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應該從哪一代開始算?

airena


大家好,我是錟錟,本文985個字,閱讀時間大約3分鐘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祖籍應該是從什麼時候算起呢?

說到祖籍,大家一定不陌生。無論是去考駕校,還是申報大學都會填寫到祖籍這一欄,但是大家真的知道祖籍是從哪一代開始算起的嗎?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往上倒三代,全是農村的。雖說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講,應該是沒錯的。好,我們言歸正傳,我們中國公民的祖籍到底應該填哪一代的呢?或者說是從哪一代算起的呢?

啥是祖籍

根據度孃的解釋我們可以知道,祖籍是由家庭群體決定的某一時期的祖先(傳統上稱為父系祖先,通常是祖父)的誕生地。有的人背井離鄉,其後代仍然以他們祖父母的居住地和出生地作為他們的出生地。有些地區習慣於將祖父的出生地作為他們的祖籍。在另一些地區,例如臺灣省人民,他們大多數的祖籍是在大陸的十幾代祖先的所在地。而全球華僑華人是以父系祖先在中國的所在地為祖籍。

祖籍是漢民族的傳統文化概念,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家族的父系祖先的長期居住地。特別應該注意的是祖籍和籍貫不一定是戶籍,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有很多人下海經商,所以很多的人的祖籍地不在戶籍。而這些人往往都是改革開放初期從外地分配到另外一個地方工作的。

<strong>

戶籍和祖籍(籍貫)的區別

根據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說法,籍貫是祖籍地的一種表達,而籍貫和戶籍是不同的地方。

如果某人父親的居住地和祖父母的居住地是相同的,那麼該人的戶籍和祖籍是一樣的。

如果一個人及其祖父母是居住在這個人家族的祖籍地,那麼該人的戶籍和祖籍也是一樣的。

只有當某人與祖父母的居住地或祖父母的出生地在同一個地方時,身份證上的戶口登記地才能是您的祖籍地。

相信大家已經看懵了,沒關係,我們捋一捋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隻要您和祖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那您的戶籍和祖籍就相同,如果您的父親和祖父母的居住地相同,那麼您的戶籍和祖籍也是一樣的,如您的祖父母出生和生活在同一個地方那您的祖籍和戶籍也是一樣的。除了這三種其餘的戶籍和祖籍就都不同了。

話說了那麼多,為什麼要搞戶籍和祖籍呢,其實目的很簡單,希望您能過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你有什麼有趣的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如果喜歡錟錟的文章請點個贊,如果對錟錟其它的文章感興趣請關注錟錟,有什麼想問的歷史問題可以在評論區提問哦,您的鼓勵是錟錟繼續碼字的動力!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LongTime常錟


祖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所產生的觀念,通常都是以父系祖先,祖輩的家族長久居住過的地區為祖籍。祖籍一般來說都是指一個家族的族群認定的某一時期的某一位祖先的出生地,有很多人在離開了家鄉之後,他們的後代仍然會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者是祖先的家鄉為祖籍,作為自己的籍貫。

祖籍在現如今的年輕人中使用率已經不高了,但是實際上祖籍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年輕人祖籍觀念淡化,他們認為自己的祖籍就是身份證上的地址,或者是自己的出生地,實際上這完全是個錯誤的思想,真正的祖籍都是說祖輩的長久居住地。

一些比較重視這個的家庭都是知道自己的祖籍的,那麼如果有人不知道的話,該怎麼算自己的祖籍呢?是從哪一代開始算呢?一般來說至少要從第三代開始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一個家庭中,如果超過爺爺那一代,第四代的時候就會覺得血緣關係淡了很多。

實際上早在九五年的時候,公安部就發佈了這樣一個規定,公民的籍貫應為本人出生時祖父的居住地,籍貫雖說和祖籍不是一個意思,但這也意味著祖籍至少得從三代開始算。當然這個是沒有上限的,據我所知,如今有不少人的祖籍都已經追溯到了古時候。

