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麼看郭德綱的徒弟腦溢血眾籌百萬

歡迎前往關注。

郭德綱的這位徒弟是鶴字科的,叫吳鶴臣,和張鶴倫是同一個科的師兄弟。

吳鶴臣最近突發腦溢血,緊急被送往了醫院,吳鶴臣的家人,確切的說是他太太為此以他媽媽的名義,在平臺上發起了眾籌,希望得到網友的救急,眾籌百萬來為吳鶴臣看病。

我怎麼看郭德綱的徒弟腦溢血眾籌百萬


很短的時間內,她就籌到了14萬多,但接下來,事情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第一個問題是,網友好奇為什麼德雲社不給演員上醫保,以至於員工需要花費如此巨大的費用用於治療。

要知道腦溢血,那是甲類,報銷的比例很高,怎麼產生的100萬的費用,是網友們好奇的。

當然這個很快就被澄清了,德雲社有給吳鶴臣上醫保,這就更讓人納悶。

在網絡的壓力下,吳鶴臣的太太公佈了4月8日動手術以來的花費大約是7萬元,那麼扣除醫保之後,究竟需要自費多少,這是網友們關注的。

第二個問題是,網友們不明白,無論醫保比例是多少,7萬塊扣掉報銷之後它也是小几萬塊。這麼一筆費用,工作十來年的吳鶴臣為什麼出不起,甚至都沒有幾個哥們,師兄弟,乃至師傅肯伸一把手?

所以網絡就開始追溯吳鶴臣的家庭狀況,經查,他在北京有兩套住房。

這件事,吳的太太后來澄清了,房子是公租房,一套在父母名下,一套在爺爺名下,沒有房本,無法出售。

而車是必需品,北京太大了,家裡和醫院相隔太遠,沒車出行不方便。

這一下網友們就炸了。

要知道,公租房雖然沒房本,但它要是拿去抵押,或者以長租的方式出售一樣有市場價格。

更何況車子。不要說車子,哪怕是車牌,京牌本身都有很大的價值,何止這點醫藥費,你真需要錢,不可能賣不掉。

何況這個資金缺口不大,你也就花了7萬多,扣掉醫保,這小几萬塊,怎麼都能應付,何至於眾籌。

第三個問題緊接著就來了,細心的網友看到了,吳的太太發的眾籌消息來自HUAWEI P30 Pro手機,這一款手機是4月11日正式上市發售的。

而吳鶴臣本人是4月8日突發腦溢血被送進醫院搶救。你注意時間,誰先,誰後。

更何況,這款手機的價格上萬,網友們估計吳鶴臣的醫療費,自費的部分也不過兩部手機。

可就是這樣一個處境的家庭,眾籌百萬之巨,究竟為何,讓人深思。

當然,吳的太太非常年輕,比吳鶴臣本人要小了十多歲,你說年少不懂事,也不是說不通。

但很顯然,她的做法給德雲社帶來了巨大的公關危機,這才是她後來恐慌的理由。

所以頻頻上網解釋,並關閉了眾籌的通道。

但有些事,越解釋,越複雜。

比如她是這麼解釋的:她醫藥費雖然沒有花費多少,但是要在天壇醫院附近整租兩居室,月租五千,以兩年計要十二萬。護工一名,月薪8000,時間長短不詳。還有吳的誤工費,耽誤了掙錢等等。

因為後續的巨大開支,所以要求籌款百萬。

這一點遭到很多網友的不滿,因為很顯然,後續她說的這些事兒,都不是應急。

我們通常說救急不救窮,你那會兒手頭緊,大家籌了也就籌了,幫一把也說的過去。

可你已經不緊迫了,你說出院後的調養,生活無著,那其實這個社會上,有長期困難的人多了去。而社會資源並不是無限的。

這個事情吧,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我覺得應該是德雲社出面給了某些承諾或者施加了壓力,這位太年輕的吳太太消停了。

畢竟,再折騰下去,對德雲社形象上的打擊,那可不是區區幾萬塊,或者區區幾百萬能承擔的損失。

有人說,這是一個道德問題,讓我來聊一聊。

我覺得吧,其實,這姑娘做的這件事,最根本的問題並不在於道德。

而在於我們是否應該開通網絡捐款通道,這才是根子上的問題。

說到網絡捐款,我拿另一件事來打個比方。

我是06年的淘寶會員,應該說是最早的一批。我非常清楚早期的時候,淘寶上的買家是猶疑的。

通過網絡買東西,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你看不到,摸不到,你怎麼知道人家會發貨給你?你怎麼知道人家不會貨不對版?

答案是不知道。

所以當支付寶這個中介擔保環節出現的時候,所以當賣家評分體系出現的時候,我就意識到,這件事要火。

早在06年之前很多年,比如00年之前,我就一直納悶為什麼火車站的東西那麼難吃。

這道理後來我想通了。

因為是一錘子買賣。

你坐火車,中途到站停歇不過幾分鐘,大站不過十分鐘。

這麼短的時間內,你買個玉米,買個粽子,或者盒飯,都還來不及吃,火車就開走了。

也就是說,你與賣家總共就見了幾分鐘的面,可能今生都無緣再見。

那人家憑啥要賣給你一個好吃的東西呢?你也不想想!

質量的保障並不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長久合作的基礎上。

車站附近,旅遊景點,這些外來人流量巨大的地方,往往商品質量都次,東西都不好吃。

為什麼?

一錘子買賣,它不需要好吃呀。

可是你去看那些居民區,老牌店,為什麼東西比較好吃?因為它做的是長久生意,做的是回頭客。

你的客戶就這一批,三十年,五十年就這一批,你可以坑他一次,難道你回回坑他麼?那他還來麼?

想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應該明白為啥我建議取消網絡慈善籌款這種東西。

因為它的原理和火車站兜售商品,是一樣的。

誰還能連續生兩次大病,連續兩次眾籌麼?

通過網絡,你怎麼去監督善款的使用情況?

人家籌款的人憑什麼就非得是好人?要是壞人呢?你能咋地?

很顯然,沒有長久的合作關係,就沒有什麼人品的保障。

這就像百年老店未必是道德高,火車站流動攤販未必是道德低。

只不過前者和後者的機制使然。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人是同一撥人,橘子是同一撥橘子,你不去改變這個底層交易的環境,光指望道德譴責和說教,那是不會有改良的。

網絡慈善根本就不該存在,如果它要存在,這裡面的信用體系也得先建立了,才行!

歡迎前往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