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成都留法預備學校

(來源: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圖錄》)

一百年前的中國,北洋軍閥統治腐敗無能,列強環伺進一步加緊侵華。如何,救民於水火之中,挽民族於危難之際,成為每個熱血中華男兒的歷史使命。向西方學習,是他們的必然選擇。中國西南的蒲江縣,有兩個青年決定去成都,去法國勤工儉學。

這兩個青年的名字是徐春芳和曹建章,為蒲江縣中區人。其時,全縣劃為12個自治區,中區轄城廂及四附城,今屬鶴山街道。

1918年春,吳玉章、朱芾煌、沈與白、黃復生、趙鐵橋、劉天佐等成立留法勤工儉學會四川分會,並設立留法預備學校,校址選在成都爵版(腳板)街“成都市志成政法專門學校”內(今成都市第三中學校址)學制為一年。1919年秋,徐春芳、曹建章考入成都留法預備學校,成為該校第二屆學生。該屆錄取二百餘人,分三班上課,校長由四川高等法院院長唐宗堯兼任,教務長馮一披,聘請平安橋天主堂法國神父鄧孟達教授法語。由於受到五四運動影響,此屆學生大多接受新文化、新思潮,著名者有李大章、穆青、程子健、黃映湖等。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成都留法預備學校第二屆赴法勤工儉學名單

(來源:《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23輯)

1920年秋,徐春芳、曹建章從成都留法預備學校畢業。經法國駐成都領事的法語口試及體檢,錄取七十餘人,蒲江兩個青年位列其中。學校規定,每個留學學生需自籌二百至三百圓旅費,方能赴法勤工儉學。四川省公署派章士林擔任護送員,是年農曆八月二十四日從成都出發,經重慶一路順江而下。學生們在漢口定製毛呢西服,配襯衫、領帶一套。他們抵達上海時,因等候法國海船被迫滯留二十餘天,期間上海華法教育會組織聽吳稚暉演講。

1920年12月10日,上海《申報》以“第十七屆赴法學生放洋有期”為題,報道:“法國郵船公司之智利號Chili,定於十五號清晨,由日本環申,停泊南滿洲之黃浦碼頭,當日即須放洋。此次搭乘赴法之旅客,除新任駐法公使陳籙氏外,尚有華法教育會所送學生一百四十名。”

1920年12月15日,上海《時事新報》以“大批留法儉學生放洋”為題,報道:“華法教育會所送男女學生,今日附智利號放洋”,“上午八時齊集黃浦灘法輪公司碼頭,趁黃浦小輪渡登智利號”。該報雲,這批留學生“到法之後,分習絲紗廠、紡織染織、造船溶鐵、造紙電氣各工藝”,並附九十二人及女生二人的《赴法學生名單》,中有“徐春芳、曹建章”。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1920年12月15日赴法學生名單

智利號,載重量五千噸,為法國輪船。與這批四川留學生一起前往法國的還有北京政府派駐法國公使陳籙,另有湖南學生何長工等四人。章士林有四川省政府公費住在三等艙,四川學生們則因為經費不足乘四等艙。

1921年1月20日16時,孫福熙《赴法途中漫畫》記載,智利號經香港、西貢、新加坡、哥倫坡、吉布堤、波耳塞耶、蘇伊士運河,抵達法國馬賽港。巴黎華法教育會的李光漢、李璜等前來迎接,晚餐畢即乘火車到巴黎。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四川赴法勤工儉學統計表(部分)

(來源:侯德礎《四川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初探》)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歷屆勤工儉學生赴法一覽表(部分)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四川各縣勤工儉學生調查表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各省赴法勤工儉學人名錄(部分)

(來源:鄭名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據黃映湖《四川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一文回憶,這批留學生“按華法教育會預先安排好的計劃,自願結合,分成五、六個人或者十餘人為一組,派人直接送到各城市已經聯繫好的公學去學法文。並與同學們交代,以後聯繫有工作時再行通知,其實當時法國情況已不易找工作了。”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法國重要南部港口城市馬賽

(來源: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圖錄》)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留學生主要聚集地巴黎華僑協社

(來源: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圖錄》)

1921年2月21日,巴黎華法教育會向法國外交部秘書布拉迪葉(M·Bradier)呈送《留法勤工儉學分校名單》,該檔案現藏法國外交部檔案館,編號為:“Se-rie;Asie 1918-1940;Sous-serie;Chine;Vol.48.”。據鮮于浩翻譯名單,曹建章等14人在瓦洛涅公學(College de Valogne),徐春芳等18人在孔福朗公學(College de Confolens)。瓦洛涅,位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孔福朗位於法國西部夏朗德省。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曹建章勤工儉學學校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徐春芳勤工儉學學校

(表中N·P·S為巴黎華法教育會不付給學校學膳費用之意)

(來源:鮮于浩《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史稿》)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瓦洛涅公學、孔福朗公學示意圖

