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以後能超越上海嗎?

Mr.Yang


2018年,深圳的經濟總量超越了香港,於是有很多人議論,深圳多久能超過上海。我們先看數據:

2018年,上海市GDP為32679.8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6.6%,總量穩居全國城市排名第一。而深圳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221.98億元,比上年增長7.6%。如果兩個城市仍然維持這種增長速度,那麼,2019年上海GPD增量為2000多億,而深圳增量為1800多億。也就是說,深圳增速雖快,但在GDP增量絕對值上仍是落後的。

在上海增速不變的情況下,10年後GDP達到6.19萬億。而深圳,至少要達到每年9.9%的增速,才能在10年後達到這一數值。這是一個數學問題,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把上海和深圳進行具體對比。

一、城市財政實力:

2018年,上海財政收入是7108.1億元,排在全國城市首位(估計全口徑財政收入約2萬億元),北京是5785.9億元,深圳是3538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達9102.4億元)。從財政實力來看,上海對深圳是碾壓的。

不過,有一個數據,上海、北京、深圳財政收入與GDP比重分別為21.74%、19.1%、14.62%。這個值得我們關注,因為這說明,深圳市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更小一些。

二、人均GDP、人均收入數據

2018年上海人均GDP升至13.5萬元,按照目前美元對人民幣6.7的匯率計算,人均GDP超2萬美元,首次達到發達經濟體標準。2018年人均GDP全國城市排名:東營、深圳、鄂爾多斯、無錫、蘇州、珠海、廣州、南京、常州、北京、長沙、杭州、武漢、上海。這些城市,全部超過2萬美元。其中深圳2013年就突破了2萬美元。而上海和北京,今年才入圍2萬美元俱樂部。

不過,從人均收入來看,上海卻是全國排名首位。上海以居民可支配收入64183元排名第一,相比於去年名義增長8.8%,北京市62361元第二,深圳市57544元排名第三。

從人均GDP來看,深圳的勞動生產率顯然更高,但從人均收入來看,上海的分配優勢更為明顯。一短一長,二者暫且持平。

三、金融、貿易實力

2018年上海市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21112.33億元,增長7.1%。貸款餘額73272.35億元,比年初增加5736.67億元,增長7.7%。截至2018年12月末,深圳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存款餘額72550.36億元,增長4.1%;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貸款餘額52539.79億元,增長13.4%。

2018年全年,深圳金融業實現增加值3067.21億元,同比增長3.6%(納稅第一的產業)。而上海市全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5781.63億元(50%由浦東貢獻),比上年增長5.7%。2018年上海的金融市場交易總額突破1600萬億元,“上海金”“上海油”等上海價格影響全球,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完備的城市之一。

上海2018年商品銷售總額達到11.9萬億元,口岸貿易總額突破1.2萬億美元。深圳全年商品銷售總額33081.43億元,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9983.74億元。雖然深圳的出口總額居全國首位,但在國內外貿易方面還是與上海有不小差距。

四、創新人才資源

2018年上海市共有49家機構培養研究生,全年招收全日制研究生5.27萬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15.85萬人,畢業全日制研究生4.31萬人。

2018深圳市普通本專科招生2.71萬人,在校生8.62萬人,畢業生2.31萬人;深圳市普通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招生0.65萬人,在校研究生1.76萬人,畢業生0.49萬人。

深圳市的本專科學生,居然還不如上海的研究生多。研究生數量,更是相差了近9倍,對比起來,實在懸殊。

不過,我們看另外一組數據:2018年,上海人才總量已超過476萬人,相比2012年底的不足400萬人有了顯著增長。896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入選中央“千人計劃”,來滬工作創業的留學人員已達14萬餘人,常住上海的外國專家達9.3萬人。

2017年底,深圳市已認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9933人,累計引進海內外留學人員10萬餘人,全市各類人才總量超過510萬人,佔常住人口的40.7%。

依靠引進人才,深圳市的創新人才資源,居然也能與上海相競爭。這也是2018年深圳新增人口49萬的原因吧。

從這個思路繼續分析一下創新的情況:

五、發明專利

上海市2018年發明專利申請62755件,增長14.9%;。全年發明專利授權量21331件,增長3.1%。全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500件,比上年增長19.1%。至年末,全市有效發明專利達114966件,比上年末增長14.5%。全年經認定登記的各類技術交易合同21630件,比上年增長0.3%;合同金額1303.20億元,增長50.2%。

深圳市2018年發明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7.00萬件和2.13萬件,分別增長16.1%和12.6%;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81萬件,減少11.6%。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1.89萬件,增長11.2%。深圳市技術交易合同9751項,合同金額576.93億元。

上海擁有如此巨量的高校、科研機構,在技術交易方面領先不足為奇,但為何在發明專利,特別是PCT專利申請,遠遠落後於深圳呢?

