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養蝦在南洲

南縣,全國唯一一個用方位詞命名的單名縣。南縣得名,緣於南洲,故有“先有南洲,後有南縣”之說。南洲得名,緣於洞庭湖的湖洲變遷。清咸豐年間,湖北藕池潰堤,洪水湧入洞庭,泥沙大量沉積,形成百里淤洲。因淤洲位於藕池潰口之南而稱南洲,又說淤洲位於原有北洲和烏嘴洲之南而名南洲。南洲百里沃野,墾民紛至,競相豪奪。1895年,清朝設立“南洲直隸廳撫民府”,治理洲土,管理墾民。1913年,湖南都督府撤南洲廳設南洲縣。1914年,全省所轄之府廳州名目取消,遂改名南縣。

南縣雖是新淤之地,但在遠古時期卻是富庶綠洲。據考證,洞庭湖變遷過程中,地殼運動帶來地形改變。距今約一萬年前,洞庭湖陸地抬升與湖底沉積物共同創造了南縣所在的河網交錯平原地貌。這個時期,人類正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這裡的平原富庶讓遠古人類在此生產生活。南洲村村支書盧光明介紹,村裡的塗家臺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原始村落遺址,屬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性質,距今約七千餘年,1986年發現,1999年試掘240平方米,發掘有墓葬、房基與灰坑等遺蹟,出土石器有石斧、礪石等,陶器有圈足盤、斂口罐、盤口罐、高弧領罐、侈口罐、卷沿罐等,被國務院2013年列入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月下旬,春夏之交,綠滿田園。立於南洲村南北渠西側的塗家臺遺址碑前,遙望一壟壟的青翠稻田,油菜果莢豐滿,壓彎枝頭;幾處像山岡的土堆灌木叢生,鬱鬱蔥蔥。一位村民說,“這地下有寶,以前有村民挖到過石器、陶罐。”爬上村民樓頂,整個塗家臺盡收眼底。盧支書介紹,塗家臺遺址的臺地高出周邊稻田一米多,以前有村民居住,現僅存一棟民宅,其他農戶均已移出。遺址臺地的北面有幾處高4米左右的土崗,村民稱之為“炮臺”,那裡曾挖掘出戰國墓葬,周邊有桂花園等多處文物保護點。盧支書談起他童年記憶中的塗家臺,那時湖泊環繞,湖洲有廟,建於南宋,以紀念起義軍領導鐘相、楊么。感受塗家臺,不難想像,南縣曾為陸地曾為湖。由於地殼運動,歷史上的南縣所在平原大多數時候是汪洋一片。《巴陵志》記載:“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連青草,橫更七八百里。”南縣所在的赤沙湖與洞庭湖、青草湖連成一整片水域,面積從南朝時期的五百餘里擴展到唐宋時期的七八百里,之後發展到八九百里,南縣所在區域僅有幾處島嶼露出水面。

南縣是富庶之地,亦是文化高地。縣城東的赤松亭遺蹟,是洞庭湖西端赤沙湖的湖島亭觀。相傳神農南遷時,異人赤松子隨其雲遊至此,見水草茂密,環境幽勝,便在此落腳,建亭闢室,結丹修行。漢代張良仰慕仙道,封侯後隱退,隨赤松子修道於此。由此,赤松亭成了遷客騷人的多會之地。三國時王粲詩云,“悠悠澹澧水,下回赤沙湖。”唐代詩仙李白詩曰,“日隱西赤沙,月明東城草”。杜甫訪赤松亭,感懷好友韓注效法張良,以《寄韓諫議注》感世傷時,“似聞昨者赤松子,恐是漢代韓張良”。明代尚書黎淳遊赤松亭寫下《赤松亭遺址》,“仙子遺亭在故基,湖山如舊世人非,遠隨閬宛秋風去,不聽瀟湘夜雨歸,職佐羲軒名耿耿,年過周漢壽巍巍,從遊願棄人間事,獨羨留侯早見機。”據資料,現留存記載與赤松亭相關的詩詞、盈聯近百篇。其中清代秦淑元的長聯《重九題赤松亭》,寫盡赤松亭的名人軼聞、戰爭故事、山水風光。上聯曰:“屈靈均騷澤湮沉,範文正書檯莽蕩。心香一瓣,我其式之。低頭思故鄉,落落用慳知己。同學少年皆不賤,終輸卻板橋步月,石徑吟松。美矣哉!宇宙無窮,俯仰任鳶飛魚躍。曠覽沱江東枕,濺水西襟,沅芷南芬,澧蘭北秀。泛重湖八百里,綠波如畫。龍蛇窟宅,半成雞犬桑麻。獨憐彼瓦礫飄零,榔梅凋謝,蟹舍斜陽迷古渡。厭塵世淪鋪氣象,願從羽客浮游。勸慰眾勞人,行樂及時聊息影。”下聯曰:“陸法和生擒侯景,嶽忠武殄滅楊么。血戰幾徑,今安在也?題糕逢令節,茫茫望斷長空。萬方多難此登臨,只贏得把盞問天,拔劍砍地。噓兮乎!盈虛有數,悲歡隨燕去鴻來。感懷春雨簷敲,夏雲席捲,秋風檻拂,冬雪窗銜。距炎漢二千載,丹井猶存。將相勳名,孰若神仙慧業?最喜是墉垣革舊,亭閣鼎新,虹堤碧柳洩玄機。話道家靜謐根源,喚醒英雄昨夢。脫離諸浩劫,尋幽遺興且揮毫。”此聯為洞庭湖區最長的對聯,亦是全國少有的長聯之一。行在南洲,品古讀今,讓人感懷,這裡靈洲秀水,物華天寶,文化厚重。

