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是什麼意思?

農友君


農村俗語是我國祖祖輩輩的農民點點滴滴積攢的一些長時間的觀察或者是切身體驗總結的經典的話語,可以說是語言的精華,一些農村俗語堪比唐詩宋詞,甚至勝過唐詩宋詞的語句。有些農村俗語的確對後人起到了提醒或者警示作用,而且也有深厚的月夜,當然也有一些農村俗語,對指導農業生產極有好處。



關於立夏的農村俗語也非常多,比如題主所說的這一句“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其實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出,如果立夏這一天不下雨的話,用於耕地的犁耙就閒起來了。因為立夏不下雨,天氣就比較乾旱,土壤墒情不好,不能種地,也就是說出現了乾旱的天氣。如果立夏這一天下了雨以後,土壤墒情就好了,農民可以種地了,特別對於黃淮地區立夏前後正是種地的好時候。

今年的立夏的日子就是5月6號,也就是今天是立夏的日子。在我們山東東部風比較大,可是沒有下雨,當然說立夏不下雨,並不是說一下這一天不下雨,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要在立夏的這個節氣的時間段內下雨,對於種地是非常好的。但是今天全國大部分地方都是下雨的,當然東北地區還在飄雪,也屬於雨水比較多的豐厚的。立夏的到來,說明夏天已經到了,溫度逐漸上升,地溫也上來了,種地開始了,農民就忙起來了。



關於立夏的節氣的諺語還有“立夏落雨,穀米如雨”,這句諺語就是說,立夏這一天下了雨以後,到秋天穀米就是大豐收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立夏的節氣下了雨以後,農民才能夠把穀米種在地裡,這樣才能夠保障後期穀米大豐收了,如果立夏節氣很乾旱的話,穀米種子不發芽,何來的大豐收啊?

還有一句立夏的諺語,也是關於立夏下雨多麼重要的諺語,“立夏不下,小滿不滿,芒種不管”這意思就是說,立夏節氣不下雨,莊稼因為缺水,導致了很難成熟,以至於小滿的節氣卻不滿,也就是糧食還沒有成熟,到了芒種小麥等冬季作物還沒有收穫,所以芒種也就不再忙了。



總之,對於一些關於24節氣的諺語,在過去對農業生產指導由非常重要的意義,畢竟過去科學技術沒有那麼發達,只能夠靠祖祖輩輩農民種地的經驗總結,或者是長時間的天氣觀察總結出的概率來指導農業生產。對於“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就是說立夏節氣到來了,如果不下雨的話,農民就閒起來了,畢竟土壤乾旱,也沒法種地了。但現在水利是建設比較好,對於那些基本農田,可以靠水力來澆田種地,改變了過去靠天吃飯的農業種植模式。大家知道關於立夏的諺語還有哪些?進行留言交流。


宗元三農堂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句詩詞顯示著夏天到了。今年春天關中地區氣候多變,時冷時熱,在日復一日的期盼中,我終於不再怕冷了。今天是立夏之日,立夏是24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有關立夏的俗語和風俗很多。如”豌豆立了夏,一夜一個杈“,”立夏不播種,過了處暑不栽秧“,“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等。

大清早就陰沉沉的,零星的飄起了小雨,其實從昨天開始,陣雨,大雨就一會接一會的下,中午晴了一會,晚上大風呼呼的颳著,似乎在跟誰較勁一樣,不一會就傾盆大雨直下。以前的農人根據節氣和天氣是否下雨總結出了很多的諺語,如題主提問的“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這句就是如此,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俗語前面還有兩句,“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從字面意思上特別好理解,立夏這個節氣下,農人們根據自身經驗判斷這天干旱,日後的雨水會較少,乾旱會直接影響地裡的收成和秋天的耕作。以前人種地都是純手工操作,犁耙是農人家常用的農具,正常情況下堵在屋內高處懸掛,只有在播種小麥和玉米等農忙時節會被被拿出來使用,犁耙一般栓在耕牛的身後,或者綁在手扶拖拉機的後面,人站在上面操作,用來破碎土塊並耕出槽溝為播種做好準備。記得以前我爸每次種地時,都是這樣操作,每次回家之後頭髮都被灰塵染成了白頭翁,那會的人們耕地就是這麼吃力,即便如此,農人們哪怕再苦再累也還是期盼著及時下雨能夠早日耕作。

我們這邊是一年兩茬,小麥芒種之後收割緊接著就要種玉米,豆子之類的農作物,以前沒有天氣預報,耕地都全憑藉村裡老人口中的話語和指導,老人種了一輩子地,代代相傳下來的農耕經驗比較豐富,農村種地老人在立夏這天很期盼下雨,根據經驗和俗語的總結,這天如果不下雨,會一直乾旱到收完麥子,緊接著就需要播種玉米等第二茬作物了,長期乾旱,地裡墒情不足,種下種子遲遲不發芽,會直接影響十月份的收成,所以如果長期乾旱無雨,農民就乾脆不種地了,免得浪費了玉米種子錢。