考慮到上海現有外資企業5萬多家,其中跨國公司總部677家、外資研發中心444家,是我國內地外資總部型機構最多的城市。但PCT專利卻遠少於深圳,這一點就更值得進一步分析了。

六、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2018年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合計9155.18億元,比上年增長9.1%,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7.8%。(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4772.02億元;數字經濟產業增加值1240.73億元;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增加值1065.82億元;綠色低碳產業增加值990.73億元;海洋經濟產業增加值421.69億元;新材料產業增加值365.61億元;生物醫藥產業增加值298.5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深圳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109.54億元,同比增長9.5%,成為全國唯一一個規上工業增加值突破9000億元的城市。

2018年,上海市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659.91億元,比上年增長3.8%,增速快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4%。2018年1-11月,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製造業部分總產值9668.82億,同比增長4.1%。其中高端裝備產業工業總產值2030.19億元。同比增5.2%。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3250.85億,同比增長6.3%。生物醫藥產業全年預計3250億,同比增長7%。

新興產業增加值方面,二者統計口徑不一致,不過,上海應該略勝一籌。但深圳增速達到9.1%,而上海增速才3.8%,顯然深圳佔據優勢。

另外,深圳規上工業增加值連續兩年全國第一,增速達到9.5%,遠高於上海的增速(低於3.8%),這也說明深圳製造業潛力強於上海,第二產業超越上海的時代會很快到來。

七、高新技術企業數量

2018年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新增3185家,總量14415家,低於北京的2.5萬家,排全國大中城市第二。而上海高新技術企業,數量9206家,居第四位,排在廣州的1.1萬家之後。從新增數量來看,2018年,上海市共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653家,全市2016~2018年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淨增長1564家。

另外,雖然上海高新企業數量為少,但兩個城市高新企業新增數量相差不大,又說明兩個城市之間在這方面的差距在縮小。上海在這方面也在加快追趕。

不過,鑑於戰略新興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發展速度不如深圳,上海只能依靠發展第三產業來保持自己的優勢。而當下一個技術週期來到,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為行業龍頭,並出現替代行業中傳統企業時,上海的製造業會重新發力。

八、創新載體

近年來,深圳加大創新扶持力度,在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以色列等多個國家,設立了眾多海外創新中心。格拉布斯研究院、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實驗室、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深圳蓋姆石墨烯研究中心、內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索維奇智能新材料實驗室等8家諾獎實驗室相繼掛牌成立(扶持資金可達1億)。

深圳2018全年新增各級創新載體189個。新增創新載體中,重點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共165個。其中,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5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7個。深圳市累計建成各類創新載體1877家,其中國家級114家,省級200餘家。

上海市2018年統計,大科學設施集群6個(在建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4家,市重點實驗室126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家,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20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81家,上海市企業技術中心619家。專業技術服務平臺224家。

相較起來,二者居然能不相上下。深圳的科技實力可見一斑。

九、研發投入

2018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佔GDP比重4.2%。創新型經濟加快發展。 全年新引進人才28.5萬名,增長8.4%,新增全職院士12名、總量增長41%,新增高層次人才2678名、增長59%。

2018年,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1316億元,佔全市GDP的比例為3.98%,比2017經費投入增長9.2%,這也是自2010年以來,上海研發投入連續七年持續增長(這說明2009年左右有一個停滯期)。上海聚集諾獎科學家、院士、頂級科學家500餘人。其中,我國兩院院士173人。

在研發投入方面,上海比例仍然低一些,另外,上海科技研發投入中,地方財政投入426.4億元(執行數)。而深圳市的地方財政在研發方面的投入約200億(2019年預算215億)。

