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提升自身砝碼價值,東莞要敢“拆牆”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提升自身砝码价值,东莞要敢“拆墙”

身著西裝,打著蝴蝶結,乍一看,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教授陳清泉就像一位西方紳士,但談吐間,他不時提到的關於《易經》、太極的內容,又讓面前這位瘦小的老人像極了一位風度翩翩的東方君子。

“我這一生,1/3的時間是在祖國內地,1/3的時間是在香港,還有1/3的時間是在國外。”陳清泉曾這樣總結自己的人生時間表。出生於1937年的他,經歷了荷蘭殖民統治、日本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印尼獨立、香港迴歸,陳清泉的身上藏著無數歷史印記,東西方兩種特質在他身上的“融合”隨歲月而歷久彌新。

“融合”也是陳清泉常掛在嘴邊的詞。對他研究了大半輩子的新能源汽車,他用“四網融合”來概括;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他也直言融合很重要:“粵港澳大灣區涉及到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種法律制度,怎麼融合是關鍵。”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提升自身砝码价值,东莞要敢“拆墙”

陳清泉與東莞的淵源頗深。早在十多年前,陳清泉就以松山湖一家公司顧問的身份來過這裡。去年,陳清泉參加了在莞舉行的院士峰會。前不久,應電子科技大學廣東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下稱“電研院”)邀請,陳清泉又來到電研院進行調研。結合自身經歷和研究,他接受了南方+記者專訪,短短一個小時的談話裡,陳清泉金句不斷,分享了其對人才引留、新能源汽車、粵港澳大灣區等熱點的真知灼見。

汽車必須“被革命”

1937年,陳清泉出生在印尼,他的家庭教師為德國人,從小學習英文、德文和日文,受多國文化的薰陶。1953年,陳清泉回國就讀於北京礦業學院,於1957年以優秀成績畢業。1976年陳清泉移居香港後,他在工作之餘攻讀博士學位,1981年獲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任教於該校電機電子工程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提升自身砝码价值,东莞要敢“拆墙”

半個世紀以來,陳清泉提出電動車的工程哲學,揭示電動車的系統集成與優化設計規律,發明多種電動車專用的特種電機及其控制裝置,研製了多輛不同類型的電動車,並多次獲得國際性獎項,為現代電動車學奠定了基礎。

與陳清泉有過很多接觸的電研院科技創新部副部長母國才說,陳清泉對科技成果的轉化、金融鏈條等都很瞭解,他不僅僅是一個只談技術的學者,他還會從產業和金融的角度去進行宏觀分析。

雖然已經年過八旬,但陳清泉依舊是個停不下來的人。正如母國才所言,這位看似瘦小的學者身體裡依舊蘊含著無窮的力量,仍然活躍在工程科技的研究一線。

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陳清泉的研究已不僅停留在新能源汽車這一領域。最近,從電動汽車革命這一問題入手,陳清泉在著手研究智慧能源,研究能源信息跟人類行為之間的關係,他說要把愛因斯坦的能源公式和香農的信息公式結合起來,電力和熱工學領域的知識都要學習。

汽車的出現改變了世界,給了人們出行的自由,但是也為世界城市帶來了疾病、空氣汙染、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和死亡、能源不可持續等問題。

陳清泉認為,汽車必須“被革命”,而汽車革命的內涵就是電動化、無人駕駛、互聯共享。

“汽車革命要解決人類未來出行,人類的未來出行一定要安全、舒適、低碳、節能、高效。”他認為早期汽車的出現給人類帶來了出行自由,新能源汽車要成功,解決的也應該是人類未來出行的問題而不僅是車的問題,要將汽車產業、能源產業、IT產業、通訊產業等等結合起來。

新能源汽車發展需要四網融合

在母國才眼中,陳清泉是個很新潮的院士,很喜歡用微信跟人溝通,經常會在朋友圈發一些自己去各地進行學術交流的“九宮格”照片。這種新潮也體現在陳清泉不斷為新能源汽車事業注入新的靈感上。

在陳清泉的設想中,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要做到“三好”和“四網融合”。“三好”即好的產品、好的基礎設施、好的商業模式。“四網融合”即交通網、能源網、信息網、人文網的融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提升自身砝码价值,东莞要敢“拆墙”

