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黃老之學”鞭撻四方,於是我們都成了炎黃子孫

如果有人問為什麼我們是炎黃子孫,稍具歷史的同學都會說出那段民族融合的歷史。上古之時,中華大地主要形成了西方炎帝、中原黃帝、東部東夷、南方蚩尤苗蠻勢力四個部落聯盟,分別以農業、畜牧業、漁獵為經濟形態,對土地和自然資源的爭奪日益激烈,時有戰爭。

西方炎帝部落和中原的黃帝部落率先在阪泉之野發生戰爭,因為經濟形態類似,很快融合為新的部落聯盟,這就是炎黃部落聯盟。“炎”部落歷史古老,姜姓,處於畜牧業和農業的國度期,“黃帝”部落則是自甘肅向洛陽沿黃河東擴的勢力,時間上是後起之秀,但農業發達,手工業繁榮,成為聯盟主導。隨後的炎黃聯盟歷經堯舜禹、夏商周,逐步南擴和東征,據有整個華夏,後世把這個文化種群稱為“炎黃子孫”。

那些年,“黃老之學”鞭撻四方,於是我們都成了炎黃子孫

炎黃阪泉之戰

事實果真如此嗎?老道認為,是也不是。這種說法只是表述了一下相關的事實,歷史事件的定性往往牽涉到政治的博弈,和歷史的形成過程,這裡非常得力於當時一個思想流派的鼓吹:黃老學派,以及田齊政府的強化知識,打了一場文化話語權大戰。

首先,戰國開始,首先發生了兩件大事。韓趙魏分晉和田氏代齊,在今天來看,不過是領導人更換了以下,當時卻是禮崩樂潰的大事件,臣子叛上並取代君主,周天子卻無動於衷。首先不安的也包括了當事人齊威王。

齊國原先本是周朝分封姜子牙的軍功之國,擁有徵伐東方諸國、維護東方統治秩序的權力,是姜姓,屬於古炎帝部落後裔。田氏代齊,田氏原為陳國公子,逃難避入齊國,當政以後急於打開外交關係,重塑國際形象。措施之一就是大力發展文化,爭取話語權。

那些年,“黃老之學”鞭撻四方,於是我們都成了炎黃子孫

齊國稷下學宮

田氏出自陳國,先祖卻是黃帝部落。當時學術流派百花齊放,但真正官方大力組織支持文化教育,田齊尚屬首份。田齊政府成立稷下學宮,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學之一。曾在齊都臨淄稷下,造了高門大屋招徠賢土,諸子學派多來雲聚,爭鳴蔚然成風,成為戰國時代最興盛的國家。當年各國許多不同學術觀點的學者,不遠千里,前來講學,進行不治而議的自由辯論,人們稱這些人為“稷下先生”。他們各自所集的門徒稱為“稷下學士”。

稷下學派的主流是道家。因為老子為陳國苦縣人,和田氏先祖陳完是老鄉,同為黃帝部落後人,得到尊崇。最先把黃帝和老子結合在一起的是莊子《知北遊》,“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託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人說”。最終把黃帝和老子學說融合一起的當屬稷下學派的新道家“黃老學派”。

那些年,“黃老之學”鞭撻四方,於是我們都成了炎黃子孫

黃老學派

稷下黃老道家代表人物是文子、列子、范蠡、彭蒙、慎到、田駢、捷子、環淵、宋鈃、尹文等等,其代表作除了已經佚失的《田子》、《蜎子》、《宋子》等等之外,還有留存至今的《慎子》、《尹文子》、以及與黃老道家關係密切的鴻篇鉅製——《管子》。齊國統治者也基本上按照黃老道家思想治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之一,史稱東帝。

那些年,黃老學派的道家人士紛紛出山,極力張揚本門學說。當時儒家推崇堯舜、墨家推崇神農、獨道家推崇黃帝,得到主流話語權,合炎帝姜齊,一併為田齊的正統性提供了歷史依據,大力鼓吹華夏諸族為炎黃子孫,算是稷下學派留下的不朽文化貢獻。

那些年,“黃老之學”鞭撻四方,於是我們都成了炎黃子孫

炎黃子孫

後歷經楚國、秦國發展,得到有效傳播,經過呂不韋《呂氏春秋》和漢初劉向《淮南子》把黃老之術發揮極致,漢初的海內一統,讓一個統一的大民族文化崛起,炎黃子孫源遠流長,黃老學派功不可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