這句老話不知道是否有道理,但是如果地裡長期乾旱缺水,確實是讓農民頭疼的事情,雖然說現在也可以通過人工灌溉來解決乾旱問題,但畢竟會增加成本,所以農民還是會期盼著一年風調雨順,年年穀滿倉,有個好收成。

以上是我對題主提出這個農村俗語"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是什麼意思?問題的一些看法,對此你們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哦!


鄉村關中


農村俗語“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是什麼意思?



今年的5月6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立夏。據農村老年人說:“立夏這一天下雨最好,叫做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偌是立夏這一天沒有雨性,那麼這一年就會少雨乾旱,沒有水就不能種水稻,只能種旱作,所以犁耙都用不著,只能高掛牆上了”。



這種說法那是過去老農民陳舊的思想,現在農村今非昔比,過去農民是靠天吃飯,旱澇不保收。如今國家加大對農村農業的投入,水利設施配套建設非常完善,渠道三面光,水直接引到田頭,莊稼地需要灌溉只而鋤頭一鉤,水就嘩啦啦流到地裡。所以,“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這句俗語在農村已經不中用了,只要村村把水利配套設施建識好,一些農村靠天田也能得到旱澇保收。



老孃舅認為:“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立夏這天不下雨,就意味著今年要乾旱。這樣一來農村很多靠天田就無水耕耙,更不用說插秧種水稻了。那麼農民耕田的犁耙耖也就用不到了,只能把它們高高掛起來休息了。

你們農村老家現在還有人種田嗎?

[更多三農精彩內容,敬請關注《老孃舅說事》點贊、評論、轉發、分享]


老孃舅說事


立夏,對於農業生產來說,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節氣。譬如華中地區有這樣一句諺語:“麥到立夏收,谷到處暑黃”;蘇、浙、皖一帶的諺語則是:“要穿棉,棉花種在立夏前”等等,由此可見“立夏”這個時節的重要性。

按照全國各地的綜合情況來說,立夏時節是種植秋糧作物的重要時節。在這個時節,冬小麥即將或已經成熟,農民朋友需要備播各種秋糧作物,是需要雨水滋潤大地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不下雨,土地就沒有墒情,沒有墒情就沒辦法播種,沒辦法播種,還幹嗎要耕地?還不如把犁耙高高地掛起來,讓梨耙繼續“歇著”吧!



當然,這句俗語(諺語)的意思並不是指的立夏這一天必須下雨,而是指的立夏這個事件內必須下雨。如果超過這個時節才下雨,秋播作物就會延遲播種,延遲播種就會影響秋播作物的產量甚至絕收。所以,在立夏的時節內,雨水是非常重要的。


說到這裡有人會說,老天不下雨,我可以澆地啊!澆過地後就有了墒情,有了墒情後就可以播種秋糧作物了,我幹嘛還要把犁耙掛起來呢?

其實,說這話的朋友是不懂得過去的農業生產方式的。過去的農業生產,沒有水利條件,基本上全部靠天吃飯。就是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部分旱作地區和一些山區也是靠天吃飯的。


就譬如老胡所在的村子吧!基本上都是山嶺薄地,土層只有一尺左右,土層下面全是石頭,又不能灌溉,就是雨水足,也打不了多少糧食。更別說立夏時節不下雨了,不高掛犁耙才怪呢!

民間俗語(農諺)是農民朋友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對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的一種總結,一般來講,是非常有道理的,是很難推翻其結論的,是值得傳承的。


綜上所述,這句俗語(農諺)形象地闡述了立夏時節下雨的重要性。只有在這個時節下了雨,秋播作物才能按時下播,否則,就會誤了農時,就有可能影響秋播作物的收成,甚至造成絕收。還不如“掛起犁耙”,讓“犁耙”繼續“歇著”。


老胡說三農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意思就是指,節氣時令進入到立夏這個季節,還不下雨,還是乾旱下去,那就會嚴重影響農耕,不必用犁用耙耕田地了,可以高高掛起,用不著了,會嚴重影響農民耕作與收成的。