在“四網融合”中,陳清泉尤為看重能源網。從電動汽車的角度來講,陳清泉認為電動汽車的能源是電力,不是一次能源,所以電動汽車的一次能源可以多樣化,太陽能、風能等都可以應用到電動汽車上,通過電動汽車可以改變一次能源的結構。因此,電動汽車的革命必須要跟能源革命相結合。

什麼是能源革命?在陳清泉的理解中,能源革命的內涵就是要低碳化、智能化和終端能源的電氣化。而智慧能源就是把沒有用的能源轉換成有用的能源。他以氫氣為例,氫氣對某些企業比如鋼鐵廠來說是廢料,但是這種氫氣廢料卻可以和氧氣經過一系列專業運作變成燃料電池進行發電。

“新能源汽車其實它僅僅是一個點,它要涉及到這種出行合作、一個城市的革命,整個產業鏈和生態鏈的成功才能夠帶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陳清泉表示,把汽車革命、能源革命和生態鏈相結合才完成了第一步。未來汽車做到智能化以後,還要以智能化的道路為基礎,需要跟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相鏈接。目前,陳清泉的這種理念在北京等地已經進行了落地。

其實,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陳清泉很早就已經與東莞和松山湖有所交集。10多年前,總部位於香港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松山湖成立了分公司,陳清泉當時就是這家公司的顧問。現在,他希望東莞也能借助智能製造的優勢,抓住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機遇。

在電研院調研時,陳清泉說,在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契機下,香港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電研院之間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展開探索,是雙方開展合作極好的切入點。

打破區域壁壘是關鍵

1997年7月1日凌晨零點,香港正式迴歸祖國。同樣是1997年,陳清泉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和烏克蘭工程科學院院士。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陳清泉就開始在香港招收內地的研究生。那時候,在香港的內地學生還很少。十多年前,他當選為政協委員後的第一個提案,便是希望促進香港與內地之間的教育交流,這個提案在當時也獲評優秀提案。

不久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爐,陳清泉也參加了在香港的宣講會。其實,這些年來,為了進一步推動內地與香港的聯繫,陳清泉一直在不斷奔走,他的足跡已遍佈祖國的大江南北。陳清泉剛去中山做了考察,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包括東莞在內的各個城市的發展趨向,陳清泉也有自己的觀點。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三個關稅區,三個貨幣,每一種都有它自己的特色。那麼怎麼能夠做到1+1>2,而不是互相抵消?”在他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內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其中一個挑戰就是地區之間的壁壘,這種壁壘就像無形的“牆”,他認為哪個城市有勇氣打破壁壘、拆開這堵無形的“牆”就能夠抓住機遇。

陳清泉希望東莞能有這種勇氣。他認為東莞要“站得高看得遠”,能有一種前瞻性思想,找到智能製造和其他領域產生互動的契機。在有了前瞻性思想後,東莞就要思考怎麼加大自身“砝碼”的價值,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內提高自己的戰略地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提升自身砝码价值,东莞要敢“拆墙”

“東莞已經練了很多‘內功’,在先進製造領域已經有了一定地位。但只有走到外面,內功才有了外向性。”陳清泉作了一個比喻,他將東莞的製造業基礎比成東莞的“內功”。那麼,如何走出去,讓內功具有外向性呢?

陳清泉認為,東莞首先要加強國際化,要加強和香港的聯繫,通過香港與國際進行一個更好的銜接。舉例來說,陳清泉認為香港的法制已經得到了國際的認可,東莞首先就可以充分利用香港健全的法制來幫助來莞創新創業的香港青年。

但這種銜接在他看來需要通過勇於打破壁壘來實現。他以香港的各類專業資格證在內地無法通用為例指出,如果東莞有勇氣先試先行來打破諸如此類的壁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國際地位。

除了國際化之外,陳清泉認為,對於東莞來說提升金融地位也至關重要。陳清泉曾經將粵港澳大灣區和國際上其他灣區做過比較,他認為舊金山大灣區的發展特點是金融和高科技並駕齊驅,紐約灣區是金融和服務業相依相生,東京灣區則是金融與實體經濟唇齒相依。這三大灣區的發展都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因此東莞也要提升自身的金融地位。

