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當年修的路,為啥過了2000年都不長草?

阪東秀人


秦直道



“有些事情,縱使勞民傷財,揹負罵名,但總是要有人去建”,我想這是對秦始皇在歷史上所留給我們的一種評價!

“秦直道”,是秦始皇眾多歷史遺蹟中的一項,或者說是並不突出一項,滅六國一統天下、修長城、統一度量衡等都為世人所熟知,而秦直道堪比現在“高速公路”,從秦朝開建始,延續使用近兩千餘年,對我國古代朝代維護北方統治發揮了重要作用。

秦直道,是秦朝修建的交通要道,橫跨陝西、甘肅和內蒙古三省境內,全長約為700公里,至秦朝修建後一直使用,直到清朝才逐漸荒廢。而在這兩千年當中,秦直道始終都沒有被荒草所覆蓋,得到較好的保留,這一點確實令人十分不解,也令人對秦朝的修路水平由衷佩服!



因此,關於2000餘年不長草這一原因,有研究人員進行了深入探究,才發現了其可能的原因:

根據考古勘察,整個秦直道橫跨陝西甘肅和內蒙古三省,這三個省的地形環境本身就是以黃土荒漠為主,植被較為稀少,不利於雜草的生長,因此,秦直道的路段可分為黃土段和荒漠段,在荒漠段自然是難以長出草來,而在黃土段也難以長出雜草則是因為鋪路所使用的特殊泥土材料,古人將黃土進行燒製,變成成熟的泥土,再進行夯實,這樣一來泥土上就難以長出雜草,由此不得不佩服古人修路的智慧,相比於現在所修的路,經常修修補補,其質量可以說完全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關於秦始皇修建直道,其原因主要就是為:一是為運兵所用,防禦和征討匈奴,秦直道直通邊境,一旦邊境有事,可迅速從咸陽出兵直達邊境!二是加強六國舊地的管理,滅六國後,六國剩餘勢力仍蠢蠢欲動,易發叛亂,秦直道的修建可使秦始皇迅速平叛!三是便於出巡,秦始皇熱愛出巡,行經全國各地,最後也是死於出巡路上!

總之來說,秦直道的修建,體現出了古人修路的高超智慧,尤其質量令如今修的路汗顏!

除了秦直道外,秦朝還修建了眾多的道路:


木子夏錦論史


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政權,可謂功莫大焉!

秦始皇的時代距離我們已有2000多年,但他的影響無處不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修建了很多高標準的道路,其中有一條道路歷經2000多年曆史至今仍在,甚至具備通車條件,它便是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的秦直道。


經考古發掘確認,秦直道起點是陝西咸陽,秦王朝的都城,終點是內蒙古九原,貫穿陝西、甘肅、內蒙古三省,穿越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全長700多公里,最寬處60多米,最窄處20多米,在當時的工程技術條件下,堪稱空前的偉大工程。

據史料記載,這條秦直道自建成以後,一直作為主幹道使用,直到清朝時才逐漸廢棄,但道路本身的質量是沒問題的,而且在被廢棄數百年後很多路段仍然寸草不深,有的路段雖然有草木生長,但樹木都長不高,最高沒不過膝蓋,這是何原因?

1,使用炒制或火燒的“熟土”。

據專家研究,建造秦直道使用的土是經過加工的“熟土”,也就是把天然泥土碾碎後炒熟,或者用火燒焦,徹底去除泥土中的養分和草種,這樣就杜絕了野草的生長。

2,大力夯實“熟土”路面。

秦直道的工程師在修築路面時,把“熟土”和白石灰混合在一起,層層敷設,層層夯實,使得路基變得十分堅固,即便外界草種落入,也很難紮根生長。同樣道理的還有慈禧墓,據說慈禧當年要求自己的墳塋上寸草不生,工匠也是用“熟土”實現了這一目標。

3,工程質量把控十分嚴格。

秦朝實行嚴刑峻法,秦直道由大將蒙恬主持修建,皇長子扶蘇負責監理,三十萬秦軍將士和民夫參與施工,工程監督十分嚴格,任何人不敢偷工減料,更不敢偷懶減少工序,嚴格的質量監督使得秦直道成為當時標準最高、質量最過硬的道路工程。

在發揮作用的近兩千年時間裡,秦直道上確實寸草不生,但後來被廢棄的數百年間,路面上逐漸佈滿了一層黃土、落葉等,形成了新的土層,這一層土是可以生長草木的,所以秦直道上便逐漸有了草木生長。不過,當樹木根系扎到秦直道的原始土層時,由於土層過於堅實,又是缺乏養分和水分的熟土,便不能繼續往下紮根了,因此秦直道上的草木普遍矮小。

2000多年前古人建造的秦直道,集中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也體現了古人“千年大計,質量為本”的觀念。歷史和事實證明,只要用心營造,就一定能打造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良心工程”。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秦始皇真是個了不起的君王,統一中國,書同文,車同軌,修建的長城,有些至今仍然完好,逝世之後的又是兵馬俑,又是秦始皇陵墓,給我們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當年秦始皇修建的這條路叫秦直道,也號稱天下第一道,陝北地區的老百姓也稱之為“聖人道”“皇上路”。秦直道全長大概800公里,至寬之處約60米,一般路面約有20米。

據相關的史料記載,秦直道由大將蒙恬監工,軍工、民工達數十萬,耗時兩年半。這建設速度與質量,在當時的世界中,秦朝算得上是基建狂魔了。如今,秦直道建好距今2000多年,為何不長草呢?