有趣的是,現在有不少地方都為了發展旅遊,都喜歡爭個祖籍,比如他們會說某某名人的祖籍在他們這個地方。總的說起來就是祖籍有下限,至少三代開始算,沒有上限,你想算到啥時候都可以,只要你開心。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如果按照官方的說法應該是: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戶籍管理條例》。該法案能清楚的解釋祖籍應該從哪一代開始算。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文化來講,祖籍的定義分為官方和民間兩種:

官方法律定義

從官方的法律法規來講,祖籍的定義是規定該人的祖父出生地為準的,如果祖父出生後,定居地有所遷移,那麼該人的後代以祖父遷居地的籍貫為準。

比如曹操的祖籍是安徽的亳州,那是應為他的祖父曹騰是亳州人,雖然曹操幾乎沒有在亳州居住過,一直定居(算是定都)於許昌,那麼他的孫子曹睿的祖籍就算是許昌了,算是河北人了。

這種法律定義其實是近期出臺的相關戶籍管理規定的,非常明晰的定義了籍貫和祖籍,當然這種定義更多的是為了方便管理,便於查詢,更加容易查找相關人員。

如果在祖籍和籍貫不清晰的情況下,要查找某人是很困難的,比如現在曹操的某個後裔早就定居東北地區了,官方的資料填寫祖籍在亳州,你要查找他,估計得把他的祖宗十八代翻個遍。

民間定義

中國傳統文化其實是以“孝文化”為基準來進行傳承的,孝文化的基礎就是傳承,傳承的基礎就是我們說的祖宗十八代,甚至更幽遠。

中國人在定義自己的祖籍的時候,往往帶有個人的情感色彩和家族驕傲的,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山西洪洞大槐樹,該處的居民由於歷史原因被官方進行強制的遷移,流落全國各地,甚至世界範圍都有該處的居民後裔,現在他們的後裔都非常自豪的說是祖籍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如果從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算起都快600年了,這都多少代了。

小編祖父輩都世居重慶地區,但從祖籍來講,祖輩算是四川人(97年重慶直轄),那麼祖籍應該算是四川,但家族更悠長的歷史卻是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的湖南移民,這是有族譜為證的。但我們現在更願意說是重慶人,這就是個人感情色彩的情節了。


另外還有一部分人就是祖籍附會了,因為他們希望給自己找一個足以光宗耀祖的祖宗以耀門楣,比如大名鼎鼎的朱元璋就給自己找了個祖宗——朱熹,朱重八地地道道的安徽鳳陽人,世代都是農民,而南宋大儒朱熹卻是江西婺源人,這種附會其實就是一種政治需要,或者說是個人虛榮的滿足而已。

中國人對於自己來自哪裡是非常看重的,這就是所謂的人生有了出處;但對於自己歸於何方卻定義不清晰,因為我們缺乏足夠堅實的宗教基礎,但是我們中國人對於這種非常質樸的孝道傳統卻是世界上最有人情味的種族。