過去我們是農業大國,以農耕為主,要靠天吃飯,很看重天氣變化,重視晴雨的。每到春季要春耕,每到夏季要夏種夏收,是很忙碌的,耕田耙地不停,盼風調雨順,農作豐收,六畜興旺,家和人安。但有時候,老天會戲弄人,常常不下雨,春不下,到了立夏還不下,萬物生長要雨潤,天不下雨就受旱,無會農耕,就會影響耕種,誤了農時,對於以耕作為主的農民來說,就是遭難逢災了。所以,立夏時節是需要下雨的,春爭日,夏爭時,一下雨就要爭分奪秒搶時去耕種,不要誤了農時,誤了收成。立夏不大雨,犁耙高掛起,不是好事,是壞事,人們希望風調雨順,雨水勻旬,耕作順利,豐收有望,平安幸福過日就好。

按氣候習慣,進入立夏時節之後,氣溫日漸增高,很有利農作物生長,但也要雨水滋潤,無水就受旱,既影響種,影響生長,所以進入立夏是很必要雨水均勻的,旱不得,澇了也不好,不多不少正適宜。我國地大物博,西高東低,南北溫差大,距海遠近不同,受山河湖海影響不同,氣候各地變化大,每年總有旱澇之地。好在時代發展,科技進步,又大力興修水利,連人工降雨也能做到,農業成份比重佔比不大了,一般旱澇都難不到人了。





樹德漢碩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重要的一個“節氣”,預示著春季結束,夏季自此開始。

在我們農村,也有“立夏不下,犁頭高掛”的說法。大意是指,立夏這天,如果不下幾滴雨,應個節令,就表明以後的天氣是以乾旱為主,在山區,全部靠天吃飯,靠天種地,假如久旱無雨,象冬小麥就會被幹死,栽中的洋芋就無法出苗,苞谷無法點中,無法發芽,土層薄,含水量少,墒情極差,導致耕種停止,本來是繁忙的時候,牛閒放了,犁頭、粑自然也就高懸牆壁——沒有了用武之地。這個年頭是個歉收之年。

農村的諺語,是農民長期的“工作總結”,可信度極高,尤其在山區。平原、水資源豐富的地方可以用抽水灌溉的方法,緩解旱情,但在山區,就只能是等,等老天爺發慈悲,使善舉,動善念。(圖片來自網絡)

在我們當地平川地帶,這個時候,是收割胡豆、插小秧,挖元胡等集中行動的時候,也是油菜結籽,小麥揚花灌漿的關鍵時候,需要太陽的時候較多,所以即使要雨,也必須適可而止,否則過猶不及,反而成害了。

農諺是農民智慧的結晶,掌握了農諺,抓住農時,對靠天吃飯的老農民來說就成功了一半,也能對當年的收成評估個大概,故此,農諺不是說著“玩的”。


見腫消世界


農村俗語"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是什麼意思?

今天是一年之中“二十四節氣”的第7個節氣,立夏。顧名思義,立夏意味著盛夏時節正式登場,炎炎夏日即將來臨。對於農村農事來說,也到了比較農忙的時候了,既要管理麥田的小麥,又要管理玉米,還要著手插秧了,但是最近一段時間還要很多地方持續乾旱少雨,而這讓農民朋友多了些犯愁。在農村,對於雨水的預測,農民還是比較有經驗的,因為這關係到莊稼的收成,而這些寶貴經驗往往是以俗語老話的形式記錄下來。

就這句農村俗語“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說的是什麼意思?預測得準不準?咱們一起聽聽村裡的老輩人咋說的。

村裡老輩人認為,在立夏節氣內最好能下一兩場雨,因為如果立夏不下,後面就特別容易乾旱,被農民形象地比喻成“旱到小麥都不抽穗”,這一年的莊稼收成就不好。而且,下一季作物的種植也會受到影響,會因地塊土壤板結而難以耕田下種。

至於說“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無雨,犁耙高掛”說法的是否有道理,很難用科學的解釋證明,但這是老輩人在長期的農耕文化中總結出的經驗,對於那種靠天吃飯的種植模式來說,還有一定價值的。至少,通過這句農村俗語,能給農戶一個信息,那就是如果立夏沒有雨,那麼就需要提前做好抗旱的各種準備,以確保莊稼作物度過乾旱期。

但是,鄉鑑認為諸如“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這類農村俗語,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同時廣被農民認可,還有它自身價值的,否則早在歷史長河裡被淘汰了。


鄉鑑


俗語大部分是勞動人民在日常的生活和勞動中,針對事物的觀察進行的總結,其中有很多俗語是關於農業生產的俗語老話,這些也稱為農諺,是俗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耕時代指導著農業生產活動。

在氣象預測不發達的年代,人們特別看重天氣變化對農作物的影響,希望通過天氣的判斷來推斷一年中的收成好壞。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是和農業生產關聯緊密的節氣,古人認為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也就是說到了立夏時節,地裡的莊稼作物都會長大,這個符合二十四節氣起源的黃河流域的莊稼生長情況。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

