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第二個”拼多多,靠會員制就能“逆襲”嗎?


美股“第二個”拼多多,靠會員制就能“逆襲”嗎?


阿里和京東的“二分天下”,曾經令人堅信電商格局已定。

然而,拼多多硬是“虎口奪食”,在看似沒有縫隙的電商領域殺出一條血路,通過社交模式迅速擠入電商第一陣營。

如果說拼多多是一個意外,那麼雲集可能是第二個意外。

美國時間5月3日,社交電商雲集登陸納斯達克,發行價11.00美元,盤中漲幅最高達到65%,截至收盤,上漲28.64%,收於14.15美元,市值達30.5億美元。

美股“第二個”拼多多,靠會員制就能“逆襲”嗎?


拼多多的“難兄難弟”

招股書顯示,2016-2018年,雲集GMV(成交總額)分別為18億元人民幣、96億元和227億元,其中2018年GMV同比增速高達136.5%。

儘管在GMV上與頭部電商幾乎沒有可比性,但云集2018年營收130.15億元,已無限接近拼多多同期的131.20億元,遠超有贊、微盟兩家微信生態服務商。

淨利潤方面,雲集財務表現甚至更為穩定。2016-2018年,雲集淨虧損分別為2466.8萬元、1.05億元、5632.6萬元,逐漸收窄,而拼多多2018年虧損則高達39.58億元。

先於拼多多上線4個月的雲集,是中國較早試水社交電商的平臺之一。

不過,在上市的高光時刻,雲集迎來的不僅有鮮花和掌聲,還有眾多的非議和質疑。只不過,拼多多因假貨遭受質疑,雲集是因為涉嫌“傳銷”。

創業初期,雲集基於多級分銷模式,用戶量高速膨脹。

會員費雖不便宜,但云集設置了回報豐厚的累進制獎勵機制,鼓勵店主們發展層級,因此快速積累了一批精準的個人賣家用戶。

但這一模式遊走在灰色地帶。

2017年5月,雲集因部分推廣形式與國務院《禁止傳銷條例》衝突,多級分銷涉嫌傳銷行為,被杭州濱江區市場監督局處罰958萬元。

於是,2018年之後,公司在門檻及獎金制度方面都進行了修正,例如人頭費用降至一級、團隊計酬減少至兩級且更名為服務管理費等;此外,公司將部分會員服務外包給第三方服務公司,平臺轉變為一級分銷體系。

雖然降低了分級層數,但是,雲集最初想要依靠社交與人脈售賣商品的底層邏輯並沒有變。

既然用戶流量都是花錢買來的,為什麼這筆錢可以給流量平臺,給用戶就不行?

為了吸引更多新店主,雲集將產品利潤讓步給用戶,在平臺上繳納398元會員費,就可以成為會員——在平臺內購買商品的折扣優惠,而且還能通過推銷獲得銷售佣金,發展新會員獲得會員費返利。

在雲集看來,這種模式之所以能夠成立,是因為對今天中國將近10個億的互聯網用戶來說,平均每天上網四五個小時,絕大部分信息都不是來自搜索。

相反,有60%到70%的信息,都是從推薦而來,是被動地獲得的——可能是通過微博、頭條,也可能是微信的朋友圈。

這背後其實是社交驅動的社會化推薦和機器驅動的AI推薦——信息獲取方式的變化,會帶來商品和服務獲取方式的變化。

根據公開數據,微信已經擁有近10億用戶,是中國最大的移動社交平臺,其低壁壘造就了微商生意的繁榮。

與此同時,國內主流電商的流量成本已居高不下,作為流量的天然聚集地,電商企業紛紛在微信發力。

除了拼多多,還有有贊、微盟等。

不過,之所以在有贊和微盟之後,雲集能再次從社交電商領域突圍,就是因為有贊、微盟等技術服務平臺,多以To B業務為核心,雖然他們已經佔有了一定的市場,但是很難幫助個體商家解決進貨、發貨、售後等服務難題。

於是,雲集做成了一個系統,將供應商、製造商資源全部集合在這個系統裡,解決了第一代微商需要囤貨、倉儲配送以及售後服務的難點,採用S2B2C模式,幫助用戶一鍵成為店主。

“當個體參與商業行為處於真空期,我們恰好出現了。”雲集微店聯合創始人郝煥曾在一次對外分享中表示。

實際上S2B2C這套模式最早由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總裁、參謀長曾鳴提出。它的核心理念是,由S(Supplier)大供應商,幫助小B(business)商家,銷售商品給C(customer)顧客,S和小B共同服務C,供應鏈和工廠則直達消費者。

雲集面對的是普羅大眾,不管是擁有一定好友數量的代購,還是微信好友只有一百個的普通人,都是雲集的目標用戶。

事實證明,藉助人際推薦,銷售可以更容易轉化,這也是雲集繼拼多多之後,成為又一家依託於微信生態平地而起的“神奇公司”。

美股“第二個”拼多多,靠會員制就能“逆襲”嗎?


會員制對標Costco?


美股“第二個”拼多多,靠會員制就能“逆襲”嗎?

和拼多多一樣,雲集也把Costco當做自己的“偶像”,而云集與Costco最相似的一點,是他們都擁有會員制。

美股“第二個”拼多多,靠會員制就能“逆襲”嗎?


雲集在踐行會員電商,但是它目前很難達到Costco的水平。Costco不靠銷售商品賺錢,淨利潤幾乎全部來自於會員費,雲集則反之——根據招股書,2016-2018年,雲集的會員收入分別為0.16億元、0.51億元和1.55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僅12.09%、7.96%和8.85%。

Costco的商業模式被很多人欽佩,因為它的高品控、低毛利,對消費者既有門檻又有強粘性。

Costco的商品種類不算多,大多是家庭經常性購買品,每種商品它通常只賣一兩種相對優質品牌,同時利用高性價比的自有品牌佔據消費者的心智。

此外,因為從供應商直接大量採購,週轉快,所以Costco能拿到最低批發價,再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售出——近十年的毛利率控制在11%左右。

但是,與Costco的精簡SKU的理念不同,雲集管理層去年底曾表示,2B的時候不需要太多產品,只需要為B端提供好賣的爆款商品,但一個C端用戶的需求是非常寬泛的,雲集需要讓產品更加豐富,雲集超市就是在迎合這個變化。

此外,雲集雖然為會員提供了部分低價優質商品,但這些商品給銷售人員的返傭提成非常低,尤其是一些主流、暢銷品牌的商品,返傭比例更是幾乎在5%左右,並不足以推動微商們賣力推廣。


美股“第二個”拼多多,靠會員制就能“逆襲”嗎?


而那些返傭相對較高的產品,受眾則相對有限。

可以說,雲集在努力的把自己裝扮成Costco,但目前還很早期,它只學會了讓會員交年費,卻沒有相關的基礎設施來支撐它的商業閉環。

如果說低毛利是Costco的一條護城河,那麼雲集反而是用自身的會員體系來提高毛利率,似乎有點本末倒置。

此外,從歷史來看,中國並沒有做成線下Costco,雲集能否成功,恐怕仍是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