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讚!永春篾香,一曲“水與火之歌”

空氣中流動著香料特有的芬芳,一條木棧道將各家屋頂連成曬香場,密密麻麻鋪滿了金色和紅色的篾香,遠遠望去儼然一幅色彩濃烈的油畫——

這裡,是有著“中國香都”美譽的福建永春,由此走出的篾香,將遍佈海內外的宮殿廟堂及尋常百姓家。

超讚!永春篾香,一曲“水與火之歌”

時光流轉千年,燃於“火”中的永春篾香與“水”有著不解之緣。

自宋元時期跟隨阿拉伯商人從海上而來,到向海而生,一尺長的篾香濃縮著萬里海絲路。即使在今天,點燃一支香,人們依然能在嫋嫋餘煙中感受到當年踏浪而來的點點商船,以及浩渺煙波中瀰漫的異國芬芳。

因水而生,如火生生不息。永春篾香,是一曲“水與火之歌”。

超讚!永春篾香,一曲“水與火之歌”

海上來客

以細小的竹篾為骨,香料研成粉末後塗於篾骨而成,是一種選用上等芳香物和中藥材配製後供人點燃的名貴香料——位於永春達埔鎮的香都博物館,如此闡述篾香的含義。

超讚!永春篾香,一曲“水與火之歌”

永春篾香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產物。宋元時期的泉州是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景中,定居泉州的阿拉伯人後裔蒲壽庚家族帶來當地制香技藝,並依託雄厚的海上實力,壟斷泉州香料海外貿易近30年。

對於阿拉伯先祖的歷史,今年65歲的蒲氏後人蒲良宮已經無從得知,但小時候在古籍上看到的“豆芽般的文字”依然讓他印象深刻。

“1646年,我們家族從晉江東石遷居永春達埔鎮漢口村,業務從原先的經營香料發展到製作篾香。”

蒲良宮說,家族將制香手藝傳授給了廣大鄉親,由此永春的制香史得以開啟。

此後的歲月裡,雖紮根山間,永春香依然向海而生。

蒲良宮回憶,為了得到更好的香料,爺爺蒲樹禮曾讓父親去越南開設“蒲慶蘭香室”分店,將當地採集的沉香、肉桂等香料,運到總店進行配製生產,再銷往東南亞、日本、歐洲等地。

超讚!永春篾香,一曲“水與火之歌”

位於福建永春達埔鎮的漢口制香廠裡,擺放著一捆捆篾香 吳劍鋒/攝

事實上,早在蒲壽庚之前,香與絲路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秦漢時期,作為雄踞東方的強大帝國,域外香料大量進入中國,彼時香只是貴族生活特有的點綴。進入宋元時期,香藥大量進口,文人不僅用香、制香,還研究香藥及合香之法,達官貴人相聚品香成為一門藝術。

行走在永春的街頭巷尾,仍能瞥見當初“滿城飄香”的盛景。在五里街鎮吾邊村的湖安巖,斑駁的門壁上,“香國”二字清晰可見。

在蒲良宮看來,香在民間的盛行,與宗教信仰息息相關。泉州古稱佛國,無論是祈禱神明,或是祭先供聖,都離不開三炷清香。“香菸繚繞通九界”,因此,永春出口的香廣泛流傳於海絲沿線的佛教國家。據悉,在東南亞地區,每銷售3根香就有1根由永春生產。

超讚!永春篾香,一曲“水與火之歌”

薪火“香”傳

蒲良宮的名字在閩南語中讀音與“良姜”相同,這是制香的一種原料,而他的孫女,同樣以沉香中的一種珍品——奇楠為名。

“以香為名”是蒲氏家族的世代傳統,背後是傳承手藝的使命感。

“我們祖祖輩輩有一個理念,不管賺多賺少,都要把老祖宗的技藝傳承下去。”

蒲良宮說,在蒲家,5歲接觸香料,9歲學習制香……每一代人幾乎都是遵循這樣的步伐走來的。

超讚!永春篾香,一曲“水與火之歌”

回憶9歲初學制香的情形,蒲良宮說,當時祖母把竹鍋刷作為練習用的篾香,將手柄一截去掉,兩三個刷子的細絲並在一起,就成了一束香。

“每天上學回來就練習展香、掄香,時間一長關節痠痛是常有的事”。

永春篾香講究“手藝”。沾水打底、展香、掄香、切香、染香、曬香、跺香……一尺長的篾香背後,是十多道工序的層層疊加。

作為家族第17代傳人,蒲良宮對這套工藝信手拈來。如今,距離永春西安路“蒲慶蘭香室”店面幾步遠的地方,蒲良宮一家當初制香的作坊依然留存著,這裡靠近許港碼頭,製成的香可直通泉州港運往各地。

