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這個國家落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翡翠玉石鑑賞師


據稱1965年新加坡獨立不久,李光耀曾率代表團到緬甸取經......如今新加坡以人均GDP6萬美元左右高居地區之首,而緬甸逡巡不前一直在東盟殿後,1987年起戴上“最不發達國家”的帽子。獨立前的1936年,緬甸人口不到1570萬,GDP122億美元。2016年,5288萬人口的國家實現GDP674億美元,預期壽命66歲。

80年過去,三代人辛勞如斯,人均GDP增長64%,若刨除通膨等因素,估計是負增長。

這裡就不贅言緬甸的地理、資源、人口等諸多優勢了,人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輕易查獲。緬甸落後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

筆者認為,人的作為是根本——

一、英國殖民者的失誤:英國人涉足緬甸時間不長,程度不深,積極作用不彰

殖民時代從1886年到1948年1月,期間還有1941年底到1945年的日本佔領期。(1)英國對當地實行“分而治之”,緬人聚居區作為一個省由英屬印度管轄(至1937年英國直接統轄,名曰自治),英國人管理境內的“山民”——少數民族,賦予他們一定的權利和地位,這為緬甸獨立後民族衝突埋下伏筆。(2)它還為緬甸留下另一個遺產,廢掉君主制度,佛教地位由此受到衝擊,維繫國家統一與核心價值觀的載體沒了,以致從殖民時代到獨立至今,緬甸的主體民族和少數民族,政黨、軍隊乃至僧侶等一直難尋各自在國家中應有的位置和作用,和平、安寧與發展也無從談起。(3)英國對緬甸開發不深,因為西有印度,南有馬來,兩地為大英提供了大筆財富和諸多原料,控制緬甸後它已沒有興趣和精力“深耕”緬甸了。

二、緬甸獨立至今一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民族矛盾,執政者的注意力和國家財力投入“維穩”,自然削弱了發展,忽視了教育

(1)獨立後主體民族緬人信心滿懷,而少數民族卻對重回緬人統治感到不快,克倫族在獨立當年就爆發起義,其他少數民族也相繼暴動。半個多世紀裡,40萬政府軍疲於武力鎮壓,最多時消耗年財政預算的近1/4,政府最後還是通過繳撫、和談、發展經濟等方式,使17支少數民族武裝放下武器。(2)此後穆斯林與佛教徒矛盾凸顯,穆斯林是在殖民時期前來,一直未能融入當地社會,當局也無力對他們施以切實保護。由此看來,緬甸消除“分而治之”的毒素,尋求各民族政治權利和發展機會的真正平等,破除根深蒂固的“大緬族主義”和少數民族的本位意識任重道遠。

三、緬甸政治具有很深的派系特徵,軍隊在政治生活中強勢制約了國家發展

(1)該國政治的派系特徵在獨立前後表現尤甚,各種力量橫跨廣泛的政治色譜,從保守主義到共產主義,昂山及6位助手被害,將緬甸政治宗派主義殘酷而悲慘的現實示人。(2)在後軍政府時代,這一特徵依然不改。(3)緬甸具有東南亞及南亞相同的政治文化特徵,即民族英雄及其後人的神奇作用,特別是在危難之際,“緬甸蝴蝶”昂山素季以羸弱之身面對槍筒,加之其英國背景和民主理念,讓她贏得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

緬甸軍隊人數龐大,在政治生活中地位獨特。(1)1962年,昂山親信奈溫發動政變,帶領國家走上閉關鎖國、中央集權的“緬甸式社會主義道路”。(2)1988年,內外交困的奈溫下臺,軍政府接管國家權力,對內封殺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對外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制裁長達20年。(3)2010年多黨選舉後,強悍的將軍依然在緬甸政治中具有強硬的發言權。而窮國強軍,歷來就是發展的大忌。

四、佛教社會人人溫飽不愁,沒有窮則思變的基礎;男人作為不彰,也是國家不振的原因之一

(1)緬甸一直是個讓外來者迷惑而又傾倒的地方。在千百年各派建築之間,深鍺赤足僧侶和筒裙拖鞋百姓相互謙讓,彬彬有禮。他們性情和善審慎,寬厚仁藹,持重安詳;他們不排外,對異國人友好尊重,甚至敬畏,對“舊主”英國心懷情愫。

(2)緬甸人無凍餒之虞,因為佛寺可以提供住宿和溫飽,男孩五歲就被送到寺廟接受教育,僧侶同樣在社會福利中扮演重要角色,通常填補了政府主導失位造成的空缺。(3)古代緬甸社會把人分為五等:僧侶、男人、女人、尼姑和人妖,緬甸文學有三大主題:佛事、宮廷和愛情。

