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常說的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有道理嗎?

用戶59138660557


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如果窮人說,要麼是腦子不夠用,要麼是自我安慰。如果這句話從富人嘴裡說出來,要麼是有危機意識,要麼是批判分家制度。

這兩句話,在任何時代,都不試用,也許體現了一些辯證法,但更多是對世事無常的一種看法。好比是當有人說滄海有可能變成桑田,聽著很有道理,但是誰信誰是傻子!

如果你相信滄海能變桑田,那你去承包一片海,你看看能帶來多大收益?


不得不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有一定合理性。

1,富人因為財產繼承製度,總是會有很多孩子互相分家,一代親,二代疏,三代四代是仇人。富人分家到第三代,家族內訌加劇,恐怕要不了別人來收拾,自己就先崩潰了。

2,富人如果沒有權力,多麼能發家致富也不過是等待屠宰的肥豬。明清兩朝,也確實會有一些富人被更大的富人傾軋,被官吏勒索,被土匪強盜搶劫綁票,這樣的事情,對於小富之家,一次就足以徹底敗落。

3,為富不仁多出敗家子,富人家因為孩子多,總有幾個不成器的。可是敗家子再敗家也只能敗一門一戶,整個家族被他敗光幾乎不可能。



窮不過三代,完全就是胡說八道!講幾個故事你就知道了。

我們家,在晉東南某村生活了近600年,我爺爺還曾自豪告訴我們家是楊家將後裔。可是,我所認識的祖宗,從來沒有一個有錢人!像我曾祖父那樣當過秀才,攢過幾個銀飾那已經算是有錢人了嗎?當然不是!這個窮村裡比他有錢的還有好幾個!我爺爺不識字當了木匠,我爸爸60後識字還是當木匠、農民工,我也許還好點,工薪階層一個。(去採訪一下農民工,祖上有沒有闊過的人)

我老婆家,祖上在豫北,玄祖父那一輩子賭博敗光家產(估計本來也不多),逃荒到晉南。曾祖父、祖父、我丈人,祖祖輩輩都是農村的老實人,除祖父當過正式工,從來沒過過寬鬆日子。

富不過三代?延續上百年的富人家族多了去了!


傳承延續超過千年的大家族,中國歷史上又很多。

孔子後裔,延續了2000多年,到現在已經有孔子80代傳人了。

張良八世孫張道陵在東漢創立道教,這一脈非外姓不傳,到現在已經是60多代了。

清朝將領王翦的孫子王離的兩個兒子,一個兒子王元在蘇北魯南琅琊郡創立琅琊王氏,另一個兒子王威在山西太原創立太原王氏。這兩個士族,魏晉南北朝一直到唐朝,都有很高地位。

即便不說這些有政治權力的世家大族,即使是一般的商賈世家,也有傳承幾百年甚至更久遠的。

晉商世家中,傳承最淺的是祁縣喬家,喬致庸是祁縣喬家第三代,爺爺喬貴發傳下來的事業在他這裡更加發達。喬致庸的女兒喬映霞也是出類拔萃的商界女傑。喬致庸的孫輩雖然不是名滿華夏,但中產小康以上的水平,肯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另一個晉商世家榆次常氏,更是輝煌,從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七代,沿襲一百五十多年。

和祁縣喬家同在祁縣的渠家,則是從元末民初開始發達,渠敬信、渠於信、渠忠信三兄弟,到清末,渠家後人渠源楨先後與他人合資開設了“百川通”票號、“存義公”票號、“長盛川”票號,並獨資開設了“三晉源”票號、“匯源通”票號。山西的保路運動,渠家也是多有參與。

當今社會最奇怪的事情——富二代大部分比窮二代更努力!


進入現代以後,常態成了富二代大都比窮二代更努力!

富二代因為見識過更多大場面,格局更大,更知道自己以後的路能走多長,所以更努力。我們所熟悉的王思聰、孟晚舟、嚴昊、汪小菲,這些人比起他們的同齡人,要努力的多。

反觀有些窮二代,努力上沒有辦法和富二代看齊,生活享受上卻要和富二代攀比。看著腦殘的偶像劇就以為自己是劇中的高顏值高收入高消費的三高人群了,看個直播就能把自己工資一多半打賞進去。


