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剪輯影視綜
按照法律程序來講,袁崇煥早就該殺;按照當時的時局來講,袁崇煥殺早了。
袁崇煥的被殺以及後世對他的尊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清朝人給鬧的,滿清韃子入關,建朝開國後,花了很大的力氣來塑造自己承接中原王朝正統繼承的合法性,連當初的八旗騎兵入關都是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雪恨的旗號,最後順治都登基了,還去崇禎皇帝的墓前嚎了幾聲,叫了幾聲哥哥死得冤。
滿清入關打著復仇的旗號,這仇給報了,農民起義軍滅了,南明王朝也垂死掙扎了,擺明了要坐大明的江山,這婊子已經當定了,牌坊還立不立,怎麼立,這是一個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的主意絕對是個漢族人絕對是漢族人出的,而且一定是個飽學之士。
抬高袁崇煥,貶低崇禎帝。
把大明統治者塑造成一個擅殺忠臣,自毀長城的昏君形象,滿清入關繼承大統是大勢所趨等等。
那麼崇禎皇帝殺袁崇煥是對是錯呢?
袁崇煥的功勞,歷史已經給出了很明確的答案,他在遼東對滿清的戰略還是很有效果的,至少緩解了滿清入關的進程,袁崇煥對大明的忠誠度是毫不懷疑的,絕對不可能當叛徒,但他就真的沒有失誤或者錯誤的地方嗎。
袁崇煥被殺的幾條罪狀其實都是實狀,雖然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存在,在主觀意識上袁崇煥沒有過多的考慮到以此帶來的後果。
擅殺島帥
這一條其實很致命,也是袁崇煥性格特點的突出表現。袁崇煥二次督師遼東的第一刀沒有砍向皇太極,而是把大明總兵,皮島守將毛文龍給殺了。毛文龍可是一品總兵,在官階上可以和袁崇煥平起平坐的,雖然明朝的傳統是文臣節制武將,但是作為這種級別的總兵,就算是皇帝要殺他,都還要走程序的。
對的,就這個走程序問題,確定袁崇煥非死不可。這個程序就是法律程序,這種一品大員,若沒有非常詳實的謀反罪狀,不可能就地殺了,就算是秦儈殺岳飛,都是把該走的法律程序走完,袁崇煥殺毛文龍,既沒有請示朝廷,更沒有司法會審,說殺就殺,按照一般王朝的司法體系,袁崇煥等同於謀反。
貢米資敵
袁崇煥在這個事情是雖然很冤枉,但造成的影響和後果卻是很巨大,遼東官兵沒軍餉,袁崇煥沒有辦法,只好拿朝廷的軍糧去和蒙古人換白銀,沒想到這群蒙古人做起了中間商,掙起了差價,又拿著袁崇煥的軍糧賣給皇太極賺白銀。
這就要命了,那時候天下大災,明朝沒糧,滿清更缺糧食,袁崇煥的這種做法,雖然解了遼東戰場兵士譁變之圍,但卻給滿清雪中送炭,皇太極熬過了那個冬天......
與清廷私和
這條罪狀其實是袁崇煥為崇禎皇帝背鍋了,袁崇煥很清楚遼東的局勢,只有和滿清議和才是上策,才可以騰出手來收拾國內的農民起義,崇禎皇帝也願意,但是朝中的東林黨那幫所謂清流們卻滿腦子的不議和,不納貢等等扯淡思想,崇禎皇帝應該是私下授意袁崇煥和滿清私下接觸,只是後來袁崇煥被朝中言官彈劾,崇禎皇帝也就讓袁崇煥背上這個鍋了。
以上是袁崇煥的幾條罪狀之一,從明面上來看,除了擅殺毛文龍是死罪,其他的可以說都是可輕可重,崇禎皇帝為什麼要在半年後非要殺了袁崇煥呢?