我們炎黃子孫的靈魂裡總惦記著我們的根在哪裡。


沉墨I方之城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的答案

祖籍應該根據你能追溯的最早本姓祖先的出生地算,或者能夠確定的你家同姓祖先、宗族的生活地算。

祖籍的確認沒有多少代的限制,不過一般家庭至少也能像上追溯三四代。

祖籍和籍貫不同

祖籍指的是祖先所在的地方。

而籍貫出現的是很晚的,是從祖籍延伸發展過來的一個過渡性的信息確認。現在籍貫也越來越用的少,很多表格開始用【出生地】來代替籍貫。

如何確認自己的祖籍

參考家譜

家譜上都會有可確認的最早的祖先的信息,不論遷徙多少次,這個祖先的出生地是你們這個宗族的祖籍。

比如我一個朋友姓【肖】,雖然在井岡山那邊有幾代分支,也有確認的族譜,族譜上記錄是從湖南遷徙過去的。雖然【肖】姓遍及世界各地,但他們家的這支,就按照湖南為祖籍。

姓氏倒推

有一些姓氏,尤其是人數相對小的姓氏,祖先遷徙變化分之較少,可以根據這個倒推出你的祖籍。

但這個只作為參考,也只適合比較稀少的姓氏,像張王李趙遍地劉之類的大姓,用這個方法就不合適了,還要根據其他的信息相互印證。

另外歷史上,因為避禍、朝代變遷的原因,很多姓氏發生了改變,所以只以自己家能確認的為準。

根據已知的長輩確認。

如果家裡沒有族譜,也無法用其他方式倒推確認,那就按照能確認的上三四代(祖父、曾祖父)的出生地為準即可。


文開石


若問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如今的大槐樹尋根之旅十分火爆,京津魯豫等地人口據說都是明朝洪武年間大移民時從山西洪洞遷來,我們可以說祖籍是山西嗎?

關於籍貫的概念

與祖籍相比,我們更熟悉的是籍貫。

填表,是每位國人不可或缺之事,表格中經常出現的一項就是籍貫。

籍貫是指哪裡?說法並不一致。

有的說是父親的出生地,有的說是祖父的出生地;有的說是父親的長期居住生活地,有的說是祖父的長期居住生活地,當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但在大多數人看來,祖父的出生地或長期居住生活地是比較公認的。

如果祖父出生並長期居住生活在同一處,籍貫自然就是這處地方;但如果祖父出生在一地,長期居住生活在另一地,按理說他的長期居住地應該是孫子的籍貫了。

既然說法不盡相同,我們來看看官方的解釋。

中組部、國家檔案局和公安部門都曾出具過解釋,明確在填寫正式表格時,“籍貫”一欄填寫“本人的祖居地,即本人出生時祖父的長期居住地”,這個說法是比較權威的。

這個說法同時表示,隨著人口的遷移流動,同一支的籍貫是會不斷變化。

以我個人為例,我爺爺出生在山東冠縣(屬聊城),解放戰爭時在老家參軍,在全國輾轉征戰多年,後轉業至山東即墨(屬青島),十年後又率妻小回到冠縣老家,並在老家度過了餘下的數十年時光,而我出生在山東冠縣,我的籍貫就是山東冠縣。

我長大後離開冠縣老家,定居在山東東營,未來數十年也不會變化,但由於我的父親出生並長期居住生活在山東冠縣,所以我的兒子籍貫仍是山東冠縣。不過若是我的孫子出生,那麼按照官方解釋,我孫子的籍貫應該就是山東東營了。

關於祖籍的概念

祖籍與籍貫不同,既沒有官方解釋,也不是那麼書面和正式,更多是民間說法。

祖籍是基於對祖先的緬懷產生的觀念,重血脈、宗族和感情傳承,而不重鄉土和地理,所以祖籍的追溯和認定不受空間範圍限制,時間範疇也比追溯籍貫久遠的多,只要能有充分證據追溯得到,原則上可以無限向上追溯,一直追溯到家族長久居住的地方為祖籍。

舉例而言,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很多人都是當初闖關東的人群后代。

對現代而言,他們的祖父已經在東北定居生活,他們的籍貫就是東北某地;由於他們更早的祖先是從山東遷徙過去,那他們的祖籍應該就是山東某地;如果可以追溯到更早,他們的祖先是從河北某地遷徙到山東某地的,那麼他們的祖籍也可以追溯說是河北某地。

需要明確的是,祖籍雖然可以無限向上追溯,但必須是有充分證據資料的(如史料、族譜、地方誌等),不能依據傳說就泛泛追溯,比如我們老家村口曾有一座碑,碑文中記載“傳說全村都是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來”,就說我的祖籍是山西洪洞。

祖籍和籍貫向來是一本算不清楚的賬,不同地方、不同時代和不同人群都有不同理解。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是如何理解祖籍和籍貫概念的?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我看了一些回答,說的太亂太複雜了。其實,常人一般的填法如下:

1、籍貫。人們一般填寫己知祖墓所在地。比如A從河北正定農村進城,那麼,他及他的兒子、孫子及重孫,無論在石家莊、天津、北京工作,還是在四川工作。都會填河北正定。

2、祖籍。現在一般沒有這一項要求。如果有,還是上面例子,如果他們知道在正定之前,來自陝西商洛,就會填陝西商洛。如果不知正定之前來自那裡。就仍填正定。

3、一個人一旦進城,遷移就比之前的農村頻繁的多了,有的人一生能呆十幾個地方。比如現在的一些高幹,一個地方任職幾年,他的兒子、孫子及重孫籍貫怎麼填?他們都填的是進城前的,然後填那裡生人,比如出生於北京,或西安等等。

