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的日本政府是如何被北洋政府騙走一億四千萬的?

用戶68736147


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賠償了日本2.3億兩白銀,當時的匯率為1兩白銀≈1.5日元,換算下來等於3.4億日元。北洋政府從日本人手中借出來了1.45億日元,相當於賠款的40%以上。



日本人找著北洋政府借款

這個著名的歷史事件是《西原借款》,發生在1917年到1918年之間,當時的北洋政府首領是段祺瑞。

段祺瑞借款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當時的北洋政府太窮了。各地軍閥紛紛割據,南方又有孫中山的北伐運動,北洋政府的財政收入微乎其微,甚至很多政府的工作人員都開不出工資來。這一點在魯迅的文學作品裡也有提及。

段祺瑞上臺之後,看到入不敷出的財政收入憂心忡忡。恰在這時,日本人主動找上了門,表示願意借款給北洋政府。



日本人為什麼主動找北洋政府借款呢?

說起這件事,日本人確實太精明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之後,再也沒有列強入侵貧弱不堪的中國,這是為什麼呢?

實際上,20世紀之後,列強發現了一個不用動刀兵就能侵略的模式,那就是列強通過財團放高利貸,然後逐步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比如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就通過借款的方式控制了中國的關稅和鹽稅。這種方法不用動武,而且快捷有效。



嚐到甜頭的日本很快準備再來一次。而且由於一戰的影響,日本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有大量的閒置現金,正好可以利用起來,加大控制中國的力度。

找上門的買賣不是買賣,既然你找著我貸款,那麼貸款的條件就必須要寬鬆一點。因此段祺瑞向日本的貸款沒有手續費,也沒有佣金。當然抵押還是有的,北洋政府的抵押為東北吉、黑兩省金礦、森林及鐵路等權益。

最終,段祺瑞通過8次向日本貸款了1.45億日元。



段祺瑞和蔣介石的賴賬

事實上,《西原借款》從一開始段祺瑞就沒有想還。《北洋人士話滄桑》中記錄了一段馮國璋和段祺瑞的對話;

馮國璋知道段祺瑞的鉅額借款後問段祺瑞將來怎麼還上,並且說段祺瑞應該慎重一點。段祺瑞的回答是慎重一點是好的,不過咱們對日本也就是利用一時,等將來咱們國家強大了,一瞪眼全拉倒。

段祺瑞的方法簡單粗暴。當然還沒有等國家強大起來,段祺瑞就下臺了,軍閥混戰的時代就來臨了,日本人一時間也不知該如何處理借款的問題了。



1927年,國民政府取代了北洋政府,日本人又看到了要回貸款的希望。於是派遣了日本駐華公使佐分利貞男帶著當初的協定向蔣介石討債。

蔣介石玩的更狠,直接派人把當初的借款協議偷走了。佐分利貞男因為無法向日本政府交代,在巨大的壓力下自盡了,《西原借款》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我是越關


西原大借款,日本原本小算盤打的很好,但是被段祺瑞和老蔣給坑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列強陷入一片戰火中,一時間無暇東顧。此時日本朝野上下視之為一口鯨吞中國的“天佑之機”,以進攻青島德租界名義進攻山東(德國收到日本開戰書後宣佈將青島歸還給北洋政府,但日本拒絕承認,並威脅袁世凱不許接收),日本除佔領青島外,還沿膠濟鐵路進逼濟南,還向袁世凱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然而日本的侵略行為激起全中國上下的一片憤怒,日本自清末開始經營打造的“中日親善”面孔蕩然無存,甚至北洋政府內部的親日派也對日本如視虎蠍。與此同時,日本雖然軍事和政治上非常強硬,但是卻對戰爭勝利沒有必勝把握,即使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內部也沒有完全分裂,依然有一定實力,強行軍事入侵還必然會激起全中國的反抗,並且英國拉攏還未參與世界大戰的美國聯合向日本施壓。

這邊軍事上投鼠忌器,但此時,中國上下全面爆發的“抵制日貨運動”沉重打擊日本在華利益,這次抵制日貨運動,不僅中國消費者不購買日貨,商人不與日本商人進行商業往來,甚至日本在華企業的中國僱員也進行罷工。日本在華利益損失非常慘重,對華出口銳減52%,國內利益集團對當時大隈內閣非常不滿。特別是山縣有朋等元老派對其很不滿意,最終在1916年10月,大隈重信倒臺,寺內正毅組閣。

寺內正毅吸取教訓,一改對華咄咄逼人的策略,以“日中經濟提攜”為幌子,大打銀彈攻勢和經濟投資,緩和中日矛盾。同時政治上積極扶持代理人,其選定段祺瑞的皖系軍閥為理想代理人,給予段祺瑞大量借款,支持其武力統一(實際上日本也有希望挑起軍閥間內戰,自相殘殺的成份在裡面)。

由於當時日本在中國名聲已臭,以日本政府名義提供借款,段祺瑞也不敢接,所以這筆錢和合同,寺內正毅是指派其代理人西原龜三的名義簽訂,由日本興業銀行、臺灣銀行和朝鮮銀行交付。這就是後來的“西原大借款”,即交通銀行借款兩次,一次500萬日元,一次2000萬日元;有線電信借款2000萬日元;吉會鐵路借款1000萬日元;黑龍江吉林金礦森林借款3000萬日元;滿蒙四鐵路借款2000萬日元;山東濟順、徐高二鐵路借款2000萬日元;參戰借款2000萬日元。合計14500萬日元。

