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低眉春已逝,抬頭夏伊始

立夏    低眉春已逝,抬頭夏伊始

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

立夏,天地始交,萬物並秀

萬物至此皆已長大

此時櫻桃紅、梅子青、枇杷黃

小麥拔節長穗,樹木日漸繁茂

槐香暗渡,青草池塘處處鳴蛙

春天飛逝而去

夏天的腳步匆匆而來

春意闌珊處,立夏款款來。立夏至,告別春天,開啟心心念唸的夏天。

不等春天暖透,夏便這樣風風火火地來了。陸游說“槐柳陰初密,簾櫳暑尚微”,自立夏這天開始,天氣漸暖,雷雨漸多,萬物生長更加肆意。此時,薔薇爬滿了牆,街邊的老槐樹漸漸茂密,枝頭綴滿鮮嫩的白色小花,滿鼻清香。

在鄉間田野裡,薺菜的莖已粗壯得足以高舉起花;五月的風吹過,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將蒲公英帶著希望的種子吹向遠方;麥田裡泛著麥浪,從新綠變成墨綠,等著灌漿抽穗;油菜安心等待著自己成熟的日子;布穀鳥開始不知疲倦地日夜鳴叫;蝌蚪們也都生出了小腳丫,爭先恐後地上岸……立夏,給予萬物肆意成長的力量。

人們常說,歲月無情,萬物更替,可人生總會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一如這心心念念、萬物可期的夏天。

立夏    低眉春已逝,抬頭夏伊始

立夏·三候

《逸周書·時訊解》雲:“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立夏的三候即為:“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螻蟈鳴丨立夏之日“螻蟈”開始鳴叫。東漢鄭玄釋“螻蟈”為蛙類,非螻蛄,在立夏時鳴叫的據說是一種褐黑色的蛙。

蚯蚓出丨再五日,蚯蚓從泥土中鑽出來。蚯蚓又名曲蟮,蟮長吟於地下,感陰氣而曲,乘陽氣而伸。

王瓜生丨立夏最後五日,王瓜開始發芽。王瓜又名“土瓜”,“瓜似雹子,熟則色赤,鴉喜食之,故稱‘老鴉瓜’”,王瓜非黃瓜。

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立夏風物之多,每一樣都可以牽動人們的回憶,井水鎮西瓜、院裡捕蟬、傍晚大樹底下揮著蒲扇乘涼話家常……很多年以後,我們不再喝井水,舊時的庭院也改建成了高樓,院門前大榕樹下的木板凳也朽了。但不變的,還有那初夏傍晚動盪的熱風、夜晚靜謐的彎月,以及那份每個人都不曾抹去的初夏回憶。

立夏    低眉春已逝,抬頭夏伊始

吃口“立夏果”·大聲笑出來

逢年立夏,最讓人期待的最是夏日滋味。那些酸酸甜甜的水果,彷彿天生就有一種讓人笑出聲的魔力,熱情的櫻桃,害羞的梅子,濃情蜜意的枇杷,隨便一口,都會在你嘴邊掛滿夏日香氣。

櫻桃紅了丨“淺笑櫻桃破,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農曆四月,正是櫻桃好時節,圓實的紅肉,美人的顏面,引得人們“飛來銜得櫻桃去”。

梅子青了丨紅綻雨肥梅,又到“帶葉青梅摘一枝”時。青梅味酸而脆,可與蜜糖相拌食用。也可一顆顆摘下來,泡在酒中,待到仲夏之夜,悄然開啟,一壺對酌,還可將青梅去核搗碎醃製成“梅子醬”。

此外,梅媒同音,“梅者,媒也,媒合眾味”。 因此詩經多以摽梅來表達女子思嫁之心,梅果就成了有女待嫁的標誌。李白《長幹行》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句,以青梅借指女子幼年,與男子的竹馬相對,這也是“青梅竹馬”的典故出處。

枇杷黃了丨五月枇杷正滿林,“琉璃葉底黃金簇”。枇杷酸中甘甜,“漿流冰齒寒”,乃初夏最美的果實。古人稱枇杷為金丸。只要立夏一過,滿樹的金丸彷彿接收到了成熟的信號。它們用盡一整個春天的時間來孕育,只為讓最甘甜的滋味浸潤人心。

立夏    低眉春已逝,抬頭夏伊始

吃碗“立夏飯”·平和又立心

立夏時節作為春夏之交,是一種春中有夏、夏中有春的漸變,恰好是一種最適合萬物生長的平和演進。同樣,我們在一生當中,也要經歷塵世間春夏秋冬的節令更替,承受生活中風霜雨雪的侵襲,能夠保持心態的平和,將會大大有利於我們生命的成長。

