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題:es 在數據量很大時(數十億級別)如何提高查詢效率啊?

面試題

es 在數據量很大的情況下(數十億級別)如何提高查詢效率啊?

面試官心理分析

這個問題是肯定要問的,說白了,就是看你有沒有實際幹過 es,因為啥?其實 es 性能並沒有你想象中那麼好的。很多時候數據量大了,特別是有幾億條數據的時候,可能你會懵逼的發現,跑個搜索怎麼一下 5~10s,坑爹了。第一次搜索的時候,是5~10s,後面反而就快了,可能就幾百毫秒。

你就很懵,每個用戶第一次訪問都會比較慢,比較卡麼?所以你要是沒玩兒過 es,或者就是自己玩玩兒 demo,被問到這個問題容易懵逼,顯示出你對 es 確實玩兒的不怎麼樣?

面試題剖析

說實話,es 性能優化是沒有什麼銀彈的,啥意思呢?就是不要期待著隨手調一個參數,就可以萬能的應對所有的性能慢的場景。也許有的場景是你換個參數,或者調整一下語法,就可以搞定,但是絕對不是所有場景都可以這樣。

性能優化的殺手鐧——filesystem cache

面試題:es 在數據量很大時(數十億級別)如何提高查詢效率啊?

你往 es 裡寫的數據,實際上都寫到磁盤文件裡去了,查詢的時候,操作系統會將磁盤文件裡的數據自動緩存到 filesystem cache 裡面去。

es 的搜索引擎嚴重依賴於底層的 filesystem cache,你如果給 filesystem cache 更多的內存,儘量讓內存可以容納所有的 idx segment file 索引數據文件,那麼你搜索的時候就基本都是走內存的,性能會非常高。

性能差距究竟可以有多大?我們之前很多的測試和壓測,如果走磁盤一般肯定上秒,搜索性能絕對是秒級別的,1秒、5秒、10秒。但如果是走 filesystem cache,是走純內存的,那麼一般來說性能比走磁盤要高一個數量級,基本上就是毫秒級的,從幾毫秒到幾百毫秒不等。

這裡有個真實的案例。某個公司 es 節點有 3 臺機器,每臺機器看起來內存很多,64G,總內存就是 64 * 3 = 192G。每臺機器給 es jvm heap 是 32G,那麼剩下來留給 filesystem cache 的就是每臺機器才 32G,總共集群裡給 filesystem cache 的就是 32 * 3 = 96G 內存。而此時,整個磁盤上索引數據文件,在 3 臺機器上一共佔用了 1T 的磁盤容量,es 數據量是 1T,那麼每臺機器的數據量是 300G。這樣性能好嗎? filesystem cache 的內存才 100G,十分之一的數據可以放內存,其他的都在磁盤,然後你執行搜索操作,大部分操作都是走磁盤,性能肯定差。

歸根結底,你要讓 es 性能要好,最佳的情況下,就是你的機器的內存,至少可以容納你的總數據量的一半。

根據我們自己的生產環境實踐經驗,最佳的情況下,是僅僅在 es 中就存少量的數據,就是你要用來搜索的那些索引,如果內存留給 filesystem cache 的是 100G,那麼你就將索引數據控制在 100G 以內,這樣的話,你的數據幾乎全部走內存來搜索,性能非常之高,一般可以在 1 秒以內。

比如說你現在有一行數據。id,name,age .... 30 個字段。但是你現在搜索,只需要根據 id,name,age 三個字段來搜索。如果你傻乎乎往 es 裡寫入一行數據所有的字段,就會導致說 90% 的數據是不用來搜索的,結果硬是佔據了 es 機器上的 filesystem cache 的空間,單條數據的數據量越大,就會導致 filesystem cahce 能緩存的數據就越少。其實,僅僅寫入 es 中要用來檢索的少數幾個字段就可以了,比如說就寫入es id,name,age 三個字段,然後你可以把其他的字段數據存在 mysql/hbase 裡,我們一般是建議用 es + hbase 這麼一個架構。

hbase 的特點是適用於海量數據的在線存儲,就是對 hbase 可以寫入海量數據,但是不要做複雜的搜索,做很簡單的一些根據 id 或者範圍進行查詢的這麼一個操作就可以了。從 es 中根據 name 和 age 去搜索,拿到的結果可能就 20 個 doc id,然後根據 doc id 到 hbase 裡去查詢每個 doc id 對應的完整的數據,給查出來,再返回給前端。