1992年版《蒲江縣誌》中的“大事記”記載,民國10年(1921年)1月“縣人曹建章、徐春芳在成都第二屆留法預備學校結業後,隨李大章、穆青、程子健等人赴法國里昂,勤工儉學。”蒲江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徐春芳和曹建章,是否被安排到法國里昂的哪個工廠工作,目前不考。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留法勤工儉學學生所在學校分佈圖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留法勤工儉學學生所在部分工廠分佈圖

(來源:鄭名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1921年,法國經濟已不景氣,工廠倒閉、工人失業者頗多。黃映湖回憶說,“一九二一年初旬,成都第二屆留法預備學校同學又到了約七十幾人。已在法國者已經感到無工可作,瀕於餓殍,而國內還大批陸續前來不已,大家均感到前途不知如何可了!”

1921年之法國,對留法勤工儉學的中國學生而言是個多事之秋。徐春芳和曹建章恰逢其會,相繼參加中國留學生開展的“二二八反飢餓運動”、“反對中法借款活動”、“佔領里昂中法大學的鬥爭”。

是年,9月20日裡昂留法學生一百餘人,先行佔領里昂中法大學校園。21日裡昂市府派出大批武裝警憲困禁佔領校園的留法學生,23日困禁學生被強迫出校並另囚入一集中兵營,25日學生被告之“數日有船赴滬,即解押送馬賽送回國”。里昂市長入兵營,向學生宣佈:“兩政府商定將全體送回”,罪名之一為“與共產黨的新聞記者接近”。這批參加“佔領里昂中法大學的鬥爭”的學生,於10月13日104人、10月28日6人、11月11日29人被強迫送回中國。11月25日、12月6日、12月22日,他們分三批抵達香港、上海回國,著名者第一批有陳毅、蔡和森、李立三、羅學瓚、張昆弟等,第三批有向警予等。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里昂中法大學

(來源: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圖錄》)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佔領裡大先發隊的臨時聯絡點——協和飯店

(來源:鄭名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1922年1月3日,上海《新聞報》以“第三次歸國勤工生之呼籲”為題,報道四川留學生交涉回川盤纏事宜,附第三批四川歸國勤工生名單,內有“曹建章、徐春芳”。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第三次歸國勤工生之呼籲

(來源: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四川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以陳毅、黎純一、喻正衡為首,四川歸國留法學生在上海組織“被迫歸國四川留法勤工儉學生團”。他們聯絡旅法四川勤工儉學生會發表宣言,向四川省司令部、政府、參議會、及商會、報館致函,赴北京、四川,揭露事件真相,呼籲社會各界給予援助,解決學生面臨困難。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被迫歸國四川留法勤工儉學生團代表陳毅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陳毅與被迫回川的部分留法同學在重慶合影

(來源:鄭名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對於歸國留法勤工儉學生而言,1922年春天是他們人生的分水嶺。陳毅、蔡和森、李立三、向警予等青年,選擇馬克思主義思想,走上一條救國救民的真理之路。而一部分留學生回到家鄉之後,則藉藉無名於鄉里,人生判如雲泥。曹徐二人在法國留學時間太短,沒有掌握一技之長,且因為與不少走向革命同學的關係,時時被地方勢力歧視、排擠。

1927年,早年赴法留學的傅烈時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與徐春芳、曹建章一起赴法留學的黃映湖時任中共成都特支書記,他們派中共黨員石兆祥到蒲江領導部署蒲江高橋農民運動。1928年,一起赴法留學之程子健,時任中共四川臨時省委委員,來蒲視察農運,將中共蒲江縣委改為中共蒲江特支,隸屬中共川西特委,文革時他躲在蒲江農場被人稱為神秘的老頭。1929年,一起赴法留學之穆青,時任中共四川省委臨時書記,在眉山思蒙場召開上川南七縣聯席會議,指導蒲江縣委領導的抗糧抗捐鬥爭。1935年,昔日的赴法留學生何長工,時任紅三十二軍政委,率部進入蒲江陳家營,攻打大興場,赴甘溪王店子阻擊川軍。

揭開塵封的歷史:那些年赴法勤工儉學的難忘歲月

傅烈、穆青、程子健、何長工

據龍騰《四川省蒲江縣鶴山鎮志》記載,徐春芳又名載陽,小北街人,回國後得不到信用,精神受刺激得瘋病早亡。

據左承榮《秋山紅葉集》記載,曹建章回到家鄉之初,被任命為區教育委員,後當老師,由於受不了劣紳的排擠、欺壓,憤然棄教,賣燈草度日。建國後,曹建章病故。

一百年前,徐春芳、曹建章接受新思想,赴法國留學勤工儉學,參與進步青年學生們組織的一系列活動。他們走在時代潮流的浪尖,然而返回家鄉之後,卻意志消沉,漸漸與年青時的初衷漸行漸遠,從此人生境遇迥然不同,可嘆乎!可悲乎!可憐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