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曹氏曾經俊傑英才輩出,如今空遺進士第一村

瑞安曹姓的始祖神奇地被陰封為王,子孫綿延,聚居許峰,改名曹村,其下俊傑英才輩出,300多年間,湧現各類進士159人,贏得“中華進士第一村”美名,更有六部出了5位同族侍郎,曹叔遠、曹豳叔侄同傳《宋史》的輝煌。曾因同族曹姓京官眾多,惹人妒忌,為表一直忠心耿耿,生造字眼去曹一豎,稱為“一直曹”。現如今,曹村卻無一人姓曹,幸得曹昌孫遷居高樓,於上澤延一脈曹氏後裔。

曹姓源於神奇“曹三王”

瑞安的曹姓始於一個叫曹藹的人,此人世居福建長溪(今寧德境內)之霍童洞天。唐代道士司馬承禎在其《天地宮府圖》“三十六洞天”部分記載:“第一霍桐山洞,週迴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屬仙人王緯玄治之。”據百度搜索,在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第一洞天霍童山地位非常高,排位在五嶽之前。高樓上澤村《曹氏宗譜》記載:這霍童洞天曾有“九仙會飲二僧化鶴之跡”,其始祖曹藹“得其遺法”,於唐朝中葉率弟曹霅、曹昌裔二公雲遊至瑞安來暮鄉(今曹村)許峰,愛其風光秀美,就此定居。

這位曹藹始祖生前雖只有“為人正直、樂於好施”的八字評語,死後築祠於曹村前坡,卻風光無限,連同一起來到許峰的曹霅、曹昌裔二公同被陰封為“曹三王”,何也?

上澤村曹氏宗譜有一篇《始祖孚澤王事實》,記載曹藹、曹霅、曹昌裔三公的在天之靈:宋朝宣和年間,方臘起義進軍溫州,曹藹等三公“神現而拒之,具有靈蹟”。不久,平陽出現盜賊,流竄作案,逼近許峰,曹藹等常託夢給鄉民,提醒大家警惕防備,使鄉民“安堵無恐”避免了損失。再有一次是在宋紹興年間,瑞安遭遇颶風大雨,擔憂許多平民將流離失所,當時有鄉民邵貴、季宣、張成親眼所見曹藹等三公立於水畔,揮手指劃,水勢立止,鄉民安然無恙。此後,凡有鄉民祈晴禱雨、抗患御災、衛國惠民的事,均有求必應。凡此種種,鄉人皆以為神力。時有邑大夫申報郡府轉呈至朝廷禮部,宋寶慶三年(1227)八月,詔封曹藹為順佑廣福昭德王,封曹霅為順應廣惠昭澤王,封曹昌裔為順濟廣寧昭顯王,並敕賜祠額為孚澤廟。

這就是“曹三王”和孚澤廟的來歷,其事蹟在清嘉慶《瑞安縣誌·卷三·祠祀》和民國《瑞安縣誌·宗教門》均有同樣的記載。

可見,瑞安曹氏起源於神奇,或者已為其後神奇的中華進士第一村早留下了伏筆。據上澤村曹氏宗譜排序,“曹三王”為第11世祖,後來聲名卓著的曹逢時、曹叔遠、曹豳等均為曹藹之後裔。

瑞安曹氏曾經俊傑英才輩出,如今空遺進士第一村


曹氏五侍郎,叔侄傳《宋史》

據上澤《曹氏宗譜》記載,曹藹生二子。次子曹謙“潛德不仕”,沒有做官。直到第18世出了曹逢時(字夢良),在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中了王十朋榜進士,官任嚴州司戶,後擢升福州教授(未赴)。曹逢時少時勤奮好學,博聞強識,曾入臨安太學與王十朋一起同窗數載,王十朋稱他“卓然自立,才雋氣豪,人莫能及”。從王十朋《訪許峰曹夢良山中留詩為別》“我自簫峰下,遙來訪許峰。故里行將遠,吾人豈易逢”看來,他們交情深厚。