小時候經常聽老人笑著唸叨,“東西路,南北走,出門碰見人咬狗,拿起狗來打磚頭,又被磚頭咬了手”。當時不理解,後來明白了,到哪裡都有顛倒黑白的人,生活難免很多不如意,矛盾重重,與其放聲痛哭,不如坦然微笑。

過去,人們在立夏日吃“五色飯”,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又稱作“立夏飯”。這習俗是提醒我們,生活的味道總是五味雜陳,關鍵要看是用什麼心態來品嚐,心態失衡的人品起來蜜也會苦,對於心態好的人則是苦也變成甜。

立夏吃碗“五色飯”,平和立心,在心裡裝下滿滿的幸福!

立夏    低眉春已逝,抬頭夏伊始

煮個“立夏蛋”·得閒也開懷

從立夏開始,天氣逐漸炎熱,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容易身體疲乏、腹漲厭食,稱之為“疰夏”。據說立夏之日,吃“立夏蛋”可避免疰夏。所以家家戶戶煮好蛋,放進用綵線編織的網兜裡,掛在孩子胸前。可孩子們不急著吃,或繪上圖案,或三五成群,進行“鬥蛋”遊戲。蛋頭碰蛋頭,蛋尾擊蛋尾,蛋殼堅而不碎為贏,刺激又有趣,到處盡是歡聲笑語。

立夏日,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還擁有童心,是否還能無慮地享受閒趣,可以在別人面前生動活潑?

其實我們的自我是多元的,並非那麼單一,只是隨著成長,慢慢被社會定型,讓我們越來越覺得我們只有一種面目,不敢去觸碰另外的一個我,與此同時,諸多繁雜與壓力也使得自己很難無憂無慮地開懷大笑。

立夏日,不妨迴歸古老習俗,釋放自我,多點閒趣,偷得浮生半日閒。

立夏    低眉春已逝,抬頭夏伊始

立夏“嘗三新”·且以清淨立身

立夏時節芳草未歇,花木繁勝,尤其是有新鮮蔬菜水果上市,很多地方有“嘗三新”的習俗。三新,南京人指玄武湖的櫻桃、高淳的青梅、鎮江的鰣魚;蘇州則指櫻桃、青梅和麥子;無錫甚至分“地三鮮”(蠶豆、莧菜、黃瓜)、“樹三鮮”(櫻桃、枇杷、杏子)和“水三鮮”(海螄、河豚、鰣魚)。無論是何三新,人們品嚐時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都是立夏的意義與樂趣。

立夏時節,氣溫越來越高,在萬物生長的同時,各種流行病也會“藉機作亂”,所以人們要注意飲食的清潔。同樣,在喧囂的塵世中,我們也要以清淨立身,守住心靈的防線,守住人格的底線。

在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塵世大道上,車水馬龍,人們腳步匆匆,此時此刻很少有人能夠體會“清淨”二字,至於古人所說的那些幽雅的情致,更是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在繁忙的人生中,不妨偶爾享受獨處的神聖時刻,把心交給天籟般的寂靜,享受一種難得的清福,而生活最寶貴的就是此生此時此刻……

立夏嘗一口三新,清淨立身,活出生命的光芒!

立夏    低眉春已逝,抬頭夏伊始

恭敬“迎夏”· 且以安穩立世

夏神的名字叫“祝融”,形象是手持一杆大秤。古代帝王要在立夏這一天,率領文武百官舉行“迎夏”儀式,到郊外迎接夏神的到來。

民間則是“秤人”來紀念手拿大秤的夏神。人們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稱。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如果體重增加,稱為“發福”;如果體重減少,叫做“消肉”。過去人們認為體重增加是好事,代表著生活過得舒心安穩。

秤人時,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古老的習俗,滿懷人們的美好祈願。

其實,人活一世,也就求個安安穩穩。能夠平安度過一生,那是一個人最大的幸福了。唐代詩人劉禹錫說:“長恨人生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人世的安穩,最好的是內心的安穩;人生的風景,說到最後,是心靈的風景。要理解生活,必須往後看;但要生活好,則必須向前看。找不到堅持下去的理由,那就找一個重新開始的理由,生活本來就這麼簡單。

恭敬迎夏 ,立夏秤人,珍愛身邊人,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立夏    低眉春已逝,抬頭夏伊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