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勒住伊朗的“皮筋”還會繃多緊

美国勒住伊朗的“皮筋”还会绷多紧

4月30日,伊朗士兵在霍爾木茲海峽巡邏。新華社發

對伊朗強硬,似乎已成為特朗普屢試不爽的“得分”手段。繼4月8日宣佈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為“恐怖組織”、4月22日決定停止8個伊朗原油進口方的制裁豁免後,5月3日美國又對伊朗核活動實施第三波制裁——終止兩項有關民用核設施的豁免決定,以完全杜絕伊朗再次擁有核武器的可能。

分析人士指出,最新制裁釋放幾重信號,其一美國在徹底否定伊核協議的軌道上越走越遠;其二大國關係在全球治理層面的複雜性日益凸顯;其三美伊關係恐將進一步緊張、惡化。

美國再套緊箍

身處世界上油氣資源最豐富地帶,扼守石油運輸之咽喉,伊朗是人們無法忽視的地區重要角色,也是美國眼裡最容不下的一粒“沙子”。

美國國務院5月3日再給伊朗核活動套上緊箍。國務卿蓬佩奧宣佈,在有關伊朗民用核設施的7條制裁豁免5月4日到期後,其中兩條不再續期,目的是迫使伊朗停止鈾濃縮活動,完全杜絕其再次擁有核武器的可能。

據美聯社報道,4日以後,美方不再允許伊朗用濃縮鈾換取俄羅斯提供的“黃餅”(核燃料生產過程中必需的一種中間產品);不再允許伊朗出口伊核協議規定限額以外的重水(核反應堆的慢化劑和冷卻劑)。任何幫助伊朗布什爾核電站擴建的行為都可能觸發美國製裁。

事實上,早在3月下旬伊朗方面便宣佈了擴建布什爾核電站的消息。有評論稱,這是對美國退出伊核協議、重啟制裁的一拳回擊,但美方當時沒啥動靜。為何經過長達2個月的觀望,美國要在此時阻擊擴建?

分析人士認為,因為布什爾核電站對伊朗來說意義非凡。它不僅是伊朗首座核電站、中東地區第一座核電站,也是伊朗核活動的標誌性產品。它於上世紀70年代由德國承建,後在美國干預下停工。1995年俄羅斯方面接手這一項目,但建成後的交付工作一再推遲。直到2013年9月伊核協議談判加快後,伊朗方面才正式從俄方手中接管核電站。這座修建了數十年才完工的核電站,可以說已被一些伊朗人視為一道重要的安全保障。

“伊朗布什爾核電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外交部公共外交諮詢委員會委員華黎明指出,伊朗不缺能源,並不真正指望核電站發電,但有了布什爾核電站,伊朗才有了生產低濃度濃縮鈾的理由(純度3%的濃縮鈾用途就是為核電站提供燃料棒)。這次美國將核電站擴建作為制裁打擊的目標,不僅僅針對伊朗,也針對俄羅斯。相當於警告俄羅斯,伊俄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的合作是美國所不允許的,也將為美俄關係製造新的議題。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劉中民認為,可從兩個層面理解最新的制裁。其一,制裁內容聚焦伊核協議允許的鈾濃縮活動,可以說是特朗普政府進一步否定協議、擠壓伊朗的表現。有外媒評論,美方此舉存在無理取鬧之嫌。

其二,制裁發生在美俄首腦通話一個多小時、嚴重對峙的美俄關係似乎有所緩和的背景下,俄伊合作卻成為打擊的對象,顯得有點難以理解。這說明美俄之間的矛盾加劇?還是美俄圍繞伊核問題進行了一定的溝通和協調?“我認為,不能排除第二種可能性。”

拉盟友搞圍困?

同樣引人關注的是,在特朗普政府高舉制裁大棒的同時,另一張鐵幕似乎也在徐徐落下。

據半島電視臺5月4日報道,美國國務院宣佈一項重大決定,批准美國對巴林和阿聯酋兩筆軍售交易,總價值約60億美元,包括F-16戰機、“愛國者”防空系統及各種導彈等。這是自上月美國向沙特出售“薩德”反導系統後,美國再次向兩個中東盟友提供先進武器裝備。輿論猜測,如此一來,美國已經將多達200餘枚導彈部署在伊朗周邊,意圖圍困伊朗?

有評論稱,美國在短時間內接連批准伊朗三個鄰國提升軍備,顯然對伊朗不懷好意,相當於形成鉗制態勢。從地緣政治上看,伊朗作為中東地區什葉派大本營,向來就與沙特、阿聯酋、巴林等遜尼派阿拉伯國家格格不入。

“美國此舉的確有威懾伊朗的因素,但更主要的還是想達成軍火交易,畢竟這些國家都是美國武器的大買家。”華黎明指出,美國此前已經與沙特達成1100億美元的軍火交易,這次的幾十億美元更多的還是基於經濟方面的考量。

劉中民認為,這體現了美國對中東政策的一個重要訴求。它在輿論上鎖定伊朗,在經濟上制裁伊朗,將其塑造成地區最大的安全威脅,美國最終想要達到的政策效應就在巴林、阿聯酋和沙特等地區盟友身上得到體現,即讓美國獲利——強化盟友對美國的安全依賴,促成盟友與美國的軍售訂單,最終撈取軍火利益。

