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州成為院士最多的城市,比上海、北京還多?

花瓣兒魚


經濟實力決定文化水平,放在古代現代,都是成立的。


先看一張網上有人總結的中科院院士表,可以發現其中有很強的規律:

  1. 幾乎集中於沿海發達地區,前25名當中,中西部只有長沙、武漢和成都三座城市,且排名都不算高;

  2. 幾乎集中於南方,前25名當中,北方只有北京、唐山、天津,排名也不高。



我們說,“倉廩實,知禮節”。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讀書明理乃至爭取功名,是個很花錢的事情。在古代讀書,意味著一個青年壯漢脫離勞動,白吃乾飯,家裡沒點積累是不可能完成的;在現代社會,幼兒園一年幾萬的費用,到中學、大學、留學費用,加起來也是個天文數字,長期的投入至少在百萬元以上。不要用某些寒門弟子成功的案例來反駁,因為那只是少數,你去看看清華北大哈佛劍橋學生們的背景,有幾個是寒門的?


從唐朝後期到現在,蘇州就是中國最發達的城市。


明清時期,是“蘇湖熟,天下足”,更多的糧食產出,這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餵養更多的人口,人多了,自然人才的來源就充沛,在甘肅、青海這樣人口稀少的地方,人才來源本身就是匱乏的;二是,更多的糧食,可以讓一部分人脫離勞動,專心讀書,進而在考試中獲得更高的分數。


下圖為明朝人口分佈圖(可以解釋為何廣東人才比較少,因為那時候人口本來就少):


兩宋和明清,狀元也好,進士也好,大部分來自經濟發達的南方。由於南方實在是太過厲害,朱元璋甚至異想天開地為科舉設置了兩個榜單:南榜和北榜,以消弭南北方的分歧,讓浩蕩皇恩福澤天下。到了清朝,南方的狀元進士數量又重新恢復優勢。而在南方最發達的蘇州府,狀元數量更加讓其他人羨慕:蘇州府在清代共出狀元26名,佔清代全國狀元總數的22.81%,佔江蘇全省狀元總數的53.06%,是名副其實的“狀元之鄉”。


到了近現代,蘇州作為南方第一城的地位雖然被上海搶走,但靠近上海仍然是個優勢,同時自身又有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勞動力的優勢,成了中國製造業的中心。改革開放之後,先工業化再市場化的“蘇南模式”大獲成功,現在我們經常提起工業園,第一個想到的城市可能就是蘇州。雖然這些年很多製造型企業從蘇州遷移走,但蘇州仍然保有大量工業企業,尤其是大量的外資企業。


蘇州工業園的區位圖:


說了這麼多,其實都是在說蘇州經濟。600年居於中國經濟中心的地位,賦予了蘇州發達的教育和文化,形成了好學的傳統,這是蘇州之所以成為“院士之鄉”的根本原因。這種積累不是簡單的模仿就能模仿得來的,這需要幾代人的積澱,可能要花上百年時間。


這樣的規律也表明,雖然北京、上海在院士數量方面暫時還落後於蘇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超過蘇州只是時間問題。甚至說將來蘇州還可能被杭州、深圳、廣州、成都、武漢超過。


關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瞭解熱點財經事件背後的經濟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