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期--------了解宁波之雪窦山

五期--------了解宁波之雪窦山

五期--------了解宁波之雪窦山

风光秀丽的雪窦山位于溪口镇西北 8 公里的地方,海拔 600 多米,山 峦灵秀,瀑布绚丽,山上乳峰呈窦,水如乳从窦出,故名雪窦。雪窦山气候 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素有“四明第一山”之誉,在汉代就有“海上蓬莱”的美称。

蒋介石母亲王采玉的墓地也选在四明第一山的雪窦山上。蒋母墓道包括 石牌坊、跨路亭、墓庐、八角亭、坟墓等建筑。石牌坊有三个门,中门上首 刻“蒋母墓道”四字,因而从入口到终点统称“蒋母墓道”。

蒋介石母亲王采玉出生于1864年11月9日,死于1921年6月14日, 享年 58 岁,是奉化葛竹村人。

从石牌坊到坟墓是一条长668米的卵石路,夹在一片松树之中。这 “668”,寓意路路发或路路通。首先我们看到的这个亭是不是有点像古代书 生戴的方巾帽,这个亭叫下轿亭,因为蒋介石以前每次坐轿到这儿,便弃 轿开始步行。在走上去是八角九檐的亭子叫“八角亭”。这是蒋介石散步休 息的地方。再往上走约 200 米,来到了墓庐“慈庵”。墓庐是后代子孙守孝 居住之地,取名“慈庵”,是因为庵内只祭奠慈母,而没有严父。蒋介石每 次扫墓时就住在墓庐。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由于腿部受伤,回到南京后 不久,就到溪口养伤,在此居住了三个多月。从墓庐到墓地大概还要走 100 米,由于台阶路比较滑,一些国民党将领来的时候,一般是穿皮鞋,走台阶 路不方便,于是蒋介石布置了不同尺寸、样式的布鞋供他们选用。

坟墓坐北朝南,上面扇形围栏上刻了四个字:壸(k俪n)范足式,意思是 说王采玉是女中的楷模,足够成为众人的榜样。两边有一副对联,“祸及贤 慈,当日顽梗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贤慈是对母亲的尊称, 顽梗是顽皮不听教训之意,逆子是对自己的称呼,恨靡涯是痛恨没有边际。

墓碑前有块石雕,刻有竹子和凤凰,竹子代表蒋母出生地葛竹村,凤凰 指王采玉,意思是王采玉是葛竹村飞出来的金凤凰。好多游客看了这个坟墓 以后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蒋母为什么会葬在那里呢?当时蒋介石请了许多风 水先生看墓,最后还是选定了这个地方,认为这里有两个好处:一是我们所 站的山,山形像弥勒佛佛像,我们刚刚走上来的地方是弥勒佛的右腿,旁边 的山路像弥勒佛的左腿,而坟墓正好造在弥勒佛的肚脐眼上。第二呢,当时 山脚下有三个村庄,这三个村庄用柴火烧饭时会冒烟,就像三炷清香,时刻 在祭奠蒋母的灵位。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所以墓地就选择在这里。

那么蒋介石父亲葬在哪里呢?蒋介石父亲的坟墓在溪口镇北的桃坑山。 墓有四穴,除蒋介石父亲蒋肃庵外,还有原配徐氏、续配孙氏,另有一空穴留给王采玉。蒋介石每次祭扫母墓,同时必到父亲墓前祭奠。那么蒋介石为 什么给母亲择地另葬呢?蒋介石自己说,是她母亲一再嘱托,理由是“不要 惊动你父之灵”。蒋介石另有想法:母亲是第二继室,夫妻合葬,屈居第四 位,单独建墓才能显示母教之伟大。

传说北宋仁 宗皇帝赵祯曾做一梦,梦见一座大山不知其名,醒后急命各地画家呈天下 名山图来见,当看到奉化雪窦山的图画时,即拍案认定那就是他梦中所游之 山。南宋理宗皇帝赵昀秉承先帝旨意,追书“应梦名山”四字赐之,遂称 “应梦名山”。自此,雪窦山名声大振。大家看到这座黄色的亭子就是御书 亭,亭内有宋理宗皇帝赵昀御书“应梦名山”四个大字。御书亭也因此成为 了雪窦山的入山第一景。

有人说妙高台有“三奇”。一是气候出奇。妙高台经常云雾缭绕,似世 外仙境,长年清风习习。盛夏季节,烈日当空,妙高台依旧凉爽宜人。二是 岩石出奇。平台上有块凸出的石块,称为“晏坐石”。传说蒋介石 9 岁时跟 他母亲王采玉到妙高台烧香,他坐在晏坐石上不愿回家。后来,他发迹后,每次回到溪口,都要在“晏坐石”上坐一会儿,朝东南观望,见远处群山起 伏,气象万千,心中忧愁,荡涤一空。三是建筑出奇。妙高台建筑跟别的地 方不一样。平台上的建筑是按照蒋介石建造的式样重建。蒋介石在建造私人 别墅时,仍保留石奇舍利塔。这个舍利塔是清朝时期雪窦寺石奇禅师圆寂后 在此筑的。谁都清楚蒋介石很相信鬼神,回到溪口常住妙高台。而石奇和尚 的舍利塔仍留在天井里没搬迁,似乎人鬼混杂,令人费解。

四明山另一处景致就是千丈岩瀑布了。千丈岩瀑布落差 186 米。大家看 这岩壁中间有一凸出巨石,瀑布到此碰撞,顿时水花四溅,飞珠溅玉,洒若 飞雪,把瀑布分成了上下两段,上段如玉龙腾飞,下段如珠帘垂地,经阳光 折射,呈现出七色,蔚为奇观。

千百年来,不少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吟诗赞颂,留下许多传说和诗文。 宋朝宰相、大文豪王安石来到溪口,马不停蹄赶到千丈岩,写下了“拔地万重 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织丝挂,迎日还成五色文”的著名诗句。 大文学家曾巩站在千丈岩西边山坡上观瀑,出手想写绝句,想了老半天,找不到 超过王安石的诗句。便顺山道下坡,走到底下观瀑,擦把汗水,写下“玉虬垂处 雪花翻,四季雷声六月寒;凭栏未穷千里势,请从岩下举头看”的诗文。

1937 年 4 月,冯玉祥来到溪口,登上雪窦山,观看千丈岩。他先从上往 下看,又走到“仰止桥”从下往上看,挥笔写下别具一格的诗句:“走到四 明山,先看千丈岩;若能发水电,更能开我怀。”文笔十分浅显,抒发了诗 人赏景情怀和美好愿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