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第十三——問道宿命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經》第十三——問道宿命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十三章 問道宿命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

得知宿命。會其至道。

佛言。

淨心守志。可會至道。

譬如磨鐃。垢去明存。

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經》第十三——問道宿命

偈頌簡釋

有些學佛的人往往捨本逐末,還沒有真修實學就想求“宿命通”,想知道過去未來的事情,這是錯誤的觀念和追求。

【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

佛世時,跟隨在佛身邊的弟子,為免後學者求神通不成,反而走入邪途,便向佛陀提出這個問題——要用什麼方法修行才能證果、得知宿命?佛陀立即給予糾正。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經》第十三——問道宿命

【淨心守志,可會至道。】

“淨心”即是漏盡、煩惱盡除、心無掛礙;人因為有欲愛——痴心、愛重、情迷,所以心不清淨。而學道就是要回復清淨的本性,守住學佛成聖的最初那一念志願,並終身奉行。

世間人往往行事顛倒,譬如為了一次“祭祀”,可以連吃三天清淨素、守不淫戒。但在三天守戒之後,卻又大開殺戒。修行人要終身守志,不能只發短暫的心,這樣才能回覆清淨的本性。

“可會至道”在返回本性之後,就能與道會合,真正體悟佛陀的教法。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經》第十三——問道宿命

【譬如磨鏡,垢去明存。】

古時候鏡子是由銅或石器製成,制鏡時,都需要經過一番磨亮的功夫;磨得越光亮,照得越清楚。不過,一旦鏡面蒙上一層霧或染著塵埃,就無法清楚地映照出萬物的本來面目。

這裡佛陀並未直接講解用何方法可得宿命,而是以磨鏡為譬喻,就是要我們好好的磨練、修行,若能觸境而不動心,人事塵埃才不會汙染心鏡;也唯有修行淨心,去除煩惱,純良的本質才會顯現。

令心清淨,堅守志向,心淨極處,不失出離解脫願心,久之便可證道。不論大乘小乘,首先須令自心清淨,遠離妄想,方可會道。若具備強烈的出離心、自利利他的菩提心,心地清淨,當會之道,即是大乘無上佛果。欲得佛果,當發大乘之心;若只求自利,無絲毫利他之心,縱使修行萬劫,亦不得佛果。

銅鏡光明本存,因灰塵故,不得顯露。眾生亦是如此,因煩惱、無明、妄想遮障本具光明,而不得見性,若能恆時守護誓願,堅定無偽尋求出離解脫,久之便可證得道果。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經》第十三——問道宿命

【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愛慾、慾望若能斷除,心境自然明朗。因為欲會使人愚痴,無法認清現前的境界。眼前的事理都辨認不清了,要如何瞭解過去、未來呢?因此,一定要斷除愛慾;把現前的境界分清楚,要了解過去、未來也就沒問題了。

凡夫眾生,應當通過有相修持,如誦經、持咒、唸佛、拜佛等,令心清淨,心淨之時,無慾無求,對於一切事物乃至神通、都無所求之時,便得宿命。

佛陀具大智慧,將如何能得宿命放置於後,將如何見道說於首位。心存志向,長期守護,便得道果。見道之後,內心清淨,恆時安著,無慾無求,便得宿命。

阿羅漢所證為修通,斷盡煩惱獲得以宿命通為主的五種神通。也有世間之人,依外道著相法及藥石外力助緣,獲得神通,此多為鬼通,並非修證而有。所以佛告比丘,莫求神通,當應求道,當證道時,神通自顯,若無道有通,未了生死,還會因此而造業。大眾當應希求大道,切不可執著、貪戀神通。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經》第十三——問道宿命

本章提問內容著重在“宿命、神通”,而佛陀的回答則重在“會道”。能夠了解道理、心與理會合,自然能知道宿命,也就是要我們好好地腳踏實地修行。修行要踏實地去修持,不要求神通。

一個有修行的人,必定會了達宿命;而知道宿命的人卻未必真有修行。例如一些幫人算命的人,往往自己的命卻算不準。

又如:“催眠術”,就是讓被催眠的人忘掉現在的事,引導他說出過去生的事。另外,通靈也一樣,必須先讓現實的境界消失掉,才能通靈。這都是邪術的一種。

不管是催眠或通靈,只是很短暫的時間,而且是在迷昧的狀態,不是出於自己清楚的意識。修行若能修得應用自如、能克服誘惑,隨心所欲不踰矩,才是真正有神通。

大修行人,先破無明,獲證法身,而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在證悟之後慢慢自然消除。見自性後,無須刻意用功修行,一切都是任運而成,自然修持。若有修念,仍屬障礙,不為見道。

凡所有修念,皆是妄想現。但是,又於輪迴妄想不同,落在二乘解脫道中。真正的修行人,是無任何起心動念,而恆時安著自性法身中,此即名為大修行人。最上乘者,不論次第,直接證悟心性。

總之,要先修心、回覆本性後,自然萬事無障礙;能明心會道,自然明白宿命,通達無礙,切不可捨本逐末,以免落入邪道。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經》第十三——問道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