崇禎皇帝是很有性格特點的皇帝,就是政治潔癖。他殺袁崇煥更多的是出於袁崇煥忽悠了他,袁崇煥能二次督師遼東,很大部分是因為“平臺應對”,向崇禎皇帝保證五年平遼,這五年過去了,不但沒有平遼,還把皇太極引到了北京城下了。
崇禎皇帝對袁崇煥的支持應該是非常大的,要錢給錢,要權給權,一心支持,全國支援,到最後居然是這個結局,這是崇禎皇帝無法接受的。
雖然袁崇煥該殺,但卻殺錯了時間。
此時的大明時局已經爛得不能再爛了,能打的不是戰死,就是投降,要麼就被崇禎皇帝給殺了,就一個袁崇煥在軍中還有些威望,崇禎皇帝一殺袁崇煥,整個遼東軍隊就軍心不穩,導致了遼東大軍群龍無首,互相不買賬,崇禎皇帝再也無人可以像袁崇煥那樣的主帥可以協調各路,對抗滿清了。
沉墨I方之城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是錯的了。
崇禎殺袁崇煥,其實主要是一種私憤。
這倒不是懷疑袁崇煥通敵,因為崇禎智力還沒有低到這種地步,而是覺得袁崇煥忽悠他。
自然,這也有袁崇煥的一些責任。
當時滿清兩次進攻袁崇煥,都被打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
但,這並不是說明遼東的形式已經徹底好轉,僅僅是袁崇煥成功使用了戰略戰術,暫時瓦解了滿清的攻勢而已。
此時遼東的局勢,還是滿清佔絕對優勢,袁崇煥佔很大劣勢。前者僅僅是暫時攻不下明軍的堅城,但保有戰略上的絕對主動,可攻可守,可進可退。
而袁崇煥則陷入被動防禦中,這種打法可以暫保遼東局勢穩定,但長期來說還是必敗的。
所以,此時的袁崇煥除了仍然堅持固守城池以外,也主要增強部隊的野戰能力,編組騎兵和精銳步兵,試圖挽回戰略和戰術上的劣勢。
但在明朝軍餉嚴重不足,滿清又近在咫尺下,更有東林黨和宦官激烈內鬥中,袁崇煥很難施展抱負。
單單缺乏足夠資金,你就無可奈何。
崇禎二年(1629年),駐守寧遠的來自於川、湖等地的士兵因為軍餉的事而譁變,袁崇煥用計將其平定。
總體來說,即便得到崇禎的全力支持,袁崇煥頂多也是大體保持遼東現在地盤而已,不能扭轉劣勢。
為了獲得崇禎的全力支持,袁崇煥犯了一個錯誤,就是說了大話。他說5年就可以收復遼東,現在看來當然是不可能的。
但年輕的崇禎相信了,給予袁崇煥全面的支持。
雖後來袁崇煥又上奏說:五年復遼的計劃不容易完成。
但崇禎已經默認了5年計劃。
結果呢?
滿清也很狡猾。他們改變以往攻擊遼東正面的戰略,從側翼袁崇煥管區之外的蒙古人地盤迂迴,攻破不屬於袁崇煥管轄的長城口(薊遼總理劉策地盤),直逼北京。
雖袁崇煥千里增援,最終迫使滿清退兵,還犧牲了趙率教和滿桂兩員大將。
此時崇禎為什麼用莫須有的罪名殺了袁崇煥,說白了,就是覺得被袁崇煥騙了。
本來袁崇煥說5年可以收復遼東,打垮滿清。
現在雖然才過了2年,但滿清竟然打到北京城下。雖說不是從袁崇煥的轄區突破,顯然袁崇煥的許諾是誇大其詞了。
以崇禎的暴躁性格,誰敢忽悠他,就把你殺了再說。
於是,袁崇煥就死了。
實際上,不管袁崇煥如何,實際上他擔任大將時期,遼東局勢大體是穩定的。
即便滿清乘虛殺到北京城下,最終也是傷亡不輕,被迫撤退。
而袁崇煥死後,遼東戰局急轉直下,無人能夠控制的住。
隨後十幾年,滿清殺入長城以內基本毫無阻擋,也沒費什麼力氣就吃掉了洪承疇,徹底打垮了遼東的明軍。
需要說明的是,這10年來,很多人對袁崇煥反覆攻擊。
內幕薩沙倒也知道。說白了,一些漢奸後代為了祖先平反而已。他們的祖先和袁崇煥是敵對的,想要平反漢奸祖先,就必須先推到袁崇煥,所以不知道花了多少財力和物力找了各種無良寫手造勢,花費不下10年時間。
薩沙
袁崇煥罪該當斬,卻死在了錯的時間,錯的原因!
涉及到歷史發展的規律,猶如多米諾骨牌——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
所以,此事造成的影響巨大,大到加快了明朝的倒閉時間
而崇禎給我們展現出來的,是一個極不成熟的政治家面孔——明明有一手好牌,卻全部打爛掉
袁崇煥、孫承宗、盧象昇、楊嗣昌、曹文詔、賀人龍甚至說洪承疇和左良玉
看起來一大把能征善戰的名將,卻沒有用好,最後死的死,降的降
但實際上,明朝之亡,在於東林及閹黨餘孽——也就是文官集團
也可以說,袁崇煥是該死,但不應該是因此而死
袁崇煥這個人,問題是很大,但不至於陣前棄用
左安門之戰是袁崇煥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從威風八面的薊遼總督到階下囚,真的短暫
而原因,是他自己作,也可以說是政治水平太弱
初升總督,督師薊遼的袁崇煥便跟崇禎吹牛可以“五年復遼”,而且他還在大臣求教收復方法的時候回答:“聊慰上意”
欺君之罪,此時已經埋下種子了。當時袁督師是皇帝身邊的紅人,這些話旁人自然不敢講,但是等到你不行的時候,鼓破萬人捶明白否?
而後,就是比吹牛騙人更為過分的事了
假借尚方寶劍矯詔誅殺皮島總兵毛文龍(一品左都督且持有尚方寶劍的大官),什麼是矯詔,就是未經崇禎允許,私自做的
這一行為導致了崇禎極大的恐懼心理,這小子到底要幹什麼?雖然他下令表彰了袁崇煥並歷數毛文龍的罪過,但是殺心已經有了——擅殺大臣,你要幹什麼?要做皇帝嗎?好像只有皇帝有這個權力!
