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黃陵廟裡啼

文 | 煙雨客

勝地不常,盛宴難再。寫繁華與淒涼轉換的詩有很多,讓人讀之不忘的當數李白的這首越中覽古。

越中覽古

唐 李白

越王句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煙雨夜讀 | 花落黃陵廟裡啼



當年的繁華轉瞬即逝。詩人用瞭如花的宮女和亂飛的鷓鴣,作為對比與反襯,淒涼之意不言自明。

尤其是叫聲悽側的鷓鴣,俗象其鳴聲曰“行不得也哥哥”,讓人聽來更覺感傷。

中國的古詩,有很多意象是專指的。比如:鷓鴣象徵處境艱難或心情惆悵。如辛棄疾《菩薩蠻》中“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李璟《浣溪沙》中“沙上未聞鴻雁信,竹間時有鷓鴣啼”,李煜《更漏子》中“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


煙雨夜讀 | 花落黃陵廟裡啼



寫鷓鴣極為有名,甚至以鷓鴣為外號的詩人,是唐代的鄭谷,也被稱為鄭鷓鴣。

鷓鴣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徵袖溼,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湖邊雨中飛過,黃陵廟裡哀啼,遊子聽了落淚,佳人聞之蹙眉……

谷以此詩得名,時號為鄭鷓鴣。《鷓鴣》是一首詠物詩,鷓鴣的外形和聲音,恰如其分地表達出遊子的悽苦和思歸之情。後人這樣評價: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融為一體,構思精妙縝密,深得讀者好評,作者也因此詩而時譽遠播,人稱“鄭鷓鴣”

煙雨夜讀 | 花落黃陵廟裡啼


鷓鴣天,作為詞牌名也使用極為廣泛。唐人鄭嵎詩“春遊雞鹿塞,家在鷓鴣天”,調名取此。此調為北宋初年新聲,始詞為夏竦所作。柳永詞屬正平調。此調僅此一體,無別體。北曲用作小令,或用於套曲。南曲列為“引子”,多用於傳奇劇的結尾處。鷓鴣天,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

宋人作者極眾,題材亦極廣。晏幾道十九首,其中名篇頗多,如:

小令尊前見玉簫。銀燈一曲太妖嬈。

歌中醉倒誰能恨,唱罷歸來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雲天共楚宮遙。

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


辛棄疾以此作豪放詞: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簷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妮銀胡鞣,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鷓鴣,鳥名,形似母雞,頭如鶉,胸前有白圓點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紋。喜歡單獨或成對活動,像其他雞類那樣善於結群。飛行的速度很快,常作直線飛行。它們的警惕性極高,總是隱藏在草叢或灌木叢裡,極難發現。受驚後大多飛往高處,這一點與其他雞類不同。


煙雨夜讀 | 花落黃陵廟裡啼



雄鳥歌喉美妙,十分善鬥。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裡也有特定的內蘊,其鳴聲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

九子坡聞鷓鴣

唐 李群玉

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

正穿詰曲崎嶇路,更聽鉤輈格磔聲。

曾泊桂江深岸雨,亦於梅嶺阻歸程。

此時為爾腸千斷,乞放今宵白髮生。


這首詩中的鷓鴣,已不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詩人聽到鷓鴣的鳴叫,內心湧起的是不得其路的惆悵,以及不得其志的嘆息。如今讀之,依然餘音在耳,不忍聽聞。


煙雨夜讀 | 花落黃陵廟裡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