歷史知事


富不過三代。上代富,條件優越,孩子往往養尊處優,怕吃苦怕受累,遊手好閒,守不住家業,第二代還可以,第三代就會坐吃山空,敗光家業,成為窮人。我村有一閆姓人家,上個世紀初家裡田地上千畝,僱傭的長工短工'丫頭傭人等一大群,用現代話說就是土豪。第二代孩子守住了家業,到了第三代,就開始衰敗了,兒子不正幹走外門斜道,賭博成性,女兒跟一個短工私通,生了個孩子埋進了馬糞堆裡,從此家業一敗再敗。現在閆姓都消失了。因此,窮富並不是絕對的,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


落英鄉間


我覺得這句話應該過時了。



窮不過三代,我們國家貧富差距還是很大,比如說有錢人,有錢到自己都不懂有多少前錢,窮人書還是讀不起(目前我們國家正在努力改變這一狀況)說一下我們家我爺爺說農民,我爸是,最後我爸努力供我讀書,而我們農村出來的孩子,無論說是基礎,還是文化,都不比不上城裡孩子。我們農村孩子是上初中才學英文,城裡小學就開始了,有些人就覺得你可以後天學習啊。這我也知道,但是很多東西我們農村根本不知道,城裡可以請家教,我們資源有效。(我本身也有原因,因為家裡人希望你能夠早點出來,總是受到鄰居說某某還不初中畢業,工資多少多少的)所以窮就繼續窮。



福不過三代,我覺得說扯淡。有錢的孩子能夠獲得更多資源,獲得更多發展機會,你有更多資源,那你就會往更好方向發展,有那個人願意低別人一頭啊。



所以我覺得當你可以翻身時候,你就會往更高方向前進。


小唐下鄉


標準的說法是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世。

這個說法是對比我們比較近時代(主要指明清)的古代農村社會現象的總結,站在當時的角度還是相當有道理,但對今天的借鑑意義不大。

富不過三代,主要有兩方面因素。

一是財產繼承製度,我國古代的財產繼承製度傳統是諸子均分,明清時代也是如此。富裕家庭有經濟條件讓更多孩子活到成年。同時富人除了正妻,還會有妾室甚至婢女為其生育子女,一個富人死後其財產可能會被分成很多份,幾代人後肯定一部分後裔就淪為普通平民。

二是財富和權力密切相關,自身沒有功名官身或者和官府的密切關係,富人的財富其實很不穩固,被更強大的勢力巧取豪奪是概率很大的事件。而功名官身或者和官府的密切關係,傳承給後代比財富難度要大得多。

兩種因素疊加,明清時代一個農村的富人,幾代人之後,還能多數後代仍舊是富人的概率並不是很大。

而能穩定傳承的群體,如宗室勳貴之類,離普通百姓太遠,不適合作為生活經驗的一部分。

窮不過五世,同樣有兩方面因素。

一是雖然傳統上重男輕女,但窮人的絕戶概率是非常高的。明清時代農村窮人娶妻比今天農村小夥子娶媳婦難度還大的多。重男輕女和窮人的經濟條件有限,養不活太多子女,溺死女嬰的現象很普遍,造成很誇張的男女比例,比今天的男女比例更誇張。富人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男女不平衡加上一個富人能佔有多個女人,窮人男性有很大比例一輩子去不上老婆,沒機會有後代。窮不過五世的第一層含義是,窮人大概率幾代人後絕後,沒有繼續窮的資格了。

(妻妾成群的富人)

二是唐宋開始,中國社會的階級流動性相對較好,而另一方面是生存競爭的殘酷。一個窮人家庭能夠傳承五代還沒有絕戶,必定有些過人之處,這麼長久的時間內遇到點機會並且能夠抓住機會提升自己家庭的社會地位,概率不小。


仁勇校尉


這句話放在以前是有一定道理的。主要由於以前我國以農業生產為主,經濟發展落後,窮人家的孩子只要肯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可以慢慢積累財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可以擺脫貧窮。富人家的孩子一般養尊處優,好吃懶做,早晚會把家底給敗光。

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句話放在現在不是特別適用。現代的社會出現了階層固化,底層上升的渠道越來越窄,窮人家的孩子想要實現逆襲的機會也越來越渺茫(排除個別天才)。

