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點與系統的理想特性——如何看複雜網絡系統的“動態平衡”

節點與系統的理想特性——如何看複雜網絡系統的“動態平衡”

如果從一種系統觀之,你會發現,“群體架構”無非一張巨型複雜網絡,如“社會”、“城市”、“企業”這些概念,作為一個“實體”,是由單個個體按照一定結構聯結而成的一個有機體,這個有機體的機能超出單個個體的簡單疊加。

從系統觀研究群體架構,複雜系統網絡是最典範的模型,我們可以想見“事物是普遍聯繫的”這一規律,在巨量網絡節點構成的網絡中得到了生動顯現。以下將從微觀網絡節點和宏觀網絡形態兩方面,談談如何看待複雜系統網絡的特點,以及談談這些特點在組織設計中的啟發。

節點與系統的理想特性——如何看複雜網絡系統的“動態平衡”

一般說來,系統特性總體上分為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靜態平衡表現在封閉或開放系統的均衡狀態中,也就是說,節點間的聯結保持一種相對穩定,而今天要談的重點是“動態平衡”。欲談“動態平衡”這個概念,要引入一個新的概念叫做“耗散結構”,耗散結構就是一種具有“動態平衡”特性的結構(表現為網絡節點間的動態有序聯結狀態),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是系統必須是開放的,即系統必須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二是系統必須遠離平衡狀態,系統中物質、能量流和熱力學力的關係是非線性的;三是系統內部不同元素之間存在著非線性相互作用,並且需要不斷輸入能量來維持。

節點與系統的理想特性——如何看複雜網絡系統的“動態平衡”

靜態平衡下的網絡節點相對穩固,且它們之間的關係也相對均衡,所以從宏觀而言,網絡整體顯得“安靜”,但請注意,一個“安靜”的網絡卻遵循熵增定律,也就是越來越無序化。相比而言,為什麼要強調耗散結構的動態平衡性呢,是因為恰在一個開放、節點關係非線性且不斷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的網絡中,可體現出最大程度的系統活性,也就是說,耗散結構系統自帶“負熵能”(趨於一種湧現意義上的自發有序性)。

節點與系統的理想特性——如何看複雜網絡系統的“動態平衡”

很有意思,耗散結構中,網絡節點恰是不穩定的,節點間聯結也是不平衡的,但從宏觀而言,網絡卻反而有序化。請注意,這是一個要點,不穩定、不平衡的節點聯結方式是一個網絡充滿活性、得以長存的原因,這乍聽起來有點違反我們的常識,我們慣性中認為的網絡存在方式,似乎節點是穩固的,節點間聯結是線性的,否則,網絡怎麼可能存在?但現在看來,這種穩定、線性、封閉系統反而容易迅速走向命定中的無序和衰敗。正如老子所言:“物壯則老,是謂不道”,因不合於道,才由盛轉衰。

節點與系統的理想特性——如何看複雜網絡系統的“動態平衡”

啟發在哪兒呢,在一個組織設計的初始,若欲系統成為一個高度自洽(自發展,自進化)的自組織,應還節點以最大程度的自由,讓節點充滿發展的無限可能性和節點間的差異性,並在節點間形成開放、非線性的聯結機制(甚至引入良性競爭機制),如此,反而在宏觀上,系統因達成了“動態平衡”而更具有活力(因此,一個良性網絡,節點間的聯結反而更加鬆散了,但整體效果反而更具有網絡特性了)。

小結一下今天的內容,耗散結構的“動態平衡”特性給我們的啟發在於,節點不穩定、聯結非線性,反而容易成就開放有序系統。任何可被視為網絡的“組織”都如此。

注:靈感主要來自“易鴻運”首席導師劉昱誠導師,以及夥伴們的集體研討。歡迎關注“鴻運家族”微信公眾號。

節點與系統的理想特性——如何看複雜網絡系統的“動態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