最後,是袁崇煥的錯誤戰略,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跟後金交手無數次的袁崇煥,深知後金戰術和強勢點——騎兵衝殺。而在這方面,明朝是弱於後金的
所以,只能憑藉大炮堅城先固守,而後關寧鐵騎追擊
此次後金帶足了人手,也算是孤注一擲。一個計劃在袁督師的腦子裡形成了
他準備憑藉的堅城就是北京,而大炮就是北京城上的三十門紅夷大炮(最強大炮),而且他想讓後金有來無回。北京一戰取勝後,沿途撤退埋伏圍堵,長驅直入的後金糧草不濟,早晚潰敗,或許能就此一舉擊潰也未可知!
到這裡,看起來袁督師的所作所為,好像沒毛病
這一仗如果打贏了,那麼之前的問題,都是可以理解的嗎,將功贖罪就在今天
可是,他並沒有這個機會,這場仗他沒打成
袁崇煥的覆滅,是因為一幫道貌岸然的讀書人
我們講過,袁崇煥有問題,而且僅憑他擅殺毛文龍即可立斬
可是為何要等到這一天呢?為何要等到這場仗都要開打之前才收拾他呢?
崇禎就算是笨蛋,也不至於如此後知後覺,是因為有人左右了他的想法
袁崇煥的斑斑劣跡,崇禎是知道的。但為何會相信他,甚至說無條件的相信,無論是軍餉還是各種支持,都是優先考慮的呢?
因為崇禎認為,袁崇煥堪當大任,用人之際,還考慮那麼多?
可是這種觀點,在士大夫眼中,可不行了。明末的文官,實在是敗類多多
他們總是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別人,而對自己極其寬鬆
袁崇煥左安門之戰前,跟崇禎進行了最後一次溝通,他認為這場仗有把握,是可以打的。不過要以北京為根據地,進行攻堅戰,領導你看行不行?
崇禎自然不能自己下決定,這關乎到大明的存亡,於是他找大臣們商議。而這幫子大臣聽了之後,眾口一詞的否定了
理由不一一陳述了,意思就是這樣做,既對不起祖宗(家門口打仗),又對不起百姓(陷於戰火之中)
但是,他們心裡的想法卻是——自己的大量家產都在北京,但凡打仗造成毀壞不說,萬一搞個持久戰,那還不得自己出人力出物力,這可使不得、使不得啊!!!
與此同時,那些富商大賈們也是這麼想的,於是一時間大家都認為袁崇煥的計劃是在賣國投敵,京城內滿城風雨,人心惶惶。
崇禎也慌了神,這仗是沒法打了,袁崇煥先抓起來再說吧......
這幫大臣和子民的“利己”心作祟下的表現,可謂是情真意切句句感人,畢竟關乎到自己家的那些銀子還能不能留給兒子,所以大家都很走心
只是,苦了......
袁崇煥是否真的是叛臣?
清朝為袁崇煥平反,認為崇禎殺袁崇煥是自毀長城。
實際上,袁崇煥的作用達不到可以力挽狂瀾,拯救明朝於水火的水平。但他絕對不是奸臣、至少不會想過賣國投敵
從最早一個人堅守寧遠,到其後建立關寧鐵騎、重鑄關錦防線
說到底,他如果想投降是不用這麼麻煩的
祖大壽是他的鐵桿,鐵的不行那種。可以說祖大壽是忠於袁崇煥而非明朝,從袁崇煥死後祖大壽基本就不聽黨中央指揮但從未想過投降就看得出來
如果袁崇煥要投敵是很簡單的,拉著祖大壽把關錦防線一開
然後帶著部隊和皇太極手拉手一路懟到北京就行了,或者說,他在最後一次會面時選擇拒絕崇禎的單人會面,直接反了或者跑掉都可以啊(大軍駐紮城外,袁崇煥單獨進城面聖)
只是,袁崇煥可能自己也沒想到,單人進城以示忠誠,自證動機卻換得如此下場
沒有人考慮他的作戰策略,也沒有人在乎他的投降方式不用這麼費勁
所有人都在想著一件事——這仗不能在北京打起來!
半年後,在無知民眾的唾罵聲中,袁崇煥被凌遲處死
直到死的那一刻,他是否明白,這些他曾用生命在保護的人,竟然是這樣一副嘴臉
不久之後,崇禎臨死的那一刻,是否也有和袁崇煥一樣的感覺
在一片反對聲中,崇禎作罷了南遷的決定,放棄了議和的機會,選擇死守北京
但在北京城破的那一瞬間,大臣們爭先恐後的去向闖王進獻金銀珠寶
還記得崇禎要求大臣捐錢的時候,幾百兩都拿不出來的人,給闖王一給就是五萬兩
還記得反對遷都、反對議和喊得最響亮的首輔魏德藻,一路小跑給闖王下跪磕頭
袁崇煥是可以殺的,只不過不該是這個時候,也不該是這個原因
崇禎只是被文官集團無情的借了刀,斷掉了自己的一根臂膀而已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請點個關注吧
置身黑白的精彩
崇禎殺袁崇煥沒錯。沒錯是因為,君王是不可能錯的。天下只有含冤的臣子,哪有含冤的君王。但絕不是對,不該戰時抓,也不該戰後殺,自毀長城。
我們從崇禎視角分析,崇禎為什麼會殺袁崇煥?