寫入 es 的數據最好小於等於,或者是略微大於 es 的 filesystem cache 的內存容量。然後你從 es 檢索可能就花費 20ms,然後再根據 es 返回的 id 去 hbase 裡查詢,查 20 條數據,可能也就耗費個 30ms,可能你原來那麼玩兒,1T 數據都放es,會每次查詢都是 5~10s,現在可能性能就會很高,每次查詢就是 50ms。

數據預熱

假如說,哪怕是你就按照上述的方案去做了,es 集群中每個機器寫入的數據量還是超過了 filesystem cache 一倍,比如說你寫入一臺機器 60G 數據,結果 filesystem cache 就 30G,還是有 30G 數據留在了磁盤上。

其實可以做數據預熱。

舉個例子,拿微博來說,你可以把一些大V,平時看的人很多的數據,你自己提前後臺搞個系統,每隔一會兒,自己的後臺系統去搜索一下熱數據,刷到 filesystem cache 裡去,後面用戶實際上來看這個熱數據的時候,他們就是直接從內存裡搜索了,很快。

或者是電商,你可以將平時查看最多的一些商品,比如說 iphone 8,熱數據提前後臺搞個程序,每隔 1 分鐘自己主動訪問一次,刷到 filesystem cache 裡去。

對於那些你覺得比較熱的,經常會有人訪問的數據,最好做一個專門的緩存預熱子系統,就是對熱數據每隔一段時間,就提前訪問一下,讓數據進入 filesystem cache 裡面去。這樣下次別人訪問的時候,一定性能會好一些。

分頁性能優化

es 的分頁是較坑的,為啥呢?舉個例子吧,假如你每頁是 10 條數據,你現在要查詢第 100 頁,實際上是會把每個 shard 上存儲的前 1000 條數據都查到一個協調節點上,如果你有個 5 個 shard,那麼就有 5000 條數據,接著協調節點對這 5000 條數據進行一些合併、處理,再獲取到最終第 100 頁的 10 條數據。

分佈式的,你要查第 100 頁的 10 條數據,不可能說從 5 個 shard,每個 shard 就查 2 條數據?最後到協調節點合併成 10 條數據?你必須得從每個 shard 都查 1000 條數據過來,然後根據你的需求進行排序、篩選等等操作,最後再次分頁,拿到裡面第 100 頁的數據。你翻頁的時候,翻的越深,每個 shard 返回的數據就越多,而且協調節點處理的時間越長,非常坑爹。所以用 es 做分頁的時候,你會發現越翻到後面,就越是慢。

我們之前也是遇到過這個問題,用 es 作分頁,前幾頁就幾十毫秒,翻到 10 頁或者幾十頁的時候,基本上就要 5~10 秒 才能查出來一頁數據了。

有什麼解決方案嗎?

不允許深度分頁(默認深度分頁性能很差)

跟產品經理說,你係統不允許翻那麼深的頁,默認翻的越深,性能就越差。

類似於 app 裡的推薦商品不斷下拉出來一頁一頁的

類似於微博中,下拉刷微博,刷出來一頁一頁的,你可以用 scroll api,關於如何使用,自行上網搜索。

scroll 會一次性給你生成所有數據的一個快照,然後每次滑動向後翻頁就是通過遊標 scroll_id 移動,獲取下一頁下一頁這樣子,性能會比上面說的那種分頁性能要高很多很多,基本上都是毫秒級的。

但是,唯一的一點就是,這個適合於那種類似微博下拉翻頁的,不能隨意跳到任何一頁的場景。也就是說,你不能先進入第 10 頁,然後去第 120 頁,然後又回到第 58 頁,不能隨意亂跳頁。所以現在很多產品,都是不允許你隨意翻頁的,app,也有一些網站,做的就是你只能往下拉,一頁一頁的翻。

初始化時必須指定 scroll 參數,告訴 es 要保存此次搜索的上下文多長時間。你需要確保用戶不會持續不斷翻頁翻幾個小時,否則可能因為超時而失敗。

除了用 scroll api,你也可以用 search_after 來做,search_after 的思想是使用前一頁的結果來幫助檢索下一頁的數據,顯然,這種方式也不允許你隨意翻頁,你只能一頁頁往後翻。初始化時,需要使用一個唯一值的字段作為 sort 字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