(4)據稱緬甸有“亞洲第一女權國家”的美譽,實行一夫一妻制,崇尚白頭偕老。有人認為是男少女多的原因,特別是出家人不娶親,人口比例更顯失調。有一點是公認的,就是婦女成家後既侍老公,又養孩子,而男人則有些閒散,緬甸男子有“等天亮、等吃飯、等睡覺”的“三等”之稱……


ruixuezhaofeng


個人覺得,緬甸至今仍為最不發達國家,原因如下:

首先,政府領導不力,不能處理好民族矛盾,導致政局動盪不安。獨立後的緬甸,政府不能處理好國內矛盾,比如佛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因而導致國內衝突不斷,影響國際經濟和社會進步。

其次,軍人政府問題處理不當,導致政治制度不穩,給政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政變給國家和制度帶來的危害非同小可,負面效應極大。

第三,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閉關鎖國,導致經濟發展滯後。誰能想到,新時代還有閉關鎖國的國家?好在現在是和平的年代,沒被再次殖民統治。

第四,政府目光短淺,國際關係處理不當。背靠高速發展的中國,這是發展經濟的極好機會。可惜緬甸政府未能重視發展和改善與中國的關係,改善民生。上帝給了緬甸一個非常好的地理環境,卻讓它給糟蹋了,而且是無情的踐踏。這邊一帶一路的進展如火如荼,那邊緬甸的參與度不溫不火,真是讓人失望,讓緬甸人失望。


不做曾經


謝謝今日頭條平臺誠邀答題。緬甸是1948年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的,他們站起來比我國還要早。但緬甸獨立後由於緬甸政府推行大緬族主義,對各少數民族實行歧視和壓迫,結果導致國內不少少數民族為了捍衛本民族利益紛紛組織民族武裝力量,並且長期與緬政府軍角力。可以說緬甸獨立70多年來,緬甸政府軍與各路民族地方武裝的戰鬥從來沒有完全停止過。長期戰亂當然不利於緬甸經濟健康發展。第二,緬甸北部有相當部分地區屬於臭名昭著的金三角地區,這裡制販毒活動猖獗,嚴重影響了緬甸的國家聲譽。第三、緬甸曾經長期實行軍政府統治,致使國家民主體制不夠健全,也不利於經濟的健康發展。第四、緬甸雖然各種自然資源豐富,但由於既沒有政府主導下的工業化,也沒有充分利用東盟統一大市場發展積極的出口導向型產業,結果國家經濟發展主要靠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來獲取收益,這樣經濟結構的國家是很難富起來的。第五、緬甸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的力度還不甚大。

另外,緬甸是佛教盛行的國家,長期受佛教薰陶的緬甸國民可能習慣於隨遇而安、循規蹈矩、對現狀很知足而缺乏主動變革精神,這也許也是緬甸發展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疾風猛士


我剛從緬甸回來,關於這問題我間接從緬甸朋友那裡獲得的信息是:他們很自豪於上世紀50年代緬甸作為亞洲最富裕國家之一的歷史,又憐惜於上世紀軍政府上臺後給國家造成的混亂,一直延續到今天。我個人觀察到的信息有:1.緬甸沒有很好的利用好周邊的環境; 2.沒有解決好自己內部的民族問題,實現內部和解; 3.沒有制定好國家經濟整體發展戰略,比如他的農業條件很好,可是怎樣發展農業,創造更多價值,加入國際競爭,似乎他們沒有準備好。


張ERIC


一個國家發展同時發達了,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這得看天時,地利,人合。有時候冤家路窄,你在百年中,總有壞人、壞事找上你,總被打亂正常的計劃。中國也經歷了想不到的糟心事。慈禧若不當政,光緒變法成功,應該比歐洲還要富有。袁世凱若能活到七十,建立了君主立憲制,軍閥不會混戰,馮玉祥不敢把溥儀趕出紫禁城,故宮財寶不會丟失。張作霖若躲過暗殺,小日本不敢打進東北。這一步錯,步步錯。緬甸也是文化科技的普及不行,沒有長遠打算,拖至今日沒有大改觀。


咱誰的都不欠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60, "file_sign": "39b42f6c6455d8e1514c0bca4d97afc0\

老金15096980119


緬甸落後主要政府不作為,軍伐各佔一方,出現毛主席那樣的偉人才有希望統一,雖然窮,落後畢竟是佛教國家,但這裡人過得悠然自得,挺開心的,特別是馬上到的潑水節非常瘋狂過癮的



一玉千緣


落後的根本原因是懶惰。原因很多,,愚昧,,自大。不思進取,戰亂的根本原因是爭奪利益。這個國家一點也不值得同情,。


我ai祖國p你愛我麼


民族不平等,執政多樣化,無統一之策民心國心不團結!


果敢東城


緬甸落後的根本原因是大緬族沙文主義!這一政策不改,落後終將無法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