第一:崇禎個人
崇禎當時只有19歲,雖然說天家孩子早熟,但又能早熟到哪裡。這個年齡的康熙不也是搬倒鰲拜之後,強行削藩,打了八年,慘勝。崇禎也是如此,滅了魏忠賢,加上群臣的捧,問責幾個人還是可以理解的。
崇禎性格本身就猜忌、多疑,急於求成,模仿嘉靖君王之道。
《繡春刀》對崇禎的猜忌多疑刻畫的非常好;
急於求成是其沒有耐心,要速度速度速度,劉宗周上奏就批評過;模仿嘉靖君王之道,《大明1566》刻畫的天威難測,崇禎也來這一套。
己巳之變,在聖明之君領導下,再造大明,袁崇煥作為督師竟然沒有殲滅女真,還在等待,他想幹什麼?他還敢等?我爺爺怎麼幹的?廢了他,我又不缺人才?
當皇帝不信任了,就等澆火了。
2、政治
崇禎初年,朝廷上下喜喜洋洋,首意邊功。戰略氛圍就是一舉蕩平。袁崇煥給具體了就是五年平遼。
當後金打進來的時候,第一就是輿論譁然,怎麼會這樣?之後就是為什麼沒在薊州擋住?為什麼在京師城下沒有殲滅皇太極?這在邏輯上是成立的,這很關鍵。(雖然事實不是如此,這就是邏輯鏈條與現象的區別,邏輯完美不代表就是真的)
第二就是有人會藉著輿論興起大獄。輿論本身就是政治一部分,政治需要造勢,如果有現成的就是借勢了。
抓了袁崇煥,戰局雖然急劇惡化。但好處就是能接著往下整,兩個大學士、兩個尚書都離開中樞。
恢復四城主力雖然是遼東軍。但不殺于謙沒法鞏固既得成果,這時候毛文龍冤殺的輿論越來越烈就在於此。後來就殺了。
(八旗)
(這幾句話比較燒腦,慢慢理解,我也是最近想通的。)
總結:
君王殺臣無所謂對不對。當時的政治氛圍、輿論、崇禎個人情況,政治鬥爭、軍事形勢都推動了袁崇煥的命運轉變。
(寫的比較亂,我之後從輿論視角認真寫下這部分)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袁崇煥擅殺毛文龍,皇太極繞開袁崇煥殺到北京城下,崇禎帝多次逼他出戰野戰,他多次推遲,說時機不成熟,等等。老袁與崇禎帝產生了許多誤會,這些誤會又沒有人幫助向崇禎帝解釋說明。如果片面按照大明法律,處死袁崇煥一點都沒有問題。
但是崇禎帝剛愎自用,在明末攘外安內的大亂世背景下,崇禎帝片面執行祖宗家法《皇明祖訓》和《大明律》,崇禎帝不懂得變通,結果經常幹自毀長城的事,老袁是一員悍將,應該好好保護,但是崇禎帝在文官對老袁的口水中,沒能堅持對老袁以往的好感,結果將老袁凌遲處死。老袁有膽有識,是明末少有的幹才,這種人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會通敵叛變,崇禎皇帝連這個認識都沒有,實在昏聵。
又比如大明律關於“陷藩”的罪名,督撫沒能守好城池,導致親王封地被佔領,就是“陷藩”,楊嗣昌就是因為張獻忠攻佔了襄陽,殺了襄王朱翊銘,才驚懼而死的,因為不自殺也得死於《大明律》。
17年的皇帝生涯,崇禎帝共殺死兩個內閣首輔,殺死或者被逼的自殺的督師或總督11人、巡撫11人,被他抓進監獄關押的三品以上大員更多,連俘虜過高迎祥的孫傳庭也被他抓進去坐過牢。總之,祖上留下的本來就不多的人才,一步一步又被崇禎帝自己消滅。
本來,在國家遭遇嚴重困難的時候,理想的狀態是君臣一心,減少猜疑,特別是皇帝要學會保護會幹事的手下,儘量避免能幹事的手下白白死於黨爭或是清議。但崇禎帝坐井觀天,自視甚高,死要面子,盲目套用成法,結果人才消耗殆盡,最後無人可用,只好自盡身亡。 要是有祖上朱棣,朱祐樘,隆慶等人的識人之明,大明不會這麼快滅亡。
打個比方,法律(現成的法律)就像是路上的坑,平時沒什麼事的時候,大家小心走路,一般不會輕易掉到坑裡,但是一旦有事,大家慌慌張張,慌不擇路,那就很容易掉到坑裡,如果這樣就把掉到坑裡的人處死,你說應該不應該?