現在的南洲一片平原,然在唐宋時期卻有丘崗。南洲鎮宋田山所在一片,連綿二十餘里,高三四丈,隴崗起伏,脈脈蜿蜒,類若桃源。宋代初期,鐘相、楊麼率起義軍屯田洞庭湖,墾山造田,“宋田山”由此得名。南洲,不論是清代以前的湖中孤島,還是後來的淤積沃洲,一直重農重耕。即便現在的南洲鎮是南縣縣城所在地,物流繁榮,工商發達,但農業仍是主導產業。全鎮耕地面積26780畝,佔其總面積的36%。南洲鎮農業發達,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克明食品、順祥食品,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洞庭蛋業、漁家姑娘。克明食品集種植、養殖、加工於一體,擁有國內最先進的蔬菜精深加工、醬製品、肉類加工生產線,實行“公司+家庭農場+合作社+物聯網”的產業化經營。順祥食品則是產加銷一體化的現代生態農業企業,公司擁有9000畝稻蝦養殖基地,10萬噸加工能力的全自動小龍蝦熟食加工生產線和以小龍蝦消費為主的特色餐飲連鎖店。

南洲鎮農業以生態種養為特色,具有高效化、生態化、集約化等明顯特徵。位於南洲村村部東南面五百米的稻蛙基地,裡面蛙聲一片。園區進門區域為蛙菜共生,曾數畝一丘的稻田被分成為一、二分地的小丘塊,田埂上種滿蠶豆,田中間起壟種菜,壟畦田周開溝養蛙。蛙菜基地東面為稻蛙鰍共生區域,稻田已經翻耕,中間開有淺溝,溝內養蛙養鰍。基地負責人皮總介紹,不論蛙菜共生,還是稻蛙鰍共生,蛙糞肥田肥水種菜種稻,田間昆蟲則是青蛙餌料,完全不施農藥化肥,實現農業循環、生態發展。問到種養效益,皮總憨厚地笑了笑,中央電視臺曾專題報道過他們的稻蛙致富經,今年八畝種蛙基地已出售蛙苗十多萬元,一畝蛙菜、蛙稻純收入一萬元以上。稻蛙基地對面是菜地,連片一千多畝,菜地旁靠近公路一側的居民線全是一棟棟兩層樓的獨棟別墅,裝修雅緻。盧支書說,“這是菜農種菜種出來的樓房”。南洲村種菜,施有機肥,生物殺蟲,品質優良,是南縣湘鄂邊菜市場的價格風向標。只要南洲蔬菜一上市,其他地方的蔬菜價格都得跟著南洲蔬菜跑。

一路走訪,一路交流,盧支書不停地向我們介紹村裡的新鮮事。池塘精養少了,生態種養多了。從稻蛙基地到大郎城一帶全是新開挖的蝦田。全村七千多畝耕地,稻蝦種養四千五百畝。大郎城一片緊挨南茅運河,以前渠道淤塞,灌溉不暢,村民一度將水田改成旱土。村副支書楊四清2016年帶頭養蝦,蝦肥稻壯,27畝稻蝦每年純賺五萬元以上。稻田養蝦效益好,群眾積極性高起來。大夥湊資金、出勞力,近四十年沒有清淤的渠道,在稻蝦產業的推動下,溝港渠道全部清暢,由稻田改成的旱土又變成蝦田。楊支書說,“稻蝦種養推動了農田基礎設施改善。”談到稻田養蝦,村民都說生態種養是根本。六十多歲的陳志明四畝五分地,今年的龍蝦收入已超三萬元。老陳的蝦田四周開溝不深,從不施用水肥調節劑,龍蝦餌料全是田間雜草和浮游生物,完完全全的生態種養。他的蝦田出蝦早、出蝦好,主要得益於水位調控好、水草培育好,冬季深水保溫保苗,春季淺水增溫促苗;冬季培好水質水草,春季龍蝦生長健壯。蝦田管理,需要根據不同的種養面積、不同的種養模式,採取相應的生態技術和管理方式。

