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路攤販到網紅菜場 一對普通夫妻的菜場浮沉30年

從馬路攤販到網紅菜場強哥夫妻的菜場浮沉30年

本報資深記者楊憶華當年每週寫一篇“菜籃子”專欄1995年本報活動“大眾菜賣大眾價”曾火爆全省

記者筆下的杭州菜場

講述人:楊憶華

從馬路攤販,到進玻璃頂棚搭起來的簡陋菜場,再到如今超市般的網紅菜場;從自行車、三輪車到汽車更新換代;從捉襟見肘的經濟狀況,到有車、有存款、兒孫滿堂……

千千萬萬類似強哥強嫂這樣的普通賣菜人,用青春奮鬥出了越來越有滋味的生活。

從富陽農村到杭州來闖蕩

強哥強嫂是富陽人。30多年前,村裡經濟條件不好,路也沒修。

1988年,強哥夫妻帶著不滿兩歲的兒子來杭州闖蕩。“改革開放了,我們也想找點事情做做。”

他們先走了一段,然後用幾天的飯錢買了8元錢的車票,三口之家經過了整整3個小時的顛簸才到。

強哥強嫂在離東山弄不遠的出租農民房裡草草安了家。

在東山弄當上馬路攤販

那個時候的東山弄,除了國營的蔬菜副食品公司,沒有菜場,都是走街串巷的流動攤販。強嫂就是在買菜的過程中熟識了一些攤販。1991年,強嫂把工廠的活辭了,下決心賣菜。

第一筆生意,是強哥騎著自行車,晚上12點半從批發市場馱來的一蛇皮袋50斤豌豆。

“街上鋪一個蛇皮袋,擺上去就開賣了。”強嫂說,馬路菜場一定要起早去,佔個好位子生意就會好很多。她記得,第一袋子豌豆的流水是150元。

“那時候進貨是去三里亭的,蔬菜品種就那麼幾種,茭白、冬瓜、木耳、青菜、包心菜,不像現在有大棚,一年四季各種品種蔬菜都不斷的。來買菜的人也不像現在,講究搭配,也講究新鮮,每次買都是一小把,多買幾個品種。”

馬路攤販做了兩個月左右,強哥找到了另一條生意經,給附近的飯館、食堂當採購,去進貨的時候順便幫他們採購。

大雪封路,推著三輪車走了一晚上

做馬路攤販的日子,就算是苦出身的強嫂也記憶深刻。

“從小女兒出生前一年開始到東山農貿市場成立結束,時間剛好12年。”強嫂說,當年帶著小女兒一起賣菜,大清早就把幾個月大的女兒從被窩裡挖出來,放在竹籃裡。“露天賣菜,下雨了,生意來了,怎麼辦,只能讓孩子淋在雨裡。”

1994年大雪封路,強哥去進貨,愣是從三里亭到東山弄,推著三輪車走了一晚上,最後菜是進來了,但是車子壓壞了:“回到東山弄太陽也出來了,菜還賣不掉……”

日子終究是越過越好了。

1999年,強哥強嫂花了6萬多塊錢,買下了人生中第一輛小汽車,昌河面包車。

2003年,東山農貿市場正式成立。強哥強嫂成了第一批入駐農貿市場的經營戶,告別了馬路攤販的露天賣菜模式。

2006年,東山農貿市場第一次改造,改成半超市,引進品牌店。強哥強嫂的買菜生意越做越紅火。

2012年、2013年菜場第二次改造提升,開始電子化管理,信息公開。

2018年至今,第三次改造提升開始,安裝空調,引進視頻賣菜App,開啟智慧農貿模式,強嫂賣菜搭上了流量的快車。

強哥進貨的車也已經是第三輛,升級成7座的小麵包車。

上世紀90年代初,杭州市中心品種最多、檔次最高的綜合性農貿市場應該是龍翔橋吧,當時的名字叫龍翔橋農副產品市場。

我跑菜場是1991年。那是錢江晚報創刊的第五個年頭,大家的生活水平遠不如現在,花在吃上的費用比例比較大。我記得那時候一個月的工資收入也就兩百元左右,但鯽魚的價格和現在差不了多少,要賣到10塊一斤左右。

種植業養殖業物流什麼都不發達,菜價受天氣影響就很大。有一年黃梅天,青菜都賣到5元多一斤,在那個月收入才兩百左右的時候,這個菜價真的是天價了。

在城市裡,菜場是一個最具煙火氣的所在,也是瞭解民生一個很好的切口。怎麼把時鮮菜的門道、黑心商販的伎倆,以及生活化服務性的信息提供給讀者,我們就想著能不能開個專欄。 “菜籃子”的專欄就是這麼開起來的。

在接下來的四五年裡,儘管在家裡不做飯,但為了工作,我會經常去菜場逛逛,每週寫一篇“菜籃子”專欄。菜價高了還是低了,菜籃子好不好拎,這陣子又有什麼新品種上市,都在專欄裡和讀者一一道來。

幾年跑下來,和管菜籃子的工商部門也熟悉了。

那幾年關於“菜籃子”有種說法“兩頭叫,中間笑”,指的是種菜的“菜園子”因賺錢不多要叫,買菜的“菜籃子”因蔬菜價高更要叫,唯有中間環節的“菜攤子”因獲利豐厚而笑。

1995年早春,正值蔬菜淡季。這種現象特別明顯。

怎樣才能讓老百姓買到既新鮮又便宜的好菜?報社領導說,菜籃子最關係幸福感,你要把“菜籃子”這篇大文章做好。

於是我和上城區工商局以及龍翔橋農副產品市場工商所商量,能不能一起推出讓利活動,活動名字就叫“大眾菜賣大眾價”,目的是反對流通領域的暴利,讓“兩頭都笑,中間得利”,實實在在減輕“菜籃子”的分量。

工商部門在龍翔橋闢出專門的場所,免費給菜農當直銷點,菜農少了中間商的環節,菜價會下來,另一方面,直銷點的加入,也給其他攤位帶來衝擊,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1995年2月23日,第一次活動開始。番茄、西芹、冬瓜、圓椒、黃瓜、菠菜等六種大眾菜率先實行同行議價,零售價平均降幅為24.1%。番茄賣1.8元一斤、西芹1.5元、圓椒2.8元、黃瓜2元、大菠菜0.95元。

這其實是蔬菜直銷的開始。兩個月後,“大眾菜賣大眾價”在全省鋪開,好幾個地方的菜價明顯下降。僅當時的湖州,全市菜農直銷攤位就達1774個,佔總攤位數的61.5%。

活動火爆程度真的超出想象。無論是政府還是讀者,都給了錢江晚報這個活動一個大大的贊。

那個場面,至今記憶猶新。用現在的話說,是抓住了大家當時的痛點。

那也是我再一次深刻體會到作為記者的幸運,能夠用自己的職業為大家做點事情,能夠用媒體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

楊一凡、葛曉娟、章 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