這歸功於秦直道的建造技術,有時真的不得不佩服我們的先人,也搞不清楚2000多年前,他們是如何懂得這些技術的。據相關土木工程師對秦直道的沿途考據,總結出了秦直道的建設特點。



一、秦直道的有些路段的土壤中,被加入了鹽鹼土。

鹽鹼土,主要化學成分是氯化鈉(NaCl)、碳酸鈉(Na2CO3)。在土壤中,鹽鹼成分會直接影響植物的生長,如果土壤中含鹽鹼成分較多,土地中的植物就無法生存。土木工程師發現這些路段的附近有著鹽鹼地,無疑,聰明的建設者們是將附近鹽鹼地的土壤搬過來鋪在路面上的。



二、秦直道的有些路段又釆用“燒土”來鋪道。

所謂的“燒土”就是燒過的土壤,也稱為熟土。被燒過的土壤,有利於植物生長的化學成分流失,這樣的土壤被鋪在路面再經過人工的夯實,使路面堅硬,又能杜絕植物的生長。

三、釆用了建造長城時的絕招。

據研究,長城的牆磚砌築中,它之所以能風雨中不倒,是因為在用來砌磚的漿水中加入糯米粉。吃過糯米的人都知道,它的粘性非常強,南方的老百姓常用糯米做糕點、大餅、八寶粥,就是因為糯米有這種特性。

建造秦直道的建設者們在鋪路面時也加入了糯米粉,並且與水混合,將之倒入鋪路的土方中,這樣路邊上的土壤粘性就非常強。



四、秦直道是良心工程,並且秦始皇派兒子胡亥親自去檢查。

秦始皇下命令修的工程,誰敢去偷工減料,除非是活膩了。再者,皇太子又親自去現場檢查,質量若不過關,人頭落地是免不了的。關於胡亥親自去檢查工程的史料有很多,《史記·李斯列傳》中就有記載。



秦直道現在的真實情況。

事實上,現在的秦直道,部分路段還是長草的,但沒有大樹的出現。它之所以部分路段長草,是因為有風把其它地方的土壤刮到道路中,歷史時間的累積中,土壤越積越高,就有利於野草的生長。但是,大樹在秦直道生長不了的,因為它的根伸到秦直道的初始路面時,就無法吸收水份再長了。

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秦直道的存在,見證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無數的舉世聞名古蹟,凝聚著我們炎黃子孫的勤勞與智慧。


我就是竹韻


有關秦始皇的很多事都像謎一樣,例如兵馬俑、萬里長城,就連秦始皇當年修的路都和別的路不同,秦始皇修的“秦直道”居然千年不長草木!


古代修的道路真的能有千年寸草不生的嗎?當然不可能,秦始皇修的“秦直道”雖然幾乎不長草木,或者長也非常矮小,但是畢竟是會長的,只是在兩千年來頻繁使用時期幾乎不長草木,下面我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何“秦直道”千年幾乎寸草不生!

“秦直道”修的時候用的全部是熟土!

秦始皇在修“秦直道”的時候所用的原料全部是熟土,熟土是把土加熱翻炒後的土,裡面不含水分,細菌也全部被殺死,沒有細菌的情況下,植物是不能生長的,所以秦直道在修建後很長一段時間是真正寸草不生的。而在秦直道使用一段時間後,由於秦直道在歷朝歷代都是作為主幹道使用,所以道路每天都被大量車馬碾壓,草木也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生長。直到清朝末期,走秦直道的人越來越少,秦直道的土壤才慢慢煥發生機,長出部分矮小的草木!



秦朝時期工匠沒有偷工減料的膽量,不存在豆腐渣工程!

說到秦朝我們肯定能想得道酷史,陳勝吳廣起義也說明秦朝的法制容不得馬虎,雖然有壞的一面,但是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在修建秦直道的時候沒人敢偷工減料,工匠在夯實路面的時候會出百分之二百的力!所以秦直道幾乎不可能存在豆腐渣工程,這也保證了秦直道在使用之後一直不長草木,並且延續千年!

我是歷史白話君,歡迎大家關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歷史白話君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這期間他下令修了一條秦直道,此後的兩千年時間裡,這條道路一直被國人使用,作為交通要道,知道清朝時期才逐漸被荒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從雲陽修造一條通往九原郡的道路,這就是秦直道了。秦直道全長7000餘千米,負責修建它的人是秦始皇的大將蒙恬。

由於工程標準要求高,且沿路地形複雜、道路險峻,所以工程極為緩慢,一直到秦二世繼位以後還在繼續修建。在秦朝,這可以說是和長城與靈渠同要重要的工程了。

關於秦直道歷經兩千年都不生長雜草的原因,我想可能有兩方面。

古代勞動人民的大智慧

前面說過,秦直道的修建標準要求極高。秦始皇一心想要自己的帝國流傳萬世,所修建的道路自然也希望使用時間長久。


大將蒙恬在接到任務以後,集思廣益。年齡稍長的人都見過以前農村的土房子,牆體上絕對不會長草的。

秦直道的修建就採用了類似的辦法,先採用把泥土燒熟的辦法制成熟土,然後在採用民間修房子築牆的辦法,在土中混入石灰等,增加泥土的鹼性。最後採用夯土的辦法築造成路。

由於眾所周知的秦國嚴苛的法律,工人們不敢在工程上偷工減料、偷奸耍滑,故此秦直道得意達到了設計標準,成了古代版的“高速公路”。

歷朝歷代的使用和維護

秦直道自從修建成功以後,就一直髮揮著他設計時的作用——作為調兵遣將的通道和商旅往來交通要道。

魯迅有過一句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一條如此重要的道路,歷朝歷代都在不遺餘力的進行維護,自然不會讓它長滿雜草。加之往來的商旅和軍隊踩踏,路面只會越來越結實了。

