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現象!為什麼當今大齡男女越來越多,反而不婚不嫁?

為什麼當今大齡男女越來越多,反而不婚不嫁要從我身邊的事情說起:我內弟的四個孩子,有三個在結婚後,有的是一年,有的是婚後第二天離婚,還有一個今年37歲的未婚,連戀愛對象也沒有;

我弟弟、妹妹家也是四個孩子,都沒有結婚,年齡最大的37歲,最小的也33歲,​ 也是都沒有戀愛對象。關係比較密切的幾位鄰居家的孩子,大致上也是如此。

​ 以上這些也是高學歷,大部分是大學本科,有兩個碩士研究生,職業高薪,居住寬敞,完全具備談婚論嫁的條件。

​ 以上情況就很值得反思了。

怪現象!為什麼當今大齡男女越來越多,反而不婚不嫁?

​ 哲學教科書上說:大量的偶然性重複,就是必然性。 這雖然是一種非哲學意義上的概率統計,也可作為“證據”使用。但有時無需這類複雜費時的程序操作,就像我以上對局部“現象描述”,也具有科學意義上的“實證性”。有格言說:“一滴水中見太陽”---透過這類清澈透明的水珠,也能清楚觀察“太陽”,因為,有時這類“局部”濃縮著某類同質化的社會空間。

​ 此問題的嚴峻性在於:我們對此突然遭遇的這個危機,還沒有來得及“未雨綢繆”時,就突然性的來臨“暴風雨”,並且其“雨勢”之猛,甚至來不及“避雨”。

​ 如果解析其中原因當然非常複雜,它需要大量的分析工具:比如社會學的、法學的、倫理學的、美學的甚至哲學的.....。不過也有相對便捷的方式----描述、經濟學或文化人類學的......。

怪現象!為什麼當今大齡男女越來越多,反而不婚不嫁?

​ 猜測,人類最早的婚姻動機,可能是兩大項:一個是情慾;另一個是繁衍。前者是非理性的“快感”;後者則是對生存延續的需要,尤其是後者,在當時大自然嚴峻的規制下,勞動力的生產再生產延續,是謀生的必要前提。而從雜交、對偶婚變革中的“一夫一妻制”構造出最持續穩定的家庭形式。

​ 馬恩最深刻的洞見之一:時代的生產方式決定或構造出家庭形態,在中國,作為最小的社會生產單位,這種“一夫一妻制”的勞動組合格局,形成了一種遷今為止最為優良的優勢組合:在生產力非常低下的經濟社會中,再也沒有比“男耕女織”這類優勢上的“良性互補”。

​ 任何這類“良性互補”關係,既是捆綁雙方一條堅韌的紐帶;也是構造忠貞不渝愛情的“元動力”,每一方對另一方須臾不離,甚至生死攸關。就後者而言,經過長期發酵,釀造出千年愛情的“醇酒”。

怪現象!為什麼當今大齡男女越來越多,反而不婚不嫁?

​ 翻開中國的“愛情史”文本,從最早《詩經》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經“哭長城的孟姜女”、“孔雀東南飛”、“西廂記”一直到《紅樓夢》對愛情婚姻的彩筆濃墨,大致反映出愛情婚姻的濃烈程度。即使到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農村,那種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對家庭珍惜的“固守”,可以說簡直到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高度。

​ 無論是婚姻家庭還是民俗方面其他的人情物理,都是以“情”牢牢維繫著一個個不同文化圈的社會族群,並且在這種“情”都與苦難生存直接密切相關,所以,中國哲學家李澤厚先生把中國哲學的“存在論”定位於“情本體”。非常正確,“情”不但至今規定著社會禮儀,交往規範,而且還深刻影響著大量的人文學科和“此在”生存過程的方方面面。

怪現象!為什麼當今大齡男女越來越多,反而不婚不嫁?

​ 以上,從中抽象出這類“歷史邏輯”一個很簡要的心理框架:

​ 忠貞不渝的愛情和穩定的家庭關係,至少在心理邏輯上並不是一種並列的空間概念,愛情被生存所規定;婚姻式的組合更是被生存所捆綁。雖然在時間上愛情在先,但這種愛情釋放的濃度,以面向未來家庭展望所激發,這是那種李澤厚所充分闡釋的“實用理性”的顯示;但是,為維繫家庭使其牢固,又需要愛情的持續不衰,以純粹情感為特徵的“愛”--甚至愛的死去活來,是穩固家庭的唯一良方。於是,這種“刻骨銘心”的愛,是特定這社會經濟--倫理的產物,一旦脫離這種具體社會背景,必然遭受危機或重創.......。