坐看東南了
對個屁。崇禎自己都理虧。
負責監察軍務的兵科給事中錢家修寫了奏摺說:“方天啟年間,諸陽失衛,山海孤寒。當此時誰能生死忘心,身家不顧?獨崇煥以八閩小吏,報效而東,履歷風霜,備嘗險阻,上無父母,下乏妻孥,夜靜胡笳,徵人淚落。煥獨何心,亦堪此哉?毋亦君父之難,有不得不然耳。”
就是說,天啟年間,山海關眼看就要陷落了,誰不顧生死、不顧家庭來打保衛戰?只有袁崇煥這個在福建當知縣的小官,風塵僕僕去赴死,他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解救皇帝之難?
崇禎沒話說,只能批覆:“批覽卿奏,具見忠愛。袁崇煥鞫問明白,即著前去邊塞立功,另議擢用。”
明明白白寫著,事情一弄清楚,就讓袁崇煥重新上戰場。
要是崇禎理直氣壯,會這麼說話嗎?
皇帝話都說到這份上,其實就等於承認袁崇煥無罪了。
拿袁崇煥殺毛文龍說事的,我承認袁崇煥此舉大不妥,最好的辦法應該是把毛文龍綁了押回京城,讓皇帝處置。但袁崇煥處理不當並不能成為崇禎殺他的明面上的理由,因為崇禎知道這件事以後,雖然意外,也很不滿,但是表面功夫是做足了的,下過旨嘉獎了袁崇煥,還公佈毛文龍的罪狀,把毛文龍在京城的下屬也法辦了。
說殺毛文龍一事為崇禎對袁崇煥反感埋下了種子,我接受,但崇禎要殺袁崇煥是不可能拿這個出來說事的,因為當初他站在了袁崇煥這一邊,絕對不可能事後打自己的臉。皇帝是永遠正確的。
所以只能潑髒水,說袁崇煥謀叛。但證據欠奉,大家都知道,這是政治迫害,主謀就是皇帝。
事實也證明,袁崇煥一死,明朝無人可用,十五年後明朝就亡了,崇禎求仁得仁,成了明朝的末代皇帝。
都這樣了,還有人說殺袁崇煥殺得對?
奇異機器
答:崇禎殺袁崇煥,合情、合理、合法。
很多人清宮戲看多了,就被影視屏幕上康熙、乾隆這些“明君”的所作所為帶偏。
可不是?但凡清朝皇帝一聲怒吼,就會有臣子的腦袋落地。
清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權力最集中、也最為專制的王朝,皇帝獨掌大權,對天下臣民生殺予奪,可以隨心所欲、隨時隨地剝奪任何一個人的生命權。
反過來說,臣子的生死大事,全在皇帝的一剎那的喜怒愛憎之間。
但這只是清朝的政治,不是明朝的政治。
想想看,康熙、乾隆,可以揮霍民脂民膏,六下江南、七下江南,來去自由,無人敢勸;明朝的皇帝,最富於叛逆精神的就是明武宗,明武宗要出塞、要下江南,遭到了文武大臣的強烈反對,最後不得不用“偷溜”的方式來實現,寒磣不寒磣?!
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初廢太子,自稱實行“民主”,在暢春園讓群臣投票,要大家在除胤礽、胤禔二人之外的諸皇子中舉奏一人為皇太子。他本人信誓旦旦地說:“眾議誰屬,朕即從之。”但發現選出的是自己不喜歡的皇八子胤禩,就痛罵群臣“殊屬可恨”,把選票全燒了。而自雍正之後,清朝帝國繼承人乾脆全由皇帝一個人作主。再比較一下明朝,萬曆帝寵愛幼子朱常洵,群臣不幹,前赴後繼跟萬曆帝頂著幹,要萬曆帝立朱常洛,頂牛頂了十九年,最後萬曆帝輸了,立了短命鬼朱常洛,登位不到一個月就掛了。
還有,海瑞寫奏疏痛罵嘉靖帝,只是坐牢,沒被殺頭;清朝只因紙面上有“清風不識字”一語,大興文案,殺得全國噤聲。
……
說了這麼多,只想說一句:在明朝,即使殺一個普通犯人,也要經過多道法律程序的,並且,殺誰不殺誰,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的。
明白了這個,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明武宗、嘉靖帝、萬曆帝這些要手腕有手腕、要脾氣有脾氣皇帝,在面對群臣無理取鬧時,受盡了世間窩囊氣,偏偏又無可奈何的苦衷了。
崇禎的能力並不比明武宗、嘉靖帝、萬曆帝這些人強,他也同樣受盡臣子的窩囊氣。
舉兩個例:
一、崇禎難道不知同時和關內李自成起義軍、關外清軍兩線作戰的危險性?他知道,他想和清軍議和,搞定李自成再對付清軍,但此舉遭到群臣反對,黃了。
二、李自成大軍進逼北京,崇禎難道不知道京師危在旦夕?他知道,他想過遷都,但被群臣攪和掉了。
所以,很多事,崇禎也是無能為力的。
說回殺袁崇煥一事。
袁崇煥一案的審理時間足足用了八個月,輔臣並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記注官,吏科等科、河南等道掌印官及總協、錦衣衛堂上等官經過反覆審核,最後給袁崇煥予定罪有九:付託不效、專恃欺隱、市米資盜、謀款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遣散援兵、潛攜喇嘛、堅請入城。
該九條罪名條條坐實,無可辯駁。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法律是公正的,不能因袁崇煥位高權重,就網開一面。.