這時,曹逢時的先祖曹藹尚未陰封為王,他作為南宋曹村進士第一人,開啟了曹氏家族後來者龐大的進士先河。從他開始至明永樂甲申二年(1404),200多年間,同族曹氏中甲科進士者多達26人,其中尤以曹叔遠、曹豳、曹觱、曹元發、曹良朋分別官至禮部侍郎、工部侍部、刑部侍郎、戶部侍郎等,並稱“曹氏五侍郎”(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副部級)。

宋紹熙元年(1190),曹叔遠(1159—1234)登進士第,率先官至禮部侍郎。《宋史》列傳175稱其為“正人端士”。他知遂寧時,營卒苦於軍餉被侵克,相率作亂,局勢十分緊張。他即禁止亂兵擾亂百姓,並進行耐心細緻的疏導,終於使事態平息。人們贊曰“此江南好官員也”。曹叔遠一生還勤於著述,是永嘉學派的重要學者,《宋史》稱“嘗編《永嘉譜》,識者謂其有史才”。其子曹觱、其孫曹邰皆中進士第,連同其父曹逢時,四世甲科蟬聯,亦是曹村一絕。

曹叔遠族侄曹豳(1170—1249)於宋嘉泰壬戍二年(1202)登進士榜,同樣累官至侍郎。比較起來,曹豳的聲望更勝其叔,這大約緣於他的文名。“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林鶯啼到無聲處,青草池塘獨聽蛙”,這首《春暮》絕句就是曹豳作為瑞安人收錄在《千家詩》中的絕響。

曹豳步其叔曹叔遠之後同列《宋史》列傳175,短短200餘字,精選了曹豳為官40餘年的幾件經典事蹟:他在任重慶府司法參軍時,郡守度正欣賞他的人品和才學,正要推薦他升職時,他推辭道:“章司錄母老,請讓其先。”度正為他的為人而敬嘆。另一件事說他在任浙東提點刑獄時,“寒食放囚歸祀其先,囚感泣如期至”。清明前放了牢獄裡的囚犯回家祭祖,囚犯感激涕零如期歸來。這仁慈與胸懷也許只有曹豳能做到,要是囚犯一去不返,丟官還算事小,丟命也極有可能。正是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這位曹氏先賢,其人品、文品、官品,都讓後人無比敬嘆!

曾經俊傑英才輩出,如今空遺進士第一村


瑞安曹氏曾經俊傑英才輩出,如今空遺進士第一村


孚澤廟

自唐中葉至宋,曹氏在許峰經過200多年的繁衍,已發展成為一支龐大的家族,從此許峰改名為曹村。

2003年,曹村為申報“中華進士第一村”,根據《曹氏宗譜》及明代嘉靖《瑞安縣誌》、萬曆《溫州府志》,清代乾隆《溫州府志》、嘉慶《瑞安縣誌》,《瑞安市志》的記載,對曹村的曹姓進士作了全面統計:除了甲科進士26人,還有武進士3人、特奏名進士30人、薦舉進士20人、太學進士27人,以及鄉貢進士、胄貢進士、漕貢進士等共計159人。於是,我們現在看到,在許峰山下豎起一個花崗岩的高高牌坊,上書“中華進士第一村”。

然而,我們在附近的許南村尋訪,卻被告知整個曹村都已找不到姓曹的人家。曾經自宋以來出過159位曹姓進士的曹村,其家族應該相當龐大,竟然全部銷聲匿跡!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有的說,平陽來的盜寇曾頻頻光顧曹村,專劫富戶人家,曹姓大都進士為官家庭富有,聞風統統外遷去了;有的說,曹姓大都為宋官,自宋歸元,擔憂遭元朝廷清洗,除了外遷另處的,統統就地隱姓埋名,不敢再稱姓曹。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卻都沒有直接的證據。