伊朗兩手應對

面對美國的進一步封堵,伊朗怎麼接招?外界注意到,伊朗政府近期的一系列舉動可謂剛柔並濟,耐人尋味。

硬的一面,伊朗總統魯哈尼4日號召民眾團結一致捍衛希望。“我們要增加產出、增加非石油產品出口,挫敗美國的陰謀。”他此前提到,德黑蘭還有6個美國不知道的石油出口渠道。

與此同時,伊朗外長、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等高官相繼喊話,表示伊朗正考慮一系列反制措施,如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等。有評論稱,霍爾木茲海峽是伊朗的殺手鐧。這條中東的狹窄要道,控制著波斯灣水域每天1700萬桶的石油輸出。但正因如此,伊朗不太可能輕舉妄動。

軟的一面,伊朗既在積極爭取地區國家的支持,如外長扎裡夫5月1日在卡塔爾罕見地向沙特等國伸出橄欖枝,公開表示“希望與沙特、巴林和阿聯酋保持同樣的關係”;也與歐洲國家保持接觸。有評論認為,如果伊拉克、土耳其、卡塔爾等國積極為伊朗提供便利,美方的制裁效果存疑。

“美國的‘長臂管轄’從去年11月便已開始,此次只是又有新增舉措,真正想把伊朗石油出口清零不那麼容易。”華黎明指出,畢竟伊朗還有很多別的手段。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伊朗5月石油出口將明顯下滑,但不會降至零。自去年11月美國再次對伊朗實施制裁以來,伊朗的石油出口量已從2018年4月的至少每天250萬桶減少一半以上(降至每天100萬桶甚至更少)。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消息人士的估計,日出口量可能維持在40—60萬桶左右。

“伊朗的出口不可能歸零,每天仍可以出口20—55萬桶石油。”美國諮詢公司SVB分析師薩拉·瓦赫舒利如是認為。

但法國《世界報》等外媒認為,德黑蘭繞開美國製裁的手段在減少。伊朗或許可以通過輸油管將石油運到土耳其傑伊漢轉運站,但它必須找到不會引起美國財政部注意的支付方式,因為國際石油美元交易體系仍由美國掌控。

“有跡象顯示,伊朗在尋找石油買家方面遇到困難。”美國《華爾街日報》稱,伊朗的地區性競爭對手沙特已向美承諾,如有必要,沙特將填補伊朗在全球市場上的石油供應缺口。

劉中民認為,伊朗目前沒有更好的應對辦法。美國追求的“清零”趨勢正在演進,即使不是真正“清零”,伊朗保有的出口量可能也只具有象徵意義。

此外,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看來,美國的制裁行動勢必會讓伊朗經濟承受壓力。IMF中東和中亞部主任傑哈德·阿祖爾表示,根據估測,伊朗經濟去年萎縮3.9%,預計今年將連續第二年萎縮,通脹率可能達到40%。“重新實施制裁和取消豁免無論在增長還是通脹方面,都會對伊朗經濟產生進一步的負面影響。”

“特朗普政府的希望是,制裁帶來的經濟困難將促使伊朗人民推翻他們的政府。”華盛頓智庫“國防優先”發表聲明稱,但更可能的是,這種困境將被算在美國頭上,引發反西方的民族主義憤怒,並增加伊朗人對強硬派的支持,損害尋求達成更廣泛交易的溫和派。

美伊繼續交惡

眼下很難判斷特朗普政府“極限施壓”的“皮筋”還會怎樣進一步繃緊,但可以肯定的是,伊朗經濟形勢會更加嚴峻,國際輿論對美國單邊制裁的反對和質疑聲會越來越響。較為罕見的是,就連一貫與美國亦步亦趨的日本也表現出較為“獨立”的立場。日本共同社2日稱,日本堅持支持伊核協議的立場,繼續尊重與伊朗的傳統友好關係。

“‘極限施壓’的目的是在最短時間內迫使伊朗屈服,”國際危機組織伊朗項目主任阿里·瓦茲說,但特朗普政府幾乎脫離了伊朗這個國家的現實。“我們需要進入伊朗的窗口,但即使在奧巴馬時期,這樣的窗口也很少。”

“美國社會、精英階層對伊朗的敵意和偏見已經妨礙其實事求是地認識伊朗,”華黎明認為,1979年美國大使館被佔領早已成為美國揮之不去的夢魘,也成為美國媒體幾十年來深度汙名化、妖魔化伊朗的開端。奧巴馬政府後期已經認識到,從全球戰略的角度看,美國沒有必要在伊朗問題上耗費太多精力、財力。然而,特朗普上臺後又把這一政策撿回來了。因為對伊朗強硬有著足夠深厚的民意基礎,推行對伊朗政策的阻力最小。

“可以想見,未來美伊關係可能還會進一步緊張、惡化,但美國應該不會貿然採取軍事行動,因為那樣做代價太大了。”華黎明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