首先,窮人家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窮人家的孩子從小開始的生活條件、教育條件和富人家孩子相比就差很多,好多窮人家的孩子由於承擔不起上學的費用,好多輟學後在家種地或外出打工。而富人家的孩子從小上貴族學校、請私教、長大了出國留學,接受的是精英式的教育。由於生活環境和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窮人家孩子和富人家孩子長大了在能力方面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其次,富人家的孩子父母給積累了大量的資本和人脈,而窮人家的孩子得需要自己去奮鬥。舉個簡單例子,現在窮人家的孩子即使大學畢業了,得需要靠自己的能力去找工作、買房,要是在北上廣等大城市,要不一輩子買不起房,要不還一輩子的房貸。而富人家的孩子畢業後可以靠父母積累的人脈關係去找工作或是創業,成功相對容易,如王思聰拿著父親給的5個億賺了40個億。

雖然現在窮人家的孩子上升的渠道變窄了,但是還應該靠自己的努力去拼搏,像王寶強一樣,實現底層到上層的逆襲。


首都農業人


“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這句話是過去城鄉的坊間語,不僅農村人說,城裡人也說。與之配套的坊間語,還有“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風水輪流轉”,“窮生勤,富生懶;勤生富,懶生窮。”等等。學過古漢語的人都知道,古語數詞的“三”,很多時候是虛數,而非實指,這個“三”,應該也是古漢語語序的餘緒。“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實際上與上面提到的配套語一樣,都是社會生活警語,鼓勵窮人勤勞致富,警示富人不可懈怠——沒有永遠的富足,沒有永遠的貧窮,勤勞和智慧的雙手創造一切,養尊處優,坐吃山空,重返貧困。



在漫長的農耕經濟時代,財富的穩定性極強,發家致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三代人的持續努力,一般不可能建起一個富家,除非異常情況。理想與願望成就人生,窮則思變,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積累財富,逐步脫貧,到三代致富,供子弟讀書,從耕讀傳家,甚至過渡到詩書傳家,並非不可能。而前人好不容易積累的財富,衣食無憂的後人未必珍惜,因為他們壓根沒有艱苦生活的體驗,養尊處優,會享受不會創造,甚至不會守家。好吃懶做,不會掙錢卻很會花錢,揮金如土,坐吃山空,家道式微,淪為窮人,甚至要飯花子也不好說。


家國同一理,開國皇帝骨骼強健,馬上征戰,打下江山,在一片荒涼的廢墟上,慘淡經營,勵精圖治,三代之後至盛世。而皇家的後世繼承人,久居深宮,骨骼退化,手短足小,精神一代比一代萎靡,經不起一般社會風雨,更不用說雪地行軍,最終在內憂外患中覆亡。歷史上長壽王朝的存在,在於後世的奮鬥不息,才使社稷輝煌持續時長。家族也一樣。我的家族,是一個古老家族。始祖為姜太公,世祖為章邯,秦末時家毀,漢初重建家園,詩書傳家,西晉末年、唐末、北宋末年三次南渡,三次北返。元代至正年間(1343年),時隔二百多年後,重返關中故里,主源詩書傳家,明代顯赫,清初家毀,之後家園重建,清代中期復為大家族,直至1868年末,家園再毀於亂匪,成為一般家道,但依然重視教育,家中男子,仍基本都是讀書人出身,而且氣質秉性相繼,有先輩之風。




一、在農村,我們常常聽過,窮則思變,而窮富之間的轉變不可一蹴而就,還需要量的累積!對於“三代”在我看來只是虛詞,畢竟在我國燦爛的文化裡,“三。六、九”都是虛數,不是實數。而是要告訴我們,富貴人都向往,但是幸福是自己奮鬥出來的,只有踏實努力,不畏艱難,終會成功。

二、富不過三代

在農村,俗話說“飽暖思淫慾”,家庭在富的人,只要思想上動搖了,把浪費和揮霍當成平常事,就算再富有也有廣廈將傾的時候!創業艱難,守業更難!更主要是人心的落差,如果人心在富貴的糖衣炮彈上,腐蝕了,就算家有千金,散盡,也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不要說三代,可能也就是過眼雲煙!

因此,我們對於貧富應用,辯證的思維去對待,貧時不忘發憤圖強;富時不忘人之根本,就如先人們所有,窮則獨善齊身,達則兼濟天下!


