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明清兩朝的故宮,是如何從皇家宮闕變為旅遊景點?

蕭曉四姑娘


曾經的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建築群,在這裡曾經歷經了無數的戰亂和屈辱。從明朝的朱棣到清朝的溥儀,曾經的輝煌往事雖然早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在這裡所留下的文化和藝術瑰寶,卻裝飾了整個北京城。

1911年,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讓紫禁城的宿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因為起義的爆發也代表著這裡將不會再屬於一個帝王的專屬,可是當時的紫禁城卻也不會屬於任何一個人,那時候的人們仍然沒有機會窺得紫禁城的一面,更多的民眾所能瞭解到的也僅僅是這座紫禁城是屬於明清兩代的皇宮。


百姓是沒有機會深入的瞭解這座皇城的。


即便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作為曾經清朝末代皇帝的溥儀仍然生活在紫禁城中,他雖然失去了曾經作為帝王的所有輝煌,但是該有的面子卻一點沒有少。


這座皇家建築群不僅沒有被對外開放,反而被視若珍寶似得更加小心翼翼的保護了起來。


可是這也是溥儀最後待在紫禁城的時光。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溥儀被無情的驅逐出了這高牆大院的紫禁城。一年之後,作為明清兩朝專屬的紫禁城再也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全新的名字---“故宮博物院”。


這是這座古老宮殿的重生,也是對於民眾的一次驚喜。


因此,普天之下的民眾終於有機會能夠親眼目睹一下明清兩代的龐大皇家建築群,這裡所留存的記憶,所承載的故事,所有的宮闕樓臺成為了大眾最想看一看的東西。


幾千年來,幾乎很少有黎民百姓能夠有機會進入到皇家宮殿群親眼目睹這裡,可是現在大家都有機會看到了。


紫禁城的改名也意味著一個全新的時代的到來。


可是,這場所謂的名字變革卻沒有給大家帶來的多少的驚喜,因為大家所觀看的“故宮博物院”真的僅僅是“故宮”,一箇舊日的宮城。遊客所能瞭解的也僅僅是沿著中軸線,走馬觀花的粗略看一遍,這座皇城中很多東西並沒有真正的進入到遊客的眼中,或者紮根到遊客的心中。

他們所能見到的也大多為熙熙攘攘擁擠的人群,一座沒有活力、死氣沉沉的皇城。


時間輾轉87年之後,故宮博物院迎來了一位新的主人,他的到來讓“舊日皇城”真正的蛻變為了故宮博物院。

2012年的一天,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調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他大刀闊斧的改革讓這座舊日皇城煥發出了全新的生命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於故宮博物院有了全新的認識,無論是電視熒屏上,還是各大娛樂平臺上,故宮開始以一種“網紅博物館”的新姿態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皇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頻頻來到這裡,看著這裡的一切。


它是一座座的宮城,也是一座座的藝術宮闕,我們在欣賞的時候,總是會對於古代的皇家建築群讚不絕口。


同時,它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故宮博物院。

當然,曾經的皇城變革離不開眾多人士的鼎力支持,在新時代的到來,他們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將舊日皇城蛻變為民眾可看的博物院,這無疑是一場皇城建築大換血,其中的努力和艱辛可想而知。


如今的的故宮,對於更多的人而言已經不僅僅是皇家建築群,也不僅僅是一座故宮博物院,更為重要的是它是我國文化和藝術的瑰寶,這裡承載了古代中國太多的歷史記憶。


或是心酸,或是榮辱,這裡我們大多都可以窺得一二。


如今的故宮,在倍享民眾矚目的同時,也仍然避免不了文物遭受歲月的洗禮,或是損壞,或是漸漸腐蝕,幸運的是這座網紅宮殿的背後有一大群工作人員在兢兢業業的呵護著這裡的一切,保護文物,留下回憶也漸漸成為了大眾心中最為關心的一個話題。



對於任何人而言,這座承載兩朝記憶的皇城有實在太值得我們每一個民眾回味。


六百年的皇城,九十四年的故宮博物院,它所有的蛻變都離不開我們幾代人的嘔心瀝血,苦心呵護。


無論是生逢亂世,還是安守和平的年代,保護文物、珍惜文物、弘揚文化瑰寶都是每一個民眾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時至今日仍然有大批的文物流亡海外異地,浩瀚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唯有保護好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宮一闕才算得上是不負所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