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老人收集民間故事36載 自費編寫出書

遼陽老人收集民間故事36載  自費編寫出書


遼陽老人收集民間故事36載  自費編寫出書


與民間故事結下不解之緣,他走遍遼陽的溝溝壑壑,四處收集散佈於民間的各種傳說、民謠。

他參與編寫3本傳說故事,即便還無法印製,但也成為一筆珍貴財富。

王吉川,80歲,身上有遼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遼陽市鄉土文化研究會理事、群眾文化分會會長等多個頭銜。

雖已耄耋之年,他為保護與挖掘遼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仍在奔走忙碌著。

他的“收集”工作

從36年前開始

在遼陽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王吉川是年齡最長者。

當年在鄉下,王吉川是個文化人還特別喜好文藝,1980年,他當上了鄉文化站站長。

王吉川從小就喜歡爺爺講的故事,聽後就講給夥伴們聽,而文化站的工作職責中,有一項就是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

“我做這個工作最合適啊,不敢說做的最好,但沒人敢說比我做的強。”王吉川笑稱,1986年,開展全國“民間文學‘三集成’普查工作”,他對民間文學的收集整理工作,一發而不可收。

收集民間文化

百餘人下鄉村“尋寶”

36年中,王吉川收穫的是喜悅。

2004年,王吉川等人為抵制不良文化侵入校園,決心出版一本積極向上、內容優秀的《遼陽新童謠》。他牽頭組織80餘人的採風隊伍,到民間收集童謠,最後整理成書。

“讀書好,讀書樂,學好本領創大業;打鐵需要功夫硬,接班要有真才學”,書中210首童謠讀起來都朗朗上口。

遼陽民間流傳著大量歌謠,但遼陽沒有一本有關民間歌謠的集子。收集民間歌謠的擔子最後落在了王吉川身上,2008年,他招集百餘人到東京城等有深厚歷史沉澱的村莊進行採錄。經過一年半的緊張工作,共收集了1650首歌謠,最終入冊466首,“回憶起來真的不可思議,現在這裡動遷了,再晚幾年,損失可想而知吧!”

“河東來了老罕王,山根底下修城牆,城裡修個罕王殿,罕王天天忙,大明江山要夠戧。”

這些流傳在古村落的民謠,經王吉川稍加修飾,就是一段歷史故事。歌謠展現了努爾哈赤打下遼陽後建都東京城的場景,併發誓要推倒明朝的決心。

三人創作已故去兩人

他想等作品出版那一天

為了收集散失在民間的歌謠、故事,王吉川不畏艱辛,跋山涉水,他踏遍了遼陽的山山水水,考察了大量的古蹟遺址。他經常帶著乾糧騎著自行車深入百姓家,遇到他聞所未聞的,他用筆記下來,回來進行整理。

“民間文化,一個也不能落。”王吉川奔波勞累,最欣慰的就是老伴和孩子都很支持他的工作。

但從今年開始,兒女們有些擔心,怕他過度勞累或因過於牽掛遼陽的“非遺”而傷及身體,“說我年齡大了,累倒了兒女跟著遭罪。”

近日,王吉川編輯的《民間文學作品論文集》問世,這是他自費出版的,共有61萬字,都是他近些年撰寫的論文,和自己親手整理出來的160餘則民間故事。“自費是實在沒辦法,因為有三本親手編輯的書籍因資金沒到位而無法出版。”

1996年,王吉川等三人開始編寫《遼陽風物傳說》、《遼陽人物傳說》,耗時兩年多,共40餘萬字。但由於資金問題,這兩本書仍在出版社沉睡,至今無法出版。

“三個人,已經故去兩人,我都80歲了,我一定要活到此書出版的那一天。”王吉川說在此處手在不停地顫抖。

2010年,由王吉川編寫的《王爾烈傳說專集》完稿,全書20多萬字,裡面有許多王爾烈的故事是新挖掘出來的,同樣是資金問題無法出版,“對於有著2400年曆史的文化的古城來說,卻沒有自己的民間故事出版物,實屬遺憾。”

遼陽老人收集民間故事36載  自費編寫出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