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說|陶瓷老闆:市場部不是“春藥”,那應該是什麼?

總經理文憑要本科以上

本週是陶企全面開工的首個禮拜。趁著拜年互訪,與幾個做老闆的朋友聊天之後,也想再談點新年感想。

2018年是猝不及防,絕大多數人沒有料到上半年市場急凍。以致全年經營目標大部分都沒有完成。很多不要說增長,大家要比的可能是下滑幅度。這樣的結果自然是,很多經理人個人的考核任務不達標,年薪大幅度縮水,於是,老闆忙於物色新的人選,經理人則忙著再找工作。

經濟蕭條的一個必然結果“好企業找人容易了”。繁榮時期,包括前幾年所謂“大眾創業”時期,發展質量好的企業找人很難。繁榮時期,也不需要什麼有“水平”的人,喝個茶、吃頓飯賬號裡就有錢進,所以,過去幾十年陶瓷行業的平均學歷其實是很低,裙帶關係嚴重,業務員這級的很多真也就“搬磚”水平。

接下來會怎麼樣呢?如果只會“搬磚”,那還能拿一年幾十萬,比IT行業還搞的年薪嗎?顯然不行。據說,去年年中某大廠招聘子品牌老總,前來應聘的20多人,這個看來才是未來的常態。

也因為這種情況,不少中高層經理人開始往其他行業滲透。而一些頭部大廠,比如說東鵬控股,逼得沒有辦法,只能往泛家居其他經營水平更好高的行業尋找人才。

陶瓷招聘網老總徐峰對我說,現在好一點的品牌老總招聘的最低條件是本科以上。而工廠招廠長的最低要求是硅酸鹽專業大專以上。而過去的有些廠長連個履歷表都不會填。

所謂洗牌,本質是什麼呢?我覺得還是對人才的爭奪。身邊沒有人才,轉型升級也就成為一句空話。

而換言之,所謂競爭,本質上不是掠奪你的市場,而是先一步一步地搶奪你的人,讓你“孤家寡人”一個,無才可用。


創業還有沒有機會?


2017年5月17日,我曾經寫過一篇《老牛說︱寫給陶瓷行業“生不逢時”的80後創業者》,感嘆當今的80後創業不容易,他們沒有趕上60後、70後創業所處的遍地都是機會的“繁榮時期”。

在這篇文章中,我甚至還“好為人師”地提醒80後創業者,“首先是對接、掌握上游生產資源,這個非常很重要。所以,最好合夥人中有個擁有生產資源的人。”

而事實上,這兩年80後經理人與工廠(品牌)老闆進行股權(實股或乾股)合作的也確實不少。這種模式的好處自不必贅述,十年前的瑪緹就是個很成功的例子。而去年5月17日張念超加盟通利的時候,我也以一篇《老牛說|“張念超+通利”這種模式究竟好在哪裡?》表示讚賞。

只是現在看來,市場環境的惡劣正在嚴重影響80後經理人通過股權捆綁工廠(品牌),“借船出海”的創業模式。

因為收益不好,創業者自然拿不到乾股分紅,而一些已經投入實股者則或許還面臨著是否要繼續投入的問題。很糾結是吧。

這兩年,我們經常看到,媒體論壇總是會請幾位行業大咖發表演講,指點迷津。而大咖們有時候還主動發表文章,縱論行業未來。而且,每一次的觀點確實也不錯,講得很在理。

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當我們試圖用大咖們的思想去指導今天行業最活躍的那部分創業者的時候,那種感覺就像是“用炮彈打蚊子”,根本對不上。

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50、60後成功的創業者,他們除了撞上百年一遇的市場機遇,還趕上了可以野蠻式、粗放式增長的“好時代”。

而今天,80後,以及90後創業者,他們碰到的是一個需要精細化運作的時代。而且只能在市場的夾縫中生產,準備一輩子做所謂個性化的小企業。

而且,這還算是幸運的,因為其他很多行業,還沒有這樣的機會。不要說家電、IT等,其他各行各業,哪個不是已經或正在通往寡頭競爭的路上?


市場部要“夭折”了嗎?


從2016年開始,華夏陶瓷網等媒體都在講現代簡約風,講黑白灰,講未來十年、二十年的流行趨勢,講產品、空間的設計感,講細節、質感,以及活動的儀式感等等。

這導致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廠家(品牌)老闆對市場部、設計部的認知發生飛躍,市場部、設計部負責人的年薪快速拉昇。但是,到了2018年,品牌的調整、升級基本完成,終端店面也重裝定型,加上全年營銷業績不好,於是,人力資源分析師們就判斷,2019年市場部人員的薪水首先會往回落。

我今天偶然看到“製造聯盟平臺”一篇文章,題目是《陶瓷行業市場部“夭折”的幾個原因》(作者:我甘靚仔你某理由唔讚我的)這篇文章的觀點還蠻犀利。它提的一個問題就是,過去兩年因為向“現代化”轉型,於是,是個品牌,甚至私拋廠都開始包裝,很小的品牌都搞市場部,導致市場部人才嚴重稀缺,年薪自然水漲船高。

作者的用意很明確,就是“把市場部當成是‘春藥’,一夜見效的那種”做法,一定要“夭折”。對此,我也是贊同的。因為,原因很簡單,市場部只是參謀部,他們代替不了在前線作戰的營銷人員,更加取代不了老闆本人。

但是,進入2019年,導致市場部行情走弱的主要原因還是老闆得把資源都投入到前線去。這一邏輯就是先求“活下去”。而市場部得很多工作,比如品牌傳播等,看上去確實也並不是眼前最重要得工作。

仔細分析下,我覺得,直接威脅市場部目前地位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整裝、精裝渠道崛起,零售下滑,導致門店的戰略地位下降。而過去市場部的主要工作是圍繞著終端門店的運營來展開的。

我記得2017年8月25號在總部劇場“拆解未來·現代風格瓷磚論壇”上做演講的時候,特別有一頁PPT是講市場部和設計部的重要性。我當時就是把市場部比喻成“大腦”——企業的參謀部。

顯然,這個要求是很高的,不完全是我們現在一般意義上的市場部。倒是接近那些試圖把市場部當成“春藥”的老闆內心的想法。

你想下,當企業不在風口上了,或者如現在短暫的“現代風”風口也停下來了,老闆當然是希望有一劑妙藥把點醒,一粒“春藥”把自己激活。

如果不把市場部當“春藥”,那應該當什麼?難道就是把傳統市場部分為“創意型市場部”和“資源提供型市場部”那麼簡單嗎?

看來,接下來的2019年一整年,陶瓷老闆們都得通過自己的實踐來解答這個問題。


老牛說|陶瓷老闆:市場部不是“春藥”,那應該是什麼?


文字:老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