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在100年前定下的教育目標,今天實現了嗎?

“五四”在100年前定下的教育目标,今天实现了吗?

今天是五四運動100年紀念日。

五四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同時對近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五四時期關於教育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探索,歷時百年仍不掩其華。至今仍值得我們去繼續探索。

五四運動時期,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階段。五四精神以民主與科學為底色,推動了中國教育的平民化和革新化發展,在思想與實踐層面促進了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各類教育理念及實踐,影響並改變著社會整體觀念。

  • 平民教育

以“惟民主義”為方針,以教育普及與平等為目的,意圖通過平民教育來最終實現平民政治,“教國民人人都有獨立人格的與平等思想的教育”。

“五四”在100年前定下的教育目标,今天实现了吗?

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實踐

  • 工讀主義

強調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以創造一個合理的社會,並提倡勤工儉學、半工半讀、工學結合、手腦並用等。20世紀20年代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將工讀主義教育思潮推向了高潮。

  • 實用主義

教育興起於美國,其代表人物杜威曾受邀多次來華宣講,他的“教育萬能論”迎合了20世紀中國教育轉型的客觀需要,其“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等教育主張得到認可及推廣,並對學制系統、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產生了極大影響。

  • 科學主義

在五四精神的影響下,科學主義思潮也不斷髮展,湧現出了不同的流派。以任鴻雋為代表的中國科學社,主張將科學內容尤其是科學方法、科學精神滲透到學校教育中。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激進民主主義者認為,應以科學為思想解放的武器,通過文化反思倡導科學啟蒙。以胡適為代表的實證主義提倡“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以此作為解決一切學術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有效方法等。

“五四”在100年前定下的教育目标,今天实现了吗?

中國科學社主辦的《科學》雜誌創刊號

在實踐層面,中國的教育事業在新學制、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女子教育等具體領域也發生著變革。

在陳獨秀為《新青年》雜誌撰寫的發刊詞《敬告青年》中,系統地對這些不同的教育理念在青年身上的表現描述出來,不僅是對青年的宣言,更表達了教育目標的新期待。《敬告青年》呼喚青年人“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號召青年人“奮其智能,力排陳腐朽敗者以去”。並就如何判斷“孰為新鮮活潑而適於今巨之爭存,孰為陳腐朽敗而不容留置於腦裡”提出六項標準:

“五四”在100年前定下的教育目标,今天实现了吗?

其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

其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其三,“進取的而非退陷的”;

其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其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其六,“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100年後,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六項標準?21世紀教育研究院學術委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老師帶我們進一步的解讀、瞭解:

讀《敬告青年》有感

儲朝暉

“五四”在100年前定下的教育目标,今天实现了吗?

儲朝暉老師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

過去一百年來,一詞書寫世界大趨勢,無外乎先輩揭櫫“民主與科學”。順此大勢,百年來中國社會走走停停,有進有退,蹣跚而行,與期待相較嫌慢,以理想衡量骨感。立於當代,眾情景似乎又在百年之前。

青年人一如當年,“如初春,如朝日”,唯少人有當年“盛”與“亡”的擔憂,外部環境改變使得人內在“懷抱”不同。以獨秀先生百年前所陳“六義”為參照,觀察當下以大學生群體為主要人群的青年,則有損有益:

“自主的而非奴隸的”:當下青年已無物質生活之憂,但社會競爭壓力增大,學業負擔加重,就業競爭激烈,不少人形成被動性人格,故自主沒有提升反倒有所下降。獨立自主人格形成、自由平等人權觀念陶冶仍任重道遠。

“進步的而非保守的”:稱得上“保守”的青年已經不多,稱得上“進步”的青年也不多,標準單一的教育使得大多數青年人都比較“規矩”,不“規矩”的也被教育磨去了稜角。除了在學業上爭奪高分,少有在探究自然規律和解決社會問題等方面脫穎而出者,這讓一些人感到安定,也讓社會缺乏多樣性的進步動力。久久期待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生長緩慢,“不適世界之生存”被“天然淘汰”的憂慮仍時時縈繞。

“進取的而非退隱的”:眾多青年人橫向從學校到家庭兩點一線,縱向從低一級的學校到高一級學校,就業之前就未走進過社會,因從未深涉社會,對他們而言無所謂退隱。或正因此,在感知社會的敏感期與關鍵期未能接觸社會,就不再對社會感興趣了,產生不少宅男宅女,以此視角觀察青年人確實顯得退隱。但同時,多數青年受激烈競爭感染不能不懷有進取,遺憾的是實在缺少“戰勝惡社會”“冒險苦鬥”氣概的真勇士。

“五四”在100年前定下的教育目标,今天实现了吗?

“世界的而非鎖國的”:當今青年,尤其是大學生視野比過去大為開闊,所獲信息量大增,並不缺“世界之智識”,觀念則未必開放。精緻多出於利己,未融入“世界潮流”,偽“國學”能在青年中流行,“不過洋節”可引發青年人群情激憤便可為證。對人類世界“共同原則之精神”的隔膜,“執特別歷史國情之說”者眾多顯示中國青年人依然世界得不夠,或與世界有遙遠的距離。

“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受社會潮流影響,當下青年顯得過於功利而疏於“實利”,偏愛“物質”而忽視“物質文明”,創造幸福生活的觀念和能力不強,文憑熱、追新族、從眾潮近乎“空想虛文之夢”,離“崇實際而薄虛玄”較遠,增強服務觀念和能力,在實際的事上下功夫,致力“利於個人或社會現實生活”當為努力方向。

“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青年人科學知識有之,科學精神則明顯不足,遇事能夠“明其理由,道其法則”,以實證驗證想象者不多,眾多人僅止於標準答案。標準答案近乎“迷信”,不僅與科學相反,而且扼殺科學精神,以標準答案的獲取作為學習目標成為青年人體內的毒素,只要它存在,就無法讓青年人真正科學起來。

誠如獨秀先生百年前所言“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社會與青年人都“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用科學根治“無常識之思惟,無理由之信仰”“以科學說明真理,事事求諸證實”,在這樣的學習中成長自己。

當下青年當參照“六義”檢視自己,對比上述所感給自己作個評估,作為自己進一步自我認知的基礎,並在此基礎上生成新的自我建構,達到新的自我實現,進入新的成長髮展境界,才能更為健全有效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青年人要把握以下要領:想盡各種辦法真正認識、發現自己,明確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方向,自覺、勇敢地追求真理,瞭解社會並瞄準最適合自己去解決的社會問題,在解決問題上創造自己和他人共享的幸福社會。每個要領都沒有標準答案,都需要一輩子下功夫去追求。

青年朋友們,心無旁騖地沿著人類文明前進方向,我們一起去創造一個更美好、更幸福的社會吧。

本文編輯整理自《中國教育報》《中國科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