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時至今日,我們仍然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長城一樣,秦直道令人歎為觀止。


歷史小跟班


司馬遷曾隨漢武帝巡視北部邊疆,走的是秦直道,他記錄到: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從司馬遷的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出秦直道的三個特點:一、直,也就是彎道少;二、塹山,也就是遇到山就將山挖開;三,堙谷,也就是遇到河谷就將河谷填起來。遇山開山,遇谷填谷,保證了秦直道的直,減少了道路總長度,提高了運輸效率。

根據諸多的文獻記載,秦漢時的直道是由甘泉宮故址經由安塞縣境達於榆林市南魚河鄉的上郡。秦直道總長736公里,路寬60餘米,可並列六架馬車通行,全部採用黃土分層夯實填築起來的,質量十分可靠。秦直道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完工於秦始皇三十五年,由大秦名將蒙恬率數十萬軍民修建。

水家名士鄭國是秦直道的總工,負責技術工作;項目經理是蒙恬,負責組織軍民勞動。參與建設秦直道的工人超過三十萬人,沿途各郡縣都徵集了民夫、牛車參與秦直道的建設。秦直道的建設標準十分高,達到了今天高速公路的水準;秦國法律森嚴,兵器上面都有工匠的名字,一旦兵器出了問題,會反查製造兵器的工匠,然後根據秦法給予嚴厲處罰。有嚴密可靠的制度,所以秦直道兩千年來依然寸草不生。秦直道一直用到了清朝初年,是國家的交通大動脈。

秦人在道路兩旁架起大鍋,將黃土挖出來之後放在大鍋之中炒熟,同時加入一些鹽鹼,然而再將這些黃土分層填築起來。如此一來,等於是斷絕了野草的生長條件,植物想在這樣的土質中生長几乎是不可能的。秦直道採用分層填築的方法進行填築,現在公路路基填築每層不超過40公分,秦人的夯實設備沒有今天好,因此應該是每20~30公分一層填築起來的。

黃土加鹽鹼的效果類似於今天的石灰土,以前高等級公路的基層採用石灰土填築。石灰土就是按一定比例配合石灰粉與土壤,形成級配均勻的混合料,這樣可以保證公路基層的強度與穩定性。如果土壤中按比例加入石灰、粉煤灰,則形成了二灰土,它比石灰土強度更高,有一定的板體性和較好的水穩性。

秦朝對質量十分重視,有一個小故事可以說明秦人對質量的重視程度。黃土夯牆的質量檢測用箭來檢測,如果箭射入了黃土牆一定深度,則黃土牆質量不合格,處罰築牆之人。如果箭射入黃土牆的深度達不到正常深度,則處罰造箭之人。秦法細緻嚴密,號稱“事無鉅細,皆有法式”;秦法處罰偏重,有罪必罰,絕無寬恕,有功必賞,絕無差錯。


大秦鐵鷹劍士


中國自1984年建造了第一條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後,截止今日,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已經覆蓋了全國各地,可以說高速公路的建造,給我們出行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不過,大家或許想不到,其實在兩千多年一千,秦始皇就已經建造了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了。



看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看來不是後人白叫的,秦始皇不愧為千古一帝,統一了六國成為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建造長城抵禦外辱,並且為了兵員糧草輸送,修建了類似當今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這條秦直道,充滿著神奇,兩千年來,居然寸草不生,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秦直道經過的很多地區都是在沙漠,沙漠缺水乾旱,自然很少有植物生長,還有一方面,據說修路用的土是燒熟的土,並且加的有鹽鹼,鹽鹼地是不會長植物的。當然還有一個方面就是,秦始皇可是很厲害的人物,誰都不能在他手底下偷奸耍滑,因此,秦直道的施工,按質保量,因此此路也就不容易長草了。


不得不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萬里長城的建造,秦直道的建造,秦始皇陵都堪稱一大奇蹟,也是中華五千年曆經進步發展的佐證。


唯戀無名


秦始皇當時修的是官路,也就是打通前往各地的要道,適合運輸軍事物質、官員往來、商貿流動及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不長草是少數路段,大概是規劃時候符合地理地貌條件,方便大多數人使用,走的人多,此外還有歷代朝廷進行翻修。其實很多古道後來被新路替代,也逐漸荒廢了。例如秦始皇平定、打通嶺南,就有湖南至廣西的瀟賀古道。


大宋文體局


秦始皇軍隊500年不倒之謎


今天,軍事專家已經可以根據秦兵馬俑去推測那支令人生畏的軍隊如何作戰了。一動不動的陶土戰士,能告訴我們些什麼呢?