反倒是袁崇煥自己,私設刑堂,像清朝皇帝一樣,但憑自己的喜怒愛憎,眼睛眨也不眨,就把鎮邊大將毛文龍給殺了——單以這條論罪,袁崇煥死得也不冤了。
還有,袁崇煥自己吹牛逼,說“五年平遼”,結果一年不到,“平遼”平到了自己家門口,皇太極數萬大軍兵臨大明帝都北京城下,朝野震駭,說他一句“付託不效”還是輕的。
之前,我注意到,有網友給我留言說,人家袁崇煥說是五年平遼,你崇禎給時間人家了嗎?兩年不到,就把人家給斬了,你怎麼知道人家五年平不了遼呢?
我給他打了個比喻:您患病了,醫生給您開了五副藥,並拍胸脯保證說,只要服完五副藥,包管病癒。但是,您剛剛服了一副,就上吐下瀉,差點要了老命,請問,您還有勇氣繼續服完剩下那四副藥嗎?
所以說,殺袁崇煥,除了合法,也合情、合理。
最後補一句,篇幅原因,這裡不宜展開說太多,關於袁崇煥和崇禎的故事,我寫有一部《奏摺上的晚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覃仕勇說史
該殺!!!
督師尚書袁崇煥疏言,縂兵毛文龍據海自恣,種種不法。臣嚮在都門,九卿諸臣無不以此為慮。輔臣錢龍錫特過臣寓商及此事,臣曰,入其軍斬其帥如古人,作用某能為也。履任以來,收拾関寧兵馬未暇及此。然章奏之內往往及之,收其心冀其改也。至関寧之營制定而事可為矣,於是設文臣以監之,然不以道臣以餉司者,使其將若兵有所利無所疑也;又嚴海禁以窘之文龍;以張繼善橫絕旅順,外人不得入;其軍臣改貢道於寧遠者,欲籍此為間,所以圖之也。自去年十二月,臣計已定,文龍有死無生矣。為文龍者,倘束身歸命一稟節制能為;今是昨,非則可以無死無柰,惡之所積足以滅身;乃駁臣之疏,欲詣登索餉,且言文官不惜武官稍不合,便思中之功何能成。臣先將津糧十船餉之,且手書慰勞犒降丁千金豬羊酒麵,稱之發舟之時仍為措餉,凡此皆愚之也,而文龍果入彀中矣。是以來,寧謁臣臣此時仍無必殺之心也,文龍舘於寧遠臣亦修報謁故事一二語而別;此時若戮,諸寧遠其下不能共聞,且恐有負固窟穴者,遂決意東嚮深入其地,尚冀所見不如所聞,開文龍以生路也,隨地訪察,而文龍之惡傳聞不及。
——長編,崇禎二年六月
斬帥之事,與兵部尚書王洽和次輔錢龍錫合謀,如此軍國大事為何要揹著皇帝?前“上柱國”夏言因支持曾銑收復河套地區,被嚴嵩構陷“邊臣結交近侍”伏誅,袁揹著皇帝圖謀如此大事就不是“結交近侍”?即使皇帝中了反間計,但也審了很久也是罪證明確。而王洽和錢龍錫,就算沒同意至少也是知情不報,所以什麼閹黨覆逆就是扯蛋的,那是袁嘴炮手段玩過頭了。
袁為什麼要殺毛,因為毛不為其用,說白了就是不移鎮上岸靠近三岔河吸引後金火力,讓嘴炮能有時間一路築城到瀋陽。袁的邏輯,有了寧遠城就有寧遠大捷,有了錦州城就有錦州大捷,一路築城過去就一路大捷,圍死太雞。袁嘴炮在天啟六年就上奏過要求毛文龍移鎮,還引發一些和東江的衝突矛盾。明朝的大多文官會什麼——嘴炮,什麼後金過三岔河打寧遠就是牽制無功!
五年平遼結果平到皇帝家門了,當然也就秋後算賬——託付不效等等。
還是黃太雞說得對,“自古以來,皆因爾輩文臣,如秀在閨,徒好狂言,招致損兵折將而虐害國民,以毀帝業”。歷史上志大才疏剛愎自用的少嗎?