​ 我國愛情、婚姻和家庭的變化,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變化很緩慢,幾乎難以察覺。一直到上世紀末期,它與經濟壯大同步,它在“厚積”著,“噴發”的時間大約在進入21世紀開始的。

​ 家庭人口的再生產規模,取決於經濟發展的程度。當不再完全依靠子女養老後,尤其是生命個體晚年具備一定數量的“養老金”,那麼傳統的依靠子女養老,就從其中心退居邊緣。人生的再生產不再是那種一家好多個兒女的“井噴”,而是維持在一個數量增長的平臺;接著就是負增長.....

怪現象!為什麼當今大齡男女越來越多,反而不婚不嫁?

​ 戀愛,也有看“人品”的誠實,忠厚或擔當,轉換成為當下盛行的“房產、票子、轎車”的拉鋸談判,英俊瀟灑不再是女郎們擇偶的主要標準,文化知識也不是;轉換的主要標誌為,哪怕是彎腰駝背的“鑽石王老五”,只要具備對別墅、寶馬的所有權或存摺至少七位數,無需“拉鋸”,閃電成婚;

​ 結婚,被置換成另類經濟“契約”,當雙方在權力的證明下籤署這份契約,家庭關係成立。婚姻的存續時間當然就是雙方是否遵守契約約定的義務,任何一點違反契約的行為,家庭立即解體,沒有猶豫,沒有反悔,“義無反顧”。而維繫家庭關係的當然不是那種傳統的愛情,而是對對方所履行義務享受的失望,權利與義務失衡----是解除婚姻關係的主要理由;

​ 傳統愛情婚姻關係危機,從哲學文化而言,是“理性主義”的僭越性的控制,是商業文化理念向婚姻家庭的直接移植,當然也是一種僭越。千萬不要以為中國只是同化外國的思想文化為我所用,而當下所表徵的正是馬克斯.韋伯的“合理性”對其家庭婚姻的全面滲透、改造:

怪現象!為什麼當今大齡男女越來越多,反而不婚不嫁?

​ ---這個“合理性原則”之一就是:

​ 邏輯一致的運算和推理規則,各種符號和公式的運算​ ,形式理性思維的展開,凡事都要經過邏輯和推理規則......。

​ ​ 市場資本以及被其牽著鼻子走的“高度趨同”----這是改造或摧毀一切傳統價值的利器,包括戀愛、婚姻和家庭。當下的年輕人,在對“明星崇拜”中、對“超級享受”誘惑下,同時也在“高價”婚姻的逼厄下,選擇了對婚姻家庭的放棄。婚外性行為解決了情慾的釋放,傳統“純真愛情”開始解凍;

怪現象!為什麼當今大齡男女越來越多,反而不婚不嫁?

​ 我在網絡上一篇文章結尾看到:

​ “一輩子打個光棍也不孬,單身一輩子吃好喝好玩好,誰也不連累......”

​ ---追求生命的承受之輕---一半犬儒主義 ,一半“單身貴族”的活法。

​ 當下夫妻間“同床異夢”的並不少,純真愛情的紐帶開始斷裂;

​ 我不贊成當下家庭“AA制”,這是在追求人格獨立路途上撕裂家庭;

​ ​ 對於終生未婚者或“丁克 ”家庭,他們可能是這樣的理由:不想拖兒帶女降低生存質量;也不能降生一些生命,擔心遭遇那些痛苦、焦慮或悲傷.......。但這類擔心,卻失去了一個父母應有的擔當,也是對家庭對社會的倫理的自私;

​ 商業理性的功利主義不能僭越家庭婚姻,畢竟主導婚姻家庭的是還是那份濃濃的感情。​ ​

​​ 傳統的 愛情---婚姻--家庭確實面臨危機,不過我們還是要召喚這種傳統的迴歸,對傳統不能全盤廢棄。​

​ 能夠經受住家庭婚姻考驗的,尤其是能夠經受住婚姻那種平淡的流年,在倫理層面是對一種美德的固守,也是對社會的貢獻。

​ 對婚姻家庭的責任,對後代的撫養,應視為一種不可推卸的義務,他必須排斥純粹的商業功利。當下要做的,就是普及這種“道德責任”和婚姻家庭的美學----它不是概念的理性的,而是那種“無功利”的“共通感”,這就是康德那個著名的“審美判斷”.....

怪現象!為什麼當今大齡男女越來越多,反而不婚不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