在兵馬俑主力部隊的最前邊,站著三排戰士,可以設想,在長平谷地的秦軍軍陣中,他們最先與趙軍接戰。考古發現,他們曾經裝備的武器一律是遠射用的弩。這些弩兵分為三排,直面成千上萬洶湧而來的敵人。

弓弩的射擊有一條規律,因為臨敵不過三發,敵人往前衝了,這一支箭裝上去以後射出去,你再裝一次,敵人還往前衝,三次箭射出去以後,敵人就衝到面前來了。時空關係就是這樣,所以古代射擊的時候一定要輪番射擊。

這是人們第一次親眼看到秦軍弩兵的作戰隊形。專家認為,他們站成三排是有道理的。可以推測,當第一排射擊的時候,後兩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輪番射擊。在戰場上,密集的殺傷力最為致命。前排的士兵正在射擊,後排的蹲著準備,一起一伏,配合默契。這顯然是秦弩兵作戰的一個瞬間。在秦軍之後將近2000年,歐洲人還用類似的方法組織火槍手,秦軍很有可能開創了這種經典的連續射擊方式。

從1974年發現兵馬俑以來,考古工作就一直沒有停止。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條6.3 米長的矛柄遺痕,加上矛頭,完整的長矛接近7米。這種長度的刺殺兵器,端平都十分吃力,秦軍是怎樣用來作戰的呢?

如果用來單兵作戰,7米的長矛根本無法自由格鬥。但是,在古代希臘,亞歷山大的軍隊就以7米2的長矛而聞名,由長矛組成的方陣曾經使他們戰無不勝。專家推測,秦步兵中應當有類似的長矛方陣,長矛的威力在於集體的力量。

不論發生什麼情況,這些士兵都要挺著長矛向前走,前排倒下,後排立即補上,保持方陣不變。可以想象:為了將幾千人、幾萬人變成一個銅牆鐵壁的方陣,士兵們必須要進行嚴格的訓練。從武器和作戰方式來看,長矛手是殺傷力最大的步兵兵種。槍頭如林,方陣如山、巨大的衝擊力不可阻擋。

在兵馬俑坑,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另外兩種長柄刺殺兵器。

戟的長度在 2 米 80 左右,它實際上是在戈的前邊加裝了矛頭,可以鉤砍,也可以直刺,與長矛手不同,持戟的士兵可以做單兵格鬥,對於他們來說:掌握自由搏擊的技巧和發揮個人才華是最關鍵的。

考古人員發現的第三種長柄兵器叫鈹。它很像插在長杆上的短劍,長度界於戟和長矛之間,在3米5左右,持鈹的士兵很可能也是靠某種隊形去衝擊對手。

從不同的殺傷距離來看,長矛、鈹和戟長短之間既有專業分工,又可以互相保護。


但是,這些兵器之間究竟如何配合使用,今天已經很難了解。兵馬俑坑曾被人盜毀,士兵手中的兵器大都遺失了,僅存的一些也散落在黃土中,原始的位置已經很難判斷。


秦國的兵工廠是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兵器製造業。工人從地下挖掘銅礦石。


在兵馬俑坑,軍事專家還是發現了一種配合作戰的範例。在輕裝的弩兵中,這個身穿鎧甲的士兵十分特殊,他手中是長矛一類的刺殺兵器。在射擊部隊中編制這樣的長矛手,是為了保護射擊手免遭衝到跟前的敵人傷害。從這些細節來看,秦步兵在專業化和協同作戰方面,很可能已經相當成熟。


根據兵馬俑的佈局來推測:兩千多年前的長平戰場,趙軍首先面對的是秦弩兵,緊接著就是秦步兵的衝擊。他們是秦軍真正的主力部隊。


司馬遷在中記載:兩軍初次交鋒,趙軍損失慘重。深知秦軍厲害的趙軍統帥廉頗,立即改變策略,全線撤退,憑藉有利地形,構築壁壘固守。秦軍久攻不下,又遠離國土,戰局反而開始對秦軍不利。


中寫到:秦人用反間計使趙王上當,以年輕的趙括代替了老帥廉頗。趙括到達前線後,立即改變部署,向秦軍主動進攻。而秦王也秘密換上戰國時最為傑出的軍事天才白起為秦軍總指揮。


當趙軍大舉進攻的時候,白起認為戰勝對手的機會已經來臨。經過周密的思考和討論,一個大膽的計劃誕生了。秦軍主力開始在長平東南的有利地勢上構築壁壘,與趙軍作戰的部隊依照白起的命令佯裝敗退。


趙括果然中計,率領趙軍主力離開大本營,進入了秦軍的口袋陣。


在夜幕的掩蓋下,兩支揹負使命的秦軍悄悄地離開了營壘。一支25000人去斷趙括的後路。另外一支5000騎兵直奔趙軍大本營。這是一個相當冒險的決定,兩支部隊要麼全軍覆沒,要麼徹底改變相持局面。


今天,這條將整個長平谷地一分為二的河流仍在流淌,當年包抄趙軍的秦軍,就穿過了這條河流。


然而,軍事專家對這兩支秦軍部隊一直迷惑不解。25000名奇兵屬於哪一個兵種?5000名秦國騎兵究竟如何作戰,這一切都沒有人確切地知道。


2000多年後,在坑,考古人員發現了秦軍的戰馬。專家測量了100多匹陶土戰馬的身高,驚奇地發現:所有的戰馬高度都統一為 133 釐米。史書上說:秦軍選擇戰馬的第一個條件是馬的高度必須達到5尺8寸,5尺8寸正好是今天的133釐米。看來,秦人對戰馬的選擇十分嚴格。


書上也有所記載,說秦馬好,好到什麼程度呢?說:“探前蹶後”。前蹄子往前一拔就是探前,後蹄子往後一蹬,就是蹶後,“探前蹶後,蹄間二尋者不可勝數也”就是前蹄子和後蹄子之間,一縱一丈六,一縱一丈六,這樣的馬多得很,數都數不清。


多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趙國是創建的第一個國家。但是,這個倉促地結論忽略了秦人的一段歷史。


三千年前,秦人的祖先生活在今天甘肅東部的高原,那兒草場肥沃,最適宜養馬,秦人就是以養馬而起家。


早期秦人與遊牧部落雜居,為了對抗牧人剽悍的騎士,秦人組建了自己的騎兵。這很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騎兵部隊。但是,秦國的騎士在哪裡呢?