4、過去的農民遷移也很頻繁的。比如安吳寡婦的婆家吳家,已從江蘇來陝西涇陽幾百年。你去問他們的後代,都會說祖籍江蘇,籍貫陝西涇陽,出生於成都,或蘭州,或北京,或西安。其實,他的後代從涇陽去這些地方己二百年以下不等。但還是會如上填寫的。

5、一些華人去國外已幾百上千年。你試問他祖籍,只要他還承認自己為華人,都會說祖籍中國,然後才是籍貫和出生地。

6、現在的人們基本上都說的是父系。一般無人說母系。就是上門女婿的後代,有說父系的,有說母系的。


魚磊衛靜


大家好,我是有書君。

在回答“祖籍應該從哪一代開始算”或者說“什麼是祖籍”之前,我們不妨先探討一下:什麼是籍貫?

每個人在填寫各種檔案資料時都或多或少需要填寫自己的籍貫,最起碼在戶口本里,都曾登記過個人的籍貫。

那麼,究竟什麼是籍貫呢?

根據官方的定義(公安部出臺的文件):

中國公民的籍貫應為本人出生時祖父的居住地(戶口所在地);

祖父去世的,填寫祖父去世時的戶口所在地;

祖父未落常住戶口的,填寫祖父應落常住戶口的的地方;

公民登記籍貫後,祖父又遷移戶口的,該公民的籍貫不再隨之更改。

換言之,如果想要嚴格按照官方規定,去填寫個人籍貫的話,應當以祖父的戶口所在地為準。

當然,個別人希望從母系,也可以改為外祖父的戶口所在地,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至此,我們已經理順了籍貫的概念。然後再來討論什麼是祖籍,就輕鬆很多了。

祖籍,顧名思義就是祖輩的戶籍,和籍貫相似,都是特指某一個地方。

一般情況下,也是以父系祖先、祖輩的家族曾長久居住過的地區為祖籍,而不必參考母系或外祖父的居住地。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聽到或看到“祖籍”二字,往往是在名人、偉人的傳記或官方介紹上。

譬如:毛澤東是湖南韶山人,但他的祖籍其實是浙江江山;蔣介石是浙江奉化人,但他的祖籍則是江蘇宜興。

那麼問題來了,所謂的“父系祖先、祖輩”究竟應該從哪一代算起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難有確切的數字。

眾所周知,祖先與祖輩不同。祖先,是一個家族或者同一姓氏、一脈相承的族群所公認的先祖。

假如把祖先的長久居住之地作為祖籍,那麼我們可以簡單地根據姓氏來斷定一個人的祖籍。

比如,方姓的先祖為方雷氏,而方雷因功受封於方山(今河南禹州)。因此,所有姓方的人,不論哪一代、哪一輩,都可以簡單認定自己的祖籍在河南禹州。

而如果要以祖輩的久居之所作為祖籍的話,通常是以一個家族的族譜保存完整為前提。

根據族譜,往前追溯到最早一位祖輩,他的戶籍所在地或者說曾長久生活的地方,就是這個家族所有後人的祖籍。

當然,也有人簡單地將祖父的戶口所在地作為祖籍。這種情況下,祖籍與籍貫也就基本沒有區別了。

總的來說,不論是祖籍還是籍貫,都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祖先的崇敬心理。我們常說的認祖歸宗和做人不能忘本,都是在表達這樣一種敬祖情懷。

當我們在自報家門時,特地加上了自己的祖籍,無形中更是體現出後輩對祖輩從發跡到傳承至今的一種自豪感。

同時,這也是一種心懷感恩的表現:畢竟沒有祖輩的奔波遷徙,也就沒有今天幸福生活在遠離祖籍處的我們。


有書博物館


祖籍只要你能沿著父輩往上挖,挖到幾代都可以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都喜歡尋根問祖,甚至不惜重金來詢問自己老祖宗的籍貫,傳統意義上的籍貫可以分為好幾代,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幾脈或許到了幾代之後就已經沒埋沒了,所以真正的祖宗籍貫幾乎無從查起。