“利用金融的力量,利用國際化的力量,才能夠體現東莞獨特性。”陳清泉指出,可以發揮金融所具有的整合力量成立一個具有國際形象的公司,並邀請科學家為公司注入無國界的科學力量,東莞可以由此體現自身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性。

招才不等同於招商

陳清泉給人這樣一種感覺,他不是一個僅僅跟人談技術的學者。母國才說,陳清泉是個很開放的人,他看得很遠。

對於高端人才的招引,陳清泉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招攬人才先要去識別他是否具有質疑的精神,這需要政府部門的相關工作人員花一定時間跟人才相處,認真進行考察。“你說東,他也說東,只會投人所好的人是沒有創新精神的。”陳清泉說。

陳清泉還指出,招才和招商是有本質區別的。招才是要招攬人才,招商是要引入資本,資本和人才是不一樣的東西,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提升自身砝码价值,东莞要敢“拆墙”

“知識分子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他不輕易跟人跑。”陳清泉說,很多高端人才要求的並不僅僅是錢,要讓他們有幸福感,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發揮出其內心的熱情,要從精神層面給高端人才以榮譽感。在佛山市順德區做顧問時,陳清泉就曾提出建議,要讓人才可以憑政府發放的人才卡享受公園免費、銀行服務等方面享受便利服務。

目前,松山湖已經推出了“松湖尊才卡”,為園區人才解決生活創業之憂。從省級層面,廣東也已經出臺了《廣東省人才優粵卡實施辦法(試行)》,持卡人可憑卡在落戶、購房購車、社保、子女入學、貸款、職稱評審等方面享受便利服務。對此,陳清泉建議,松山湖乃至東莞要在人才卡上做出“差異性”,可為人才提供醫療保健上的便利,如推出人才健康卡等。

“吸引世界各國的人才,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著手,第一是技術和人才的融合,第二是要出臺政策,在大政策前提下,你能不能出臺具有自身獨特性的政策是關鍵。”他補充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提升自身砝码价值,东莞要敢“拆墙”

在人才引入後,對人才的培育和評價就隨之而來。陳清泉認為,讓人才做出原創性成果需要一個自由的環境,更需要一個獨特的評價體系。“你不能天天去考核高端人才,你要有耐心,要等他三年到五年時間。”

借咖啡館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松山湖變成現在這樣的規模,確實讓我很驚訝,超過了我原來的印象。”十多年前,在松山湖還處於規劃階段時,陳清泉就來過這個風景優美的地方,當時他還去了解了松山湖的規劃理念。多年後,陳清泉再來到松山湖,這裡的變化讓他有些吃驚。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更多機遇和更好條件。其中,給松山湖提出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積極推進東莞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

對於創新創業環境的提升,陳清泉認為理念是創新的靈魂,有了理念才有創意,創意是創新之源。創新的氛圍和環境也很重要,營造好的創新環境,首先要有合作精神,一方面是合作,另一方面是開放包容。第二個要有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第三個要有完善的知識保護產權;第四個要充分利用大數據。

陳清泉說,松山湖擁有這樣好的環境,但目前的宣傳還是不夠,特別是國際化的宣傳。在宣傳之外,陳清泉提出了一個細節,他晚上在硅谷散步時,能看到咖啡館裡人聲鼎沸,人們在進行思想碰撞和交流,這種場景在松山湖較少見,松山湖需要營造輕鬆交流的氛圍,給大家來碰撞思想。

在陳清泉的理念中,不管是創新還是想要在其他領域有所發展,都要有“六個眼睛”:第一個眼睛要放在頭部前面,看到前瞻性,看到未來;第二個眼睛要把放到頭部後面,吸取以前的歷史教訓;第三個眼睛要放在頭頂上面,要看到宏觀的綜合思維;第四個眼睛要放到腳下面,要能落地,要接地氣;第五個眼睛要放在身側面,要看看西方發達國家,學習西方先進經驗和理念;第六個眼睛就要看看身旁,看看鄰居日本、韓國的先進經驗,學會全方位地看到身邊的變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提升自身砝码价值,东莞要敢“拆墙”

【記者】吳雨倫

【攝影】孫俊傑

【作者】 吳雨倫;孫俊傑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