在這個仍然覆蓋著黃土的大坑下面,就肅立著一支完整的秦國騎兵部隊。


這就是秦國的騎士:他們身材修長、裝束簡潔,獨特的皮帽緊緊地勒在下顎上。專家發現,和趙國早期的騎兵相比,秦軍的馬鞍先進了許多,它的兩頭微翹,已經有了現代馬鞍的雛形。但是,一個最關鍵的發現是:秦騎兵仍然沒有馬鐙。


在沒有馬鐙的戰馬上,騎士無依無憑,要全力保持平衡。馬鐙使騎士可以騰出雙手,用來攻擊敵人。但沒有馬鐙的秦騎兵究竟如何作戰呢?


從考古挖掘看,專家們在騎兵縱隊中沒有找到適於馬背作戰的長矛和戰刀,卻找到了箭頭、弩這樣的遠射兵器,秦軍騎兵竟然是用弩在馬背上作戰,確實有些出人意料,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正是騎兵處在發展階段時的形象。


可以相信,在長平戰場上,直撲趙軍大本營的五千騎兵還無法像後來的騎兵一樣,揮刀舞槍衝擊敵人。他們的任務很可能是監視趙軍大本營的動靜,襲擊趙軍運送糧草的後勤部隊。


然而,秦人深知作戰中配合協同的重要性,在厚厚的黃土下面,這支秦國的騎兵部隊井然有序。他們四騎一組,三組一列,八列共108名組成一個縱隊。考古證實:秦騎兵已經具有非常嚴密的組織,這是迄今人們所知道,中國最早的騎兵編隊。


,因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機動能力,騎兵部隊在秦軍中已經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攻擊力量。,5000秦騎兵最終截斷了趙軍的糧道,為徹底包圍對手發揮了關鍵作用。


山西省的高平縣,這個村莊叫三軍村。兩千多年前,趙軍的統帥部就設在這裡。趙軍被圍後,立即建築工事,等待救援。這時,司馬遷寫到,秦軍統帥白起並不馬上發起總攻,他準備用更加殘酷的辦法削弱對手的戰鬥意志,白起圍而不打,只出動輕兵反覆襲擊、折磨被圍的趙軍。


圍困持續了46天,在那悲慘的日日夜夜裡,在成群飢餓疲憊的趙軍士兵中反覆衝殺的秦軍輕兵,究竟是什麼部隊呢?


在眾多的陶土戰士中,有這樣一群,他們手執戈矛,沒有任何防護鎧甲,是典型的輕裝。在槍林箭雨的戰場上, 這種裝束的戰士不是煉就了一身高超的格鬥技術,就是擁有非凡的勇氣。一些軍事專家認為,這些戰士很可能就是司馬遷所謂的“輕兵”。但是,其它專家有不同的看法。


在第二個俑坑,騎兵部隊的邊上,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戰車的殘跡,但是,當探測結果全部出來的時候,專家們卻頗感意外。


在秦的時代,車步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戰方式。在龐大的戰車後面,總有步兵跟隨,進攻時車步總是一齊向前推進。車弛卒奔的作戰方式曾經風行一千多年。


但是,這兒的探測結果卻完全不同,在厚厚的黃土下,埋著一支純粹由64輛戰車組成的部隊。


這些戰車車體窄小,仍舊由四匹馬拉動。可以推想,由於沒有步兵跟隨,他們完全可以跟上騎兵的速度。戰車上的士兵配備著戈、矛等刺殺兵器,正好彌補騎兵無法近身攻擊的缺憾。


一些專家認為,襲擊被困趙軍的輕兵,應該就是這種獨立戰車,將趙軍一分為二的25000名奇兵很可能就有這種獨立戰車部隊。


趙軍主力在長平被圍的消息傳到咸陽,忐忑不安的秦昭王喜出望外,他立即親自趕赴前線,將15歲以上的男子悉數徵召,組成一支大軍。這支臨時拼湊的秦軍從戰場的兩翼,一直插到趙軍大本營背後,徹底切斷了全部趙軍的後路。


趙軍統帥趙括終於意識到,形勢已經極度危險,他把部隊分為四隊,拼死突圍。司馬遷沒有提趙括是向哪個方向突圍,合乎邏輯的推測應該是,向趙軍的大本營方向,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趙軍必須闖過一關,就是那兩萬五千奇兵,正是他們,關閉了趙括與大本營守軍會合的鐵門。


可以想象,在整個包圍圈上,這裡曾經發生過最為慘烈的戰鬥。這“絕趙軍後”的秦軍部隊,如果沒能頂住趙軍的拼死突圍,這場戰爭的結局或許會改寫。此時,除了士兵的勇敢,沒有什麼比精心組織的軍陣更有效了。


在這個凝固的地下軍團,6000多個兵馬俑組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秦軍軍陣。排列在軍陣最前面的是三排弩兵,他們是整個軍陣的前鋒。在軍陣的最後面也有三排弩兵,至今還埋在地下,他們是整個軍陣的後衛。