而歷代的人們為了能夠讓自己有一個光宗耀祖的老祖先,甚至開始胡亂認自己的老祖先,只要是能夠光耀門楣的老祖先統統都可以認,完全沒有了尋根問祖的意義。


相傳佈衣天子朱元璋更是為了好名聲,尋根問祖找到了朱熹認祖宗,朱熹是南宋時期的理學大家,有了這個好祖先,光耀門楣是最為合適不過的事情了。但是,這些都是民間傳說,具體是否真正屬於還有待考究。


祖籍有一點很重要,一般尋根問祖不會查詢母系的那一帶祖先,而是從父系這一代的祖先往上查祖籍,在漢族傳統文化中,能夠產生祖籍的原因一般都是因為戰亂、富貴等等因素離開籍貫所在地,而搬遷到其他的地方,因此才會產生祖籍的概念。


具體的想要追溯到幾代祖先,那麼就要看你能夠挖到幾代祖先了,尋根問祖這種事情大多幾乎都成為有錢人的玩物,為了能夠彰顯自己的榮華富貴,顯擺自己的身份,都開始了尋根問祖,似乎這幾年尋根問祖變得越來越時髦,也越來越跟風。


歷史總探長


有兩種算法。一種是按照你所在的家族最早的起源地算,比如我是湖北雲夢縣人,我們張姓家族,每年過節,都會寫春聯,在自己家的房子大廳裡,逢年過節,都會擺上祖先的牌位,在客廳正屋的牆上,一般都會寫上“張七相公”,另外一側寫上“麻城土主”。

為什麼?“張七相公”是代表我們整個大家族,整個雲夢縣的張氏家族,都是“張七相公”的後代,都是他的子子孫孫,一代又一代人,家族繁衍繼承,不斷的發展至今;“麻城土主”則是地域名稱,代表“張七相公”的出生地,是湖北麻城縣。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幾千年來,都靠農業為主,種地謀生。中國神話裡都有土地這個職位,麻城土主,也代表我們尊重土地,感謝土地給我們糧食,讓我們得以存活。因此,逢年過節,我們既懷念老祖宗,也感謝土地神,這是一種民間文化的習俗和傳承。

到了新中國,按照國家戶口管理規定,公安局戶籍科要求,祖籍就是祖父\爺爺,爸爸的爸爸的出生地,比如我媽媽的爸爸出生地是湖北武漢,我爸爸的爸爸出生地是湖北雲夢,那我的祖籍地就應該是湖北雲夢。

但往上推,到了我爺爺那一代人,他們再往上推,祖籍地就是湖北麻城。如果再往上推幾百年,我們張姓的祖籍地,起源地,就不一定在湖北了。可能就是山西了。


探照燈


所謂“祖籍”就是祖宗的籍貫,一般來說,如果家族不是移民的,就不談祖籍。一旦家族是從外地移民本地,祖籍就從爺爺輩往上追溯。

比如我是雲南人,但我在東北定居,如果有人問我孩子祖籍哪裡,我孩子就要回答雲南,因為他爺爺是雲南人,這是最簡單的回答。但是,如果有人要從姓氏支脈上來詢問,那就要往上追溯,直至追溯到族源地。

在雲貴川地區,大部分漢族人都是湖廣或江南移民,因此,當人們相互詢問祖籍時,有的說江西、有的說湖廣、有的說南京。他們或是湖廣填四川時去的,或是明朝洪武年間三十萬大軍征討雲貴去的,到西南的老祖宗到現在至少也有一二十代。因此,說祖籍,大多針對移民而言。

我們吳姓是以國為姓,以江南吳地為族源地。今天的江蘇無錫梅里古鎮和蘇州吳縣等地,都是春秋時期吳國所在地。因此,吳姓的祖籍就是江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