特別是考慮到上海有外企研發中心440家,再加上上海普通高校64所,上海內資的研發投入更少一些。

估計,在內資企業研發投入上,深圳要高出上海200億元左右。如果算到民營頭上,估計深圳要高出400億。這也是深圳高科技企業崛起壯大的原因之一。

綜合以上分析,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深圳不可能超越上海。但是,深圳的高科技產業卻可以在未來10年左右,完成對上海的超越。不過,金融業方面,上海仍然會佔據優勢地位,從而整體實力仍然居上。

深圳對上海的超越,與超越香港的方式不同,因為上海原本就有製造業的優勢,再加上中國一直上升的整體實力,上海作為國家戰略的核心城市,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一直上升的,與香港相對大陸衰落完全不同。

那麼在這個時候,契機可能是一次金融危機,在這場金融危機中,深圳的金融業、貿易會受創嚴重,但更依賴金融業、貿易的上海,損失會更大,甚至會造成經濟負增長。而深圳憑藉高科技產業的優勢,就可以實現整體實力的超越。

在10年之內,上海與深圳的高科技產業,相差不會太大。這時即便發生金融危機,深圳也無法完成超越。如果上海在高新技術領域發力,完成產業升級動能轉變的話,深圳的超越就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保險聚焦


一是2017深圳GDP為22439億,上海為30133億,上海GDP總量出深圳多7694億!

二是,2017年上海(國稅+地稅)稅收為12839.92億,深圳稅收=廣東含深圳稅收22271.34億一廣東不含深圳稅收12226.54億=10045億,上海總稅收比深圳2797億!

表面上上海GDP比深圳多7694億,稅收多2797億,為什麼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國環境規劃暑,中外城市研究會,世界城市協會,英國《經濟學人》等把深圳經濟綜合競爭力排全球第5,而香港11,上海13,廣州14,北京19呢?我估計深圳的經濟結構出較合理,對房地產依賴度不高,2018年1~10月上海賣地得土地出讓金1680億+11月賣地262億≈1942億,如果12月再賣,估計上海賣地得土地出讓金會超2000億,而深圳賣地不進入全國前40名!深圳一手新房基本上是靠拆除城中村的農民房改造得來的,2017年上海賣土地面積是深圳近10倍(9.8倍),可見上海比深圳的財政收入更依賴土地財政,GDP對房地產依賴度更高!

我們不妨簡單計算一下!上海賣地面積超2000萬平方米,這2000萬平方米做成房子(每塊土地做10層樓),2000萬平方米x10層=2億平方米房子,按照上海平均房價5萬/平方米,那麼這2億平方米x5萬/平方米=10萬億總房款,購房者買房僅僅契稅3%x10萬億=3000億契稅,開發商繳納營業稅,土地增值稅,耕地使用稅,房產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增值稅,契稅,印花稅…就算它5%,那麼二開發商應繳稅5%X10萬億總房款=5000億稅!

所以上海無形中從賣地房地產多深圳稅3000億+5000億+2000億土地出讓金=1萬億稅!而上海總稅收僅比深圳多2797億!

GDP的定義為社會產品最終增加值,那麼上海這2億平方米的房子,開發商做成房子每平方米賺5000元/平方米就好的,那2億平方米x0.5萬/平方米=1萬億,這1萬億是房地產產生的GDP,上海GDP僅比深圳多7624億,但賣土地GDP佔1萬億!還有有些城市稅收不代表該城市對國家的貢獻率,如進口關稅是外國產品進入中國,進口產品從那個城市海關進入就是那個城市代國家徵收,還有有些城市央企國企多,央企國企是全國人民的,央企國企繳稅不能僅算該城市對國家的貢獻!

所以中國社會科學院連續5年把中國城市經濟綜合競爭力排深圳第一名,香港第二名,上海第三名名,可能是靠房地產帶來的GDP和稅收不可能長久,幾年每個人都買了房子,房子還有市場嗎?如果中國社會科學院排名城市經濟綜合競爭力不是考慮這些因素,那還不如直接按GDP總量排或按城市的總稅收排名上海第一名?況且國際上排名競爭力也不排上海為中國第一名,應該與這有關係,廣東500強企業,深圳佔據191家,附列表如下。

估計剔除賣土地拉動GDP和引來稅收,深圳與上海誰的GDP和稅收強還未知呢!因為土地財政依賴度=城市土地出讓金/城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但是土地依賴度還是小事,更重要的是賣了土地之後產生各種稅收更加高,佔財政稅收的佔比更為驚人!