晃天下
薊鎮在明朝時期被視為九邊重鎮,東起山海關,西及居庸關,綿延兩千華里。特別是到了萬曆年,薊鎮轄區的長城經過戚繼光整修,已經形成一個非常堅固的防禦體系,看上去似乎是萬世無憂了。但是就在不久後的崇禎二年,發生了震驚明朝上下的己巳之變,滿清從喜峰口等關隘破口而入,一路上接連攻陷三屯營、遵化,大搖大擺穿過石門天險,潛越由薊遼督師袁崇煥重兵把守的薊州,然後佔領順義、繞過通州,最後圍攻京師不下,大肆劫掠而還。
(各方行軍路線圖)
己巳之變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方面、滿清扭轉了雙方的戰略態勢,由戰略被動轉入戰略主動,從此明朝疲於應付滿清頻繁的破關入侵,無法做到拒敵於外。另一方面:明朝內部的政治勢力遭到了大洗牌,趙率教、滿桂、孫祖壽、麻登雲、黑雲龍、朱國彥六名總兵或戰死或被俘;薊遼督師袁崇煥、兵部尚書王洽、工部尚書張鳳翔、遵化巡撫王元雅、總理薊遼保軍務劉策等或死或下獄,元氣大傷。尤其是薊遼督師袁崇煥被下獄,不久就論罪被殺,造就了紛擾史學界的袁崇煥冤案一說,至今還爭吵不休。
滿清軍隊在整個己巳之變中的行動路線,基本都史料清楚,唯獨在潛越薊州一事上,眾說紛紜,自相矛盾,迷霧重重,而因此而來的罪名“縱敵長驅”,也是袁崇煥被殺的原因之一。我們試著從薊州地形和明清雙方記錄上,來分析一下滿清是否有潛越的可能。
首先看一下滿清潛越在地形上的可能性,根據現存的史料,基本可以確定滿清軍隊十一月十三日過石門後潛越薊州,於十一月十四日到達三河,那麼根據地形有三條可能的路線。
(薊門地區滿清可選擇行軍路線圖)
如果是走路線1:馬升橋——薊縣——三河這條路,整個路面最寬不超過1公里,北面是現今的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裡面峽谷深山,幾乎是天然屏障,南面是建國後蓄水的於橋水庫,這個水庫原來是個洲河盆地,三水匯聚,降雨量偏高,裡面三條河道聚集,很不好走,水庫南面是翠屏山,翠屏山雖然不高,但是海拔也有181米,這就形成了一個喇叭形狀的口袋,薊縣古城就在口袋底端,一旦過馬升橋,走大路就不可能繞開薊縣古城,潛越就無從說起。
(於橋水庫未修建時的地形圖,可以看到庫區有大河,兩邊有高山)
如果是走路線2:石門——翠屏山——三河這條路,則需要下盆地翻越翠屏山,走山邊九百戶周圍的山口出去,這個盆地在建成水庫後蓄水深度是21米,相對地勢很低,從薊縣古城位置也能看的一清二楚。而且從地圖上可以看到,盆地內有村莊,有大河,想下盆地翻過翠屏山,這是可能的,但是要是在大白天無聲無息的潛越過去,那就是不可能了。
如果是走路線3:石門/馬升橋——玉田——三河這條路線, ,用地圖測距,會發現這個路線各段純直線距離累加都要80多公里,如果考慮真實路線,需要一晝夜飛躍100公里的路途,而古代正常的行軍速度要遠低於此。
其次我們看一下各方記錄。
程本直《白冤疏》:“於十一月初十日馳至薊州,計圖背捍神京,面拒敵眾。十二日即發前撥堵截於馬升橋,十三日敵乃盡撤遵營,橫扎於薊之東南角,林木茂密,山谷崎嶇,兩兵對壘,相持半日。不意宵遁而西…… ”
周文鬱《遼西入衛紀事》:“十二日,遼卒哨至馬伸橋,與奴遇,大敗之,斬敵酋,軍聲大震。十三日,侵晨,報奴全軍過石門驛,公令馬步兵盡出城外列營。營甫定,有奴騎二百餘,分四隊扎我軍之東南,相持兩時,並不件賊大兵。公令我發炮,賊聞炮即四隊排為一字,忽退去。竟日無一騎復至,使我欲戰而無可戰。十四日,乃探奴大隊,潛越薊西矣!公即督遼將士西追…… ”
《國槯》:“癸巳,建虜晨陷石門驛,殺驛丞。袁崇煥移營城外。建虜以二百騎嘗我,聞炮而退,竟日不見一騎。甲午,袁崇煥偵敵將潛越薊州而西,即西追之。犯薊州,經玉田三河香河順義等縣皆陷。”(崇禎實錄和這個記載一樣)《崇禎實錄》:“(十二月)丁丑,清兵入香河,殺知縣任光裕;攻三河,不克。戊寅,攻寶坻,知縣史應聘拒之。...........清兵入玉田,知縣楊初芳降。”(《國槯》和這個記載一樣)
黃宗羲《弘光實錄抄》:“崇煥陽主戰而陰實主款也,甚至殺東江毛文龍以示信。嗣先帝之不許,遂嗾奴闌入脅款,仍戒以弗得過薊門一步,崇煥先頓甲以待。是夕敵至,牛酒犒勞。夜未央,敵忽渝盟,騎突薄城下,崇煥師反殿其後。”
《滿文老檔》:“十三日,大軍至薊州,獲一生員,令持書往諭駐城道員、軍官及庶民降。又獲明兵之一人,遂令持書往諭愛塔,桑阿爾寨來降,將行,諭之曰:‘將書與彼,事若成,則授以職。’是夜,乃過薊州五里外駐營。十四日,大軍至三河縣……”
