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鮮于璜(公元44年-公元125年) 字伯謙。東漢漁陽郡雍奴縣人。曾治《小戴禮記》。察孝廉,任郎中。升度遼右部司馬,參加竇憲北擊匈奴之役。遷贛榆縣(今江蘇贛榆縣青北口)令。父喪離職。服喪後任太尉府西曹尉。漢殤帝延平元年(公元106年)遷安邊節使,主管幽州、冀州事宜。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又遷雁門郡(今山西代縣西北)太守。在官以德政教化人民,不施刑治,聲譽頗高,因病辭官。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六月卒,葬於武清蘭城村。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十一月八日璜孫於舫立《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1973年5月於天津武清縣高村出土,碑記可補史書之闕。

《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又稱《鮮于璜碑》,現藏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全碑包括碑座與碑身二部分。碑座為長方覆鬥形,長 1.2米,寬0.73米,高0.25米。座上有長方形榫槽。碑身為圭形,上銳下方,高2.42米,寬0.81~0.83米,厚0.12米。碑首陽面中部為“凸”字形碑額,陽文篆書碑名。碑額兩側刻青龍、白虎額下為一直徑11.3釐米的圓穿碑首陰面刻朱雀。這種以“四神”圖象作為碑額裝飾的現象,在漢碑中較罕見。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漢故

<strong>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雁門太守鮮于君碑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諱璜,字伯謙,其先祖出於殷箕子之苗裔,漢膠東相之醇曜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而謁者君之曾,孝廉君之孫,從事君之元嗣也,君天姿明達,徹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有芳,在母不瘽,在師不煩,岐齔謠是,合好?常,治禮小戴,閨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族孝友,溫故知機,輝光篤實,升而上聞,上郡王府君察孝,除郎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中,遷度遼右部司馬,慰綏朔狄,邊宇艾安,遷贛榆令,經國帥下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政以禮成,民誦其惠,吏懷其威,喪父去官,服終禮闋,復應三公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之招,闢太尉府,除西曹屬,葴謨屢獻,使事日言,王人嘉德,臺司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側席,蠢爾葷育,萬邦作寇,冀土荒饉,道謹相望,帝諮君謀,以延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平中拜安邊節使,銜命二州,受莢秉憲,彈貶貪枉,清風流射,有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邵伯述職之稱,聖上珍操,璽符追假,永初元年,拜鴈門大守,折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節清行,恭儉束脩,政崇無為,聲教禁化,猷風之?,時依郡烏桓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狂狡畔戾,君執以威權,徵其後伏,永初之際,有勳力於漢室,令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德高譽,遺愛日新,內和九親,外睦遠鄰,免浣息隸,為成其門,周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無振櫃,亦古晏臧之次矣,當遂功祚,窮爵永年,意乎不造,早世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而終,以延光四年六月壬戍,卒於家,蓋銘勒之雲,所以彰洪烈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纂乃祖,繼舊先,悲夫盛德,惡可已哉,於是君之孫魴倉九等,乃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相與刊山取石,表諡定號,垂之億載,以示昆苗,其頌曰: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於鑠我祖,膺是懿德,永惟孝思,亦世弘業,昭哉孝嗣,光流萬國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秩秩其威,娥娥厥額,此宜蹈鼎,善世令王,如何夙隕,丁此咎?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國無人兮王庭空,土罔宗兮微言喪,王機悵兮嘉謀荒,旌洪德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兮表元功,闡君靈兮示後萌,神有識兮營壇場


方拙樸茂  含蓄沉著 | 漢隸珍品《鮮于璜碑》欣賞

延熹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己酉造


《鮮于璜碑》書風方整樸厚,筆法方圓結合,在存世漢碑中,與晚於它的《張遷碑》同屬方筆一派而有別具特色。碑陰字大小不一,不甚工整,參差錯落,近兩爨書風,真率稚拙。《鮮于璜碑》的出土,為當今書壇提供了一件新的難得的漢隸範本。因是新出土的碑石,故歷代文獻均未有著錄,碑字隸書風格屬《張遷碑》、《衡方碑》一路,用筆多方,極為古樸典雅。字口較上述二碑清晰。除了它自身的藝術價值外,還資作為研習《張遷碑》、《衡方被》的補充材料,以探究二碑字跡模糊處的用筆方法。結構多呈橫闊扁形,臨寫時不能再作誇張,要注意左右橫向的緊密,避免鬆散。(費聲騫《古代碑帖鑑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