陳陳陳


深圳完全有可能超越上海,只是時間問題!

上海的經濟內生動力不足

上海每一年富人固定投資比深圳高出一倍,但是經濟增速卻遠遠落後於深圳,上海的經濟是靠投資拉動的,而深圳的經濟是民營企業拉動起來的。兩座城市的經濟結構不同,決定了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懸殊。

對政府的投資過度依賴,這是上海的硬傷,上海的成長很少依賴市場,較多是依賴國家的傾斜扶持,或者靠行政力量的壟斷經營。這是一種非良性和健康的經濟發展模式!

相對於上海,深圳的企業更多是從草根階層發展起來的,事實證明,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產業,往往可以產生具有競爭力的企業,例如華為、騰訊、大疆創新、比亞迪、萬科、恆大、平安、創維、TCL、康佳等企業,都是在深圳崛起的。其次,深圳企業競爭力,不僅體現在那些優秀的知名大企業身上,更體現在無數有競爭力的小企業身上,作為民營企業的集大成者,深圳是創業和創新的天堂,自古以來,“山寨企業”就比“廟堂企業”更具有活力和創新。

市場環境與法治環境

深圳的崛起得益於香港的資金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在國家給上海和深圳的形象定位中,金融中心是唯一重疊的,雖然上海成為我國最大的金融中心,外表上看,已經搶佔先機,但是有名無實,首先國有四大行的總部在北京,不在上海,同時,建設金融中心並非行政力量的堆砌,而是制度建設和市場主導,深圳目前的法治環境比上海好得多,目前現金交易、企業之間的交易最頻繁的城市不在上海,而是在深圳,上海缺乏只只有的市場環境和優良的與國際接軌的法治環境,很那成為一個高效的金融中心。這一點,在深圳卻做到了。

總結:

在未來,深圳經濟是否能夠超過上海,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上海要彌補市場化的缺點,調整自身的經濟結構,給予民營企業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才能使上海重新獲得活力,才能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蔣昊說經濟


深圳永遠不可能超過上海。除非深圳把東莞並了,因為深圳18年GDP為24222億,上海是32679億,相差8457億,而東莞是8278億。也就是說深圳與上海就差一個東莞的距離。如果深圳把東莞並了,深愛東莞的莞叔表示不反對。

言歸正傳,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深圳要“不遠萬里”到汕尾搞深汕合作區,並且特別賣力,因為深圳面積小,只有1997平方公里,而上海是6340平方公里,是3個深圳的面積。所以制約深圳的是土地資源不足,導致深圳的產業不斷外溢到東莞和惠州,包括華為、大疆等高新企業,深圳急啊,流出企業就等於流出GDP。華為已經成為東莞營收和稅收第一的企業。換句話說深圳在流血。拿下並全力打造深汕合作區的根本原因是合作區的GDP計入深圳,推理可知,深圳會引導深圳企業外溢到合作區,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另外,去年深圳人才安居集團有限公司到東莞塘廈拿地給深圳人才建房,也可以看出深圳土地有多緊缺。

因此,深圳想超上海,先擴充土地再說,不然別說超上海,小心被廣州反超。廣州土地可是深圳的將近4倍。別忘了,土地可是能產出財富的。所以,深圳先將東莞收了再說。

看看近代的英國和現代的日本,終將被美國超越或終將超不過美國,國土小終將是制約。國土大不一定能成為超級大國,但國土小你想都別想。城市也一樣。


莞叔看大灣區


從經濟層面上分析,深圳已經超越了天朝的大兒子上海。九十年代,當時的上海市長陪同時任特首董建華登東方明珠時,市長大人說,上海象一個年輕人勃勃向上,而香港呢,更象一個豐滿的中年人,繼續充壯肌體。市長大人這句意味深長的話,來套用在今天用在深圳和上海身上,再貼切不過。上海沒有北京央企集群的優勢但有國企集群的優勢,而野生的深圳上述兩個優勢都沒有,但集資快立項爽見效佳的優勢,使深圳成了全中國民間資夲及全球資夲投資的最佳地區。倒逼硅谷直至超越,深圳坐擁東莞這個全球製造地區之一,重新拾整後優勢大過硅谷,硅谷旁邊製造業較差。加之國際上普遍看好的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領跑,港穗輔之,將是全球經濟發展熱點地區,沒有之一。一個再出發的深圳明天更加輝煌!