經歷了幾代人的勞作踩踏,略顯逼仄的小作坊隨處可見斑駁的地磚。但石牆之內,有著百年香味的積澱,時間的流逝都顯得緩慢。

時至今日,蒲良宮仍會在這裡搓粘粉、擲香花,從事著祖祖輩輩都在做的事。

超讚!永春篾香,一曲“水與火之歌”

在興隆香業,工作人員在演示香道吳劍鋒/攝

身處“機器換人”的年代,永春一帶的許多制香人對“手工”懷有一種執念。

從制香過程到香料配比,他們仍沿襲著數百年前祖先留下的方法,僅在個別環節用機器替代,甚至連制香的器具,都用著“傳家寶”。蒲良宮的作坊裡,仍保存著數代流傳的香壺和碾槽。

永春制香人格外珍視手藝的源遠流長。走進1978年創立的漢口制香廠,一根筆直的煙囪靜默豎立,工人們在紅與黃的交錯中穿行,將一捆捆香整齊擺放在烈日下,這些工人多是村子裡上了年紀的師傅,長期耳濡目染下,學習制香對他們來說算不上難事。

自1979年以來,一代代制香人從這裡走出,帶走傳統的制香手藝,而後在各地興辦香企,一如從香炷裡撣落的菸灰,在四周形成新的產業集群,也傳承著永春香的芬芳。

蒲良宮說,一款好的香品,不是短時間就能調製出來,有時候需要兩三代人的反覆調試,才能做出經典的香。如今,他的兩個兒子都繼承了“蒲慶蘭香室”的工作,8歲的孫女蒲奇楠更是在去年以“矇眼聞香”的技藝登上電視熒屏,一支篾香後繼有人,這讓蒲良宮倍感欣慰。

超讚!永春篾香,一曲“水與火之歌”

古香新韻

因水而生的永春篾香,在一代代人的傳承與創新中延續紅火的生命,古老工藝和現代工業相互交融。

傳統家庭作坊式生產、產品單一的禪香,正朝著保健養生、文化創意等領域不斷拓展。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舶來品,在當代煥發出嶄新的活力。

1971年出生的林文溪從小對制香技藝興趣濃厚。15歲那年,他就進入漢口制香廠學習制香。1994年,林文溪創辦了“興隆香坊”,引進先進制香技術和機械設備,推動傳統產業進入現代化規模生產。

林文溪說,創新是對傳統技藝最好的傳承。為了打開北方市場,他前後花了5年、耗費香料數十噸,終於在2007年研發出無煙香,解決了北方冬天室內薰香煙氣沉積的問題。

2012年,他捕捉到國人對健康養生香的需求,迅速在全國設點銷售,在各地建了香道體驗館,還創作了永春香文化主題曲,推動永春香進入大眾消費領域。

“以前茶葉店怕香,現在沒有香,茶都賣不出去。”林文溪說,“目前家居香已佔公司銷售總額的30%。”

在興隆等企業的帶動下,永春香業擺脫了朝拜用香的狹隘定義,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同時,永春縣專門出臺了扶持香產業發展的八條措施,建成1200畝的中國香都香品產業園,家庭作坊不斷向現代工廠轉身。

目前,永春制香企業近300家,從業人員3萬多人,2018年香產業鏈總產值達74億元,已發展成為永春縣特色產業。而產業壯大的同時,“觀光工廠”“跨界”這些時尚元素,讓這一古老的行業迸發出新的活力。

走進彬達文化創意園,古香古色的書齋彷彿一條時光長廊,記錄著“達埔香文化”的歷史足跡,園區內種滿沉香、檀香等珍貴香料植物。古老的水車悠悠地轉動,帶動水碓將香料磨成細粉。

在這座“觀光工廠”,遊客不僅可以學習永春制香文化、觀看香道表演,還可以自己動手製香。文創園負責人曾志彬說,自2014年開業以來,文創園接待的遊客已經從每年的兩三萬人增長到去年的十萬人。

曾幾何時,品香、鬥茶、插花、掛畫是古代上流社會怡情養性的“四般閒事”。

如今,永春制香人正努力復興品香文化,並讓它不再成為少數人的專屬,而是“飛入尋常百姓家”。屆時,悠遠綿長的“海絲”餘韻,將再度綻放出迷人的東方魅力。

消息來源丨《半月談內部版》2019年第5期

半月談記者丨吳劍鋒 張逸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