軍陣的最後邊有三列橫隊,其中有一列是面朝後的,為什麼要這樣佈置呢,它防止敵人從背後襲擊。


在軍陣的右翼,有兩列士兵,一列朝前,另外一列面牆而立。在左翼,也有一列士兵面目向外,虎視眈眈。這樣佈置是提防大軍的左右兩側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些面壁的士兵正是整個軍團兩翼的護衛隊。


有前鋒,有後衛,有兩翼,在這四面的圍繞之下,中間是個龐大的軍陣的主體。


這是由38路縱隊組成的主力部隊,步兵和戰車相間交錯,浩浩蕩蕩、氣勢磅礴 。


它是個屯聚的陣勢,他沒張開,兵書上曾經講了,說這個堅若磐石,一旦展開,如萬弧挺刃,好像一個刀一樣一下挺開來了。


這是古代戰爭史上極其經典的軍陣範例,它進可以攻,無堅不摧;退可以守,固若金湯。在這樣的軍陣前,趙軍難逃厄運。


這個村莊叫白起堡,傳說是當年秦軍統帥白起的指揮部,作為最高統帥,白起怎樣指揮他那龐大的軍陣呢?秦軍投入到長平的總兵力在五十萬以上,即使在一個局部戰鬥中,恐怕也有成千上萬的士兵。


古代兵書上說,軍隊是靠擂鼓和鳴金來指揮作戰的,考古學家在兵馬俑軍陣的指揮車上果然發現了指揮工具。可惜,革制的鼓早已腐爛,但這個青銅鐸留了下來。兩千多年前的秦軍戰士,就是聽著它的聲音從戰場撤回。鳴金是收兵,而擊鼓,則是前進。各級軍官根據旌旗的指示改變擊鼓的節奏,士兵們根據節奏行動,這樣,在指揮官的意志下,成千上萬的士兵作為一個整體進退攻守,互相配合。


在長平戰場,戰爭已經進入了最為慘烈的階段。四十萬趙軍被秦軍死死圍住,四次突圍均告失敗,斷糧已將近四十多天,傷兵的慘叫和哭聲瀰漫四野,活著的人把傷者殺死吃掉,秦軍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發驚恐不安。絕望象瘟疫一樣蔓延。這,正是白起所期望的。


在高平的谷地,有一個圍城村,當年趙國的士兵很可能被秦軍圍困在這一帶,絕望中的趙括挑選了精銳的戰士,準備做最後一博。


可以想象:當年亡命突圍的趙軍,正是撞在了秦軍無堅不摧的軍陣前,這是一架真正的。


萬弩齊發,趙軍一個個倒下。統帥趙括就是在最後一次突圍中被射死。殘餘的士兵驚魂未定時,青銅戈矛組成的方陣已經像一座座城一般壓了過來。絕望的趙軍最終被秦軍徹底摧毀。


兩千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激戰早已化為司馬遷筆下簡約的描述。


40萬受盡折磨後向秦軍投降的趙軍,被白起全體活埋。


在古戰場的遺址上,考古學家們發現了成堆的白骨。屍骨的邊上還遺留著士兵們的兵器和隨身攜帶的錢幣。這是古代戰爭史上最為悲慘的一頁。


這場前無古人的大戰,震驚了山東六國。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其它諸侯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秦統一中國的腳步。


結束後的那一年,一個嬰兒出生了,他就是未來的秦始皇。


引子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為什麼許多最偉大的軍事工程都出現在秦始皇的時代?而且,集中在秦統一中國前後短短的十幾年當中?或許,只有追隨秦始皇那支無敵軍隊的足跡,才能找到答 案。


二、關山飛渡


公元前219年,在遙遠的南方,今天廣西的桂林一帶,一支秦國軍隊正在這裡駐紮。


在指揮部的營帳裡,秦軍統帥屠睢給遠在咸陽的秦始皇寫信:皇帝陛下,戰事進展順利,嶺南之地不日即可歸附,天下即將一統……


兩年前,中原六國相繼滅亡,黃河和長江一帶已經併入秦國的版圖。但是,南方珠江流域的大片土地仍然飄搖在外。秦始皇一聲令下,50萬秦軍起程南下,大軍沒有遇到抵抗就迅速推進到桂林。


然而,戰爭的進展開始超出屠睢的意料。頑強的土著人神出鬼沒,他們白天躲藏,晚上出來偷襲秦軍。加上叢林中瘴氣瀰漫,毒蟲遍地, 遠征的秦軍將士疲憊不堪,經常在昏睡中被突然出現的對手殺死。戰爭久拖不決。


最為可怕的事情終於發生了,軍中糧食即將枯竭,飢餓不僅在蠶食秦軍的戰鬥意志,也在摧毀帝國征服南方的野心。


從北方的糧倉到南方前線,秦軍的後勤保障主要依靠陸路運輸,然而,叢林茂密、山高水遠,未開發的南方令秦軍的後勤保障變成一場噩夢。


在越人的一次偷襲中,最高統帥屠睢也被殺死,整個秦軍陷入恐慌當中。


史記記載,秦始皇焦慮萬分,他親自趕往南方,一直到了湘江一帶。秦始皇明白:要結束南方的戰爭,就必須解決軍糧運輸問題。


在今天廣西的興安縣,有一條看起來十分普通的河流。2000年以來,生活在這裡的人在河上行船、用河水灌溉。但是,有多少人知道:這條叫做靈渠的人工運河,是北方船隊由長江進入嶺南的惟一通道。


在那場曠日持久的叢林戰之前,長江和珠江之間沒有河流相通,50萬秦軍的糧草只能依靠陸路運輸,軍糧根本就無法保障。當秦始皇心急如焚時,一個叫史祿的人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


