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泛善可陳“ 純棉布前途渺茫

2019年5月5日,第125屆“廣州進出口交易會”降下帷幕。本屆“廣交會”無論從到場的國內外的採購商人數和訂單成交金額這兩方面,都不盡如人意。除了來自“一帶一路”國家零星的幾個“新面孔”採購商以外,其它傳統市場(歐美,日韓,東南亞)的採購商幾乎都是“老面孔”,相關產品的訂單也是泛善可陳,毫無亮點。

織品服裝和輕工產品,歷來被排到每屆“廣交會”的第三期,今年排在5月1日-5月5日。時間處於“五一長假”期間,展商和採購商也也很不方便,剛好4月30日,廣東下了一場大暴雨,加上5月1日又是法定假日。所以,紡織品和服裝的展館內顯得很冷清。參展商公司的人員很多都在刷手機,聊天,同行之間串門。我們走訪了數家老朋友參展商,得知今年來的客戶主要詢價的是一些南亞國家(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這些“老油條”們詢價和索要樣品的居多,實際成交的幾乎為“零”。我都在懷疑,這些“老油條”是不是來騙樣品的?!

而對於傳統的“兩紗兩布”,客戶幾乎沒有詢價的,一方面,採購商們下游市場的延伸,使得下游產品豐富多樣,採購商們選擇範圍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一些常規品種的價格和相關供應商的資料,在網絡上幾乎都可以查詢得到,熟悉的工廠和供應商一般報價也不會太離譜。所以在第125屆“廣交會”上,客商感興趣的基本上是以特殊成分的混紡類,化纖類和功能性的紡織品服裝產品,而純棉花類的紡織品,由於成分單一,技術含量不高,工廠之間採取“拼價格”模式,相互壓價格導致這類產品的生產商幾乎無利可圖,由於上游原料的價格高,加上匯率波動,因此在國際市場上幾乎沒有優勢。“廣交會”也幾乎成了“雞肋”,不參加吧,業內沒有“存在感”,參加吧,幾乎沒有什麼作用,費時又費力。

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各類“互聯網”平臺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採購商習慣在網上採購紡織品和原料,“網上廣交會”的展區也吸引到展商和採購商的興趣。預計不遠的將來,類似的大型展會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傳統的模式。

作者:吳法新;來源:南方紡織在線;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為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