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制度改革需要有實質性推進措施 不能只停留在表現形式上

作者系中國知名財經作家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近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務院屢屢提出“抓緊實施戶籍制度改革”要求,全國至少已有不少省份正式出臺了本省戶籍制度改革意見。

城鄉不同戶籍制度,曾是橫在城市居民與農民之間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依附在戶籍之上的不同社會福利待遇,把中國公民人為地分成了二等,造成了地位上的不平等;尤其這種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加劇了城鄉社會發展差距和社會貧富懸殊。改革開放後,隨著農村人口流動放鬆,戶籍已成制約中國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絆腳石,確實到了建立新戶籍制度的時候了。

戶籍制度改革需要有實質性推進措施 不能只停留在表現形式上

而戶籍制度改革也喊了十多年,但尚沒有實質進展,其根本原因在於政府無力承擔依附在戶籍改革之上的巨大社會成本,因為戶籍改革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放開,而是實行統一戶籍管理之後,大量湧進城市的農民變成市民之後,政府要承擔相應市政建設、養老、醫療、教育等各項費用支出,這就是當前戶籍改革進展緩慢最大困難,這是戶籍改革無論如何都無法繞開的現實矛盾。而此次多愈16省市的戶籍改革意見,重在落實居住證制度,提出了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劃分,提出了申請城市落戶的具體年限要求,雖有利於消除戶籍身份歧視,是一種社會進步。但除了新疆和貴州對居住證持有人規定了住滿年限,享有與當地戶籍人口同等的職業教育補貼、就業扶持、住房保障、養老服務、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及小孩參加中高、高考資格等等以外,其他省份的戶籍改革方案對居住證持有人享受的權利,大都語焉不詳,模凌兩可,這樣戶籍改革實質是一種應付狀態,並不利於解決目前戶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讓人未免產生幾許遺憾。

戶籍制度改革需要有實質性推進措施 不能只停留在表現形式上

說句實在話,戶籍改革到了今天,內容重於形式,如果不賦予戶籍改革後相應配套的社會保障及其他福利待遇,戶籍改革本身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且大量流入城市的農民對城市戶籍也不會存在絲毫留戀。說得難聽一點,如果戶籍改革僅止於一張居民居住證,是一種費力不討好行為。這樣的戶籍改革會只能陷入忽悠民意的尷尬局面,也會讓戶籍改革步入新的誤區。由此,當下戶籍改革除了在形式上打破城鄉二元戶籍結構之外,應重在戶籍核心內容上比如養老、醫保等社會保障上及升學、就業等方面實現公平均等上多動腦筋,科學規劃,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用句通俗的話就是解決好“公共服務均等”和“同命同價”問題。在這種戶籍改革方向和理念支配下,有兩種方式戶籍方式可供選擇,要麼全部取消依附在戶籍之上的一切社會保障及福利待遇,消除城鄉差別,全體中國民眾享有相同社會醫療養老及其他待遇;要麼進入城市居住的公民,不管身份,達到入住規定年限和條件,可無條件享受當地城市居民所享有的一切社會保障及福利待遇。唯有如此,戶籍改革才具有現實意義,也才能真正消除戶籍改革中的各種障礙,體現全體公民真正平等。

戶籍制度改革需要有實質性推進措施 不能只停留在表現形式上

顯然,僅有各省市推行的地方版戶籍改革還具有很大侷限性,需中央政府頂層改革設計,才能最終指明戶籍改革的方向。從目前看,應加緊制定改革總體方案,推出戶籍改革時間路程表,確定近期、中期、遠期明確目標,實現戶籍改革有序推進。同時,把戶籍改革當著本屆政府重要施政目標和惠民生工程,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對涉及戶籍改革的公共服務要確保優先到位,奠定戶籍改革物質基礎。此外,搞好居住證基礎管理工作,除外居住證門檻,讓進入到城市的外來人口通過一度過渡性措施,逐漸演變成城市“合法”居民,最終實現中國“社會大同”。

戶籍制度改革需要有實質性推進措施 不能只停留在表現形式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