《清太宗實錄》:“上統率大軍,自遵化起行,向燕京進發,離城二十五里駐營。……甲午(十一月十三),大軍至薊州,前行哨卒,遇明塘兵五百,遂與戰,生擒十五人,獲馬二十匹。是日,以書諭薊州城內官民等,令之降。乙未(十一月十四),大軍至三河縣,……”
程本直說在馬升橋堵截了,周文鬱說是在薊縣古城外守,這是矛盾一。
程本直說相持半日。不意宵遁而西,按地圖看,最多隻能往南往東,往西則直接衝破防守了,談什麼堵截,這是矛盾二。
《國槯》《崇禎實錄》最後一句很有意思:犯薊州,經玉田三河香河順義等縣皆陷。如果這裡按這裡記載理解的話,那滿清應該是從石門——玉田——三河——香河——順義的路線,那為何要加一句犯薊州,難道打了回馬槍?這裡一般是認為《國槯》與《崇禎實錄》的抄錄錯誤。因為之後在十二月,這兩本書又記錄了香河三河玉田的陷落。
(電視劇中的皇太極)
而玉田知縣楊初芳這個人,是在己巳之變前上任,直到己巳之變後半段的十二月才投降的。佐證就是朝鮮人李雪汀的《朝天日記》:十六日丁酉,晴。朝報中有袁爺初九到玉田,見人民等十逃八九。謂知縣楊初芳、縣丞典吏等曰:“知縣乃守土之官,土守則生,土失則死。今虜未抵城下,知縣等官競先逃走,以致百姓驚慌,民廬燒燬,那有此理。爾既做了朝廷大官,就是虜至,消不得以死守之。豐潤知縣盡力死守,百姓安堵,方是盡守土職分。如爾等官都該梟首了,但非本部院督屬,且會同軍門另議。按這個記載,那玉田不可能在十一月十三日就失守,走玉田的路線是存疑的。
黃宗羲的《弘光實錄抄》則直指袁崇煥私下議和,以致大意縱敵,這是矛盾三。
而明朝記錄與滿清記錄的矛盾則是矛盾四:
周文鬱關於十二日的馬升橋之戰,滿清方面壓根沒有,但是滿清記錄的十三日遇明塘兵五百,明朝方面也沒有記錄。滿清記錄的於行軍路線,完全沒有提繞道的事情,給人感覺就是很正常過了薊縣,在薊縣古城五里外駐營這也是疑點,大軍駐紮五里外,無論如何都不該看不到。
綜上,袁崇煥在己巳之變薊縣這一段的所作所為,有疑點是肯定的,但是是否能確定其罪名,則依賴更多的史料挖掘,極有可能會永遠變成一個懸案,但是這不妨礙我們把現有資料組織起來,客觀認識這一段歷史,並通過推理找出各類可能性。
參考資料:《白冤疏》《遼西入衛紀事》《崇禎實錄》《國槯》《弘光實錄抄》《滿文老檔》《清太宗實錄》《朝天日記》
戰爭史
其實很多問題不能說是對或者錯的,特別是在歷史君臣上面來講。很多人覺得袁崇煥的死是直接導致大明北方無人鎮守,才會導致清軍做大,入關。當然這方面的原因肯定是有的。
不過說袁崇煥該不該死,或者為什麼要死那就需要站在從幾個方面來說。
首先是站在崇禎的角度來說,其實崇禎對於袁崇煥是相當的信任的,本來袁崇煥被閹黨打壓已經回家了,但是崇禎上臺之後,迅速啟用袁崇煥,而且官也實越當越大,崇禎更是把國庫每年很大一部分收入全部給了袁崇煥,讓他平定遼東。在當時來說,袁崇煥就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雖然說袁崇煥的能力是有,但是和經國治世之才或者很多人說把袁崇煥比作大明的萬里長城,說崇禎殺袁崇煥是自毀長城,這個其實有點太過了。袁崇煥的能力是有,但是隻能是說作為一名地方大員是足夠的,但是能夠把大明挽救過來就不可能了。當時清軍打到了北京城下,雖然說不是從袁崇煥鎮守的地方打進來的,但是要知道當時崇禎把自己的國防部長都派去鎮守遼東了,而袁崇煥又是專門對付清軍的,這個時候你讓敵人打到了家裡來,這個給誰都不會接受的,每年給你那麼多糧餉,人力,財力,物力,權利都給了你,還說的五年平遼,結果是讓崇禎大失所望,加上殺毛文龍,導致部下反叛,大明損失的就更多了。
所以說崇禎殺袁崇煥我覺得更多的是失望和氣憤。崇禎的能力也確實不夠掌控一個國家,雖然說很勤奮,但是能力太差,上臺十七年,換了五十幾個首輔,對於臣子的極度不信任,袁崇煥的死這個也算是崇禎喜歡疑神疑鬼的直接原因。
所以說這個問題不能說是對的或者錯的,你說是錯的,那麼當時作為一國之君,傾其所有讓袁崇煥做大,可是換來的結果卻是令自己大失所望,這個誰也受不了的。說是對的,那麼殺了袁崇煥之後,大明能夠在東北對抗清軍的人幾乎是沒有了,毛文龍死了,他的部下幾乎全部反叛了。還有誰能接替袁崇煥呢?
大明不是亡於清軍,而是自己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