豬友巴巴


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就是說,沒有人會世世代代都是貧窮或者富裕的,“三”在這裡就是個虛指。在農村經常用來激勵人們,要發憤圖強就能改變命運。這句話也不是完全沒道理的。

以前的農村,那就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其實誰不想有個美好的童年。直到現在農村人和城市人,這兩個還是被人津津樂道。其實住在城市並不代表就高人一等了,但事實上也就是家庭教育的關係。農村的孩子,從小就接受自食其力這種思想的灌輸。因為大多農村家庭沒錢沒勢。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命運。

在農村,父母都很直接,他們不會溺愛自己的孩子。回想起小時候什麼沒做過,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去地裡割草、收麥子、掰玉米、挖紅薯等等。也正是因為種種經歷讓農村孩子更加獨立堅強,能夠走的更遠,這樣看來窮不過三代還是有些道理的。


而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家庭,之前受苦過來的父母大多不願意讓孩子再受自己曾經受過的苦,即便是現在還在奮鬥中的農村家庭出身的孩子,哪一個不是為了讓自己過好點,讓父母過好點,讓自己的孩子過好點。因此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從小受的苦都很少也就是所謂的在蜜罐里長大的孩子。所以說富不過三代,不過這句話放在以前我是信的 ,但現在要重新看待這個問題了

現在富裕點的家庭更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估計很多人也發現了,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思想如果跟不上很容易就被淘汰了。很多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反而很努力,並且還有天生的優質資源。所以富不過三代這句話,放在現在不是特別適用,所以農村貧窮家庭的孩子更應該加倍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最後問下大家對於“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這個問題有什麼不同看法嗎?歡迎留言討論。


農村小辣嬌


“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 這句話不僅僅是農村人說,城裡人亦然如此說。

這句話的正解是:

一個家庭 ,這一代可能是比較貧窮,因為貧窮 所以這代人了就比較 吃的苦、 受的累,有一種不服輸的 志氣,就很努力的去拼搏 、去奮鬥。很多事情就是因為敢於拼搏和奮鬥才取得了不斷積累的財富, 逐漸有了一定的成功,經過幾十年的奮鬥, 就會變得富裕,成為富人的階層。

由於經濟物質的富有,人奮鬥上進的心慢慢的也就 淡了,尤其是在對子女的要求方面,一般家庭養育子女都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受累,想把最好的給予孩子,就養成了第二代的吃苦精神、奮鬥 精神比之第一代會淡化很多,但是父輩的努力精神還會留存在子女的頭腦之中,所以一般來說子女輩還可以守住父母的家業。等到子女又養育了子女,子女本身漸漸淡化的這種上進奮鬥精神,不會再傳遞給自己的子女 ,於是第三代的孩子 創業奮鬥的精神上進心會更加的淡化,更多了一些享受生活的 意思。再大的家業再多的資產 如果沒有 創新或者是進步,那終有 消費完的那一天。在孫子輩已經 家產 消耗差不多的時候,他也會成家 也會養育子女,他的子女稍長又不甘於貧窮、不甘於平庸,於是重新發揚那種艱苦奮鬥 、不服輸的精神,於是再經過幾十年的奮鬥 又重新 成為富人。

貧富是一個輪迴,可以說是歷史上總結下來的一種規律,這中間主導者是人,人受制於家庭教育觀念 個人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 “富不過三代,貧不過三代”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裡的三代並不是說絕對的三代,它的意義延伸起來是說明了一種貧富變化的規律,猶如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失而復得、得而又失,它實際上是一種生活哲學的認識。不同的人對這個認識不同 ,所以也會有不同的作為和想法。


快樂庭院


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其實與“坐吃山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等經典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當然也許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

從古到今有好多這樣的例子。就拿現今的富二代來說吧。很多企業家都是在90年代下海經商得到的機會和經驗,慢慢發展,積累財富變成了富一代,而且這些企業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是白手起家,為了生存,為了自己的夢想拼搏過來的。在創業的過程中,雖然說國家政策給了好多機會和條件,但是他們一步一個腳印也是走了很多彎路,經歷過很多挫折才得到了今天的財富,他們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有些富二代,本來就含著金鑰匙出生,依靠著父母打拼下來的產業肆意揮霍。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掙錢的辛苦和不易,也不知道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富二代的成長軌跡沒有經歷過風風雨雨,他們沒有父輩們精明的頭腦和堅韌的毅力,再加上有些家庭對孩子的撫養和教導方式有問題,會導致他們在成年以後依舊一無所成,繼續啃老。可能還沒到三代就已經被敗霍光了。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富二代都是這樣。股神巴菲特的孩子就屬於自力更生型。這得益於巴菲特的教育方式,所有的財富都要靠自己的雙手來獲得。他的三個孩子的成長沒有依賴於父親的金錢,長大後自主創業,雖然都沒有繼承父親的產業,但是活得依然精彩。所以說農村人常說的“窮不過三輩,富不過三代”這句話還是挺在理的,但不絕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