,禍患的根源在於傳位不以嫡長子繼承製為原則,或者說確切些是因為沒有形成一個有權威的傳位制度保證實施。致使人人都以為自己有機會成為王,一旦自己沒有成為王,某些人便認為王位的傳遞按照“原則”(也可叫做潛規則)應該傳給自己。


觀史臺


我認為應該從兩個方向去分析是否有道理。

從“宗法制”層面:宗法制是封建社會的核心,是約定俗成的制度,嫡長子繼承製一直是王位繼承的唯一標準。吳王諸樊知道自己的四弟季子禮有賢德,想把王位傳給季子禮,但礙於宗法制的約束,於是想了這個辦法,把王位傳給二弟,二弟死了以後傳給三弟,三弟死了自然就傳給四弟,但是諸樊這起先違反了宗法制,最後,四弟不肯當吳王,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受到宗法制思想的約束,這時候,吳王諸樊的計劃就被破壞了,按道理也應該回到最初的起點—嫡長子繼承,但是人們卻擁立諸樊的第三個弟弟的兒子僚為吳王,所以公子光心裡有氣,幾百年的傳位制度,被任意破壞,最終本該自己的王位卻沒有了。所以,從宗法制這個角度去理解,公子光是有道理的,是為了正禮法,讓偏離的宗法制在吳國重新確立。

從個人方面:是沒有道理的,儘管崩壞的宗法制損害了自己的利益,但是傳統思想教育人們,家族應該和睦,兄弟之間應該和氣生財,公子光因為王位對自己的宗族兄弟起了殺心,甚至殺了僚,這個在現在看來,是沒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