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聲音帶你回到慶陽的《擔水溝》

慶陽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人們千百年來依傍山溝而居,雖然乾旱少雨,但半數以上的山溝底都有一股清泉冒出,滋養著溝邊的人。在平均海拔1000米的高原,這無疑是大自然的恩賜。“慶陽一支筆”王釗林老師用飽含深情的文字,描寫了老家村子裡擔水溝昔日的風貌,他筆下的那一股泉水,流進我們乾涸的記憶,滋潤了山溝,染綠了村莊,濾去了艱辛,洗去了浮華,那些陪伴隴東人成長的樹木、時光、笑聲……全都活了。


用聲音帶你回到慶陽的《擔水溝》


擔水溝

朗讀:彌亞牛

(文字為節選 請點擊音頻收聽完整版)

我的老家郭鋪村,是寧縣早勝塬北端殘塬部的一個普通的小村莊。村莊由前莊、後莊和柳家三個自然村組成,它們被一條不大也不小的溝關聯著。哪條溝也有一個普通的名字,叫擔水溝。

擔水溝於郭鋪人,那可充滿著神奇。單說它的形狀,就令人神往。……世代郭鋪人都說擔水溝是從北邊飛來的一隻鳳凰。郭鋪村的北邊是哪裡?近點不到十里即是九龍川,那川傳說是埋葬了先周自公劉至古公亶父前九代首領的風水寶地……若遠一點,向北不到百里便是素稱鳳城的今慶城縣,古為周先祖不窋的都城。


用聲音帶你回到慶陽的《擔水溝》


在東溝根部的西崖下有一眼泉,水自一個小坑內無聲的泛出來。……小坑溢滿後水就從坑前人們搭好的木槽中流淌出來,竟有碗口之粗。那才見天日的清水歡唱著,先是跌落在下方人們用來擱桶接水的一方平臺上,笑聲四濺;又聚攏起來,向下匯入一個較大的水池,供飲牲口用;然後擠出水池,鳴叫著自由下瀉,於溝渠草叢間隱去了身影……


用聲音帶你回到慶陽的《擔水溝》


(這是那眼泉的真容,是同為郭鋪人的京城著名畫家王鶴先生提供的,雖然是翻拍的,也實屬難得。)

過去的年月,天剛麻麻亮,擔水溝便沸騰起來了,擔水的大人、抬水的小孩,以及拾糞的割草的佈滿了整條溝路。人們大聲的打著招呼,能耍著的說些夜晚的粗話,吆喝著牲口,稱讚著已經擔上上的那個勤快人,應和著牲口的歡叫聲,彎彎的溝路喧囂不已。


用聲音帶你回到慶陽的《擔水溝》


(那條昔日喧囂的溝路,圖片來自王鶴先生)

泉水邊則人桶相雜,排隊接水,會有人提桶搶接,但還有人互相讓著,或幫小孩將接滿水的桶提到平處,叮囑著抬好上坡。……當朝陽升起照到溝畔的時候,擔水溝便清淨下來,偶爾還會有擔水人的的身影,其餘僅留下溝路上的水漬和那輕柔悅耳的汩汩泉聲。


用聲音帶你回到慶陽的《擔水溝》


用聲音帶你回到慶陽的《擔水溝》


(隴東的娃娃,多麼像跟著大人擔水的你啊。圖片來自隴東學院攝影師石波)

每年夏伏時節的午後,溝裡會傳來女人們的嬉笑聲和洗衣的棒槌聲……習習涼風吹拂著長髮,坑中如鏡的水面上倒映著藍天白雲,樹影婆娑,鴿群低徊……


用聲音帶你回到慶陽的《擔水溝》


我沒有那麼美的圖,只能放一張溝裡獨自開放的山丹花


用聲音帶你回到慶陽的《擔水溝》


(朋友發了一張這樣擔水的照片給我用,我總覺得這不像文中王老師寫的那麼美,但其實過去的生活,比這還要辛苦。是我們過於懷念美好而忘記了辛苦,還是因為美好和辛苦一直在一起呢?)


用聲音帶你回到慶陽的《擔水溝》


(水上塬了 你卻進城了)

春天到來,紅杏花團錦簇,楊柳抽絲織綠。四月當兒,槐花掛鈴結串,滿溝濃香四溢。夏秋時節,林冠遮天蔽日,草間蟲飛鳥鳴。冬天了,葉盡枝椏交織,雪落疏影斑駁。


用聲音帶你回到慶陽的《擔水溝》


(我們的溝)

那股泉水依舊流淌著,在溝底林間蜿蜒明滅而去,在鳳尾部的溝口進入一方塘壩,又脫身而出,像孩子撲向娘懷,匯入了九龍河,遠去了。

哦,老家的,擔水溝。

(文字為節選)

需要說明的是:每個人隴東人的記憶裡都有一眼溝滴的泉水,我在2018年的這個夏天,在北京和大家一起回味。需要說明的是,我手頭的文稿是王老師2016年給我的打印稿,沒有電子版,如果那位手裡有這篇的電子版文字,歡迎貼在留言裡。要知擔水溝,主要靠聽,要看擔水溝,只能靠想,聽一聽,想一想,挺好的。——彌亞牛


用聲音帶你回到慶陽的《擔水溝》


作者簡介:王釗林,1941年5月生,甘肅寧縣人,作家,范仲淹研究會名譽會長,顧問。曾任中共慶陽地委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寧縣師範副校長,復辦人。獨立主編出版《再創輝煌一走向市場的慶陽農村經濟之研究》、《論老區精神》、《奉獻者之路》;與他人共同主編出版《隴東革命鬥爭史》,以編委副主任負責編輯出版《慶陽文化春秋》、大型畫冊《慶陽》等。近年來的作品《話說地氣》、《老牙之殤》等在隴東引起強烈反響。

總監製:繆中發

監 制:慕彬 王儉

責 編:邵勇瑊編 輯:張志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