人們在觀察中發現立夏節氣的氣候會影響未來一段時間的天氣變化,發現如果立夏的這一天,要是不下雨,那麼今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乾旱天氣,這樣的天氣會耽誤下一茬農作物的播種和生長,所以說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就是說未來的一段時間,莊稼生長不好,所以不是個好年頭,這裡用犁耙高掛來說明旱情會比較嚴重。還有的地區也說,立夏不下,旱稻麥罷,也是說明了這個道理。

在古代人們的想法中,是希望立夏下雨的,這樣對農業生產有利,所以又有老話說“立夏蚯蚓出,又是好收成”。既然是蚯蚓會出來,那就證明一定是陰天或是下雨的天氣。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種植的農作物的生長進度不一樣,所以古代俗語的產生有一定的地域性和適用性,各地區應該區別理解和對待,並不會因為立夏這一天真的下沒下雨就能決定一年的收成。

今天立夏,你們那裡下雨了麼?大家認為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是什麼意思?有道理麼?歡迎大家留言,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今天是5月6日,我們在不覺中迎來了立夏。立夏在傳統農業生產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因為立夏前後正是小麥揚花期和灌漿期,關乎著冬小麥的收成。而這時候也正是準備播種秋糧的季節,所以立夏的天氣狀況就直接影響了兩季莊稼的種植與收穫。農村中關於立夏節氣的俗語“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人們在長期的摸索實踐中總結出了很多有關節氣與農業種植等息息相關的俗語,對於指導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意義。有一些俗語通俗易懂,從字面上就能夠看出其中的意思。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

農村的俗語是農民千百年來總結的經驗,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與當時的生產力以及生產條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在過去生產力低下,農民靠天吃飯的年代,到了播種季節老天不下雨,那可真是乾瞪眼的。不像是現在,天不下雨可以抽水澆地。立夏時節正是準備播種秋糧的季節,老天不下雨,莊稼就無法播種,那犁耙就用不上了,只有掛在屋簷下閒置著。

在我們膠東農村,有一句俗語與“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意思相近。我們這邊說“

立夏不下,旱到麥罷”,也就是說到了立夏節氣中,如果這一階段內不下雨,這乾旱的天氣就要持續到收割完小麥了。而立夏的下一個節氣就是小滿,正是小麥灌漿的關鍵時刻,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所以民間又有“小滿不滿,麥有一險”的說法。因為這一時期,小麥剛剛進入乳熟階段,如果長期乾旱物語,加上乾熱風的侵襲,很容易導致小麥灌漿不足、粒籽乾癟而造成小麥減產。

而沒有雨水的滋潤,田地長期處在乾旱之中,不僅會造成夏糧減產的局面,秋糧也會由於天氣乾旱而延遲播種,常言道“春爭日,夏爭時”,延遲播種錯過有利的播種季節,勢必會造成秋糧的減產,有時候連種子都收不回來,還不如“

犁耙高掛起”呢。

你們那裡有沒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的說法呢?歡迎留言與大家一起討論分享。


建行漸遠


時間過得真是快,今天是5月6號,按照24節氣的劃分,今天就已經進入了第七個節氣立夏了,進入立夏也就代表以後天氣就會越來越熱,而農作物也到了一個生長的重要階段,所以對於節氣古代農民就會總結出一些有關天氣和農作物收成的老俗語,比如立夏蚯蚓出,又是好收成”意思是立夏的時候如果蚯蚓大量出洞,那麼雨水就相對比較多,今年又是一個好收成。還有我們今天說的這句“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這句話也是表明立夏時候對於莊稼生長的重要性,我們一起來看看具體什麼意思吧。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立夏的這天天空沒有下雨,地裡面就沒有農活可以幹,犁耙就用不到了。其實真實情況確實是如此,因為在我們北方來說立夏一場雨對農作物的生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立夏的時候不下雨,那麼就代表著以後很難下雨,進而就會導致出現天氣乾旱現象影響農作物生長,土壤乾旱過以後就會變硬,地裡面的雜草也就很難生長,犁耙主要是疏鬆土壤,剷除雜草用的,那麼土壤一干旱也就用不到犁耙了,只能高高掛起了。


在我們農村還有一句俗語跟這句有些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立夏日晴,必有旱情”,意思是如果立夏這天天氣晴朗,那麼日後莊稼生長一定會出現旱情。

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出來莊稼的立夏的天氣狀況是對未來天氣狀況起著決定性作用,立夏時節益雨不益晴,立夏晴天的話農作物以後有很大的可能會出乾旱,我們這個地區一早已經下起了下雨,這就說明又是風調雨順的一年,馬上小麥就要收穫了,祈禱今年又是五穀豐登的一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