在湘江和灕江之間修一條運河,打通南北兩大水系。船隊從巴蜀一帶的糧倉出發,進入長江的支流湘江,再通過這條運河到達珠江的支流灕江,後勤物資就完全可以用水路送到。


這是一個驚人的創意。當時長江和黃河已經溝通,這意味著,從帝國的都城咸陽上船,就可以直達廣州。但是,秦人面臨著巨大的工程難題。


湘江和灕江之間直線距離僅4.8公里,但兩江高低相差幾百米,運河開通,渠水將狂奔而下,根本無法行船。


今天,已經沒有人知道靈渠最初的設想如何產生,也沒有人清楚秦人如何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這一工程。然而,它確實是一個奇蹟.2000多年前,這條33公里長的運河開通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內河運輸網。


靈渠建成後,糧食運輸暢通無阻。第二年,秦軍就平定了土著人的反抗,帝國的疆域一直拓展到了南海之邊。


平定了南方之後,匈奴人就成了秦軍最後一個對手。北方草原上的這個遊牧民族對中原文明一直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當秦軍在南方奮戰的時候,匈奴人越過了陰山腳下的黃河, 直接威脅秦帝國的都城咸陽。


公元前215年,大將軍蒙恬揮師北上,秉承秦始皇的旨意,去解決匈奴問題。但是,30萬強悍的秦軍並沒有立即與匈奴騎兵決戰,而是停在了年久失修的長城邊上。


春秋戰國時期,為了抵禦匈奴人的侵犯,北方的秦、趙、燕三國都陸續在邊界上修築過長城。在今天甘肅省的臨洮縣,這段古長城就是在秦始皇之前100多年的秦昭王所修。 從秦長城向東北,經過一大片未設防的黃土溝壑後,就是已經滅亡的趙國曾經經營了幾百年的長城。這條長城時斷時續,早已破敗不堪。達北部邊疆以後,三十萬秦軍的任務就是維修、改造破舊的長城。


秦軍和匈奴人周旋了幾百年,蒙恬家族幾代人都是秦國的戰將,他應該非常瞭解與匈奴作戰的艱難。


匈奴是遊牧部落,他們居無定所,往來如風。不知什麼時候,會突然聚集成一支兇狠的軍隊,轉瞬間,又變成散落天邊的牧民。匈奴人是游擊戰的高手,如果秦軍倉促出擊,匈奴騎兵會避開鋒芒,繞到別處大肆搶掠,甚至兇猛攻擊秦軍的後方。而秦軍勞師遠征,尋求決戰而不得,曠日持久將無法忍受。


在這種情況下,蒙恬選擇了長城戰略。秦軍修建的長城,並不只是一堵牆而已。長城不僅用於防禦,蒙恬改造過的長城是一個可以進攻的體系。


長城的首要作用是預警。這些最高處的烽火臺就是了望哨,為了提前預警,有些烽火臺甚至遠遠突出於長城之外。


在長城沿線,秦軍修建了許多由堅固城牆圍起的小城,這裡是戍邊軍民的居所,也是長城工事上的戰鬥支撐點。


在離開長城有一定距離的後方,秦軍又修築了屯軍要塞,這些要塞既能夠容納眾多的軍隊,又可以囤積大量後勤物資。在出擊匈奴時,就成了大部隊的前進基地,也是長城防線的戰略縱深。有了這套體系,部隊就避免了無依無靠的野戰。


一年多以後,蒙恬大軍基本上完成了長城的維修和改造,與匈奴騎兵開戰的時機到了。


以長城為依託,裝備先進的秦軍只用了一年,就打敗了匈奴鐵騎,匈奴人退到了大漠深處。


深切體會到長城戰略價值的秦始皇,從此開始大規模地修建長城。秦帝國從內地徵發了100萬人,沿著5000公里長的北部邊疆,展開了史無前例的國防工程。施工多在蠻慌偏遠之地,《史記》記載:民夫的屍骨填平了溝壑。


西起臨洮,東至遼東,一條萬餘里的長城橫貫帝國的北方,秦人締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巨大的軍事工程。


在反擊匈奴的戰爭中,儘管有長城的依託,秦人仍然在後勤保障方面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專家推測:平定南方的戰事耗盡了巴蜀的糧倉,而關中平原保障都城的糧食是不能調用的,因此,供應北方軍隊的糧草主要來自於山東半島。從那裡到北方草原,直線距離1000多公里,運糧的隊伍要兩次穿越太行山、至少三次渡過黃河。


史書上記載:從出發地到目的地,平均每消耗192石糧食才能剩下一石供應軍隊。


為了向前線輸送糧草,成千上萬的民夫死在了路上。然而,草原深處的匈奴人並沒有消失,他們隨時可能會再次南下。攻打匈奴的戰爭,後勤運輸之艱難,很可能令秦始皇印象深刻。作為帝國的決策者,他必須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秦帝國滅亡後100年,史學家司馬遷遊歷到了中國的北疆。這個偉大的學者被一條鋪設在崇山峻嶺之上的大路深深地震撼了。他在史記中這樣描述:直道通衢,塹山堙谷。司馬遷看到的是一條開山填谷的筆直大道。


