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飯付銀子時,如何判斷是多少錢?

駿馬說古今


在許多古裝劇中,都有這樣的情節,就是一些人吃完飯結賬的時候,放下一錠銀子就走了,可以說是財大氣粗、氣勢十足。但是,像這樣的場景,在古代的時候,應當不多見。


為什麼這麼說呢?

以明清時期為例,銀子作為貨幣流通,盛行於明清時期,而且,在明清時期,除了銀子,還有銅錢作為貨幣流通,並且,在市井之中,銅錢的使用率比銀子高很多。

在清朝時期,七品官員一年的正式工資,是45兩銀子,而銀子在明清時期價值也不相同,在清朝中後期,一兩白銀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也沒多少錢,合算下來,清朝一個七品知縣一年工資也不多,而普通百姓一年賺的錢就更不多了。



而且,如果是去吃飯的話,百姓很少會用銀子去付,大多都會使用銅錢,而飯店的商家定價也不會用銀子去定價,畢竟銀子是價值很高的一種貨幣,在清朝,不同的時期一兩銀子能換的銅錢也不同,大致是一兩銀子換1000文銅錢,甚至更多。


這樣的情況下,試想百姓去吃飯,比如說去飯店吃一碗麵,一碗麵在我們當下就是幾塊錢,在古代也不可能賣的太貴,用銅錢絕對能結算,犯不上用銀子去結賬。在魯迅先生寫的短篇小說《孔乙己》中就有描寫人們消費的場景: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

古代時期,人們一年也賺不了太多的錢,如影視劇中那樣動不動一頓飯就放一錠銀子,是不現實的,人們正常吃飯大多都會用銅錢去結算,這樣能算的很清楚,是多少文錢就是多少文錢。當然,也有使用銀子的,而商家對使用銀子結賬的,也來者不拒,畢竟銀子的價值比銅錢更高,商家不會跟錢過不去。


說與山鬼聽


首先,希望樓主不要被電視劇所誤導,認為古代中國人去吃飯都是用銀子,古代中國,從春秋戰國開始一直到清朝,民間主要商貿活動包括下館子吃飯都是以銅錢作為結算貨幣來進行的,如戰國時的刀幣,漢五銖錢以及後期的以皇帝年號鑄造的通寶。還記得魯迅對孔乙己吃飯的描寫就是17文大錢整齊排開,這裡的大錢其實也就是銅鑄幣,而這些銅鑄幣根據直徑大小來決定其面額,就和咱們今天的紙幣一樣,只是沒加阿拉伯數字,所以古代民間並不存在計量困難的問題。

其次,國家之間的貿易或者朝貢,在南宋之前,國家貿易或者朝貢都是用絹布絲綢以及銅錢來作為貨幣開展的,如北宋的檀淵之盟,南宋的紹興和議,都是給絹多少匹,給錢幾百萬。還有就是電視劇中動輒國君大悅,賞黃金白銀幾萬幾十萬,拜託,按電視劇套路,一個皇帝在位基本就夠把中國所有的黃金白銀挖個幾十遍估計都不夠他賞的,當然古代也有這樣的賞賜,這裡的賞賜,更多是以金價折算出的貨幣進行發放。

最後,在南宋以後,大量白銀通過外貿流入中國,而同樣要注意的是同時期中國紙幣的出現,從此後的元明清三朝,黃金白銀更多的是作為國家紙幣和小額銅幣的擔保品存放在國庫,很少在基層百姓中流通,如明朝中期,一兩銀子等於1000文,而後期也是一兩銀子等於1500文,所以,如果是在古代,吃飯都是多少錢,而不是多少兩,而大額商品交割或者皇帝賞賜,說多少兩更多是以紙幣也就是銀票的方式。一直到民國,鑄幣技術的提升才讓銀幣短暫的進入百姓生活。

黃金白銀這類貴重金屬,因為其貨幣屬性,使得國家更願意將其作為自己紙幣價值的擔保而不願意它們大量的在市場流通,電視劇裡的情節顯然是很白痴的,就像你今天去吃飯,會隨手丟下一坨金子然後說結賬麼,萬一金價上漲,你這頓飯吃的也真夠貴的。


喝茶的小嘍嘍


用銀子付賬那都是影視劇蒙你呢,中國人古往今來日常生活交易都是使用銅錢,因為我國屬於缺銀的國家,所以秦漢以後國家經濟發展了開始以金銀做為國家政府的儲備貨幣,這個現象其實也是全世界都通行的方法,正應了馬克思所說的,金銀天熱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所以直到北宋初期銀子都是國家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儲備貨幣,畢竟和銅錢相比銀子依然存在攜帶不方便的情況。所以在北宋中後期經濟大發展後才會出現異地結算形式的紙質結算單,交子。有人說那是紙幣的祖宗也說的過去。從南宋開始由於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中國的對外貿易一下子突飛猛進,中國開始成為世界生產中心的角色,他向全世界大量銷售他的黃金三大件,瓷器絲綢茶葉。然後他收回的唯一商品就是白銀和一部分黃金。這樣我國的白銀擁有量迅速增大,民間開始以白銀完稅的形式逐步參與到流通領域。這一進程在元和明朝中期雖然有些減弱但是卻從沒有停止過,尤其是隆慶朝開始的隆萬大開海,更是把中國海貿推向了高潮於是更大量的白銀流水般進入中國,經過張居正變法後中國正式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立銀本位的國家,而且是唯一一個本身不產白銀但是卻能夠用白銀做本位幣的國家。但是即便如此白銀流通結算也依然是大宗交易的貨幣,人們日常生活結算依然是銅錢,那種喝個酒動不動就往桌上拍銀錠的行為只存在於導演的夢裡面。


夢竹62142066


古代的物價與現在的物價是不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