開埠滬漁村粵上皇


一段時間以來,深圳超越了上海的言論不絕於耳。深圳的本土著名公司比上海多,科技創新比上海強,上海沒趕上互聯網新時代,上海落寞了等等論調層出不窮。讓人感覺深圳已經超越了上海。

深圳確實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深圳跟北京上海比較差距其實是全方位的。

上海常被詬病互聯網經濟不行。其實是互聯網經濟在上海不夠突出而已,互聯網的獨角獸企業北京最多上海其次,無論是數量還是估值都遙遙領先於深圳。

其實上海也有大眾點評,攜程,餓了麼,一號店,唯品會,bilibili等知名企業,創業的獨角獸包含無人駕駛,生物等新興領域。深圳騰訊佔據頂端,但這兩年創出的互聯網公司真不夠顯示度。

在科技領域。其實上海是碾壓深圳。深圳在電子消費領域確實很強但僅限於此。上海在芯片研發製造,半導體研發,衛星,造船,火箭研發,大飛機,生物醫藥,核工程等處於國內絕對領先地位。深圳華為的新產品研發包括手機,芯片,基站的研發全部在上海完成。

在金融領域,陸家嘴cbd彙集全球知名銀行和金融機構,2013年深圳的中國平安總部要搬遷至上海,在深圳和廣東的高層干預下才心不甘情不願的留下來。上海擁有證券,期貨,黃金,有色金屬等交易中心,科創板的推出將更具意義。而深圳的豪華cbd裡有一大半被P2P和小額貸詐騙公司佔據,去年整治後,今年空置率正不斷攀升。

吸引力方面。上海的定位其實就不是創業城市,高成本讓創業公司負荷確實大,但創業成功的城市對上海趨之若鶩。支付寶,盒馬鮮生,華為巨型研發基地等等總部搬到上海,是對上海人才和國際化的認可。

上海的土地開發是節制的,目前只有效開發利用35個百分點,為持續發展留餘地。而深圳一回頭,發現用地已賣得所剩無幾。高成本的商業環境讓深圳的創業之都正面臨調整,而且又不具備上海對全球全國精英企業的吸引力,持續高增長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華為總部要搬遷到東莞,算是在提醒深圳。騰訊在上海漕河涇開發區大量購地購房招人,會不會把深圳總部虛名化?

還有在文化方面,上海每年的國際時裝節,大師杯賽,F1,湖南衛視浙江衛視的熱門節目多數由在上海的團隊策劃完成。上海居住80萬老外,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居多,涉及近六十個國家。而深圳人出國還經常要去廣州辦簽證…


青果社長


在我眼中,深圳可能達不到上海在全國那麼高的政治地位。但是在經濟領域,深圳完全有可能會超過上海。

現在,深圳已經在經濟領域的一些數據開始超過了上海。一旦深圳大部分數據接近或者超過了上海那麼,深圳極有可能取代上海在中國的經濟地位。

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上海是中國製造的代表,深圳則被稱為中國山寨之都。深圳的華強北林立著大大小小數以萬計的電子配件企業,只要你想要生產什麼他都能提供零部件。但是深圳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品牌,一直被稱為山寨產品。

但是上海就完全不一樣了,他有大量的國有企業和海外資本,有資金,有技術,有人才。那裡成為中國高端製造業的代表。汽車、電腦、鋼鐵、軍艦、手錶是上海製造的代表。上海成為中國製造業的明珠。不但自己發展起來了,還帶動了蘇南浙北的很多衛星城市。

