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掌故活字典——訪黃州地方誌專家萬學華

辛亥革命中的“黃岡四傑”你知道嗎?黃州城區最有名的是哪條巷子……作為一個黃州人,我們知道多少黃州掌故?

75歲的萬學華老先生被大家稱為黃州掌故的活字典,對黃州歷史上的人和事他能如數家珍,講得繪聲繪色,讓人聽得津津有味。

4月12日,在黃州體育路社區,記者見到了這位精神矍鑠的老先生。

為編修《第八部黃岡縣誌》,走訪70多個檔案館

萬學華,1972年參加工作,在教育戰線上工作了10年。1982年,任黃岡縣誌辦副主任,參加黃岡縣誌編纂工作,是當時縣誌第一副總纂。

“我們當時編纂的是黃岡的第八部縣誌,第七部縣誌修到光緒八年。”萬學華一下子打開話匣子。

“第八部縣誌從光緒八年(1882年)到1982年,歷史跨度100年,期間發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大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萬學華說這段歷史是大變革、大動盪的100年。

當時,萬學華走訪了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圖書館,北京檔案館等全國70多個檔案館、圖書館,有50天的時間,他穿梭於上海、浙江、杭州、寧波、江蘇、蘇州、南京、常州、安徽、合肥、蕪湖等多個省市之間,尋找與黃岡那段歷史相關的人和事,尤其是還健在的一些老革命工作者。為了查找資料,萬學華曾經在湖北省檔案館睡了6個月,查閱了省檔案館收藏民國時期的19全宗的全部案卷,抄錄瞭解放前黃岡縣的檔案資料。

“那幾年,東奔西跑,積累了大量的黃岡歷史資料,讓我知曉了很多歷史知識。比如:日本人是1938年10月23日佔領黃州,1945年9月26日離開黃州!”萬學華對那段歷史記憶猶新,脫口而出。

歷時10年,《第八部黃岡縣誌》終於在1991年出版,共計115萬字,其中萬學華就寫了48萬字。

“我是黃州人,不懂黃州的歷史,怎麼愛黃州?編纂縣誌對我的思想影響很大,讓我更愛家鄉黃州。”萬學華說。

編寫三部書,講好黃州故事,傳承黃州精神

怎麼樣讓後人記得黃州的歷史?記錄傳承是最好的途徑。

1996年,萬學華任黃州區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他一直愛好地方文化歷史研究,尤其對黃州掌故情有獨鍾。

“編纂完第八部縣誌後,很多的歷史資料零零散散的都沒被錄用,這些東西都在我的腦袋裡,將這些資料整理起來著書立說也算是作一點貢獻吧!”萬學華談到當時出書的初衷。

“在辛亥革命鬥爭中,黃岡縣湧現一批堅強的革命志士,吳昆、劉子通、李四光、熊十力被當時的武昌軍學兩界稱為‘黃岡四傑’。4個人在雄楚大樓賦詩飲酒慶賀勝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中華民族處於危機時刻,他們勇於擔當,有民族危機感和強烈的家國情懷”。

“考棚街是黃州的文脈,是我們的文化街,地處考棚街的嚴家巷,是黃州最有名的街巷,董必武曾三次來黃州,每次都是住在嚴家巷一蕭姓人家。”

“在今黃州城區西北3公里處有一座古城遺址。今人稱之為‘禹王城’並設有地方行政機構——禹王街道辦事處。‘楚滅邾,徙其君民於此,後築土城名曰‘邾城’。當地民眾也有稱其為‘呂陽城’的。閱讀中國古代史和府、縣誌得知:此古城遺址是兩千多年前楚國在此地修築的一座都城,名曰:‘邾城’。因邾、汝、女、呂、禹等字音相近,‘邾王城’被訛傳為‘禹王城’。”

……

從黃岡縣、黃州市到黃州區,萬學華侃侃而談,即興講了三段故事。他語速十分快,似乎想一股腦兒將他所知道的信息迅速傳遞開來。

十幾年來,他致力於研究黃州文史,先後出版《話說黃州》《黃州掌故》《黃州地名文化》三部文史類的書。

“危機意識,家國情懷”。這8個字就是萬學華理解的黃州精神,他想通過講歷史、講故事、講地名文化、文人軼事,將其中蘊含的精神傳承下去。

近兩年,萬學華正在準備下一本書《黃州地名志》,目前已經在整理第二稿,計劃2019年出版。

講好黃州故事,傳承黃州精神。老先生一直不忘初心,孜孜不倦潛心耕作。

來源:鄂東晚報(記者王桑 通訊員熊安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