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培科:理性看待上市公司回購和增持

近期A股市場有幾個比較明顯的特徵,比如市場不斷下挫、悲觀情緒進一步蔓延、2000點論甚囂塵上,投資者感覺自己像“鐵板上的魚”,命運難料。

按道理,越是市場萎靡的時候,越要減少悲觀情緒的過度蔓延,及時提振市場信心,給市場輸入積極的政策信號。但遺憾的是,證券監管部門並沒有積極應對,倒是央行行長最近頻繁對股市發聲。

還有一個現象是,近期,上市公司大股東股權質押融資頻繁爆倉,很多券商機構被套,上市公司股權質押融資業務在質押新規和“踩雷”後異常謹慎,有些券商甚至停止了這塊業務。在筆者看來,這是國內機構和監管部門的短視行為,現在這個點位進行3-5折質押股權,遠比一年前安全得多,畢竟現在的點位和A股整體估值已經處於低位,如果現在稍微大膽一點為市場提供流動性,A股市場的股權質押難關或許就能夠早日度過,除非他們集體看空或者信心崩潰。遺憾的是,從目前機構的現狀和行為來看,恰恰是他們最為悲觀。

當前,應該要修復的,恰恰是機構和監管部門的信心。如果他們信心喪失,市場短期內便難有出頭之日,畢竟市場裡的“韭菜”已經快被割光了。

公司層面,我們注意到,最近上市公司回購和大股東增持的消息越來越多。據統計,今年上半年的數據已經創了歷史新高。這說明有些上市公司確實已經處在超跌狀態。但也有很多已經承諾要增持的上市公司,又遲遲不肯兌現,從而上市公司表現出堅定市場信心和營造市場多頭的假象交相輝映,讓很多投資者搞不明白究竟哪個才是真的,也讓很多投資者困惑這些承諾回購、承諾增持的背後,究竟是彰顯大股東信心,還是在進一步誘導散戶?

在目前的市況下,這確實有點真假難分。不過,我們可以從上市公司回購和大股東承諾增持的數量見其誠意,如果承諾而不增持或象徵性增持,反而會有負面影響。

據統計,今年以來,有620家上市公司(不含在2017年發佈股票回購計劃但2018年已實施或實施中的上市公司數量)先後公佈或已實施股票回購計劃。回購金額從幾十萬元至幾十億元不等,美的集團目前以40億元的回購上限暫列榜首,緊隨其後的有30億元回購上限的分眾傳媒、22億元回購上限的均勝電子,以及17億元回購上限的中原高速。


讓人詫異的是,有287家上市公司的回購金額上限僅500萬元,佔已公佈或實施回購計劃的近一半。對於幾十億、幾百億的上市公司而言,500萬元上限的回購顯然不足以提振信心。

如果在牛市行情,一個小小利好暗示或許都能掀起風浪;但在市場萎靡之際,往往對於真正利好都有麻痺症,一點點小動作則很難起到相應的作用。

理論上,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大股東增持股份的行為,是表明其對公司經營狀況、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有利於提振投資者信心、穩定市場預期,對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正面作用。但如果為了增持而增持,則不值得鼓勵,尤其不能在監管部門的鼓勵和號召下增持。

如果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盲目回購、增持也未必是好事。比如在2015年股災後,當時證監會鼓勵上市公司和大股東增持,結果這些增持一波一波都被套牢了,這對上市公司和大股東都成了負擔。

因此,市場的增減持行為,還是應該由市場來決定。如果監管部門拍腦袋決定,往往會被市場修理,進而讓上市公司更加被動。

希望這一輪迴購、增持行為是上市公司和大股東自願選擇,而非監管部門的窗口指導。

當然,對於一些公開承諾回購、增持的公司,如果沒有履行承諾,監管部門應該對這些公司開出罰單,別讓他們信口開河、隨意忽悠投資者。必須要讓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承諾具有誠信可言,否則,公眾公司不講信用、隨意承諾,投資者哪裡還敢信任這些上市公司?

因此,上市公司承諾要謹慎。一旦公佈承諾,就要堅定不移地履行。監管部門的責任,是重點盯防這些信批和公開承諾行為,還要監管那些隱蔽的違規行為,比如,一些上市公司的增持、回購是為了人為拉抬股價而掩護大股東出逃,對於這些違法違規行為,監管部門絕不能手軟。


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市場建立誠信,和營造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監管框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