這次西原大借款,日本可以說是“大放血”,非常的優厚。一是利息低,7釐半或8釐的利息要比其他國家動則一分,甚至一分三低很多,而且這筆錢不用時可以放在日本銀行,銀行返還5釐的利息。二是抵押物代價較小,當時其他國家借款動輒要以關稅或鹽稅做抵押,而西原借款除了鐵路債券、有線電報財產和收入、吉林黑龍江兩省的金礦、森林做擔保外,其餘大部分是已形同廢紙的北洋政府國庫券作為抵押。

相比較之前大隈重信的明火執仗搶劫,寺內正毅的手法成功把自己的企圖隱藏在和善的外表之下。有線電報可以更好的控制中國的信息和情報,東北的鐵路債券和黑吉兩省金礦、森林可以鞏固日本在東北的利益。而開始深陷內戰的段祺瑞,對於這些代價更容易接受,也不容易引起中國的敵視。並且借參戰借款名義,派大量軍事顧問以幫助訓練的名義鑽進段祺瑞軍隊,加強了對段祺瑞軍隊的控制。所以寺內正毅曾得意地說,通過向中國借款,日本所攫取的政治、經濟特權“何止十倍於二十一條”。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到1920年的直皖大戰中,段祺瑞被直係軍閥曹錕和奉系軍閥張作霖聯手擊敗,被迫下野,皖系軍閥整體急劇衰弱,受美國和英國支持的直係軍閥開始主掌大局。日本一心謀劃的以段祺瑞來控制中國計劃落空,之後開始選擇奉系軍閥張作霖作為主要合作對象。

再到了1927年,北伐成功,北洋軍閥垮臺,國民政府“賄選總統之下的北京政府所借的外債概不負責償還”為理由,拒絕償還這筆錢,也不承認日本從這一系列借款中獲取的各項特權。日本派出特使佐分利貞男前去找老蔣,其當時身上攜帶有老蔣前往日本訪問時與松井石根、田中義一等人會談的密約。但是不想佐分利貞男突然在旅館內“自殺”,密約也不翼而飛,最終這件事情也就成為無頭公案。


五嶽掩赤城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日本人沒有被北洋政府騙走錢,而是被蔣介石賴掉了。

1917年段祺瑞為了編練自己的親兵對付不聽話的部下軍閥,搞了個《西原借款》,一共從日本借款14500萬日元。

當然,日本人不是做慈善,藉此得到了很多好處。

貸款的抵押物包括中國山東和東北地區的鐵路、礦產、森林等。

其中,僅僅膠濟鐵路鐵路一項,就為日本帶來巨大的利益。

日本從1917年開始正式擁有膠濟鐵路,由此掌握了山東的核心地區。

1920年段祺瑞徹底下臺,但這個協議仍然有效,日本人仍然藉此控制鐵路。

直到1923年1月1日,經過華盛頓會議協調的《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和中日兩國《山東懸案鐵路細目協定》,中國才以4000萬日元的鉅款贖回膠濟鐵路的所有權,但運營權利仍歸日方(必須委任日本人為車務長與會計長)。

寺內正毅曾得意地說,通過向中國借款,日本所攫取的政治、經濟特權“何止十倍於二十一條”。

可以說,《西原借款》是段祺瑞一生的汙點。

然而,了1925年國民政府成立,宣佈“賄選總統之下的北京政府所借的外債,概不負責償還”。由此,西元借款餘下的1億多日元,被蔣介石想方設法賴掉了。

日本雖不甘心,但到了抗戰爆發後中日債務也就不存在了,所有欠款煙消雲散。

所以,就日本來說,《西原借款》並不吃虧,對付腐敗的北洋政府撈到很多便宜。

但最終被南京國民政府賴掉,則是日本始料未及的。


薩沙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日本政府被北洋軍閥“騙走”一億四千萬的事情還是確有其事的。

這就是近代史上知名的“西原借款”。

1917年至1918年,段祺瑞政府先後向日本借了1.45億日元。由於這些借款多是通過一個叫西原龜三的日本人之手,所以這筆借款又被稱為“西原借款”。

西原龜三像

但是段祺瑞政府很快倒臺,中國之後的政府均不承認這些債務,因此日本這些借款可以說是雞飛蛋打了。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慘敗,賠給了日本白銀2.3億兩,約摺合日元3.4億,而西原借款,等於日本把中國賠的錢拿出來一部分返還給中國。

但是日本人真的吃了這個啞巴虧了嗎?

要知道,在國際政治上,這種借款多是附加條件的,而不少條件,是以隱蔽的手段營利的。

日本的這筆“西原借款”,當然也獲得了不少在華的政治經濟利益。

段祺瑞像

首先,段祺瑞政府將我國東北地區的鐵路、礦產、森林等權益大量出賣給日本,這些資源之後被日本大量佔取,成為日本攻佔東北,進而侵華的一個重要動力。

其次,段祺瑞政府因為拿人手短,默認一戰中戰敗的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讓給日本。這個條件讓當時作為“一戰”參戰國並取得勝利的北洋政府面子很不好看。巴黎和會上這個消息傳到國內後,立即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明明是段祺瑞出賣主權,日本是有的放矢,老蔣是概不承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