這就是秦始皇的徹底解決方案:秦直道:兩千多年前的軍用高速公路。


在今天陝西省北部的大山中,直道的遺蹟依舊清晰可見。


直道所過之處,地勢險惡、人跡至今罕至。但它劈山填谷,甚至越過海拔1800米的子午嶺而不迴避。2000多年後,悽悽黃草下時隱時現的古道,仍舊讓人感受到秦人的意志。


道路的修築實際上就是在山上夯築的,用黃土夯築,夯的非常結實。現代人都難以想象。


由於夯築得十分結實,直道上樹木至今也無法成活,只有這些生命力頑強的野草能夠在表面生長,在某些地段,汽車仍然可以行駛。


為了證明史書對直道的描述,歷史學家對道路遺蹟做了勘測。


從帝國的都城咸陽開始,直道綿延向北,一直通到大漠深處的九原,全長700多公里。它令人驚訝的程度絕不亞於長城。


在內蒙古包頭市的西邊,這座古城遺址就是直道最北端的終點,秦九原城。當年的九原是帝國北疆的軍事重鎮。軍需物資從這裡再分發到帝國北部修建和守衛長城的軍民手中。


700多公里長的直道,為秦帝國迅速投放部隊、及時輸送糧草,提供了最為有力的保障。北部邊疆一旦有事,專家估計:騎兵部隊三天三夜就可以從咸陽趕到九原,中央go-vern-ment在一週之內就能夠基本完成從軍隊調動到後勤供應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直道是一條名副其實的軍用高速公路,2000多年前,這是隻有秦人才能修造的軍事工程。


1986年,在甘肅省天水市附近的一片原始森林當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古代的墓葬。墓葬中出土了七塊沾滿泥土的木板,這是中國發現最造的木版地圖。專家認定這是秦國一個縣的行政區劃圖。如果秦人有一定的大地測繪技術,這些地圖至少要符合定量製圖學的六個標準。


考古發現,這些地圖屬於一個軍馬場場長所有。地圖在古代中國常常屬於國家機密,一個軍馬場場長不可能擁有與帝國的軍事工程有關的地圖。從這些地圖上,我們仍舊無法推斷秦人是如何進行工程測繪的。但是,我們可以相信:秦人必定擁有一批超越時代的工程人才。


2000多年過去了,直道已經廢棄了很久,偶爾有一些兒童在當年的路面上跑過。事實上,直道只是秦帝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中的一環。


兩千多年前,這些洞裡插著圓木或石條,上邊凌空鋪著木板,這就是著名的秦棧道。修造在絕壁上的棧道,曾經穿越幾百公里的秦嶺山脈。


秦人有修路的傳統,但秦始皇是集大成者。在秦帝國統一前後,以都城咸陽為中心,秦人建立了那個時代世界上最發達的交通網絡。這個新興的大帝國控制的領土面積,是它的前人做夢都想不到的。這些四通八達的道路為南征北戰的秦軍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毫無疑問,秦人是修路的天才。道路和車輛是互相依存的,當年,奔馳在這些道路上的,除了趕赴前線的部隊,就是運送後勤給養的車輛,秦人的車輛製造技術又如何呢?可惜,秦始皇兵馬俑坑中的木製戰車已經朽爛,無法告訴我們更多的技術細節。


在秦始皇陵的邊上,發現了一個七八米深的大坑,其中有8匹破裂的銅馬和大量車輛附件,兩名駕車的馭手栩栩如生。這是兩輛曾經十分完整的青銅車。經過考古人員的辛勤努力,殘破的銅車馬終於恢復了原貌。


這兩輛青銅車是根據秦始皇生前的御用車輛仿製的, 除了大小是真車的一半之外,它們在結構和形制上跟真車一模一樣。青銅車的車輪做得十分考究,30根密集的輻條,分散了車身重量對輪圈的壓力,使得輪子既輕快又結實。


從側面看,輻條靠近車轂的地方明顯加寬,為的是加強輪子橫向受力的強度,很像今天的自行車輪。


車轂的加工複雜性令人印象深刻,它只有兩端和車軸接觸,而中間卻是一個鼓腹的空腔。


秦車的系駕方式令人驚訝,在西方,一直到公元8世紀,皮帶都勒在馬的喉部。高速奔跑的馬經常窒息而死。秦車的系駕方式就完全不一樣。


實驗顯示:用西方的系駕方式,兩匹馬只能拉0.5噸的重量;用中國的系駕方式,兩匹可以拉1.5噸。


從這兩輛青銅車來看,秦國的車輛設計和製造技術已經相當發達。車輛製造技術的完善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秦人為什麼在這個領域會遙遙領先呢?


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雙轅車模型,也是在秦人墓葬中出土的。與人類文明早期的單轅車相比,雙轅車只需一個牲口駕轅,系駕大為簡化,也更容易駕馭,雙轅車是車輛製造史上的一次革命。由於這個雙轅車模型的主人是一個普通秦人,專家推斷,雙轅車很可能已經在秦國普及。


秦人是一個對車輛極度迷戀的民族。不管是貴族或者平民,活著的時候以駕車為樂,死了也要帶上車輛陪葬。這或許可以解釋,秦軍的後勤運輸為什麼表現出眾。


世界歷史上,只有極少數的時代、極少數的人有機會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創造歷史。秦人一系列重大的軍事工程、覆蓋全國的道路網絡、製作精良的車輛,這些輝煌的成就共同塑造了一支強大的秦軍,而秦軍,創造了歷史。 希望對你有幫助


15速食小廚師


作為2000多年的一直使用中的主幹道,天天有人走,想長草?談何容易啊!有人扯什麼燒了的“熟土”和“夯實”,現在就是水泥路,隔斷時間沒人走,看看長草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