事實是,曾經為曹村贏得“中華進士第一村”曹姓,已沒有一個後裔在本地,或者改為別姓,因歷史悠久已認不得姓曹了。只有曹豳曾經在自家附近創辦的“虎邱書院”遺址以及墓地還在。“曹豳墓已被挖掘得認不出來,墓碑也被移到玉海樓收藏了。”曾經為曹村搜尋整理眾多進士名錄的許北村人倪日稿先生告訴我們說。

在玉海樓退思園裡,我們在眾多碑文裡找到了曹豳的墓碑,上面刻著由宋狀元周坦填寫的約300餘字的墓誌銘。

京官眾多遭忌妒,為表一直忠心造別字


瑞安曹氏曾經俊傑英才輩出,如今空遺進士第一村


曹村無曹姓,現在瑞安的曹姓要歸功於一個叫曹昌孫的先祖,他好像有先見之明,遷居到了高樓上澤,繁衍了曹姓一脈。

據上澤《曹氏宗譜》排的輩分,曹叔遠為19世,曹豳屬20世,他們均為曹藹次子曹謙之後。曹藹長子名曹贇,傳至第19世時出了一個曹昌孫。此人雖非甲科進士出身,卻深得其祖遺風,“浪遊江湖,與時宰胡晉臣友善”。因結識了當時的宰相胡晉臣,曹昌孫被薦舉考試做了官,最後做到江西榷茶都轉運副使。

現任上澤村村委會主任的曹仲遠介紹說,曹昌孫正是上澤曹氏的始祖,現在村裡約有200多戶、900多人的曹姓人都是他的後裔。另有場橋、下霖的曹姓亦傳於上澤。

《曹氏宗譜》在曹昌孫的傳記中寫道“公自許峰遷嘉嶼玉壺裡”,即今高樓上澤,並於宋紹興四年(1134)“復建孚澤廟為七星敦之北”。

原來孚澤廟在曹村,因為曹昌孫遷居上澤,便把孚澤廟也“搬”到了玉壺山下。而據上澤曹氏後人曹仲生老人介紹說,玉壺山原本叫山下田,因為建了孚澤廟,才改名為玉壺山。

現在,在通往上澤新村的路上,會看到路邊的一塊牌子上寫著“上澤古村落”,據說這是我省現存為數不多的宋代古民居群。已歷800多年的孚澤廟就位於路邊,裡面供著的正是曹氏始祖“曹三王”的畫像。“原本廟前有十六對旗杆,文官經此要下轎,武官要落馬。唯有新娘不用落轎,因為新娘的鑾嫁象徵著皇后駕到。”熟悉曹氏諸多掌故的曹仲生老人介紹說,“你看這‘曹氏宗祠’匾額,曹字是少了一豎的。”

原來有個故事:因為南宋朝廷裡曹姓京官眾多,不免遭人忌妒,向皇帝進言:曹字為日上面一個曲,而曲有二豎,豈不是對皇帝有二心?聞此風聲,為了避免禍患,曹家人就將“曹”字去了一豎,以表曹家一直對朝廷忠心耿耿,直到現在《曹氏族譜》中“曹”字都是少一豎,成了一個別字。

這聽起來就像曹姓的緣起“曹三王”一樣充滿了傳奇。到此,我們才發現上澤《曹氏族譜》中所載一個時間上的自相矛盾:詔封“曹三王”並賜額孚澤廟既然在宋寶慶三年(1227),曹昌孫應該絕無可能在紹興四年(1134年)“復建孚澤廟為七星敦之北”。這或者又是曹姓歷史留下的一個謎團,期待有識之士去考證。

[相關鏈接]

曹姓起源於周文王姬昌與太姒所生第六子曹振鐸,受封曹國。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30位,人口約791萬,主要名人有曹操、曹雪芹等。據我市2012年7月人口統計,有曹姓5189人,姓氏排位第44。(記者 金錦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