盧支書將我們帶至一片藕田基地,介紹起藕田套養小龍蝦,那是一種更輕鬆、更生態、更高效的生態養蝦模式。小荷剛露尖尖角,碗大的荷葉零星綴在水面。藕田面積七、八畝,今年龍蝦收入已有兩萬。現正進入藕尖採收季節,藕田不再捕蝦,主產藕尖,藕尖市場價每斤9元以上。要是讓商販自己採摘,價格雖每斤低兩元,但農戶不用下田,輕鬆自在,一畝藕尖收入五千來元。8月以後,藕尖退市,荷葉滿田,普通蝦田鮮有龍蝦,而這裡荷下氣溫適宜,龍蝦肥壯,正是上市空檔,又能賣上好價錢。藕田養蝦,蝦糞蝦殼肥田種藕,冬季枯萎荷葉肥水養蝦,蝦藕錯季上市,生態種養,畝產萬元,效益可觀。

在南洲村,看蝦田,講蝦事,真是幸福。班嘴村的稻蝦大戶孫國安聽說我們在隔壁村,打來電話,邀請去他的基地。孫總以前從事建築行業,這些年迷上了稻蝦種養,還建了一個稻蝦微信朋友圈,經常發養蝦動態、稻蝦視頻,相互交流、相互探討。我也是其稻蝦朋友圈的一員,坐在辦公室,盡知稻蝦事。孫總早幾年在楊家洲的荒灘起步養蝦,頭兩年遇上汛期,有蝦收不回。第三年外湖禁養,改回垸內養蝦。去年,他在班嘴村流轉土地1050畝,建設高標準稻蝦基地,目前蝦苗全部投放。27.8畝測產蝦田,3月28日放苗,每畝放苗60斤,現已連續收蝦三天,第一天收蝦530斤、第二天697斤,第三天1973斤,三天共收蝦3200斤,收入56000元。說著說著,孫總下田划船取蝦,蝦籠裡龍蝦不少,只只腹白殼青、乾淨肥壯。孫總滿是歡笑,“相比以前的建築,養蝦才是真正的事業。昨天收蝦,蝦籠裡全是蝦,看著都高興。”稻田養蝦,看似門檻不高,但要養好大有學問。孫總多次到江蘇、浙江、湖北等地取經學習,以年薪20萬元的高薪從江蘇請來一位養蟹20多年、養蝦10多年的專職技術員,負責養殖技術與蝦田管理。輪捕輪放、龍蝦暫養、稻蟹共生、蝦蟹混養,這些很少聽說的稻蝦技術,在這裡正在全面推廣。站在田埂,看著蝦田一汪清水,沒有青苔,滿是喜歡。孫總說,青苔與龍蝦爭肥爭水,是龍蝦的最大敵害。養好龍蝦,須控好青苔。去除青苔最好的方法是人工除苔,青苔剛起,迅速清除。

群眾都說,生態養蝦,滲透在每戶養殖群眾,體現在每個稻蝦環節,看似簡單,但效益倍增。蝦好稻好,生態高效,農民賺得盆滿缽滿,農村集體經濟得到發展。盧支書介紹,以前村裡的荒塘甩畝送給養殖戶都不要,現在成了龍蝦養殖聚寶盆,一畝租金至少五、六百元。讓盧支書引以自豪的是,村裡將財政投入的稻蝦基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作為村集體投入,可獲取穩定回報或利潤分成,成為國家投入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一種好模式。

感受南洲,遙想這裡的史前文明,體驗這裡的現代文明。南洲這片富饒土地,農業傳承,長盛不衰。從石斧陶罐到墾殖宋田,從傳統耕種到現代農業,時代在變化,生態是永恆。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農業生產,收穫著不同的農業文明。生態種養,讓南縣以一種嶄新的現代農業模式推動著綠色發展,猶如一顆璀璨明珠閃耀在洞庭湖畔。

(作者:武深樹,湖南省畜牧水產局辦公室主任,現掛職南縣縣委常委、副縣長。寫於2019年4月29日,星期一,天氣陰轉小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