20年前,如果有人說深圳將來會超越上海。那大家都會認為這個說話的人是個瘋子。那個時候的深圳,在上海人眼裡就是鄉下人。

但是今天。如果有人說上海將來會被深圳超過,我想十個人至少有五個人會相信了。

今天的深圳早已卸去了山寨之都的綽號,已經華麗蛻變為中國創新之都。依靠技術進步和自主品牌的崛起,一步步從代工廠進化為自主品牌的脊樑。細數現在的熱門領域,基本上都有深圳本土企業的影子。醫療、電子、汽車、互聯網、金融等行業的龍頭或骨幹,必定有落戶深圳的。

反倒是上海還在固守傳統制造業。和10年20年前一樣,鋼鐵、化工、造船、機械、能源依舊是上海製造業的龍頭行業。在這一輪的互聯網創業大潮中,上海沒有搭上車,沒有孕育出有影響力的新生品牌。所以在新興產業的比拼中,來自上海的聲音非常弱。


總結:雖然現在上海在經濟規模上仍然佔優勢,但是在產業層次上卻已經落後於深圳。個人認為,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深圳經濟無疑是更具有活力的,超越上海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且這個時間並不會太長。


財經知識局


深圳永遠也超越不了上海!

國家對兩個城市的定位,已經說明了一切,以後兩城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上海的定位: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科創中心,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深圳的定位: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努力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從國家最新的的定位看,深圳各方面都不如上海,更沒有提及金融中心,只有上海被國家定位為國際金融中心。綜上,深圳與上海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一些深吹造假說深圳與上海的總稅收只差2000多億,可事實2017年上海稅收總收入達1.6萬億,而深圳稅收總收入僅7490億,上海完虐深圳。事實的東西也敢造假,可見深吹的人品哦,已經完全沒有了底線。[吐][吐]


用戶59533227493


等超過了再說,本覺得只要是現行體制,行政區域下深圳是絕對不可能超過上海的,而且差距會越來越大,比如上海有進博會,世博會,F1賽車,還有很多國際級會議,展演,還有各國的領事館,大飛機,大輪船,航母,航工航天,石化,鋼鐵等等領域都是領先世界的,深圳能有啥?打個比喻,上海是胸懷大志的大商人,深圳就是打小算盤的個體戶,一萬年也不可能超過上海,除非深圳加上香港搞大灣區也只能和上海持平,但上海也能搞長三角,還是更勝一籌,所以深圳根本沒資格和上海比,就好比父與子,總不見得過了幾年老子看見兒子叫爸爸了,這和家庭輩份一樣是不可逆的,除非小編家很民主,過幾年改選一次,父子可輪流當的?


15417375222443038


不請自來!

深圳是中國的科技創新之都,類似於美國鬼谷,上海是中國的經濟、金融、航運中心,類似於美國紐約,兩者的城市定位和職能完全不同,根本不應該這樣簡單地橫向比較;深圳的產業主要是針對C端的消費品,與百姓生活畢竟近而密切,所以感覺騰訊、華為等確實是深圳甚至是中國科技創新的驕傲,而上海的支柱產業大都是國家層面的基礎及結構性的支撐產業,比如 飛機、航母、振華、醫藥研究、金融、航運等,與百姓日常生活相對距離遠些,但對整個國家和各產業提供基礎支撐。

如果單純比較JDP,深圳的增速和人均確實超過上海,但總量目前還相差甚遠,估計還需一段時間跟跑,但除了GDP之外,其它指標及綜合(稅收、上交利稅、財政盈餘、前沿科研機構、高校醫療教育、居民消費、治安、航空航運交通、使領館、歷史人文等等)比較真的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另外最主要的是國家給每個城市都有設計好的職能定位: 上海是國家“T”字型戰略規劃(沿海一條線和長江一條線)的中心交匯點,是起帶動沿海和輻射沿江及內陸腹地的龍頭作用,是一個層或者一個面,深圳是國家定位的高科技之都,是國家佈局的一個重要的點,是和香港廣州一起支撐起整個珠三角;

所以深圳就是深圳,精而美,上海就是上海,大而美,即使將來深圳GDP超過上海了,深圳依然還是深圳,上海依然還是上海,兩者不可能互相代替,因為國家設計和定位如此,再說百花齊放才是春! 沒必要互相攀比。

我在上海,愛這個城市,去過深圳,也很喜歡深圳! 兩地各安! 人民安居樂業才是最好!

最後問一下, 頭條小編最近是鹽吃得太多了嗎? 那麼閒啊😄,總是比來比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